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病例讨论第二部分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各种病原生物及免疫学问题,提高自身健康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 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致病机制、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2. 免疫学: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过程及调节机制,以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3. 教学内容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xx学时,包括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
理论学时分配给病原生物、免疫学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等内容;实践学时分配给实验操作、病例讨论等环节。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2.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以试卷形式进行,重点考察学生对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1. 师资力量:授课教师需具备医学或相关学科背景,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2.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实验指导手册、多媒体教学资料等,同时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线上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课程评价与改进1. 课程评价: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对本课程进行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2. 改进方向: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总之,《病原生物及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健康保护能力。
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不断对课程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2. 掌握免疫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免疫调节。
3. 认识病原微生物与免疫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3. 免疫的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等。
4. 免疫的类型: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等。
5. 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网络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免疫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免疫调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3. 讲解免疫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免疫调节。
4. 分析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实例。
5. 总结病原微生物与免疫之间的关系。
6. 课堂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分类及生活习性。
2. 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分类及生命周期。
3. 认识真菌和寄生虫的基本特征。
七、教学内容1.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
2. 细菌的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3. 细菌的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等。
4. 病毒的结构特点:核酸、蛋白质等。
5. 病毒的分类:DNA病毒、RNA病毒等。
6. 病毒的生命周期:吸附、穿入、复制、装配、释放等。
疑难病例讨论自查及整改措施

疑难病例讨论自查及整改措施支持单位:XX医院提要:本文基于疑难病例,通过讨论与自查方式,分析了问题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重点关注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旨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患者的权益。
第一部分:病例讨论1. 病例背景介绍患者A,45岁男性,入院时间为2021年1月5日,主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详细列出A患者的基本病史和临床症状。
2. 问题分析与讨论通过多学科会诊,讨论了A患者的病情、病因,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重点分析了医生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失误,以及其他可能的因素。
第二部分:自查内容1. 自查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自查,以确定个人与系统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2. 自查方法与步骤详细描述了自查的方法与步骤,包括个人医生的自查以及医院系统的自查。
3. 发现的问题列举了个人与系统层面上发现的问题,包括医生诊断不准确、治疗计划缺乏细致等。
第三部分:整改措施1. 医生层面整改措施提出了医生层面的整改措施,包括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强化临床决策过程等。
2. 系统层面整改措施提出了系统层面的整改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系统、完善医疗流程与规范、加强团队协作等。
第四部分:落实与效果评估1. 落实情况详细描述了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各项整改措施的执行进度,相关人员的配合等。
2. 效果评估根据整改措施的具体情况,评估了整改措施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影响。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本文讨论了疑难病例,并通过自查与整改措施的提出与落实,有效改进了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各项整改措施的贯彻与落实,以及持续监测与评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注意事项:写作过程中请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避免敏感信息与个人信息的泄露。
并请针对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疑难病例和问题,以确保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感染疾病科培训计划

