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章三节文字音韵训诂专书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集训资料】训诂学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集训资料】训诂学

集训资料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集训资料训诂学注意:本次资料全部采用RFID文档加密技术,任何网络传播(邮件、云盘、群共享)均会有痕迹记录,任何一次非允许传播,将会被取消全部学习资格,处1000元/次罚款,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资料严禁携带进考场,严肃考风考纪,请各位考生诚信考试。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重要提醒:本资料题型划分依据为历年考情数据分析,仅供参考,广大学员在复习时应该举一反三,透彻把握。

【选择题】1.汉代训诂成就: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东汉郑玄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刘熙《尔雅》: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分为十九篇,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初才完备;西汉杨雄《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东汉刘熙《释名》: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第一部词源学专著;许慎《说文解字》: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可以藉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2.再度注释的含义、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魏晋隋唐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再度注释指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对纂集类训诂材料加以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郭璞的《尔雅注》与《方言注》等。

3.字书、韵书、雅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文字类的纂集编排仍受《说文解字》的影响,但以不限篆以前的文字,如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

音韵学也是魏晋以后兴起的一门与训诂有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李登的《声类》,陆法言的《切韵》。

雅书本身的发展并不大,除了郭璞等为《尔雅》作注或作音义外,纂集式的词书就只有《小尔雅》《广雅》。

4.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发展的三个标志: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求有贡献:(1)知识掌握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训诂学内容、价值、方式与方法、简史与要籍、观点与原则,以及新领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训诂知识分析古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内容。

(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献,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5)沟通能力:能够疏通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发展脉络,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语言为“利器”,做好职场沟通。

(6)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语言文字学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语言文字领域及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要求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传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2)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3)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4)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5)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训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四、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训诂学教程》,许威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3版。

参考书目:《训诂学》,郭在贻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训诂简论》,陆宗达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编,山西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训诂学原理》,王宁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编,中华书局,2018年1月第1版。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00819训诂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第四节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常考知识点一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史记集解》《荀子集解》《论语集解》√.《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史记集解》《荀子集解》《论语集解》√.《春秋左传集解》√.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最新版(文字训诂篇)

最新版(文字训诂篇)

1.形声字的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城 晴 右形左声————飘 鸠 上形下声————空 室 下形上声————背 斧 内形外声————闽 问 外形内声————围 阁 形占一角————聖 荆 声占一角————超 旗
呼 切 晨 裘 哀 街 疆 徒
跨 所 雾 汞 莽 辩 题 房
惜 蚀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记符 号表示意义所在的造字法。如:本 、 末 、朱、亦 、刃 、寸 、面等字,分 别表示树根、树梢、树干、腋窝、刀 刃、寸口和脸面等意义。另一种是用 纯粹的抽象符号造字。如:一、二、 三、上、下等。
指事字举例:
• (三)会意
• 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撝。武信是也。” • 会意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把有关联的 两个或几个字形放到一起组成新的字 形,会合它们的含义以成新字的字义, 用来显示造字者所想要指明的意义。 例如:武兵伐寇休见牧,北囚兼步莫 相从。
• 历代注释家的注释中也常常使 用形训。如: • 《周礼· 大司徒》:“知仁圣义 忠和。”郑玄注:“忠,言以 中心。” • 陆德明《经典释文· 周易· 讼卦》: “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 古代字书中也采用形训的方法解释字 (词)义。例如: • 《说文解字》:“刀,兵也。象形。” • 《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 相背之形。” • 《说文解字》:“告,牛触人,角着 横木,所以告人也。从牛从口。” • 《说文解字》:“禮,履也。从示从 豊,豊亦声。”
• 第二节 训诂学 • 黄侃先生说:“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 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 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 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 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 统与根源是也。” [3] • 齐佩瑢先生说:“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 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辩其指归, 阐其抠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 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 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 这便是训诂学。” [4]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训诂学完整版本

训诂学完整版本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又:“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十口所传是前言也。”)
按:故、诂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以别于一般的古。从语源的角度看,训诂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汉代把《毛诗诂训传》的“诂训”变成“训诂”以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了语义学的专有名称,不需要也不能够分开解释了。我们之所以分开,只是概括了训诂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内容和范围,有助于了解训诂名称的由来罢了。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是有根据的。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尔雅·释诂》:“训,道也。”《广雅》:“训,顺也。”《说文》:“驯,马顺也。从马,川声。”
按:训、驯、顺三字均从川声,为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通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灾之或体,字形为一贯巛),害也,从一雝川。”)训、驯、顺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裁断,避免盲从。
例二《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1、王利器等《史记选注》:“微闻,略略听到。”此处为顾学颉注。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
例一,《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王力《古代汉语》:“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使身体舒适。”

2023年训诂学概论笔记

2023年训诂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 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作动词用时, 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 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训”本义是劝道、教导, 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 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产生训诂的因素: 重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 语言发展变化了,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 已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 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 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 训诂学: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 解释规律, 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 造字假借: 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 借用同音字来表达。

如“汝”, 本来是河流名, 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5. 用字假借: 一般称之为通假, 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 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如借“草”为“艸”。

P96. 文字学: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 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 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 形训: 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 指通过度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8. 语义学: 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 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 法国学者M. 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 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重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因此, 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章三节文字音韵训诂专书
一、《说文》的部首及其排列 体例
1.540部,始一终亥。

2.以形近相系

3.以义近相系

4.先独体,后重叠

5.先正体,后反、倒
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
谓古韵也。玉裁作《六书音均表》,

识古韵凡十七部……俾形、声相表

里,因耑推究,于古形、古音、古 义可互求焉。
藉以闚其端绪。
自序: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
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
广
其纲。……乃就古音以求古义,

