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独特感受。

2、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文中的文化内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清新而又典雅的语言。

(2)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都秋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描写的融合。

(2)领悟文中深沉的民族文化底蕴。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在艺术上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常有坦率的自我暴露和自我表现。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当时,郁达夫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驯(xùn)鸽槐(huái)树扫帚(zhou)落蕊(ruǐ)平仄(zè)嘶(sī)叫房檩(lǐn)细腻(nì)廿(niàn)四桥2、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2)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3)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五、文本研读1、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文中描绘了哪些故都的秋景?文中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秋景。

3、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体现故都秋的特点的?(1)秋院:“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里通过对牵牛花颜色和秋草的描写,体现了秋的清、静。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故都的秋》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作者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情感。

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感受的技巧。

感受作者笔下的故都秋韵,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从而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重难点《故都的秋》学习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把握文章情感是学习的重点。

郁达夫在文中将故都的秋景与深沉的思绪相融合,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因此,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既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掌握并欣赏这些修辞手法,是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难点。

学习《故都的秋》需要重点关注文章情感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通过深入研读和体会,才能真正领略到文章的魅力。

三、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 幽远混钝落寞平仄C. 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 点缀颓废赏玩蟋摔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B. 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C. 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D. 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二、填空题1.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_______(填写作者姓名)的作品。

2. 文章开头部分提到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是要饱尝这_______。

3. 文章按照顺序依次描绘了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请写出其中三幅画面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导学案5

《故都的秋》导学案5

《故都的秋》导学案5
《故都的秋》导学案编订人:孙烨学习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预习案1、搜集郁达夫的资料,包括:生平简况、创作风格、代表作品。

2、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潭柘寺()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房檩()颓废()鲈鱼() 3、通读全文填空,体会本文用词的精当。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与,总看不,尝不,赏玩不到。

3)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

4)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

探究案1、文中勾勒了几幅故都秋景图,速读课文,用小标题概括。

2、在这些图景中,作者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精读课文,归纳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提示:颜色、形态等),表达了什么感受。

3、作者既没有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更没有涉及香山的红叶,昆明湖的池水。

而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所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是“清、静、悲凉”的最平常的景物。

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悲凉”?
1/ 1。

故都的秋 导学案(教师用)

故都的秋 导学案(教师用)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自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熟悉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注意句读。

3、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导学目标1、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2、体味本文紧扣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固学目标1、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分享收获与问题,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学习方法:“三环五学”:先学后教再思;独学—对学—群学—班学—固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自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熟悉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注意句读。

3、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导学目标1、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2、学习对比映衬的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3、体味本文紧扣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

三、固学目标学会赏析优美文段的方法,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习流程】一、了解作者。

(独学)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独学)三、学习全文前两段和最后两段。

(独学、组学、班学)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第一幅图景。

(独学、对学、组学、班学)【学习过程】一、独学——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检测、自主反馈(12分钟)1、关于作者(自主阅读课下注释,标记重点,然后填空。

1分钟)郁达夫,原名,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

2、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在课文中勾画出好词好句和不认识的字词,注意课下注释。

然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注意字形。

6分钟)凋.零混混沌沌....潭柘.寺一椽.破屋喇.叭槐蕊.扫帚..细腻.不能自已.衰.弱平平仄仄..萧索..歧.韵似.的夹.在中间着.着夹.袄3、自己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在书上标出段落,划分层次;勾画、批注,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圈点勾画写了哪几幅图景,并简要概括。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理解其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

3、培养对自然与生活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特色。

2、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复杂情感,探究其文化内涵。

(2)学习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景抒情的片段写作。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1945 年 9 月 17 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17 日。

当时,郁达夫到达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该文。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潭柘寺()驯鸽()平仄()颓废()譬如()廿四桥()混沌()鲈鱼()2、解释下列词语。

(1)不远千里:(2)混混沌沌:(3)疏疏落落:(4)一叶知秋:3、初读课文,思考: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五、文本研读1、整体感知(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图?(2)这些秋景图分别体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2、精读赏析(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秋景图,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1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预习检验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潭柘寺()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房檩()颓废()鲈鱼()2.解释下列词语⑴混混沌沌:⑵一椽破屋:⑶落寞:⑷一叶知秋:⑸不能自已:二、理解题目1.“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重点难点】1、会分析本文情与景的关系。

2.能个性化解读本文的内涵【学法指导】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请每位同学准备导入词,组内交流,课堂展示:2、简介作者:3、介绍本文写作背景:4、朗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预划重点句(感知语义丰富、蕴有内涵的关键语句,作为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信息依据)检查《导与练》填写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标出呈现色彩的景物,划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2)开动脑筋联想想象,“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看看郁达夫带领我们游览了那些景点?给每幅图景题一个恰切的名字。

3、合作探究⑴把握本文主旨。

B⑵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

B⑶写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

B7、情感赏析:⑴向往:①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强烈向往?②作者是怎样表达向往之情的?⑵颂赞:【作业布置】练习册阅读部分①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深情赞颂?②作者如何赞颂故都的秋?③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

④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

⑶眷恋:①品味本文最后一段。

②作者如此的眷恋,是否还饱含着别的意味?【课堂小结】(师生共同)【课堂检测】《练习册》课堂演练部分。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和自学才能。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才能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

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p “破屋秋色图”。

〔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p 】:语。

2、讨论分析^p “街头落蕊”图。

〔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p 】: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p “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p 】: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才能目的: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p 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的: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进步学生的审美才能。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比照、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6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学习过程:
一、整体阅读,体会情感。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有什么样情感?快速浏览课文,勾出相关语句。

特点:
清、xx、悲凉
情感:
作者对故都的秋是喜爱
理由:
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xx之切。

③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2 / 6
2.阅读第二和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对比,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从而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二、细读文章,品味景物。

1、请细读文章3——11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的几幅“故都秋景图”。

明确:
有五幅画面
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
2、第四段,xx(xx落蕊)
3、第五段,xx(xx残声)
4、第六---十段xx(xx话凉)
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2、反复诵读,品味词句,这几幅画面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1)、观秋色:
碧绿的天色一丝的日光(清冷)
破屋、破壁腰秋草(冷落、萧条)
牵牛花的蓝朵、落蕊、(xx)
“xx对”、“细数”(xx)
(2)、听xx:
xx天下驯鸽的飞声(xx)(反衬)
3 / 6
xx残鸣(悲凉)
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
缓慢悠闲的人声(xx)
(3)、品秋味
落蕊轻扫xx凉人(xx、悲凉)
总结: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1三、知人论世
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四、小结:
1、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xx有情的眷恋情xx有秋的落寞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

五、研读其他问题,
4 / 6
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增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的题旨暗合。

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六、作业:
进一步细读慢品《故都的秋》,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七、拓展阅读:
1、描写秋天的诗词:
《山居秋暝》xxxx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夕》xxxx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xxxxxxxx》xxxx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xx》xxxx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xxxx
5 / 6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美文欣赏
xx xx
秋天的xx,xx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2
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

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

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

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6 / 6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
当得起一个“闲”字。

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

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

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

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摘自《xx散文》)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