浅析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科幻小说的独特表现

中国科幻小说的独特表现中国科幻小说可以说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
在当时,中国小说的主题大多是社会现实与历史题材,科幻小说则成为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吸引了众多读者和作家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幻小说已经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受欢迎、影响越来越大的文学类型。
而中国科幻小说的独特表现也因此备受瞩目。
一、人类情感的丰富表现中国科幻小说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人文科幻”的代表之一。
相比于西方科幻小说,中国科幻小说更加关注人类情感的表现。
在小说中,人类在未来可能面临的众多问题和挑战面前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反应都得到了周密的描绘。
例如,《三体》系列中,文革时期受到政治迫害的王二被抽调到地下研究项目时的希望、茫然和对未来的追求,以及三体文明中既对人类亲切,又对人类不屑的情感层次,都让人深感震撼。
此外,在中国科幻小说中,对于爱情、家庭和友情等情感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腻生动的。
例如,《流浪地球》中的刘培强和李千那种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的兄弟情,以及《荒村公寓》中的男女主角之间的惺惺相惜和相互帮助的感情线,在小说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二、文化背景与历史叙事的重要性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叙事也是其独特的表现之一。
由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哲学思想,因此在科幻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例如,《三体》系列中,三体文明的孪生悖论和意识形态斗争所产生的政治与信仰的问题,都与中国古代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外,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和叙事也是中国科幻小说中的一大特色。
例如,《镜子》中的时间倒流和对历史事件的干预,以及《荒村公寓》中对于文革黑暗岁月的描述,都让读者对于历史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三、对于科技和未来的探索科技和未来是科幻小说的两大重要元素。
在中国科幻小说中,对于科技和未来的探索也是十分独特和丰富的。
例如,《三体》系列中,对于宇宙科学的描绘。
不仅详细展示了人类在未知宇宙中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也揭示了智慧生命和人类的机遇与挑战。
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科幻小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和对科技发展的猜测的产物。
它们不仅仅是娱乐作品,更是对科技进步的一种反思和探索。
科幻小说的创作与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和促进。
本文将探讨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并分析科幻小说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一、科幻小说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对未来科技的设想和描绘,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灵感。
许多科幻小说中的科技设备和概念,如太空旅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界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例如,20世纪初期的科幻小说中首次出现了类似于现代计算机的设备,这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科幻小说还通过对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探讨,引起了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科幻小说中很多作品都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这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科幻小说中的这种探索和警示作用,对科技发展的道德和伦理规范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科技发展对科幻小说的影响科技发展的进步也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素材。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幻小说的创作领域逐渐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
科技的突破和创新为科幻小说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可行性,使得科幻小说的故事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科幻小说的传播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工具。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得科幻小说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科幻小说作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作品,与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
此外,科技的进步还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工具,如虚拟现实技术和电子出版等,使得科幻小说的创作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三、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科幻小说通过对科技发展的设想和描绘,为科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灵感。
而科技发展的突破和进步又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素材。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品的审美特点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品的审美特点一、探讨未来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可能性: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品常常以未来社会为背景,展开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走向的思考。
作家们通过设想各种科技成果和社会变革,描绘出一个新时代的未来世界。
他们考虑现实中的问题,探索未来可能发生的情景,并通过小说给予读者启示和警示。
二、注重人性探讨和情感渲染:在科幻小说中,除了对科技的描绘和未来社会的构想,作家们也注重对人性的探讨和情感的渲染。
