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病例分析
病原生物学 病例分析举例

• 治疗破伤风患者:早期足量使用TAT,在注 治疗破伤风患者:早期足量使用TAT, 足量使用TAT 射前先做皮肤试验, 射前先做皮肤试验,无超敏反应可直接注 过敏者则采用特异性脱敏疗法; 射,过敏者则采用特异性脱敏疗法;同时 抗菌治疗。 抗菌治疗。 • 一般性预防:清创扩创,防止创口厌氧微 一般性预防:清创扩创, 环境的形成。 环境的形成。 • 特异性预防:对3-6个月的儿童注射白百破 特异性预防: 三联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对可疑外伤病人, 三联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对可疑外伤病人, 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紧急预防。 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紧急预防。
• 竹签刺人皮肤,之所以会引起破伤风主要 竹签刺人皮肤, 原因是竹签有泥土污染并伴有破伤风梭菌 原因是竹签有泥土污染并伴有破伤风梭菌 芽胞的存在 ; • 刺入皮肤容易形成厌氧微环境的伤口而满 刺入皮肤容易形成厌氧微环境 厌氧微环境的伤口而满 足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 足破伤风梭菌的不久发展 根据患者全身肌肉间歇性抽动, 全身肌肉间歇性抽动 至不能张口,头颈向后强直, 至不能张口,头颈向后强直,四肢强直性 抽搐等破伤风特有的临床症状可诊断为破 抽搐等破伤风特有的临床症状可诊断为破 伤风。 伤风。 • 致病机制:其主要致病物质为破伤风痉挛 致病机制:其主要致病物质为破伤风痉挛 毒素, 毒素,对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 高度亲和力,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 高度亲和力,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 干扰了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 干扰了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使肌群 活动的兴奋和抑制失调 兴奋和抑制失调, 活动的兴奋和抑制失调,而出现了破伤风 特有的临床症状。 特有的临床症状。
病例分析举例
病例1
• 54岁,男性,农民。田里劳动时被竹签刺入左手 54岁 男性,农民。田里劳动时被竹签刺入左手 竹签刺入 当时未作特殊处理,伤口表面慢慢结痂 结痂, 掌,当时未作特殊处理,伤口表面慢慢结痂,但 稍有肿胀。 d后自觉乏力 张口进食有些阻力, 后自觉乏力, 稍有肿胀。3 d后自觉乏力,张口进食有些阻力, 头颈活动稍受限制,当地医院以落枕处理, 头颈活动稍受限制,当地医院以落枕处理,给予 针灸治疗。此后出现全身肌肉间歇性抽动, 针灸治疗。此后出现全身肌肉间歇性抽动,不久 发展至不能张口 头颈向后强直, 不能张口, 发展至不能张口,头颈向后强直,四肢强直性抽 立即送医院诊治,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检 询问病史和体检, 搐,立即送医院诊治,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检,诊 断为破伤风。 断为破伤风。 • (1)竹签刺入皮肤,怎么会引起破伤风? 竹签刺入皮肤,怎么会引起破伤风? • (2)根据哪些临床表现确诊为破伤风?试述其致 根据哪些临床表现确诊为破伤风? 病机制。 病机制。 • (3)如何治疗和预防破伤风? 如何治疗和预防破伤风?
