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详解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北 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慢 润 淡
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4、北国之秋让作者梦萦魂牵,是哪 些秋景让作者眷恋?请概括出五幅故都 秋景图。
秋晨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槐图
秋果图
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5、这五幅秋景图按什么顺序来写? 这五幅秋景图并无一定的顺序,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以有 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更幽”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 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 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来自 内容及写作特点•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
第九页,共二十九页。
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形神的 结合点是什么?
•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 是五幅秋色图。
•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 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 忧思和孤独感。
•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第十页,共二十九页。
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
是作者顺手拈来,随心而作,这恰恰 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
6、把这五幅秋景联系起来的“神” 是什么?文章是怎么体现的?
第十九页,共二十九页。
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秋槐图:破屋、浓茶、高天、驯鸽、牵 牛(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
分析: 种种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
•
①清晨静观
•
•
描 写
•风
•物
②槐树落蕊 ③秋蝉残声 ④秋雨话凉 ⑤果树奇景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所创作的行旅散文,具有深刻的审美韵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文解读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笔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它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
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说明自己不远千里、急匆匆赶来北平的理由,表达了对故都的秋无限仰慕之情。
“秋味”是对“清”“静”“悲凉”的总括。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承上段“饱尝”二字而来,作者采用贬抑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第二个分号前是正面直接列举南国之秋的不足,之后写个人的感受。
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读起来好比山东快书,痛痛快快地数落一番,把南国的秋天结结实实地贬抑到了极处。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进一步申述南国之秋为什么不足。
这里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
]第一部分点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以领起下文,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①的芦花,钓鱼台②的柳影,西山③的虫唱,玉泉④的夜月,潭柘寺⑤的钟声。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嘿,咱今天就来唠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这篇文章啊,那可真是有点意思。
你想啊,秋天这玩意儿,在咱生活里那可太常见了。
就说我去年秋天的时候吧,去了一趟老家的小胡同。
那胡同里的秋景,真有点像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呢。
胡同两边的老房子,墙皮都有点剥落了,露出里面的青砖。
房顶上的瓦缝里,长出了一丛丛的小草,在秋风里摇啊摇的。
走进胡同,脚下的石板路有点不平整,走起来嘎吱嘎吱响。
路边有一棵老槐树,树叶都黄了,风一吹,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
我站在树下,看着那一片片黄叶打着旋儿落下,心里突然就有点感慨。
这场景,不就跟郁达夫写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有点像嘛。
胡同里还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还有大妈们聊天的声音。
这声音在秋天的空气里传得老远,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郁达夫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咱这胡同里虽然没有秋蝉,但有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也给这秋天增添了一份生机。
我在胡同里溜达了一圈,看到有户人家的院子里种了几盆菊花。
那菊花开得可真艳啊,红的、黄的、白的,啥颜色都有。
这让我想起了郁达夫写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可不嘛,这秋天的美景,真是怎么看都看不够。
《故都的秋》里还写了秋天的雨,“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我也觉得,秋天的雨很有味道。
有一次,我正走在胡同里,突然就下起了雨。
那雨不大,淅淅沥沥的,打在脸上凉丝丝的。
我赶紧跑到一个屋檐下躲雨,看着雨丝在眼前飘落,心里特别宁静。
这故都的秋啊,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觉特别真实。
郁达夫用他的笔,把这秋天的美景都写活了。
咱读着他的文章,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那个充满秋意的故都。
到最后,我从胡同里走出来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那片秋色,心里还是满满的感动。
这故都的秋,真的是让人难忘啊。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单元知识点:故都的秋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单元知识点:故都的秋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单元知识点:故都的秋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3、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同步练习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凋谢( ) 混混沌沌( ) 椽子( ) 馍馍( ) 廿( )平仄( ) 疏疏落落( ) 点缀( ) 嘶叫( ) 柘( )颓废( ) 落蕊( ) 着着( )答案:diāo hùn dùn chuan mï niàn zè shūluî zhuì sī zhè tuí ruǐ zhuï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深混钝落寞平仄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提示:B项,“混钝”的“钝”应为“沌”;C项,“训鸽”的“训”应为“驯”;D项,“蟋摔”的“摔”应为“蟀”。
答案: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现代文及答案

■《故都的秋》一、梳理全文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饱尝一尝古都的秋。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古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3、第2自然段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领略名花美酒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看饱赏透(赏玩十足)的程度。
6、第3段中的文句: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恋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
7、“蓝朵”一词是蓝色的花朵的意思。
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的词是因为作者以为蓝色和白色的搭配为佳。
8、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看见一片梧桐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了。
9、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与它相照应的句子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0、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的枣子是淡绿微黄的颜色。
11、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其意思是说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12、“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13、用一个成语概括上题句子中所逼于的意思相形见绌(相形失色)。
14、“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句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15、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思念时,突出写了在北平一椽破屋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D)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秋天无论在哪里都是美好的季节,但是北方的秋天特别清澈、安静、忧伤。
我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北京,只是为了品尝这故都的秋天。
江南的秋天也很美,但是草木生长缓慢,空气湿润,天空颜色淡,经常多雨少风。
在苏州、上海、杭州、厦门、香港、广州等城市中,一个人很难完全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意境。
秋天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
在领略秋天的过程中,半醉半醒的状态是不合适的。
我已经十多年没有感受到北方的秋天了。
每年到了秋天,我总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XXX、西山的虫鸣、玉泉的XXX、潭柘寺的钟声。
即使在北京皇城人海中,只要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到高高的碧绿天空,听到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望着漏下来的日光,或者在破壁腰中静静地欣赏牵牛花的蓝色,都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我认为牵牛花最好是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不好。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下长一些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北国的秋季景色有许多美丽的点缀,其中槐树是一种让人联想到秋天的植物。
