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1)(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基础知识:(A级)一.课前预习1、词语积累:⑴混混沌沌⑵不远千里⑶一叶知秋⑷不能自已(和情不自禁、不由自主、身不由己区分)2、字词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3了解作者情况郁达夫(1896—1945),现代、。
诗人。
“”社主要成员之一,主编《创造月刊》。
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1923年写了小说《》和《》。
4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理清思路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就是全文的总体思路。
三.课文理解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简要概括作者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资料:从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因此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三】基础巩固识字注音潭柘.寺()椽.子()房檩.()歧.韵()馍馍.()混沌()扫帚()夹板()夹袄()混水摸鱼()扫地()夹肢窝()字形辨认驯()歧()凋()椽()钏()岐()惆()喙()词语释义混混沌沌:颓废:岐韵:词义辨析⑴姿态·姿势①我有点讨厌美国总统这么轻率地使用‘最重要盟友’这个词,有超过300名军人在阿富汗丧生的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对我来说,这比任何政治姿态..都更重要。
”②如果你觉得后排座椅的靠背过于平直,可以将后排靠背放倒,让乘客保持半躺的姿势..享受旅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 故都的秋 郁达夫导学案(4)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学习过程:一、整体阅读,体会情感。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有什么样情感?快速浏览课文,勾出相关语句。
特点:清、静、悲凉情感:作者对故都的秋是喜爱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2.阅读第二和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对比,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从而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二、细读文章,品味景物。
1、请细读文章3——11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的几幅“故都秋景图”。
明确:有五幅画面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2、反复诵读,品味词句,这几幅画面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1)、观秋色: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清冷)破屋、破壁腰秋草(冷落、萧条)牵牛花的蓝朵、落蕊、(静)“静对”、“细数”(静)(2)、听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反衬)秋蝉残鸣(悲凉)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缓慢悠闲的人声(静)(3)、品秋味落蕊轻扫秋雨凉人(静、悲凉)总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三、知人论世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

编制人:宝玉梅马艳丹审查人:宝国华使用时间:2016年11月领导署名:《故都的秋》导教案【学习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形交融的艺术手法。
2、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谨慎响应的构造。
3、累积现代汉语知识。
背景链接学习过程一.预习(一) 1.课内部分。
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散文钞()一椽()嘶()叫耗()子潭柘()寺落蕊()橄榄()落寞()普陀()山房檩()衬托()夹袄()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2)多音字夹()袄折()腾落()枕衣着()夹()板折()叠落()下着()急夹()肢窝折()耗冷淡()着()数(3)增补注音部分疏浚()逡()巡唆()使崇山峻()岭怙恶不悛()侠()士面颊()海峡()狭()路相遇汗流浃()背供()给烘()托哄()骗山洪()暴发垂拱()而治酝酿()书声琅琅()豁然爽朗()炽()情霎()时纤()维锃()光瓦亮黜()免隽()永肄()业浸渍()哺()育对峙()泉水淙淙()剿灭()摒()除不啻()谑()而不虐铿()锵休憩()惬()意纵横捭()阖辍()学恪()守洞窟()防患未然()畸()形抓阄()栉()风沐雨塑()造折()本解剖()饕()餮()(二)默写以下字形(1)课内部分凋落比如廿四桥驯鸽混沌潜意识梧桐平仄潭柘寺歧韵着衣屋檩落蕊一椽破屋饱尝艰辛恣行无忌颓丧色彩迟缓安闲领会秋味钟声悠久花木凋落姿态万千回味不永鲈鱼大蟹急躁不安俨然类画隐逸安适依恋之情迟缓安闲落寞寥寂以情驭景见微知著不可以自制秋蝉嘶叫(2)辨形组词潭 zhè()寺陪 chèn()q (í )岖开 tu ò()cǔn()度q (í)途péi()伴落 mò()咳 sou()bèi()蕾冷 mò()sh (ù)口péi()偿m (ó)棱两可l ǎ()叭(3)增补部分卓尔非凡、遐迩有名、流言流言、蜚声影坛、获益匪浅、匪夷所思、斐然成章、文才斐然自轻自贱、文采飞扬、翻了一番、展转反侧、要言不烦、贯通融会、幡然悔过、就范、返聘防备不矜不伐久负盛名、物阜民丰、深孚众望、俯首帖贴耳、肺腑之言、认罪伏法伏罪、翻云覆雨、孤注一掷、重蹈覆辙、翻天覆地、一副春联、一副象棋、全副武装一副笑容、货真价实、副作用、副职、辐射、负面影响、幅员辽阔、一幅油画、无以复加附笔风声 - 说笑风生付出-寅吃卯粮、俯视俯拾皆是、阻碍、奋斗图强、阳奉阴违(三)熟记以下近义词1.承偌: :对办某事作出应允承诺:答应,赞同2.忽视:不重视,多指存心的。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答案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重点、难点作者是在一种特定的心境下写下《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作者选取的故都风物自然带有作者心灵的影子,作者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知识链接1.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2—2《故都的秋》导学案