感染疾病科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本次培训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感染疾病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其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医源性感染,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与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疾病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医务人员严谨的医疗职业素养,提高医务人员在感染病例处理中的规范与专业度。
3. 制定一套科学的感染疾病科管理制度,降低医院感染率。
4. 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疾病科的防治技能,掌握疾病防控、传染源管理、消毒与隔离操作等技能。
5. 加深对医疗废物处理、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二、培训内容1. 感染疾病科病原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传染病的暴露与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2. 感染疾病科临床诊断与治疗- 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菌的病理生理特点与临床表现-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抗感染性药物的应用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3. 医院感染防控与管理-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医疗器械与设施的消毒与质控- 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治理4. 感染疾病科护理- 感染性疾病的隔离与防护-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与处置5. 环境卫生管理- 医院环境卫生评价与监测- 医院空气、水质、医疗设备与器械的质量管理-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的操作规范三、培训方法1. 专题讲座通过专家学者授课的形式,系统地讲解感染疾病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医务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机会。
2. 病例讨论安排真实的感染性疾病病例进行讨论,引导医务人员通过病例分析、讨论与交流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
3. 现场操作组织医务人员前往感染疾病科病房进行实地参观与操作,让医务人员亲自操作感染疾病科相关器械、设施,提高操作技能。
4.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感染病例的场景,进行感染防控操作技能的模拟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防控操作的熟练度与规范性。
病理实验病例讨论

2、应对所有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有可控制的感染源存
在。
3、建议对确定为胰腺周围坏死并可能成为潜在感染灶者,最好明确划
分有活力组织和坏死组织之后,再进行干预。
4、在需要进行病原学治疗时,推荐采用对生理损伤最小的有效干预措
施,例如对脓肿进行经皮引流而不是外科引流。
5、在建立其他血管通路后,应立即去除那些可能成为严重脓毒症或脓
肾:肾浊肿→两肾共重220g,肿胀,灰白色
肝:肝淤血→重1000g,暗红淤血
四、本病发展过程
机体感染化脓性细菌 细菌随血流扩散,释放毒 素到血液 肺循环受阻、体循环受阻
肺脓肿 右大腿肿胀 肝淤血 脾肿大 肾浊肿 脑脓肿 脓毒血症
机体失代偿反应,低动力循环,心排血量降低,心力衰竭死亡Fra bibliotek、疾病的新治疗方法
上常见于肺炎、腹膜炎、胆管炎、泌尿系统感染、蜂窝织炎、 脑膜炎、脓肿等。其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寄 生虫等。 6、发病机制——1. 细菌内毒素 2. 炎症介质 3. 免疫功能紊 乱 4. 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 5. 凝血功能紊乱 6. 基因多态性
二、疾病诊断
目前临床上诊断成人脓毒症要求有明确感染或可疑感染加上以下指标: (1)全身情况:发热(>38.3℃)或低体温(<36℃); 心率增快(>90次/分)呼吸增快(>30次/分);
1、控制感染: (1)获取生物学证据 (2)使用抗生素 (3)祛除感染源血管活性药物: 2、血管活性药物 3、糖皮质激素 4、机械通气辅助通气 5、血糖控制
六、疾病的治疗建议
1、对一些需紧急处理的特点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弥漫性腹膜炎、胆
管炎、肠梗死等要尽快寻找病因并确定或排除诊断,在症状出现六小时 以内完成。
病例讨论-1

1
案例讨论要求
1.按小组讨论,回答相应问题。各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
2. 第一小组讨论 第二小组讨论 第三小组讨论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2
案例一
问题
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毒物是什么?哪些工种的工 人接触该毒物?
2.怀疑该病员疾病与职业有关应采取哪些步骤证实?
3 .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性 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如何证实你的想法? 4.该院医师为什么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推测其后果如何?
生监督。接触苯作业工人均未获就业前体格检查。 • 对该厂无职业的卫生宣传教育。全厂干部和工人几乎都不知道粘合用的
胶水有毒。全部中毒者均有苯中毒的神经系统症状。但仅7人在中毒死亡 事故发生之前就诊,其余11人(占61.1%)直至事故发生后由该厂组织体 检时才就医,致使发生症状至就诊的间隔时间平均长达半年左右 [0.68(±0.70)年]。 • 对该厂接触苯作业工人无定期体检制度。上述7名在事故发生前即因苯中 毒症状就诊者,平均就诊2.14(±0.69)次。分别被诊断为贫血、再生障 碍性贫血、白血病、或无诊断而只给对症处理药物。 • 事故发生后由职业病防治机构对全厂职工普遍进行体格检查,治疗中毒 患者,并进行随访。
•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坯料→用胶水粘合→缝制→制成鞋帮。 •制帮车间面积56m2,高3m,冬季门窗紧闭。制帮用红胶含纯苯91.2%。每 日消耗苯9kg以上,均蒸发在此车间内。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 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100mg/m3)的36倍。而苯比甲苯更易挥发,其 卫生标准比甲苯低2.5倍,为40mg/m3,故可推测生产时,苯的浓度可能更 高。
2019/8/21 6
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毒物是什么?哪 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毒物?
临床怎么准备规培学习计划

临床怎么准备规培学习计划背景介绍临床规培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医院系统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一种方式,也被称为住院医师规培。
在规培期间,医生会接受系统的临床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技能。
本文将介绍临床规培学习计划的具体准备和实施步骤。
第一部分:目标设定1. 学习目标在临床规培期间,医生需要掌握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掌握相关医疗技能,熟练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和工具。
学习计划需要明确规定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升。
2. 时间安排根据规培期限和目标要求,制定详细的学习时间表,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安排,以及每周的复习和总结安排。