(自己整理供参考)细菌-医学微生物案例分析

医学微生物案例案例1:小儿3 岁,高热3 天,皮肤有玫瑰疹,出现呕吐、头痛、颈项僵直等脑膜炎刺激征。
问题: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脑膜炎奈瑟菌(奈瑟菌是胞内菌)3.为什么病人会出现这种表现?病菌经飞沫传播进入咽喉部繁殖,后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引起全身症状、恶心呕吐、出血性皮疹;细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产生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炎刺激症状。
4.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采集脑膜炎、血液做标本,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格兰阴性双球菌,可做初步诊断;抗原-抗体检查(ELLSA 法)。
案例2:某男,9 岁,因张口困难,肌肉酸痛而就诊: 3 天前开始感到不适、头痛发热: 就诊检查过程中逐渐发生四肢僵直、牙关紧闭、脚弓反张。
追问亲属证实 2 周前到废旧回收厂玩,不小心脚被牛锈铁钉钉伤,伤口现已基本愈合。
(1) 该患者可能患了什么疾病?破伤风(2) 该疾病可能是什么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感染的发生机制是什么?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产生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素,对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高度亲和,封闭了抑制性神经纤维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四肢僵直、牙关紧闭、脚弓反张。
(3) 如何防治该类病原菌的感染?对伤口较深的可疑伤口做积极清创,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胞繁殖;用TAT(破伤风抗毒素)做紧急预防;对易感人群接种百白破(DTP)三联疫苗。
案例3:8 岁儿童李某,放学淋雨后第2天咽喉疼痛,发热。
服用维生素C和板蓝根,症状未见好转,1周后出现脸面部浮肿,同时尿少,有血尿。
排除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问题:1.李某可能感染什么细菌?引起什么疾病?A群链球菌,引起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炎。
2.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p98)3.如何防治?预防:及时治疗病人,减少传染源(飞沫传播)。
治疗:使用青霉素G药物治疗。
医学微生物学病案分析

微生物各论(病案分析)病案一:女性,10岁,咽痛、咳嗽、发热后15天出现全身水肿,尿量减少,血压157/98mmHg,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5.7*109/L, 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0个/HP,管型0个/HP.问题:1)此病人最有可能患何种疾病?2)由何种病原体感染所致?3)应如何做进一步的微生物学检查来确诊?4)如何有效预防此疾病?分析:1)诊断为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
患者在咽痛、咳嗽、发热后15D,出现全身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符合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规律。
2)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由A群链球菌引起3)链球菌所致变态反应性疾病取患者血清作抗链球菌溶素O抗体测定,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抗O抗体一般超过400U。
4)对患者的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尤其是儿童,须治疗彻底,以防止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以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临床上最好作药物敏感试验。
病案二:男性,7岁。
畏寒、发热1天就诊。
查体:T 390C,P 95次/分,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II 度肿大,表面覆盖有黄白色分泌物,全身皮肤充血潮红,可见有与毛囊分布一致的栗粒疹。
疑为猩红热。
问题:1)此病如何引起的?2)如何预防此病的流行?分析:1)人类猩红热是由A群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引起,该毒素具有损害细胞或组织、使病人产生红疹并具有内毒素样致热作用。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细菌经飞沫传播,粘附于咽部粘膜,产生致热外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故病人有畏寒、发热、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II度肿大、全身皮肤充血潮红,栗粒疹。
2)预防此病的流行:应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时治疗;对空气、器械和敷料等消毒;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尤其是儿童,须治疗彻底,以减少传染源。
病案三:男性患者,20岁。
1周前外出遇雨,不久“感冒”,随后畏寒、发热、咳嗽、胸膜剧烈疼痛,咳铁锈色痰。
查体:体温39.70C,右肺呼吸音稍低。
微生物病例讨论

血液样本
采集血液,用于检测血 液中的病原菌,如败血 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
尿液样本
采集尿液,用于检测尿 路感染的病原菌,如大 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
。
粪便样本
采集粪便,用于检测消 化道感染的病原菌,如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
01
02
03
04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根据不同病原菌的特性,选择 适宜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病例预防与控制建议
个人防护措施
提出针对个人的预防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 接触患者等。
社区防控措施
提出针对社区的防控措施,如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开 展健康教育等。
医疗系统应对策略
提出医疗系统的应对策略,如加强病例监测、提高诊 断能力等。
0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该文献报道了一个关于某种微生物感染的病例,详细描述了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法。该文献提供了关 于该病例的全面信息,为其他医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控制培养条件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气体 环境,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
求。
观察微生物生长
通过观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 生长情况,初步判断病原菌的
种类。
分离纯化
将病原菌从混合菌群中分离出 来,进行纯化培养,便于后续
鉴定。
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
形态学鉴定
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染色 等特点,初步确定病原菌的种
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不良反应处理
针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 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停药、换药等 。
预后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评估患 者的预后情况,如治愈、好转、死亡 等。
微生物病例讨论(1)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 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贫血与查体相关营养状态等相对应。 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考虑急性化脓性感染可能性较 大。
问题2.
