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音韵学对训诂作用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 个声母,38 个韵母,4 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音韵学

观点2:清浊音
“三十六字母”各组内部声母的排列不是随意的。除齿音外,每种音都由四母组成。这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来排列的。齿音略有不同,因为齿音没有次浊,排列方式为全清,次清,全浊,全清,全浊。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 (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价值研究

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价值研究
音韵学是一门研究音系、音位和音变规律的学科,对于古代汉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音韵学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与现代汉语有许
多差异,如声母、韵母、声调和声调变调等方面。
通过学习音韵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
汉语的音节结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方式、声调的使用和变化规律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
代文献和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
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汉语的文字音义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字字音相同
或者相近,而字义却有所区别。
通过音韵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探究古代汉语中字音的变化
与字义的差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音韵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古代汉语的音变规律。
音变是指语音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
变化。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音变规律,如反切、轻声、舌头音变等等。
通过学习音韵学,
我们可以了解这些音变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音变现象,帮助我们正确地读
出和理解文献中的内容。
音韵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方言差异。
古代汉语的方言差异是指不同地区
的古代汉语在发音上的差异。
通过音韵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古
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差异,从而了解古代汉语的方言分布和演变情况,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
解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
音韵学的功用

★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的需要。 ★认识和研究各地方言,学习普通 话的需要 。 ★使用古代工具书的需要。 ★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需要。
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的需要。
学习和研究汉语音韵学, 学习和研究汉语音韵学,就有助于我们了解 古代的语音面貌, 古代的语音面貌,为我们辨识古籍中的通 假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例如: 假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例如: 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 “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 荀子非十二子 非十二子》 句中的“ 焉。”(《荀子 非十二子》)句中的“佛 一词就不好理解,原来这是个假借字, 然”一词就不好理解,原来这是个假借字, 本字是“ 唐代杨倞注: 本字是“勃”,唐代杨倞注:“佛,读为 勃然,兴起貌。 勃。勃然,兴起貌。”
认识和研究各地方言,学习普通 话的需要 。
☆例如笔者本人的方言中分尖、团音,在学习普通话 例如笔者本人的方言中分尖、团音, 例如笔者本人的方言中分尖 遇到来自舌尖声母,应该读j、 、 的字 的字, 时,遇到来自舌尖声母,应该读 、q、x的字,老 是读成接近z、 、 声母的尖音 声母的尖音, 是读成接近 、c、s声母的尖音,学习了汉语音韵 学之后,对这一现象有了理性的认识, 学之后,对这一现象有了理性的认识,有意识地读 成j、q、x,就克服了自己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关。 、 、 ,就克服了自己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关。 在曲阜当地,有一些本该读z、 、 的字 的字, 在曲阜当地,有一些本该读 、c、s的字,也被念 成j、q、x,例如“粽子”念成“炯子”,“葱” 、 、 ,例如“粽子”念成“炯子” 念成“ 念成“ 念成“茕”,“孙”念成“勋”,“松”念成 如果知道这些字本是洪音,应该念成z、 、 “兄”,如果知道这些字本是洪音,应该念成 、c、 s,对学习普通话会很有帮助。 ,对学习普通话会很有帮助。
训诂学: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殷孟伦注意到司马贞《索隐》的解 释:“按鸿鹄一鸟,如凤凰然,非说 鸿雁与黄鹄也。”然后看到认为燕雀 、鸿鹄是对文,结构相同,“鸿鹄” 既然是一鸟,偏正结构,“燕雀”也 应是偏正结构,“燕”与“鸿”相反 为义,“鸿”是“大”的意思,则“ 燕”是“小”的意思。“燕雀”,即 小雀。他说:“故燕麦就是小麦。”
再看和字,注家训“和於身”为“
使身体舒适”,似乎讲得通,但是根据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和字
在这里原是一个误字,帛书原文作“智
於身”,智通知,《方言》三:“知,
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知。”“知於身
”是说有益於身体。(参看《战国纵横
家书》页77,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可见训和字为“使身体舒适”,实际上
13
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意。”有的注解说:“声声思,一 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编《中国古 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页375)这是以情思释思字, 未为确诂。
思字古有忧、悲、哀、愁之义,声声思即是声声悲 、声声哀。《诗·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文选》卷一九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 善注云:“思,悲也。”《淮南子·缪称》:“春女思 ,秋士悲。”思、悲对文,则思即是悲。《文选》卷一 八成公绥《啸赋》:“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 ”思、哀对文,则思即是哀。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 浦》:“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思一作愁(《全 唐诗》册二页912,中华书局1960年版)。
是据讹字而以意猜测之,可谓郢书而燕
说了。
7
《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夺”,除“夺取”之义外,古代 还有更改的意思。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音韵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有人说音韵学是一门“绝学”,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门“绝学",还是一门“神学”。
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学好了音韵学,你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就有人会问: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来谈谈音韵学。
一、音韵学。
要想学习音韵学,懂音韵学,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简单说来,音韵学就是一门口耳之学。
我们每天都要开口说话,其实这里面也就有音韵学了。
二、音韵学的作用。
学好音韵学是很重要的,说它是一门“绝学”也不是乱讲的。
一个古代汉语专家,如果你不懂音韵学,那么你是徒有虚名.一个考古家,不知道音韵学,那么你也是扯淡。
甚至你想更好地学好现代汉语,你也要懂音韵学。
那么,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一)、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的作用。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运用许多工具书,其中不少是按照古音编排的。
如果你没有学音韵学,你就看不懂什么《辞海》、《辞源》。
所谓“句读之不知”,何来深入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字词的含义,何来知道古人到底是说什么啊?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从辨音和释义看训诂学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