他们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类在未来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抉择,揭示人类内心的恐惧、期望和渴望。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深具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构新颖,想象力丰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品的结构常常较为新颖,采用非线性叙事或多线叙事的形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作家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奇幻的世界和情节,让读者享受到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他们尝试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想象空间。
四、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尽管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品多以未来为背景,但作家们也常常在作品中反映和探讨当下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他们通过科幻的笔触,揭示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并试图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作家们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呼吁读者关注当下,为未来社会的建设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品在审美上具有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它们不仅仅是对未来社会和科技的幻想,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和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通过小说这种形式,作家们探索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的价值观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些作品展现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在审美上的独特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发展史论

!"在欧美、日本的科幻小说凭借着影视剧风靡全球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中国科幻小说羸弱的现状提出疑问和作出思考。
为什么科幻小说在欧美、日本等国发展得那么蓬勃,而在中国却如此地举步维艰呢?人们常常将原因归咎为中国的重人文、轻科学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注重于形象的思维习惯。
这些观点当然都自有道理。
但是,本人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科幻小说价值观念的模糊性,以及带来的创作主体和创作视角的偏颇。
!#$世纪的中国科幻小说曾经有过令人兴奋的时期。
晚清小说界革命提出了“新小说”的口号,促使着中国小说创作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在各种变革之中,科幻小说体现了中国小说之“新”,并对中国小说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域外引进的小说文类,科幻小说使得中国读者耳目一新,被作为“导中国人群”"的有效工具受到作家们的高度重视和推崇。
%&$$年薛绍徽翻译了房朱力士(即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这是中国第一部外国科幻小说翻译作品,’年之后荒江钓叟就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
从翻译到创作,科幻小说在中国的演变之快,是域外引进的其它小说文类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还仅仅是借用了凡尔纳小说中的一些科学道具而演绎故事,%&$(年徐念慈创作的灵魂出窍、上天入地的《新法螺先生谭》就显得相当成熟了。
从简单地模仿到得心应手地创作,科幻小说在中国的成熟之快,同样是域外引进的其它小说文类无法比拟的。
#%&$)年吴趼人的《新石头记》出版,%&$&年陆士谔的《新野叟曝言》等小说的出版将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科幻小说不再是单纯地叙述科学故事,而是将科学幻想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的思想情绪结合了起来。
以科学为经,以中国社会现实为纬,中国作家创作科幻小说已得心应手了。
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得益于西方科幻小说的翻译,但是科幻小说能够如此迅速地在中国本土上立足,内在动力来自于中国本土的需要。
科幻受众比例分析报告

科幻受众比例分析报告科幻文学和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一直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和观众。
本篇报告旨在分析科幻作品的受众比例,通过对受众群体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和地域分布等方面的调查和统计,揭示科幻文化的受众特征和趋势,为科幻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性别比例分析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科幻作品关注度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科幻作品的受众具有相对均衡的性别比例。
尽管科幻创作往往以男性为主导,但女性读者在科幻领域的增长趋势显著。
对于科幻电影,男性和女性观众的比例大致相当,这表明科幻作品具有普遍的吸引力,既能满足男性观众对于科技、冒险、理性思考等方面的追求,也能满足女性观众对于未来世界、人类情感和道德选择等方面的渴望。
二、年龄比例分析科幻文学和电影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都有一定的受众基础,但年轻人群体的关注度更高。
在科幻文学方面,青少年和20-30岁的年轻人是最主要的受众群体。
这可能与年轻人对未知未来的好奇心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独特兴趣有关。
而在科幻电影方面,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有相应的喜好,但以25-40岁的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
这也验证了科幻作品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说明科幻文化对于塑造年轻一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育水平比例分析科幻作品受众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
通过对科幻读者和观众群体的调查可以发现,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众占据了主要比例。
科幻作品通常涉及到高度复杂的科学理论、哲学思考和社会问题等,对读者和观众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科幻作品更容易吸引那些具备较高教育水平并具有较强求知欲的人群。