患者最可能的初步临床诊断是什么?有哪些疾病需 作鉴别诊断? 败血症(高度怀疑由金葡菌引起)。需要与其他致 病菌败血症,其他致病菌脓毒血症,化脓性关节炎, 风湿热,过敏性紫癜鉴别诊断。
若为化脓性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直接感染,并引 起关节破坏及功能丧失的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症状 为中毒的表现:患者突有寒战高热,全身症状严重, 小儿患者则因高热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红肿疼痛及 明显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关节液增加,有波动。 关节红、肿、热、痛,压痛明显,活动受限。深部 关节如髋关节感染时,局部肿胀、疼痛,但红热不 明显。 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乏力、纳差等全身中毒 症状。
入院查体异常表现:
1.T 39.5℃,P 150次/分,R 50次/分,BP 100/60 mmHg:高热,呼吸频率加快,血压正常, 心率加快 2.双下肢皮肤可见多个0.5×0.5cm褐色斑疹,口唇 发绀,张口呼吸:紫癜,累及肺。 3.气管居中,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 支气管炎,无肺炎 4.右股部肿胀,表面不红,触痛明显,无波动感,髋 关节处无红肿,压痛明显,被迫制动:深部脓肿,无 积液,深部关节肿胀疼痛但是红热不明显,考虑化脓 性关节炎。
若为败血症?
金葡菌败血症 原发病灶常系皮肤疖痈或伤口感染,少数系机体抵 抗力很差的医院内感染者,其血中病菌多来自呼吸 道,临床起病急,其皮疹呈瘀点,荨麻疹,脓疱疹 及猩红热样皮疹等多种形态。眼结膜上出现瘀点具 有重要意义。关节症状比较明显,有时红肿,但化 脓少见,迁徙性损害可出现在约2/3患者中,最常 见的是多发性肺部浸润,脓肿及胸膜炎,其次有化 脓性脑膜炎,肾脓肿,肝脓肿,心内膜炎,骨髓炎 及皮下脓肿等。感染性休克较少发生。
病原病例分析期末总结范文

病原病例分析期末总结范文引言病例分析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
通过分析真实病例,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本期末总结旨在回顾和分析所学的病例,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第一部分:病例概述1.1 病例1患者:女性,40岁主诉:病程3个月,长期咳嗽,乏力,胸痛入院检查结果:血常规、胸部X线、肺功能等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分析:该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长期咳嗽、乏力和胸痛,以及肺功能损害。
结合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COPD。
该病例的主要教训是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1.2 病例2患者:男性,60岁主诉:发热,咳嗽,胸痛入院检查结果:血常规、胸部CT等诊断:肺炎分析:该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和胸痛。
结合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肺炎。
该病例的主要教训是要早期识别和治疗肺炎,以防止病情恶化。
第二部分:病例分析2.1 病例1详细分析患者女性,40岁,主诉病程3个月,长期咳嗽,乏力和胸痛。
入院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降低,肺功能测试显示气流受限和气道阻塞。
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COPD。
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和可逆性的呼吸道疾病,其特点是气流受限和肺部炎症。
主要致病因素是长期吸烟,也可由空气污染和遗传因素引起。
本病例的教训是要关注患者的病史和完整的检查,避免漏诊或误诊。
2.2 病例2详细分析患者男性,60岁,主诉发热,咳嗽和胸痛。
入院检查结果显示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胸部CT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
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肺炎。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其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和咳痰。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本病例的教训是要及时识别和治疗肺炎,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并发症。
第三部分:病例总结3.1 病例分析经验通过病例分析,我们学习到了许多有关病例分析的经验。
首先,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对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精华版]微生物病例分析(学生)
![[精华版]微生物病例分析(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be4a09d552d380eb62946de2.png)
各时期不同材料的阳性检出率
实验方案
1.采取病人的粪便. 2.将粪便涂在SS培养基上进行选择
培养.(18小时) 3.挑选无色半透明的不发酵乳糖的
[精华版]微生物病例分析(学生)
发热的几种常见原因
1.细胞因子(IF-1,IF-6,TNF,IFN), 巨噬细胞免疫蛋白-1
2. G-, G +菌 外毒素 内毒素 3.致热病毒(包膜病毒) 4.真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
体.立克次体的感染
5.抗原--抗体复合物 6.寄生虫(疟原虫)
患者白细胞的含量
2.若只发生上述情况的一种,我 们得考虑是不是试验操作失误, 重做没有发生的错误应重新诊断.