导入新课
2、背景:1934 年 8 月。 7 月避暑在杭州携 妻儿到青岛住一月后 到北平。
3、作者:原名郁文, 学 生 互 浙江富阳人。现代作 检、 交流、 家 。 1896.12 - 增 补 内 1945.9。 容;
就是一个心灵世界” ,今天,我们 就从《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 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 到的又是什么—— 展示课题—— 检查学生预习及学案完成情 况—— 作者及背景介绍—— 明确目标 二、认定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目标) 三、探究文本 (一)破题感知 “故都”北平 , 即现在的北 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 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 清三个朝代的都城 , 可谓历史悠 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 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 : 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 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 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 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 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 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二)听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师范读。 2、学生默读,读准字音,把 握好节奏,初步感知作者心灵的 搏动和作品描述的美景。 ①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 出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②圈点勾画、品味 3.4 自然 段描写中“五官开放”的句子,看 其如何达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的效果,并体会作者深沉细腻的 感受和情思。 ③从哪些句段中体察到“悲 凉”,如何看待“悲凉”? (三)分析选材视点 1、思考: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 形,有人写秋色,郁达夫写的是 什么?注意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词 句。
2、听秋声 四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 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 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 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 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 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 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 的残声。 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 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 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 “愁”字了得。 师: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 零者, 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 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3、品秋味 问 1、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 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 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 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 感?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人教版必修2

精心校对版《故都的秋》导学案习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
现代著名的、。
他是的主要成员之一。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问世。
1923年写了小说和。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二、背景简介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基础知识1、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混混沌沌....( ) 槐.树()扫.帚()落.蕊()潭柘.寺()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嘶.叫()房檩.()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细腻.()着.凉()驯.养()萧索..()2泡卷干落教师寄语: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3、辨字组词嘶()缀()蕊()椽()凋()拓()啼()厮()辍()芯()掾()雕()柘()谛()4.解释下面词语混混沌沌:不能自已:潜意识:落寞:颓废:领略:一叶知秋:一椽屋:四、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的?2、文中第二段和第十三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起何作用?3、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有哪些?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4、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能体会作者怎样的心境?精心校对版。
高一语文导学案1.2《故都的秋》(二)(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导学案(二)执笔:李桃丽审核:五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三)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B级)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四)、《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
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配伍最恰当的一项()(B级)a夜月 b钟声 c虫唱 d柳影 e芦花甲陶然亭乙钓鱼台丙西山丁玉泉戊潭柘寺 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e 基础知识题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落蕊(ruǐ)细腻(nì)柘树(zhè)椽子(chuán)着凉(zháo)颓废(tuí)鲈鱼(lú)譬如(pì)驯养(xùn)萧索(xiāo)混沌(dùn)廿四桥(niàn) 2、多音字泡水泡(pāo)卷卷曲(juǎn)干干戈(gān)泡影(pào)开卷有益(juàn)干练(gàn)折折耗(shé)落落枕(lào)落差(luò)折叠(zhé)落在后面(là)二、辨形组词嘶()缀()蕊()椽()凋()啼()柘()厮()辍()芯()掾()雕()谛()拓()答案:嘶叫厮打点缀辍学花蕊芯片椽子掾吏凋谢雕塑啼叫谛听柘树开拓三、词语积累混混沌沌:。
领略:。
潜意识:。
颓废:。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四、近义词辨析涉及与波及①涉及,强调与对象有“关联”;②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
摘要与择要①摘要,意为“摘录要点”;②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其他国家。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择要而是/或者B.涉及择要就是/或许C.涉及摘要而是/或者D.波及摘要就是/或许答案:A(①涉及,强调与对象有“关联”;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
②摘要,意为“摘录要点”;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
③“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并不能表明说话人的最终态度,这与句首“严格地讲”不太相符。
或许,是表示猜测语气的副词;或者,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遏止与遏制遏止,遏制,都有猛力制止的意思,“遏止”指用力阻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遏制”指用力控制事物的发展,常用于自身。
物质与物资“物质”指金钱,生活资料等;“物资”指生产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质资料。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他的感情到了不可的地步,不说出来心里不痛快。
②他是个生性的人,有时候让人感到滑稽可笑。
③改革开放二十年,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谁还发牢骚呢?A.遏制放诞物质B.遏制放荡物资C.遏止放荡物质D.遏止放诞物资答案:A(遏止,遏制,都有猛力制止的意思,前者指用力阻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后者指用力控制事物的发展,常用于自身。
放诞,放荡,都有放纵,行为不受约束的意思,前者指某人言语行为的荒唐可笑;后者指某人行为生活上不检点,作风不正派。
物质,物资,前者指金钱,生活资料等,后者指生产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质资料。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合作学习探究案】【探究一】有感情地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至自然段):第二部分(至自然段):第三部分(至自然段):【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探究二】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课文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
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合作学习探究案】【探究一】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探究二】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
下面的两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具体语句评议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总的来说表现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解析:这里写了视觉、触觉形象。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
写触觉给读者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
又是寂寞的。
《故都的秋》第三课时【合作学习探究案】【探究一】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解析: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
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是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故都的秋》【提升训练案】(教师版)【使用说明】课后提升训练题目与教材同步,要求在课后独立认真完成。
一、基础巩固1、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落蕊(ruǐ)B.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歧韵(qí)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普陀(tuó)D.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譬如(pì)1、答案B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2、答案A3、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
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
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为学生着想,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3、答案:B提示:A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项中“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〥项中“好为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
4、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对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4.答案:D提示:A项中“目的”和“为了”重复,删除一个;B项中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可改为“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
〤项中“改变”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等。
5.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
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
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
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6、答案C二、诗歌鉴赏秋怀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秋词刘禹锡(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