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无言之美》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十五课,主要讲述的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还可以通过一种默契的方式在生活中传达和感受到。

本课旨在通过分析文本和思考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并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一、导入引导1、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们描述图片中的美。

2、提问:“美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预期答案:语言、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美还可以通过其他什么方式来表达呢?二、整体理解1、导读文章标题和图片,提问:“你认为‘无言之美’指的是什么?”预测答案:可以是一种在生活中无需言语即可感受到的美,也可以是一种默契、无声的表达方式。

2、学生独立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标出自己在阅读中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

3、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原因:为什么美可以通过无声的方式来表达?(美需要静心的心境,需要感受和沉淀)②对照:用有声的方式来表达,和用无声的方式来表达,有哪些区别?③感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无声的美?你是如何感受到这种美的?④表达:你如何通过无言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三、深入思考1、通过分析文章的架构,回答以下问题:①分析:文章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表达了什么意思?②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将无声的美与自然界和人性中的美联系起来?③钻研:为什么作者要将无声的美与哑剧、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相比较?2、在“美的定义”和“美的体验”两个方面深入思考:①美的定义:美到底是什么?美只存在于外界还是也存在于内心?②美的体验:美的体验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人类如何感受到美的存在?四、拓展延伸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学生们制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并阐述自己对无声的美的理解和感受。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去发现身边独特的美,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

《无言之美》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 -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 "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 ,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 "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 ,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 ,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 ,能否满足这个条件 ?不能到达这个条件 ,文学还能到达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 ,因此难以满足 "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 ,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 ,不仅是文学 ,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 ,非唯不能 ,而也不必〞 ,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到达美 ."无言〞也能产生美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 "言尽一切〞的相片与 "言及局部〞的图画相比 ,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 "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 "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 "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 ,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 ,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 ,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 ,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 ,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 ,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那么论据 ,说说你对 "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 ,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短短的十个字 ,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 ,一切悲凉之意 ,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 ,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 ,悲凉之意 ,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 ,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 ?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 "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 ,说说你品味到 "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 ,有含蓄比拟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 ,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 ,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 ,这就是一种 "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 学后反思。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核心概念,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难点】1.理解核心概念,把握行文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瞬息万变()缥缈()信手拈来()铢两悉称()()闲情逸致()心旷神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宏壮()惨戚()寂寥()谚语()(2)解释下列词语。

意蕴:。

美术:。

瞬息万变:。

附丽:。

铢两悉称:。

姑且:。

尽致:。

玩味:。

闲情逸致:。

怆然:。

心旷神怡:。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有声有色:。

渊穆:。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轻描淡写:。

2.作者名片。

朱光潜(1897—1986),代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朱光潜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大师。

3.熟读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跳读课文,思考作者举了哪些方面的实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呢?3.按照作者“话题导入”“问题提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大致结构层次。

【课中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文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文章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你们找出来了吗?4.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补充一个例子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优质部编】2019-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优质部编】2019-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人教部编版春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15《无言之美》学生版

人教部编版春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15《无言之美》学生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部编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附答案

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重点】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难点】结合作者列举的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中的例子,认识“无言之美”的表现形式。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意蕴。

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学习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文章《无言之美》,来感受无言的独特魅力吧!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piāo miǎo) 譬.如(pì) 笼.统(lóng) 意yùn(蕴) 缥缈..怆.然(chuàng) 颦.蛾眉(pín) 寂寥.(liáo) diāo(雕)刻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铢.两悉称(zhū):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心旷.神怡(kuàng):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如生(xǔ):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栩栩..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niān):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作者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意蕴”等十个生词,和“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

3.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和记忆“意蕴”等十个生词,以及“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为理解文章奠定语言基础。

同时,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是把握文章主旨和观点的关键。

学生需要理解“无言之美”如何在文章中被定义、阐述和应用。

2.学生需要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包括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展开论述、得出结论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材料、例子和论证来支持的。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因此被视为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文题解读“无言之美”中的“无言”是指含蓄、留白,言不尽意;“美”是“无言”的美学特点。

标题暗含了论点。

一、基础积累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

他的《谈文学》《谈美》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①正音正字意蕴.(yùn)缥缈.(miǎo)譬.如(pì)颦.(pín)娥.眉(é)寂寥.(liáo)宏.壮(hóng)谚.语(yàn)顷.刻(qǐng)擒.住(qín)铢.两悉称(zhū)心旷神怡.(yí)惟妙惟肖.(xiào)栩栩.如生(xǔ)信手拈.来(niān)②理解词义: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