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二教案设计(人教版)
(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你知道怎么写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吗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比照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一起看看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欢送查阅!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
把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比照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出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举,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终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斗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削减,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屡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扬这种主见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赞扬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谈论文。
2、检查预习,请同学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3、在此根底上老师范读。
特殊留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老师强调:固:巩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2、同学翻译:略3、请同学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那么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假设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较。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模糊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其次首第三首虽然照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患病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说明白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由于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患病的打击是他生命永久不行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慨。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该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掌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内容。
本教案涵盖了全册的各个单元和主题,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指导。
二、教学目标- 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想理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诗文赏析- 研究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 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歌和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古代诗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义2. 第二单元:现代诗歌的阅读与审美- 探讨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阅读并欣赏现代诗人的作品3. 第三单元:小说的研读与鉴赏-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阅读并解读经典小说的主题和思想4. 第四单元:议论文的写作与阅读- 研究写作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 掌握分析和评价议论文的方法- 阅读并理解不同类型的议论文5. 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与写作- 提倡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实践,进一步理解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活动、阅读指导、写作训练等- 评估方式:作业评分、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 课堂教具:投影仪、黑板、书籍、课件等- 外部资源:电子书、教育网站、相关视频等六、教学计划详细的教学计划请参考附件。
七、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文学素养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然而,仍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全面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八、附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学计划表3. 其他辅助材料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的概要,详细内容请参阅附件。
祝教学成功!。
【人教版】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二1.2故都的秋 教案(2)

1.2故都的秋创新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
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
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材料一: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期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狄金森的简历与创作。
2、懂中意象转达的情感及领会诗的意蕴。
3、培养学生思维迁移、拓展能力;培养学生寻求美好、进步的情操。
[教学重点]1、诗歌诵读要领。
2、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多元解读。
2、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他们寻求美好、进步的素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一)导入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诗歌,感受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优美,闻一多反讽中的愤激;还有穆旦的沉重与激越,郑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时期的爱情宣言。
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女诗人的作品,《竹篱那边》。
(二)作者简介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故乡度过,生活圈狭窄。
当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
她的诗歌创作,突破美国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表达内心深处的痛楚、疑问和矛盾。
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诗歌艺术,常常以简短情形形象表达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诗歌,生前不被人知道和重视,之后时间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她才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
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她,本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诗歌朗诵训练1、自由朗诵,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2、交换,明确:诗歌情势短小,语言朴素,意思似浅近透亮,却让人产生无穷遐想。
(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第1节以轻松腔调诵读,“草莓,真甜!”腔调稍长,读出“孩子”对草莓的强烈向往;第2节前两句腔调稍慢,读出“孩子”的迟疑,后两句腔调轻快,读出“孩子”突发奇想的惊喜。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的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作品;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__设计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套)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修辞与修辞手法
课程目标
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和鉴赏篇章。
最终目标是能够在写作和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 修辞手法的分类和鉴赏
- 运用修辞手法的提高
教学难点
- 不同修辞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运用和解读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
- 个人或小组展示
- 篇章分析
教学过程
1. 了解修辞的基本知识
- 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文本,了解修辞的定义和分类。
2. 研究常见的修辞手法
- 同义反复
- 对比
- 排比
- 比喻
- 拟人
- 夸张
- 省略
- 等等
3. 鉴赏修辞手法的运用
- 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探讨其效果和意义。
4. 运用修辞手法
- 练在写作和阅读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和创作能力。
作业安排
1.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2. 根据所学修辞手法,设计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对修辞基本概念和常见手法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修辞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本课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其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本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效果更佳。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面对不幸,我们应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面对权贵的威,李白……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
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
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