白细胞3×10³/ul ↓ 中性粒细胞40% ↓ 单核细胞12% ↑ 淋巴细胞48% ↑
人体正常白细胞含量
白细胞(4~10) ×10³/ul 中性粒细胞50%~70% 单核细胞3%~8% 淋巴细胞25%~30% 嗜酸粒细胞0.5%~3% 嗜碱粒细胞0~1%
伤寒沙门感染的病理特点
1.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 生.白细胞总数减少.
2.理由:只要检测到了沙门菌的存在我们 就可以肯定的诊断这是此菌感染引起 发热和其他症状.(主要由伤寒杆菌和甲、乙、
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
沙门菌如何让人得病?
1.沙门菌是经粪→口途径传播,故慑入污染
了沙门菌的食物或饮料是唯一的感染方 式.平时沙门菌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 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在家禽,家畜,在 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过程中均有 污染的机会.食品加工制作,乳类及其制品 如冰淇淋,袋装熟食等.
微生物病例分析(学生)

微生物病例分析(学生)某学校的学生小张一天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出现了发热、嗓子疼等症状,经过三四天恢复后,又开始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咳嗽等症状。
他前往医院就诊后,医生发现他的白细胞计数偏高,肺部听诊有干湿啰音,初步考虑可能是细菌感染。
医生给小张开了抗生素治疗,但经过3天治疗后,小张的症状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医生决定进行进一步检查。
通过胸部 CT 检查发现,小张的肺部有中央小圆形阴影,伴有小片状阴影,同时还有胸膜增厚。
医生确定小张的病情为支原体肺炎,并让他继续服用抗生素治疗。
支原体是一类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它能够在人的呼吸道、生殖道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多个部位引起感染。
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肺部感染,其传染途径主要是空气传播。
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3周,患者在潜伏期内或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会有类似于普通感冒的发热、头疼、咳嗽等症状,然后逐渐发展成为肺炎。
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肺部 x 光表现为肺门周围斑点状浸润,渗出物集中,纹理模糊,肺纹理明显增加,以及胸膜增厚等。
治疗支原体肺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一般情况下给予喜阿苯米星、罗红霉素等药物。
总的来说,小张的病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肺炎,这种病原体可以在人的各个部位引起感染,一般的症状和流感相似,但肺部 x 光上表现出的斑点状浸润、肺纹理增加等可以帮助医生作出初步诊断。
治疗支原体肺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如喜阿苯米星、罗红霉素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勤洗手、戴口罩等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类似于感冒的症状,应该及时就诊并告诉医生相关病史,以便医生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埃希菌
4岁男孩在随母亲旅游中,进食小店卖的水果沙拉,回家2天后,出现严重腹部疼痛,腹泻次数不断增加,且多次便血,伴发热、呕吐,到医院急诊,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思考题:
1.最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针对该病例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