研究交流从辨音和释义看训诂学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王磊平 许小庆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摘要:国学的复兴,使得大众开始关注并阅读古代文本文献。
但是,在阅读古代典籍时,人们对某些词汇的读音与释义普遍感到茫然或者怀疑。
本文侧重于通过经典示例分析,从辨音及释义两方面论述训诂学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
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读者明了训诂学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工具性价值。
关键词:训诂学;古文;辨音;释义一、训诂及训诂学“训诂”一词起源于汉代,“训”和“诂”亦各有其最初之义。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将“训”释义为“说教”,有教诲和劝导之意,进而衍生出后来的“解释”之意。
“诂”最早见于汉代,依据陆德明《经典释文》、许慎《说文解字》以及张揖《杂字》中关于“诂”的注解可知,“诂”又可作“故”,有古代、古老之意。
所以,“训诂”又可作“训故”解,在汉语中属于动宾结构的词语。
“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①,因而“故”可理解为“故旧”,于是“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②,即训诂了。
有了“训诂”,便有专门研究训诂的学问,即“训诂学”。
训诂学,通俗地讲,即解释古书词义。
传统训诂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是“小学”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包括训诂、纂集、考证等。
现代训诂学从“小学”的藩篱中跳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内在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准确探求和阐释古代文献词义,并通过“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③。
近些年,随着国学浪潮的兴起,训诂学的工具性价值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古文爱好者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一定的训诂学知识,以便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传世文献。
训诂学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如指导语文教学、古籍整理以及辞书编纂等,而其核心是帮助读者训释字词。
训释字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便是辨音和释义。
二、辨音训诂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对古书中的语言作恰如其分的理解,而语音既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又是词的存在形式,所以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音韵学对研究训诂学的作用
盐师文学院 076班王虎 07113347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
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
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
桓公怪之。
……少顷,东郭牙至。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臣窃意之也。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
”东汉高诱对其中呿、口金的字注道:“呿,开;口金,闭。
”“莒”的读音现在为jǔ,韵母ü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
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 ǐ〕,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
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
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
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
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
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
唐人杨“佛,读为勃。
勃然,兴起貌。
”“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f,一个声母是b,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
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
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f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f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b、p一类的双唇音。
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
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
例如: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瀚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五章
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
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
联系不起来。
事实上“匪”应是“篚”的古字。
《说文解字》:“匪,器似竹筐。
”“瀚衣”应即“翰音”。
“瀚”、“翰”上古音同属“元”部、匣纽,“瀚”通“翰”没有问题。
“衣”、“音”声母相同,均属“影”母;但是韵部不同,衣属“微”部,音属“侵”部。
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微”部读音为〔i〕,“侵”部读音为〔m〕。
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元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这就牵涉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音变规律“阴、阳对转”。
原来在作者的方音中二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故可以通假。
从通语的角度看,此二字的读音在作者的方言中发生了对转,即由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
“翰音”就是鸡。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
”后世遂将翰音作为鸡的代称。
张协《七命》(见《文选》):“封熊之蹯,翰音之跖。
”吕延济注:“翰音,鸡也。
”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鸡鸣必先振羽,故曰‘翰音’。
”“匪瀚衣”中的“匪”用作动词,义为“关……在笼子里”。
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了相似之处:不能自由自在。
同时和下文的“不能奋飞”也有了照应。
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
由此可见,学好音韵学对研究训诂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