四、地域分布比例分析科幻文化的传播并不受地域限制,但密集的科技产业园区和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往往有更多的科幻受众。
例如,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北美的美国等地区,由于其发达的科技产业和独特的科幻文化环境,科幻作品在当地受众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发达的城市和高科技产业区域往往有更多的科幻爱好者。
什么是科幻,科幻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什么是科幻,科幻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科幻,又称科学幻想,是一种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幻想和想象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和艺术形式。
自从科幻文学出现以来,它一直以它的丰富多彩、富有前瞻性的创意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本文将讨论科幻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科幻作品的启示科幻小说往往以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未来世界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的国际处境来推动故事发展,再通过对人性、社会、宇宙等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未来趋势。
科幻作品对于人们的思想启示和观念创新有很重要的作用。
李开复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理论,归根结底是受到科幻思想的启示;太空旅行、黄色的外星人、未来的未知科技等,这些只在科幻小说中才有的东西在现代技术中得到了落实。
现实生活中也许无法实现的想象,都承载在我们的科幻小说之中,而这些想象也正是科幻作品最精彩的部分。
二、科幻作品的激励科幻小说中的许多高科技设备,如透明显示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眼镜,这些东西在以前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如今都已经遍地开花了。
科幻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幻小说不仅可以带来思想上的启示,它也可以刺激人们对新技术、新发明的讨论和探索。
在科幻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惊人的科技成果,这些都是小说家从想象中提炼而出。
这不仅可以吸引人们更多地关注高科技事业,也可以促使科技发展更快。
三、科幻小说中的道德教育科幻作品中有很多高科技设备,但更多的是对人类道德的考验和审视。
比如某些作品描写出科学家在实验中的道德困惑;又或是高科技制造出的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与人性化等等,这些都是对科学技术和人性的探讨和质疑,这对我们的道德意识提醒很大。
同时,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常常突出了某种道德观念。
例如常常强调个体自由、个人尊重、道德价值等,这些看似抽象的思想,借助科幻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平面塑造,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使人们重视这些道德价值。
中国科幻发展史

中国科幻发展史摘要:一、前言二、中国科幻的起源和发展1.20世纪初期的科幻启蒙2.1950-1970年代的科幻黄金时期3.1980-1990年代的科幻复苏三、中国科幻的主要成就1.科幻小说创作2.科幻电影和电视剧3.科幻奖项和活动四、中国科幻面临的挑战1.技术与创意的局限2.市场和受众的制约3.社会观念的束缚五、中国科幻的未来展望1.培养更多的科幻人才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3.推动科幻产业的全面发展正文:【前言】中国科幻,作为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在过去的百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中国科幻的起源和发展】1.20世纪初期的科幻启蒙中国科幻起源于20世纪初,受到西方科幻文学的影响,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作家开始尝试创作科幻小说。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鲁迅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启蒙意义,为中国科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950-1970年代的科幻黄金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科幻文学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和作品,如郑文光、陈伯吹等。
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以科普为主要目的,强调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1980-1990年代的科幻复苏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科幻世界》杂志为代表,推动了中国科幻的复苏。
同时,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逐渐崛起,如刘慈欣、王晋康等,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科幻的主要成就】1.科幻小说创作中国科幻小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仅拥有庞大的作者队伍,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作品风格。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作品,更是成为全球科幻文学的翘楚,为中国科幻赢得了世界声誉。
2.科幻电影和电视剧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和电视剧逐渐崛起,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
如《流浪地球》等作品,以其精湛的特效和深刻的主题,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3.科幻奖项和活动中国科幻设立了多个奖项,以表彰在科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文学史知识: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文学史知识: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科幻文学,在中国的称呼叫做“科幻小说”,指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如文字、电影、电视剧等,展现出对未来世界或者科技发展的想象和探讨。
这个定义看上去很简单,但科幻文学自问世以后,已经走过了两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现实生活,尤其是科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起源:弗兰西斯.埃伯利特和玛丽.雪莱科幻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的英国。