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成果。
3. 考核评价规定学习计划结束后的考核评价方式和评分标准,包括学业成绩、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等。
要遵循医院或医学院的相关规定。
第二部分:学习内容1. 基础知识学习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
要系统学习,熟悉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治疗方法。
2. 临床技能学习各种临床医疗技能,包括安全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和工具,进行一般检查和诊断,处理急救和危重病人等。
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和熟练运用相关技能。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到各个科室进行轮转实习,亲身体验各种疾病的诊治过程,了解临床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要根据实践经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第三部分:学习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学习,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和信息。
可以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讲座,学习业界最新进展。
2. 病例讨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和研究活动,通过分析病例,了解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3. 导师指导与导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向导师请教疑问,接受指导和建议,让学习更加系统和有针对性。
4. 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和互助合作。
病例讨论PPT课件

黄冈市中心医院骨科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病例介绍 第二部分:诊疗经过 第三部分:相关专业知识介绍 第四部分:护理难点
2
病例介绍
患者:戴某枝,女,50岁,农民,黄冈市黄州区人。
主诉:因“摔伤致右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小时”入院。 入院诊断:右股骨颈骨折
3
既往史和个人史
既往史:既往慢性肾衰竭病史10余年,间断透析治疗。 个人史:无吸烟、饮酒嗜好史,否认吸毒史。
10mg口服,复查血压为174/90mmHg,测血压Q8h,急请神经内科会诊,急查血; ● 2019-9-04:患者于08:20在腰硬联合麻醉+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右侧股骨头颈切
除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滑膜切除术,术毕安返病房,带入伤口负压引 流管、尿管引流通畅,遵医嘱上心电监护、吸氧,行抗炎、护胃、输血治疗; ● 2019-9-05: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 2019-9-06至08:每天输注人血白蛋白20g; ● 2019-9-10:患者诉右下肢疼痛不适,告知医生,急送入手术室,于17:35在腰 硬联合麻醉下行克氏针闭合复位术,术毕安返病房,持续心电监护、吸氧,测 患者血压为190/110mmHg,给予硝苯地平片10mg口服,复查血压为170/90mmHg, 术后右下肢持续有效胫骨结节牵引,行抗炎、改善循环输液治疗;
2019.9.1
活化部分凝血活 D二聚体(0酶时间(26-42 243ng/ml) 秒)
26.2
562
纤维蛋白原降解 产物(0-5ug/ml)
3.04
10
辅助检查
2019-9-1:血沉31(0-25mm/h)
11
1、右股骨颈骨折 2、慢性肾衰竭;
目前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学病例讨论第二部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病例一张某,男,47岁,山西清徐县人,农民。
因经常咳嗽以及咳血痰近4个月,大便有时呈黑便,消瘦一个月余入院治疗。
经当地卫生院检查先后拟诊为“支气管炎”“缺铁性贫血,胃癌?”治疗2个月余终不见好转。
平素身体健康,无生食史,但有吸烟史。
胃镜检查:食管正常,胃部至胃窦部可见散在出血点,新旧交替;粘膜表面发现有大量约0.5~1.0 cm 淡红色的寄生虫吸附,活检取出活虫10条,在出血点周围的炎症处取出活组织2块送病理检查。
体检及化验:贫血外貌,血色素105g/L,红细胞计数2.6×1012 /L(260万/mm3),白细胞计数1.04×1010 /L(10400/mm3 ),出凝血时间正常,大便黑褐色,隐血“+++ ”,红细胞“+”,涂片发现少许某寄生虫虫卵。
腹软有明显压痛,肝胆未及。
1.解释本病例中所有的症状和体征。
2.胃镜检查的结果中可提供哪些重要线索?病理检查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3.诊断为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应该确诊为哪种肠道寄生虫病?4.卫生院拟诊为“缺铁性贫血、胃癌”有何依据?病例二吴××,男,28岁,因腹痛,腹泻5天就诊。
病史:患者于一个月前外出旅游,曾在当地饮食摊就餐多次。
5天前,患者突感右下腹疼痛,腹泻,大便每日10余次,为脓血粘液便,量大,腥臭,伴明显里急后重感,曾自行口服黄连素止泻,腹泻无好转。
患者自觉乏力,无发热。
小便正常,睡眠尚可。
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腹泻史,无药物过敏史。
体检:T36.9℃, P 86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无皮疹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咽(-),心肺(-),腹平软,右下腹轻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未触及,腹水征(-),肠鸣音稍活跃,下肢不肿。
化验:大便常规为粘液脓血便,镜下红细胞数增高,有时可见堆积成团,明显高于白细胞。
粪便涂片检查,发现具有活动性的滋养体,尿常规(-)。
问题:1.根据上述病史,写出诊断及诊断依据。
2.写出该病与常见的菌痢的主要鉴别诊断(列出两者的主要鉴别点)。
3.写出该病的治疗原则。
病例三周XX,女性,70岁,农民,安徽霍邱人。
因纳差、乏力、上腹不适、反复黑便2月于2007-08-02入院。
上腹不适多于进食后缓解,黑便多为成形黑便,每日一到二次。
外院病历显示:大便隐血阳性,HB:51g/L,胃镜示浅表-萎缩性胃炎,经抑酸、止血处理后上腹部不适好转,但血红蛋白下降至36g/L。
年轻时喜食生米。
既往曾因“贫血”在当地医院就诊,予驱虫治疗,具体不详。
否认其他病史。
体格检查:T:36.4o C P: 80次/分,R:20次/分,BP:110/60mmhg,贫血貌,其他无明显阳性体征。
2007-08-03血常规:HB:38g/L,RBC:2.05 ×1012/L,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66.8fl(正常值:93.28fl)。
粪常规:黄色,隐血阳性。
肝功能:总蛋白:57g/L,白蛋白:32g/L,余正常。
乙肝两对半、甲肝抗体、戊肝抗体均为阴性,CEA、AFP、Ca199均阴性。
初步诊断: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依据: 外院胃镜未见出血病灶出血原因:①下消化道肿瘤②下消化道血管病变③炎症性肠病2007-08-06 肠镜回肠末端见多条长约5-10mm白色线状虫体,活动,回盲瓣局部粘膜红肿。
病理:(回盲瓣)肠粘膜慢性炎,间质内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007-08-07 胃镜食管未见异常,胃粘膜贫血相,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溃疡,降部见数条白色线状虫体,性状同肠镜下所见。
2007-08-09粪便找到钩虫卵,未查见其他虫卵及阿米巴原虫。
入院后予抑酸、止血、输血治疗。
2007-08-07开始驱虫治疗甲苯咪唑:0.2 一日两次,口服。
同时予铁剂、维生素C治疗贫血。
治疗结果:患者纳差、乏力明显改善2007-08-13复查血常规:HB:66g/L,RBC:2.95*1012/L,MCV:75.6fl,网织红细胞:1.90%。
