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独特感受。
2、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文中的文化内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清新而又典雅的语言。
(2)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都秋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描写的融合。
(2)领悟文中深沉的民族文化底蕴。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在艺术上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常有坦率的自我暴露和自我表现。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当时,郁达夫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驯(xùn)鸽槐(huái)树扫帚(zhou)落蕊(ruǐ)平仄(zè)嘶(sī)叫房檩(lǐn)细腻(nì)廿(niàn)四桥2、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2)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3)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五、文本研读1、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文中描绘了哪些故都的秋景?文中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秋景。
3、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体现故都秋的特点的?(1)秋院:“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里通过对牵牛花颜色和秋草的描写,体现了秋的清、静。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故都的秋》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作者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情感。
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感受的技巧。
感受作者笔下的故都秋韵,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从而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重难点《故都的秋》学习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把握文章情感是学习的重点。
郁达夫在文中将故都的秋景与深沉的思绪相融合,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因此,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既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掌握并欣赏这些修辞手法,是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难点。
学习《故都的秋》需要重点关注文章情感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通过深入研读和体会,才能真正领略到文章的魅力。
三、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 幽远混钝落寞平仄C. 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 点缀颓废赏玩蟋摔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B. 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C. 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D. 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二、填空题1.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_______(填写作者姓名)的作品。
2. 文章开头部分提到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是要饱尝这_______。
3. 文章按照顺序依次描绘了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请写出其中三幅画面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3、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品味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理解作者的情感。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复杂情感。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1945 年 9 月 17 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从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 年 7 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驯()鸽槐()树扫帚()细腻()平仄()颓()废潭柘()寺一椽()破屋廿()四桥2、解释下列词语(1)混混沌沌:(2)疏疏落落:(3)不远千里:3、阅读课文,思考:(1)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作者为何“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2)文章结尾,作者为何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2、文本研读(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故都的秋》导学案5

《故都的秋》导学案5
《故都的秋》导学案编订人:孙烨学习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预习案1、搜集郁达夫的资料,包括:生平简况、创作风格、代表作品。
2、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潭柘寺()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房檩()颓废()鲈鱼() 3、通读全文填空,体会本文用词的精当。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与,总看不,尝不,赏玩不到。
3)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
4)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
探究案1、文中勾勒了几幅故都秋景图,速读课文,用小标题概括。
2、在这些图景中,作者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精读课文,归纳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提示:颜色、形态等),表达了什么感受。
3、作者既没有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更没有涉及香山的红叶,昆明湖的池水。
而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所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是“清、静、悲凉”的最平常的景物。
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悲凉”?
1/ 1。
故都的秋 导学案(教师用)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自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熟悉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注意句读。
3、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导学目标1、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2、体味本文紧扣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固学目标1、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分享收获与问题,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学习方法:“三环五学”:先学后教再思;独学—对学—群学—班学—固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自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熟悉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注意句读。
3、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导学目标1、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2、学习对比映衬的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3、体味本文紧扣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
三、固学目标学会赏析优美文段的方法,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习流程】一、了解作者。
(独学)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独学)三、学习全文前两段和最后两段。
(独学、组学、班学)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第一幅图景。
(独学、对学、组学、班学)【学习过程】一、独学——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检测、自主反馈(12分钟)1、关于作者(自主阅读课下注释,标记重点,然后填空。
1分钟)郁达夫,原名,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
2、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在课文中勾画出好词好句和不认识的字词,注意课下注释。
然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注意字形。
6分钟)凋.零混混沌沌....潭柘.寺一椽.破屋喇.叭槐蕊.扫帚..细腻.不能自已.衰.弱平平仄仄..萧索..歧.韵似.的夹.在中间着.着夹.袄3、自己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在书上标出段落,划分层次;勾画、批注,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圈点勾画写了哪几幅图景,并简要概括。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课题《故都的秋》课时:第二课时课堂笔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手法;掌握以动衬静,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和品读中感受故都的画面美,在小组讨论中体会文章背后作者的性格特点。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凉、伤感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过程【回顾】一、基础知识1、字词注音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2、简介《诗经》二、整体把握(一)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二)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三)全诗理解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完成本文结构图:情节表现手法事件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恋爱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女子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比兴)婚变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比兴)第五章:追述婚后生活(比兴)第六章:表明决绝的态度(赋)决绝(四)找出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孔子“过犹不及”)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