当时,一位名叫埃伯利特(Francis Ebrelit)的作家,写了一本名叫《尝试过去生活的魔法师》(The Magician Attempting to Raise the Ghost of a Woman)的小说,这是第一本被后世称之为科幻小说的作品。
但更为有名的开端,还要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英国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y)写的《弗兰肯斯坦》。
这本小说,是充满了恐怖和科幻元素的作品,被后世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
黄金时期:维尔斯和吉卜林科幻文学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黄金时期。
当时,一些才华横溢的作家开始创作科幻小说,其中尤以英国作家维尔斯和吉卜林最为著名。
维尔斯是最早将科学元素与小说结合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小说有许多被认为已经预言了世界上许多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而吉卜林则主要创作了许多童话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中,也有一些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子。
现代时期:阿瑟.克拉克和艾萨克.阿西莫夫20世纪,是科幻文学发展的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中,又以阿瑟.克拉克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两位作家最具代表性。
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尤以《2001太空漫游》最为著名。
这本小说,在影响了无数人的同时,也使得科幻小说深入了人们的文化血液之中。
而艾萨克.阿西莫夫,也是最为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针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探讨,其中一些甚至已经被现实所证明。
科幻文学的影响科幻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人们的文化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享知识 分享快乐 浅析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喜爱科幻小说的读者不难看出,在西方通俗文学的舞台上,此类小说一直经久不衰,饱受大众喜爱,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阿瑟克拉克等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且越来越多的科幻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在中国,科幻小说自新时期以来的蓬勃发展,既有老作家的努力,也有新作家的接力,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但与西方科幻小说对比,我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不具备一个科幻小说成长的良好温床,为了探索其中之原因,以为中国科幻小说谋求更好的未来为宗旨,本论文试图在阐述世界科幻小说的发展经过,分析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创作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科幻小说的前景与趋势。 关键字:科幻小说 通俗文学 科普化 大众文学 引 言 自小喜爱郑渊洁老师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丛书,其中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各式各样的新奇事物让人流连忘返,加上初识儒勒·凡尔纳大师的科幻作品,让科幻小说在我心中萌发种子,时至今日,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不减反增,自认为阅读了不少科幻文学作品,也不难发现,近些年来,像皮皮鲁和鲁西西那样耳熟能详的科幻小说已寥寥无几,在感叹外国科幻小说作家惊人的想象力与科学思想的同时,对现在中国科幻小说的惨淡现状,甚是惋惜。但作为科幻小说的一个门类的奇幻小说(如“我吃西红柿”的《星辰变》,出版发行成书且改编成网游)却借助网络发家,聚拢了相当高的人气,传统科学小说前景令人堪忧,于是想借此机会,研究一下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的,我们在呼吁这一理论的同时,不能忘记科幻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科幻小说也是科学发展的一种良好体现,科幻小说理所当然有它的科学预见性,就像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潜艇、电视、飞机都给后世的科学家很多的启发,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科学的发展。它对社会的科学启蒙以及文明传播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理应成为通俗文学中的一枚旗帜被发扬光大,但是在中国,科幻小说界即便涌现出了如刘慈欣这种大红大紫的科幻小说家并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却没有像在西方文学界的地位,其发展程度甚至不及其他几个亚洲国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中国,作为科学发展的“翅膀”,科幻小说在中国的黯淡地位让科幻小说爱好者百思不得其解,是这种文学本身就存在着什么奇异的特性?抑或是我们的文化无法接受这种舶来品?面对目前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过程中共享知识 分享快乐 的种种诸如出版阵地减少,作家队伍断层、作品良莠不齐,评论和理论研究没有及时跟进等等的问题,如何唤起全民族对中国科幻小说的热情,使我国的科幻小说创作健康发展,是个值得深入的问题。 一、科幻小说的定义与产生。 科幻小说全称为科学幻想小说,是一翻译过来的名词,原意是科学小说,是一种带有科学虚构性的文学作品。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故事情节不可能发生在现有的世界上,但它是基于人类的社会或宇宙的一种设想,在现以现有科技为基础的创造。它与西方的幻想小说和恐怖小说是类别不同的小说,跟剑与巫术小说(例如《魔戒》)和英雄幻想小说更是区别甚大。其实,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科幻小说,其一,科幻小说,它叫科幻,但还是姓小说,小说是其首要要素,这一要素决定了科幻小说的创造要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科学,其二,科幻小说里面必须包含科幻要素,简单来说,就是以科学的某一个知识层面和内容构成故事且带有科幻情节的小说,所以,科幻小说亦可以同时具备其他性质,比如郑渊洁先生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即是科幻小说,又是儿童童话。但科幻小说真正吸引人且区别于其他小说的重要因素即为想象,想象与创造性就是科幻小说成为建立于科学基础上的通俗文学的最主要条件。 (一) 科幻小说的诞生 西方的传统文学中自古就不乏幻想的成分。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是典型的幻想小说,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人们所熟知的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等。这些作品中作者以丰富的创造和想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与物体,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颠覆了自己的世界观。