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板书)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乐————悲————乐三、赏“乐”之景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1)如诗如画的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二教案p【教学重点】:语言峻洁,十思牧民。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公务员考试非常热,恐怕今后,未来你们也会去搅这趟浑水。
公务员考试离不开“申论”,申论就是面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贤臣的“申论”。
语言怎么样?逻辑如何?思想如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谏太宗十思疏》,写在黑板上。
二、解题谏:劝谏,劝止。
唐太宗。
十思指十个方面的想法。
疏:指“奏疏”、“奏章”。
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按文章体裁来分,可为议论文。
三、作者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左光禄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谏臣。
《百度百科》四、读文先听一遍MP3朗读,是老师自己来范读,再让学生齐声读一遍。
解决字音的正确读法。
五、解文(一)、听一遍后,读一遍后。
请同学们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
我们从题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劝谏,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请同学们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确:居安死危,戒奢以俭。
有些学生可能会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当学生读出来之后,老师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妥处。
从文句入手,引导学生翻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宗此十思,宏兹九德。
”前句是阐述君舟民水的关系,魏征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
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总结十思,弘扬九德,这是魏征劝谏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这是十思的具体表现。
此句话作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较合理的。
讲课时,按照以前的观念(参考书上,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过),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应该是“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这一点,有了进步,亦步亦趋,学问最没长进。
(二)、分析第一段①魏征从“木长根固”、“流远浚源”等自然现象来说明“国安积德”的思维道理。
前者为形象性思维,生动易懂;后为抽象性思维,逻辑难解。
请问同学们,这是种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
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化了。
这让我们联想到《劝学》里的比喻论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得是这样的思维。
【延伸】: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②笔锋一转,魏征反面来论证,“源不深流之远”、“根不固木之长”,生动形象地比喻说明“德不厚而国不治”的治国道理。
跟学生强调作文时,善用辨证的思维来议论说明。
这大概是我们学习文章思维的津要。
文章有语言和思维。
多背诵多阅读,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着魏征在强调“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责任。
“神器之重”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
借指帝位、政权。
“崇极天之峻”、“保无疆之休(吉庆)”,这在强调帝王重大的国家责任感,肩上担负得巨大责任。
魏征在此基础上,来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忧虑。
古人特别重视明君”的道德责任,这是“人治”社会进步的地方。
但是人性永远有弱点,一个人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吗?一时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吗?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吗?如何来约束制衡人的*,对于社会来说,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站在当下,联系西方民主社会,“人治”社会不可取。
④最后,魏征再从反面来说明,人君德不处厚,情不胜欲,这相当于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的效果。
文章从自然现象写起,从自然现象落笔。
从反面来说明人君的道德跟国家社会的重要关系。
(三)、讲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让学生来读一遍。
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这一段讲了什么,作者的意思是什么?明确:中心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此段在劝谏唐太宗如何来对待百臣和百姓。
两个字,竭诚。
②魏征先讲了以往帝王治理国家的经验。
帝王是继承上天的使命,来管理百姓,忧患兴国,治国显著。
为国为民,成就功业,但国德却衰败萎靡了。
国家存在兴亡之期的规律。
魏征认为“功成德衰”的原因是于“人君”没有将“德治”进行到底。
《诗经·荡》里曾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提出反问,天下取之易守之难?这个问题,西汉的陆贾曾向刘邦提及,“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汉书》)。
大家齐心打天下,团结一致。
坐稳江山后,利益冲突,斗争重重,那么国家守之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靠德治,关键在于坚持到底。
③接下来分析殷忧,竭诚待下,得志,终情傲物。
谦受益,满招损。
竭诚的好处,傲物的坏处,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何对待百姓,是法治还是德治?用严刑的峻法俩督责百姓,用威严怒怨来震慑百姓,那么百姓可以免除罪责,但内心却没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归服。
这事我们想到《论语·为政篇》第三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与孔子德治理念,不谋而合。
上课时,有必要引入这段的言论。
④最后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希望皇帝要很好地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中心语:元首——百姓。
如何调节,两字:竭诚。
(四)、分析最后一段,读是必须的。
此段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所在。
题目中的十思,具体是什么呢?皇帝做到“十思”后,魏征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可以在最后一段中,找出来。
建议,读了之后,请学生们来提出疑问?这一段作者写了啥?学生肯定能说出十思的表现。
①魏征又以打了个比喻,腐烂的绳索和奔驰的马车。
难道可以轻视吗?朽索喻指昏君,奔车喻指社稷。
因此,国家要永久兴盛,当然离不开人君的英明仁德。
接下来,魏征向唐太宗劝谏了十个方面的想法。
十思都是从皇帝的意念为出发点,从文德来约束君王的言行。
可欲——自戒;有作——安人;(君民)高危——自牧;满溢——虚怀(情绪)盘游——三驱;懈怠——始终(意念)壅蔽——纳下;馋邪——正身(君臣)恩加——谬赏;罚及——滥刑(奖罚)②魏征认为皇帝能做到这十点,并且能弘扬九种德行,用人选贤与能,简能而任,择善而从,各尽其才,各守其职,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
那么文臣武将,争驰而来,大显其能。
这样,就会达到魏征理想的政治高度。
君臣无事,可以尽巡游之乐,可以享松乔之寿。
【延伸】赤松子一指雨神;也指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
王子乔,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为王氏始祖,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文章结尾处,用人得当,就不会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劳损皇帝自己的耳目,亏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知识考点】①通假字:震、无②词类活用:长、固、远、浚、安、积、厚、下愚、明哲、重、大、俭、道、貌、心、安、危、长、覆、君、欲、作、安、下、乐、忧、虚、正、馋邪、恶、刑、宏、能、善、鸣、劳、苦、终③古今异义:根本、休、景、元首、克、纵情、行路、董、忽、作、冲、敬、简、以为、司④虚词:之、以、而、其(其可忽乎)⑤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2句)、定语后置(4句)、宾语前置(2句)【教学板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正反面殷忧必竭诚待下——人君VS臣民具体十思九德、唯才是举——无为大道提醒:人治小于法治【教学小结】本文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体十思,克制私欲,完善德治。
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强调君主的国家责任性。
接着,魏征提出“殷忧,竭诚以待下”,要处理好君臣民三则的关系,尤其重视民众,引用荀子的话,“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话,来提醒唐太宗。
最后,希望皇帝能具体做到十思,要知足,要谦虚,要优乐,要奖罚,实行九德,唯才是举。
这样的话,就达到了魏征的“理想政治”。
这篇文章语言出彩,思维严密,这值得我们去吸取消化。
但在思想方面,有些不符合当今社会。
治理国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在于法制的落实。
【教学反思】上古文,熟背出全文是第一。
写教案时,自己理清文章思路,读懂作者的思想,这是第二。
有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才是顺。
课堂语言典雅一点。
第三,积累搜寻课文资料很重要,文章和文化,才能完善结合。
上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回答得少。
【篇二】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小组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可以将人的灵魂唤醒。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我与地坛》。
我们来看一张史铁生的照片。
看着这张照片,你关注到什么?(哪里和我们不一样?)作者的残疾是怎么来的呢?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在他生日的那一天,上帝给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我们来做一个设想,如果让你在21岁的时候,遭遇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样?生:……是的,史铁生也很我们同学一样,在残废之初,他一度想去寻死。
但是最终,他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了一位的作家。
他写了许多作品,知道有哪些吗?看课*释①。
他的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大家用波浪线划一下。
那么,一个残废的,一心求死的人,最后却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到底是什么陪伴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文本研习文章虽然题为《我与地坛》,实际上有三个描写对象,分别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