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三、相关链接【研习】一、精析文本【学法建议】切入点: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体现在哪里?《氓》叙述的正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生活故事: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婚姻悲剧。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导学案和教案

第14课故都的秋教案一、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能力目标: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内心的忧思与落寞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难点: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大家可以想到有哪些关于秋的古诗词呢?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二首》)从上述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秋天多含萧瑟凄凉之意。
然而刘禹锡却与别人不同,独独爱秋。
著名的散文家郁达夫对秋也异常喜爱。
他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2、作者作品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组织创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闻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震动了文坛。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1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预习检验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潭柘寺()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房檩()颓废()鲈鱼()2.解释下列词语⑴混混沌沌:⑵一椽破屋:⑶落寞:⑷一叶知秋:⑸不能自已:二、理解题目1.“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第二部分文字。
2、既然作者如此钟情于北国之秋,那么他又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画面来表现北国之秋的独特?(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故都秋景的画面)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清秋佳果。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3段
1、朗读第3段文字。
2、第3段中,作者观察景物时立足于何时何处?开头排比的五处风景名胜起什么作用?文段中又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秋景的?*
【课堂测评】
1、《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配伍最恰当的一项(B)
a夜月b钟声c虫唱d柳影e芦花
甲陶然亭乙钓鱼台丙西山丁玉泉戊潭柘寺
A.dbaecB.edcabC.acbde
2、“落蕊”的“蕊”字读音是(ruǐ)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9、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说对秋的感受,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点题。
10、作者写第2段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只有故都的秋才“色彩浓” “回味永”,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
【课堂测评】
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饱尝一尝故都的秋。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第13-14段。
惜南国之秋:淡(呼应第2段)
恋北国之秋:浓(“愿折去……留住”呼应第1段“不远千里”“饱尝一尝”)
8、“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为什么说这种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名花半开,有含蓄之美可咀嚼;美酒半醉,有舌底余香可细品——这都是恰到好处的。而秋要是“半开”就会让人“看不饱”,要是“半醉”不能让人尽情,就“尝不透”。所以说在“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A歧(zhī)韵(应读qí)一椽(yuán)(应读chuán)嘶(sī)叫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课后作业】
⑵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3、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这几幅图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自由诵读你喜欢的文句。*
⑴从第3--11自然段。
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4段槐树落蕊(落蕊轻扫),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凉(秋雨话凉),第11段清秋佳果。
③著名风景,很难挖掘,而平常景象,挖掘后能平中见奇,写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也更显作者平民化情怀。
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既写“静”也写“清”;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做陪衬。”体现了“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⑵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4、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的呢?*
先总说对秋的感受;再强调北国之秋的特点;最后点题——想“饱尝”故都的秋味。
5、文中“尝一尝”能否换为“看一看”,为什么?*
不可。因为“看一看”写不出内心的那种有点饥渴、迫不及待的感觉,体现不出作者对“秋味”之喜爱。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⑴主要在第2段和第13段。
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理解: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学习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⑹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合作探究】
1、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⑴北平。⑵“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写出了如老朋友般的情感,有亲近、喜欢之情。
2、快速阅读,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叶底的日光:细数细长(悲凉)
小结:王国维“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即寓情于景写法。
3、作者写北平秋景,为什么不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或作者对最典型的名胜景点的秋景只一笔带过,对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秋景却加以精描细绘,这是为什么?)*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3、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_领略名花美酒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看他赏透(或赏玩十足)的程度。
【课后作业】
1、请学生朗读第1、2段,再次体会作者对文中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4、根据文章内容,你能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赏玩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格外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美,并强调只有在北国才能领略到中国的秋的深味。
第三部分(13-14):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⑴清晨;庭院中。
⑵前两句过渡,第2句排比了五处风景名胜的典型秋景,其作用是:一是承上,表达作者一心向往北国之秋的依依之情;二是启下,用这些代表故都之秋最高境界的景物衬托,引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也能欣赏到浓浓的秋色。
⑶选取的景物有:
屋:破(平民化情怀)
天色:很高很高、碧绿(清)
驯鸽的飞声:听得到(以动衬静;静)
6、作者为了表现北国之秋的美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⑴对比或反衬手法。
⑵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理解:第2段中用“江南之秋”“总看不饱,尝玩不到十足”来反衬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江南之秋:半开半醉(淡)
北国之秋:十分秋意(浓)
7、这种情感衬托或对比,在文中哪个部分有再次提到,进行呼应?
⑴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⑵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⑸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清、静、悲凉)
【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一部分文字。
2、本文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是“故都”,描写的内容是“秋”,而在行文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还写了江南之秋)
3、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江南之秋又有什么特点?
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味,也是作者的心情体现。)
2、熟识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⑶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⑵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能理解作者在文中寻求的清静又略带悲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学习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