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故都的秋--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独特感受。
2、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文中的文化内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清新而又典雅的语言。
(2)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都秋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描写的融合。
(2)领悟文中深沉的民族文化底蕴。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在艺术上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常有坦率的自我暴露和自我表现。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当时,郁达夫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驯(xùn)鸽槐(huái)树扫帚(zhou)落蕊(ruǐ)平仄(zè)嘶(sī)叫房檩(lǐn)细腻(nì)廿(niàn)四桥2、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2)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3)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五、文本研读1、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文中描绘了哪些故都的秋景?文中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秋景。
3、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体现故都秋的特点的?(1)秋院:“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里通过对牵牛花颜色和秋草的描写,体现了秋的清、静。
故都的秋学案(含答案)

高二职业语文导学案课题: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总课时第课时编制人:刘想审批人:编制日期:2013年9月18日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一、预习效果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散文钞.()一椽.()潭柘.()寺落蕊.()普陀.()山房檩.()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橄榄..()()2、解释下列词语混混沌沌:疏疏落落:不远千里:落寞:颓废:领略:萧索:3、收集有关“秋”的古诗句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本文的结构脉络:2、本文属于哪一类散文?3、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三、疑难点拨及拓展探究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介绍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故都的秋学案及答案

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
2、鉴赏品味对故都之秋的景物描写的情致。
二、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郭沫若等人同为“创造社”的发起人,影响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
1945年被日本人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为烈士。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本文构思的情感基调是清、静、悲凉,以中国南方秋天为映衬背景,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情致、并揭示出北国之秋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作者选取了静观晨景、轻扫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细节进行富于文人情趣的描写,然后转入对秋天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了秋天深刻的人文情趣。
最后,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一个简明的对比,点明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朗读课文,解决生、难字读音混混沌..沌()潭柘.寺()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房檩.()颓.废()鲈.鱼()(二)课堂学习1、找出文章的文眼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郁达夫对北国之秋总的感受是什么?文中哪一句话可以表明这种感受?明确: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3、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一(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秋晨院落故秋槐落蕊都二( 3 -----12 ):秋蝉残声的秋雨话凉秋秋日胜果三(13 -----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4、文章首尾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意境升华)5、作者在描写秋色的画面中还添加了多重色彩和声音,请归纳出来,并体会它们集中体现了秋景的什么基调?(静、悲凉)颜色:碧蓝、蓝、白、青、灰白、淡绿、淡黄(冷清色彩,冷色调)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样的色彩表明作者当时的内心冷清,孤独。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理解其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
3、培养对自然与生活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特色。
2、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复杂情感,探究其文化内涵。
(2)学习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景抒情的片段写作。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1945 年 9 月 17 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17 日。
当时,郁达夫到达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该文。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潭柘寺()驯鸽()平仄()颓废()譬如()廿四桥()混沌()鲈鱼()2、解释下列词语。
(1)不远千里:(2)混混沌沌:(3)疏疏落落:(4)一叶知秋:3、初读课文,思考: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五、文本研读1、整体感知(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图?(2)这些秋景图分别体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2、精读赏析(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秋景图,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简要概括作者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资料:从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因此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三】基础巩固识字注音潭柘.寺()椽.子()房檩.()歧.韵()馍馍.()混沌()扫帚()夹板()夹袄()混水摸鱼()扫地()夹肢窝()字形辨认驯()歧()凋()椽()钏()岐()惆()喙()词语释义混混沌沌:颓废:岐韵:词义辨析⑴姿态·姿势①我有点讨厌美国总统这么轻率地使用‘最重要盟友’这个词,有超过300名军人在阿富汗丧生的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对我来说,这比任何政治姿态..都更重要。
”②如果你觉得后排座椅的靠背过于平直,可以将后排靠背放倒,让乘客保持半躺的姿势..享受旅途。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导学案和教案

第14课故都的秋教案一、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能力目标: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内心的忧思与落寞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难点: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大家可以想到有哪些关于秋的古诗词呢?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二首》)从上述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秋天多含萧瑟凄凉之意。
然而刘禹锡却与别人不同,独独爱秋。
著名的散文家郁达夫对秋也异常喜爱。
他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2、作者作品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组织创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闻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震动了文坛。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故都的秋--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时间:编号:40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课前准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见新学案P10)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 王维空山新雨后,。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
二、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混混沌沌()( )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嘶叫()房檩()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解题目。
“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3、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朗读一下。
明确: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2、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四、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一(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1秋晨院落故2秋槐落蕊都二( 3 -----12 ) 3 秋蝉残声==>特点:清,静,悲凉的 4 秋雨话凉5秋日胜果三(13-----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五、鉴赏思考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时间:编号:40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见新学案P10)
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
a 王维空山新雨后,。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
二、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 嘶叫()房檩()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题目。
“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3、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朗读一下。
明确: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2、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四、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一(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
1秋晨院落
故2秋槐落蕊
都二( 3 -----12 ) 3 秋蝉残声==>特点:清,静,悲凉
的 4 秋雨话凉
5秋日胜果
三(13-----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
五、鉴赏思考
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
3、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再总结。
答:味。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
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
六、拓展延伸
1、对比刘禹锡《秋词》,回答问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问:《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
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
②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为何刘禹锡只写冲天而上的云鹤?有何深意?
(借鹤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
《故都的秋》导学案(二)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时间:编号:41
班级:姓名:
一.课前检测
本文构思的情感基调是清、静、悲凉,以中国南方秋天为映衬背景,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情致、并揭示出北国之秋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作者选取了静观晨景、轻扫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细节进行富于文人情趣的描写,然后转入对秋天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了秋天深刻的人文情趣。
最后,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一个简明的对比,点明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二.小组探究
1、作者在描写秋色的画面中添加了多重色彩和声音,请归纳出来,并体会它们集中体现了秋景的什么基调?
(清、静、悲凉)
颜色:碧蓝、蓝、白、青、灰白、淡绿、淡黄(冷清色彩,冷色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样的色彩表明作者当时的内心冷清,孤独。
声音:虫唱、驯鸽声、钟声、蝉声、雨声、人声、风声、扫地声
以动衬静,表现当时闲适、孤寂、落寞、悲凉的心境。
2、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这些景色的选取,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吗?
从景与情的角度来答
3、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极具北京秋景特色的画面也一笔带过?
三、感悟交流
面对同样的景色,心情不同则有不同的感受,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请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阅读
写给秋天
罗曼·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信息。
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寒的神韵。
你一定还记得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
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
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
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是曾如此有力地启迪了我,而我在逐渐沉稳的中年,才领略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与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时期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悲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赞颂。
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
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的喧哗终会消隐。
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
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返回大地,消融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
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者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
因此,它应该执著的时候执着,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地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平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热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请从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写几点你的阅读体会
【推荐阅读】《北平的四季》郁达夫《想北平》老舍《苦念北平》林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