在早晨,槐树的落叶会铺满地面,踩上去没有声音和气味,只有微触感。
在树影下扫街的人会留下细腻、清闲、落寞的印象,这让人想起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北国的秋蝉的衰弱残声是一种特产,因为北平到处都有树,房子也很低,所以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只有去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到。
北平的XXX的嘶叫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非常常见。
此外,北方的秋雨似乎比南方的更加有味,更加下得奇和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空下,忽然刮来一阵凉风,然后就开始下雨了。
雨过后云渐渐卷向西去,天空变得青蓝色,太阳露出了脸。
穿着厚青布单衣或夹袄的城市居民会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聊天,互相感叹秋天的凉意。
中国文人对秋天有着深深的情感。
话剧《立秋》展现了他们的悲秋情结。
各地也有不同的中秋风俗。
在北方,果树也是秋季的奇景之一。
枣子树会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等地方,成熟时呈淡绿微黄的颜色,是秋天的全盛时期。
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思考: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
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 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一
曲
悲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凉
的 颂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 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
郁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 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
达 夫 先
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
由高到低
诵读并思考: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介绍并赏析其他四 副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秋槐落蕊图
视觉触觉
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深情回味
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意——
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 三分之一的零头。
在秋院的每一椽破屋间, 也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也在秋雨的每一颗泪滴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那故都闲人的每一句京腔京韵里。
谢谢大家!
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
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 鲁迅 先生,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2、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教学方法讲析法、对比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二、听朗诵,抓住重点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情怀。
(超链接音频资料)三、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初步欣赏,整体感知1.解题引入:本篇写于30年代。
“故都”指北平,作者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为题而要用“故都的秋”?(学生浅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作补充总结)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它不是新都,它是旧的,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更带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是秋天,而不是春天或者夏天,用“故都的秋”带有沉重的伤感和浓浓的眷恋之情。
2,、同学们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有没有发现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齐答:清,静,悲凉3、作者用哪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学生齐答:慢、润、淡。
点拨:在作用上,实际作者是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故都秋色的浓重。
4、读3-11段,思考: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哪几幅秋景图?(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展示,幻灯片呈现)点拨:抓主要意象明确:小院秋色(色)秋槐落蕊(形)秋蝉残鸣(声)闲话秋雨(味)北国秋果(奇)5、你认为12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依据是什么?(幻灯片)6、阅读最后两段思考:(幻灯片)1)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去别是什么?2)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四、深入探讨3----11段1、两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分别朗诵3---7、8---11段2、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学生集体回答:第3段主要写了秋花(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秋树(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秋树(果树)。
3、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展示)板书: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4、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学生勾画圈点,展示交流)例:“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
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教师解释: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明确: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板书)5、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静”,这就是故都秋的声音。
更何况蝉声是如此的衰弱与凄惨,更何况这声音如影随形让你无处藏身(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
看来作者对故都的秋是:痛并快乐着。
五走进作者的内心,交流拓展思路:1、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秋色明显带有一些冷色的气质,当代诗人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这样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很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为什么作者偏要去选这些灰暗的景物?(学生浅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
幻灯片总结)点拨:个人经历写作背景个人经历:3岁丧父,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全读过了,因此受到古典文化的影响。
青年时期又随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他乡,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
这些养成了他“沉静又有些忧郁的气质”,使他在文学上多提倡“静的文学”。
写作背景:他是一位爱国者,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中。
1933.4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使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从杭州赴北平写下这篇文章。
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2、中国的文人从宋玉开始就对秋定下了调子“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历代秋的主题从杜甫“听猿实下三声泪”到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乃至林黛玉《秋窗风雨夕》中“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把秋当做一种人生的悲苦来写。
那郁达夫通过他的笔到底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学生讨论,整理本组的答案,派代表展示,幻灯片总结)教师明确:颂秋全文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但作者对普通花草和景象都是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中美好的秋味。
举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
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六:小结《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隽永;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
她是作者的闲情漫画,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
这就是郁达夫笔下的秋。
七、作业:以“夜”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注意运用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的手法。
八、板书: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秋味:秋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清静悲凉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眷恋向往鸽声帚声蝉声秋声秋声衰弱风雨声人声反思:《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首先我先和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
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①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②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
③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⑤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