2007-08-14胃镜复查:十二指肠降部未见寄生虫。
问题:1.该病例在外院治疗有什么教训可吸取?2.为什么该病例初步诊断是“下消化道出血”?3.为什么肠镜检查时会在回肠未端显示有钩虫寄生?A 3-year-old girl was brough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of a general hospital following a 3-week history of nausea, poor appetite, and abdominal pain. She had not had any bowel movements for the last 2 days.The patient was of Mexican origin and had recently moved from Mexico with her mother to South Texas.PHYSICAL EXAMINATIONVS: T 37℃, P 110/min, R20/min, BP 102/54mmHgPE :Young child in moderate distress due to abdominal pain. Abdomen was distended and mildly tender.LABORATORY STUDIESBloodHematocrit: 38%WBC: 4500/μLDifferential: 62% PMNs, 23% lymphs, 12% eosinophils(eosinophilia)Serum chemistries: NormalImagingX-rays of her abdomen were consistent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Diagnostic Work-UpTable 49-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illnes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testinal worm infection was considered based on clinical features and x-ray evidence. Diagnosis is confirmed by identification of ova and parasites by microscopy of trichrome- or iodine-stained concentrated fecal specimens.TABLE49-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AppendicitisIntestinal helminth infectionAscaris lumbricoidesSchistosoma sppTaenia sppTrichuris trichiuraSmall bowel obstruction from volvulusRationale: Abdominal symptoms with eosinophilia have a relatively limited differential, mainly parasitic infection. The various causes can be reliably determined only through stool examination for ova and parasites. Noninfectious causes may also cause similar symptoms but will not demonstrate eosinophilia.COURSE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and put on intravenous hydration. Stool examination revealed characteristic nematode eggs.A 36-year-old man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a general hospital with a 10-day history of intermittent diarrhea and tenesmus, with blood and mucus visible in the stool.He had just returned from a working trip to India, where he had visited a rural town in the last week of his trip.PYSICAL EXAMINATIONVS: T 38.8℃, P 96/min, R 16/min, BP 130/80 mmHgPE: Ill-appearing male in mild distress; abdominal exam revealed mild diffuse tenderness, and rectal exam was positive for blood.LABORATORY STUDIESBloodHematocrit: 44%WBC: 11,600/μLDifferential: 72% PMNs, 20% lymphsSerum chemistries: NormalImagingSigmoid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multiple small hemorrhagic areas with ulcers.Diagnostic Work-upTable 46-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illnes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dysentery was considered. Investigational approach may include●Enteric (bacterial) cultures●Stool antigen test for amebic agent●Microscopic (ova and parasite) examinationTable 46-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Dysentery syndrome:Entamoeba histolyticaEnteri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Salmonella sppShigella dysenteriaeYersinia enterocolitica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Rationale: The dysentery syndrome can be caused by multiple pathogens, and stool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definitively diagnose them. However, epidemiology (history of exposure) can be helpful. E. coli (amebic dysentery) and S. dysenteriae(bacillary dysentery), two of the most common colonic ulcerative diseases, are much more comm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n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d recent travel history should be obtained to rule out these diseases. IBD should always be considered, although after infectious etiologies have been ruled out.COURSE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or observati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his stool showed many WBCs and RBCs.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fixed and stained stool specimens subsequently revealed a significant pathogen.食源性感染寄生虫病例六张××,男,40岁,吉林人,湖北省襄樊市某汽车制造厂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