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疏 段序

《广雅·释诂》一:“府,取 也。”
“凡与之义近於散,取之义近
广
於聚。聚、取声又相近,故聚 谓之收,亦谓之敛,亦谓之集,
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 《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

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

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 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

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 易本字,揆诸经义,便以本书,若
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
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
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诂者,《说文》云:“训故言
也。”从古声。“古,故也。
从十口,识前言者也。”《释
文》引张揖《杂字》云:“诂

者,古今之异语也。”然则诂

之为言故也,故之为言古也。

诂,通作故,亦通作古……

哉者,才之叚音。《说文》: “才,草木之初也。”经典通
作哉……是才、哉古字通,又
通作载……《尔雅释文》哉亦
落义皆相近。《诗》“不承權
輿”,《文酌》篇云:“一斡

勝權輿。”《周月》篇云:

“日月權輿。”《大戴礼·诰志

篇》云:“百草權輿。”皆以 “權輿”连文。

说 明
初者,裁衣之始 哉者,草木之始

基者,筑墙之始

肇者,开户之始

祖者,人之始

胎者,生之始也

每字皆有本义,但俱训始,例

得兼通,不必与本义相关也。
一、按古韵十八部列字,11 37个声符分隶十八部
说 二、各部中,同声符字相系
文 通
三、许慎《说文》不收,但见 于许慎说解、叙、偏旁、小徐 本、他书所引者,予以补入。



训诂纂集书。战国开始纂集,
汉代补充。解释六经,其中解 释《诗经》比例较大。
分十九篇。前三篇解释常用词。 后十六篇解释专门事物名称。
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 品覈,以著于篇。
广 《广雅疏证序》:其自《易》《书》

《诗》“三礼”“三传”经师之训, 《论语》《孟子》《鸿烈》《法言》
之注,《楚辞》、汉赋之解,讖纬
之记,《苍颉》《训纂》《滂熹》
《方言》《说文》之说,靡不兼载。
盖周秦两面三刀汉古义之存者,可
据以证其得失;其散佚不传者,可
尔 诂言训:词语

亲:亲属关系 宫器乐:房屋器物
天地丘山水:地理
草木:植物
虫鱼鸟兽畜:动物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
言,古声。《诗》曰:‘诂
训。’”故(古)言为诂(“释
诂”“诂训是式”);训故言亦
为诂。
训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

川声。”训之言顺,用言语引导
为训,描写事物形貌亦为训(孔
说文
说解文字:本训、形体、例证

(本训及六书分析以许慎为宗,略有 不同和补充)

通训

列“转注”“叚借”二条。“其一字

而数训者,有所以能通之也。通其所 可通则为转注,通其所不通则为叚

借。”“转注”说明引申义,“叚借”

说明通假义。均先列义项,再举书证。
定声
列“古韵”“转音”二条。

作栽……(栽或为兹,兹、栽、

哉古皆音同字通也)
通 古书 、祖三字俱训为始……

首,始也。
首者,与鼻同意。《方言》云:

“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

人之初生谓之首。”是首、鼻 其义同。特言此者,人生之始,

首、鼻居先也。



[魏]张揖撰
《上广雅表》窃以所识择撢群艺, 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
训 “天,颠也。”注:此以同部叠韵

为训也。凡“门,闻也”“户,护

也”“尾,微也”“髮,拔也”皆 此例。
许 “吏,治人者也。”注:治与吏同

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叠韵为训也。
禛,从示,真声。注:声与义同源, 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
犥,牛黄白色.
注:黄马发白色曰骠,票、麃 同声,然则犥者黄牛发白色也。

《内则》:“鸟皫色。”亦谓 发白色。



旅,军之五百人为旅。注《大
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
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
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

旅。”……引伸为凡众之称。
经 旁,溥也。注:司马相如《封

禅文》曰:“旁魄四塞。”张

揖曰:“旁,衍也。”《广雅》
曰:“旁,大也。”按,旁读
如滂,与溥双声。
颖达:“训者,道也,道物之形
貌”);描写事物形貌的词亦为
训(“释训”)。
诂、训二字本同义并列,“训 诂”又作“诂(故)训”。 《毛诗故训传》,故、训、传 三字并列。
“训诂”又可理解作动宾关系。

(段注诂字:“训诂者,顺释

其故言也。”)
训诂学,以《尔雅》为训诂学 形成的标志。
诂 言 训: 同 训 纂 集
说 明 本 义、 引 申 假 借
粗,疏也。
注:疏者,通也。引伸之犹大 也,故粗米曰疏。糲米与粺米 挍则糲为粗……引伸假借之, 凡物不精者皆谓之粗。
特,牛父也。
特本训牡,阳数奇,引申之为 凡独之称.一与一为耦,故 “实为我特”,“求尔新特”, 毛云:“特,匹也。”
说 明
说文:作,起也。
注:《秦风·无衣》传曰:“作, 起也。”《释言》《谷梁传》
同训不等于同义,有同形词
台朕賚畀卜陽予也(賚卜畀皆 賜與也與猶予也因通其名耳魯 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 阿陽)
从经传训释中纂集,有本义, 有引申义,有假借义
引证文献
因声以求义
指出假借
尔 说明引申规律,整理意义系统 雅 义 疏
權輿者,《广雅疏证》以为
“其萌虇蕍”之叚音,则与才、

曰:“作,为也。”《鲁颂·駉》

传曰:“作,始也。”《周
义 与
颂·天作》传曰:“作,生也。” 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 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
使


自序:一字必兼三者,三者必互相
求;万字皆兼三者,万字必以三者 彼此互相求。
王序: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

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