正是这种充满想象的通俗文学,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西方工业革命也是科幻小说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开始,带有科学性质的小说就进入了文学的大家庭。其后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两人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技术派和社会派这两个科幻派别。最重要的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一个科幻小说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 (二)科幻小说的先驱者,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 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的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共享知识 分享快乐 作为众所周知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 凡尔纳总共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还有几个剧本,《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神秘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他还是许多发明家的老师,凡尔纳将他科学幻想的内容写得详细准确,头头是道,以致许多学术团体对他书中列的数字,有时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推算。不仅如此,凡尔纳的小说到处充满了科学,许多的科幻事物在现在都成为了现实。如1874年,儒勒·凡尔纳在他的科幻小说《神秘岛》中预言,水将成为未来人类的能源,水会变成未来的“煤”。百多年后,日本科学家朝实现这个预言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用一种名为二氧化钛的物质和几缕阳光,首次将水分离成氢和氧。 氢是一种优质而清洁的能源,获取氢有很多方法,但使用阳光和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方式,这种方式效率高、无污染,它使人们对未来能源和环境的前景充满信心。 如此可见,凡尔纳可以算是科幻小说界的一枚旗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很多作品都被拍成电影,为科幻小说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 科幻小说进入中国 据史料记载,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是最早翻译为中文的科幻小说,翻译者是梁启超。而鲁迅也和中国科幻小说发展颇有渊源。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在这本倡导着“小说界革命”的杂志上,署名“南海卢籍东译意东越红溪生润文”的《海底旅行》的科幻小说被分类成为科学小说,开始连载。而刚刚留学日本的鲁迅订阅了《新小说》,这时的鲁迅,和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相信的是科学救国论:“工业繁兴,机械为用,文明之影,日印于脑,尘尘相续,遂孕良果。”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科学理论未免太过艰深,还是借由小说的躯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03年的秋天,鲁迅开始翻译《月界旅行》。他并不知道这是凡尔纳的作品,日文译本上误写为查理士·培伦著,鲁迅信以为真,在《月界旅行·辨言》中乃写曰:“培伦者,名查理士,美国硕儒也。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理想是很富裕,可是学术,只是幻想而已。鲁迅抛掷于科幻的一腔热情,换来的只是读者的冷遇。1909年,他和弟弟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终于出版,收入《月界旅行》和另一篇同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底旅行》,可惜书的销路很差,上册印1000册,下册印了500册,而一共卖出的,也不到100册。 共享知识 分享快乐 原因很简单,鲁迅的文言译文既诘屈聱牙又错误迭出,不说其他,就是作者人名尚且没写对,何况其他?《地底旅行》当时写的作者是“英国威男”,两篇凡尔纳的小说,居然都张冠李戴,这“国际玩笑”开的是不是有点大? 事实上,译者井上勤只翻了《月界旅行》的前半部分,鲁迅也是因错就错。这样一本硬译的书,得不到当时读者的喜爱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它终究为中国的新小说打开了一扇世界的窗口,其文献和历史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文学价值。 1949年前,虽然著名作家老舍也写过《猫城记》这样的科幻小说,但是战乱之际,科幻小说难敌各种政治小说、乡土文学、都市新潮传奇的夹击已成定局,1949年后,中国科幻小说曾经迎来过自己发展的春天,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从越南回到祖国、被誉为“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 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一时间洛阳纸贵,竟引起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排着队去建国门的古观象台观看星象的情景完全出乎郑文光的预料,也坚定了他继续写作科幻小说的人生选择——尽管当时写作科幻小说被认为是唯心主义思想而受到批判。 郑文光的小说幻想性和文学性并举,确实开一代小说风气之先。他的作品是自然美丽的散文,而就奇思妙想而言,他的作品中也从不缺乏天马行空的故事。他居然早在1980年就写过描写古生物复活的小说《史前世界》,在《海豚之神》中,主人公探访过海底世界,而在中国第一部科幻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中,3个少年,被一种速度抛出了太阳系。在1998年,郑文光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但是中国最畅销的科幻小说家不是郑文光,而是叶永烈。他那本著名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自1978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以来发行量总计逾300万册,至今仍雄踞中国科幻小说销量第一名。 这部科幻畅销书基本上是儿童文学的变体,郑文光的小说有对人类和未来深入的思考,叶永烈的“小灵通”则以细致全面的幻想未来见长,小说中的“飘行车”、人造器官、家用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生产蔬果的“农场”……很多在现在已成为现实,也证明了科幻小说绝非痴人说梦。 但是科幻热很快退潮,叶永烈后来的文学转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困境。现代科幻小说在中国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谈及这一点,《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也颇感无奈,他觉得其中历史上的多次断裂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他对记者说:“中国科幻小说发展不连续,它从清末民初就开始出现,但是中间中断过好几次。清末民初科幻的热潮被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