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本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3.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新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7)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说秋天的诗句。
1)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战国·宋玉《九辩》)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铃》)悲秋的诗句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颂秋诗词为什么:描写同一个对象,为什么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点拨:景物与语言皆为情感服务,为作者的感情所驾驭。
文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今天我们学习的《故都的秋》就是这样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郁达夫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就是弄清楚景与情的关系。
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故都的秋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欣赏第一、二段朗读视频,明确其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2、明确情感基调,分析写江南秋的作用。
四、赏析文本-----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导语:作者已经在文章的开篇点明了情感的基调,那作者景物如何选择,景物如何描写?1、学生齐读文段“不逢北国之秋-----潭柘寺的钟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菁华中英文实验中学李红梅一、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闻秋声,观秋色,品秋味。
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2、品味语言,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3、理解作者为何回避暖色闹景?为何写北国之外的南国之秋?三、解决方法1、适当介绍作者及作品特色。
2、重点讨论写景段落。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三、教学过程导入语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同为秋天,有的看到的是萧杀和凄凉,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和生机,为什么?眼中景,暗寓着心中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文的分析(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省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崐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2、时代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孤寂的生活。
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散文的能力,学会鉴赏散文;4.品味本文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的一些表达技巧。
5.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大家刚刚走过一个秋天,请同学们谈谈记忆中的秋景(学生回答)。
可这秋天在女革命家秋瑾的笔下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辛弃疾的笔下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见不同的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与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一、情景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情景导入:图片(特点:清,静,悲凉)1.碧天,小院,残垣,秋草2.秋蝉残鸣3.秋雨图4.枣树释题:故都北平的秋景(故都的清秋美景)作者:郁达夫,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1945年9月)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志去日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沬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了创造社。
1930年3月与鲁迅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移居杭州,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新加坡苏门答腊。
其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写作背景: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向往北国之秋,从青岛转道北平赶秋,寻秋。
也是去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文章渗透着拂之不去的人事沧桑感。
二.鉴赏课文1.总体概括感知课文问: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对北国之秋的特征作了概括答:清静悲凉(板书)问:作者把这清静悲凉的特征隐藏于他所绘制的几幅画面之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讨论并找出共有几幅画面,对应哪个段落,给每幅画面概括出一个相应的标题。
(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以语言鉴赏为突破口。
2.重视诵读美读。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文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特点,以及揣摩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设疑讨论4.重点品读“清晨静观”和“秋风秋雨”两段,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融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拟写导语来引入课题(板书)。
学生可能会写的形式如下,要及时鼓励。
⒈设问式⑴你来了解过秋天的韵味吗?⑵当秋天到来时,你感受到了什么?⑶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⒉诗歌创设情境式⑴《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⑵杜牧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⑷杜甫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⑸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⑹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醉。
⒊对比式⑴春秋对比春让人满怀希望,朝气蓬勃;秋让人平心静气,深思回味。
⑵不同心境对比刘禹锡: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毛泽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学生想法可能很多,教师会有估计不到之处,精彩导语可在教学后记中补记)二、分析文题提问:将“故都”换为“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明确:“秋”------表明描写内容。
人教版本高中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杭州师范学院中文023 陈玲英〖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让学生品味到郁达夫描写的故都之秋的清、静与悲凉。
2、使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眷恋和热爱,进而了解郁达夫创作的主要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自觉的个人介入与自我参与以及一泻千里的情感宣泄等方面的创作特色)。
3、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使其能体会出“情”与“景”、“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4、让学生在散文的写作中学会运用“以情驭景”和“情景交融”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使他们掌握课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此外,还要指导学生仔细鉴赏课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地道的“北京味”。
〖教学难点〗消除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时代隔阂,从而使他们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出作者的独特感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
从而使他们能在深层次上去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以启发式的课堂讨论为主,同时运用比较赏析法、情境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校园网络、电脑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抓住课文题目中的“秋”字,比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品读作者描绘的五幅画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四季,各有千秋。
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艳丽动人,生机盎然。
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是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活泼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徐志摩在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时,吟出了:“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至于冬天,则是另一种萧条的、凄凉的。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肯定是既有喜欢的,又有不喜欢的)不管大家喜不喜欢秋天,我们现在一起去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寻秋天的影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故都的秋》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是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虽是经典,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是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深刻领悟的。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后,能初步感受到故都之秋的澄澈、寂静之美,能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爱和赞颂,但对“悲凉”的深刻内涵及其体现的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准确理解。
这不是消沉,更不是哀叹,而是作者用另一种视角看孤独,饱含寂寞、萧索、破败。
正因为悲凉能带给作者如此丰富的审美体验,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作者才会用它来深情赞颂故都之秋,学生只有读懂这一点,才可能真正进入教材所要求的审美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周永华一.课标分析本课是高中一年级新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二第以单元的第二篇。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散文文。
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此类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与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美文中得到美的陶冶,接受美育。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
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因此,以开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
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三.学生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刚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强化诵读,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六.教法和学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法移情法----设置情境引发兴趣诵读法----诵读欣赏整体把握讨论法----分组探究拓展延伸赏析法----个性品读鉴赏提高归纳法----归纳概括总结升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具体做法是:1、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3、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八.课型:新授课九、教学过程1、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导入新课:(5分钟)(1)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3、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体现课文意境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18分钟)听完朗读之后,进行朗读指导。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图重点读。
4、深入研读课文,整体把握,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4分钟)(1)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
“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2)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
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日胜果。
5、学生分组讨论。
(15分钟)(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
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
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
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
明确其人文精神。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
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
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
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
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对于【点评】在这里我就不作一一解说。
师生通过讨论以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6、拓展训练,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3分钟)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
(1)《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
(2)文人眼中的秋。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研究学习。
7、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8、板书设计意图: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
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
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
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附: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秋蝉残声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9.布置作业1、《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
2、郁达夫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任选其一。
3、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力争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4、从课程论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既要重视显性课程,也不能忽略隐性课程,只有在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潜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发展个性。
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实际上是开设了一门隐性课程。
5、从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精神核心,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郁达夫先生是革命烈士,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尽管他生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勤俭品质、率真个性、文学特征等特征在当代依然有其生命力,正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