提示:
4岁患儿有进食水果沙拉病史,2天后出现严重腹痛,大便次数不断增加,且多次便血伴发热、呕吐,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以上症状提示最可能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O157:H7。
应及时进行常规微生物学检查并快速进行毒力和血清型等特征鉴定以确定防治措施。
◆志贺菌属
患者,男,23岁。
急性腹痛2天,每天脓血便10次左右,有明显里急后重感,肠鸣音亢进,体温38℃,血压正常,白细胞增高,未见阿米巴原虫。
思考题:
1.可初步诊断为哪种疾病
2.采用哪种方法能进行快速诊断
提示:
急性腹痛2天,每天10次左右脓血便,有明显里急后重感,肠鸣音亢进、低热等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进行快速诊断显得特别重要。
此案例可根据各医院开展的以上四种快速诊断方法进行快速诊断。
◆沙门菌属
患者,女,25岁。
发热6天入院,食欲不振、乏力、腹胀。
查体:体温40℃,相对缓脉,肝脾略肿大,腹部见玫瑰疹。
血细胞无变化。
便中查到少量脓球和白细胞,但2次血和粪便培养均未发现致病菌。
两次取血做肥达试验,其结果如下:入院时TH1:80,TO:1:80 PA:1:40 PB:1:40;入院 12天TH 1:320,TO:1:320 PA:1:40 PB:1:20
思考题:
1.根据此结果可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
2.为进一步确诊,应首先做什么检查
提示:
患者持续发热6天,食欲不振、乏力、腹胀。
体检体温40℃,相对缓脉,肝脾略肿大,腹部见玫瑰疹。
可初步诊断为肠热症。
对患者进行两次取血做肥达试验,第二次结果较第一次高4倍,考虑伤寒可能性较大。
患者的2次血和粪便中未检出细菌,为进一步确诊,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骨髓伤寒沙门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霍乱弧菌
某地举行600余人参加的婚宴,70人相继出现腹泻、呕吐、腹痛,患者中有6人1-2天刚从东南亚回来,且有1人承担厨师工作。
取患者腹泻便或肛拭子标本,
在碱性蛋白胨水标本中37℃增菌培养6-8小时,接种在TCBS平板37℃培养16-18小时,可见黄色菌落、染色镜检见G-弯曲杆菌、单端一根鞭毛。
思考题:
1.最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需与哪些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相鉴别
3.为明确诊断需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
提示:
患病的人群中有6人到过国外霍乱疫区,且有1人在婚宴中承担食品制作工作,70名患者相继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症状。
最可能的病原菌是霍乱弧菌同时需做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系统微生物学检查,以进行鉴别。
为明确诊断需取腹泻或肛拭子,将标本接种在碱性蛋白胨水标本中37℃增菌培养6-8小时,划线接种在TCBS选择培养基中,根据菌落形态学特征和生化反应特性,确诊病原菌为霍乱弧菌,最后做血清型鉴定。
◆白喉棒状杆菌
患者,女,5岁。
发热、声音嘶哑、喉痛伴咳嗽4天,急诊入院。
查体: 体温38.℃,面色苍白,唇稍紫,咽后壁、腭弓和腭垂等处发现灰白色膜状物,心律不齐,灰白色膜状物涂片有异染颗粒。
•思考题:
1.本病的病菌是什么
2.该菌是如何传播的所致疾病怎样进行特异性预防
提示:
初诊白喉。
病变部位假膜及边缘取材经Albert染色,找到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并有异染颗粒者,可初步确定为白喉棒状杆菌。
经飞沫传染,也可经污染物品或饮食而传播。
注射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重要措施
出生3个月以后接种DPT三联疫苗
对密切接触白喉患者的易感儿童需肌肉注射1000-2000U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
◆破伤风梭菌:
患儿,男,7天。
在家接生,因阵发性哭闹、面色发青伴吸乳困难1天到医院就诊。
查体:易激惹,哭声紧,牙关紧闭,颈部略有抵抗感,腹肌紧张。
脐带未脱,脐窝内有脓性分泌物。
入院后抽搐频繁,角弓反张等。
思考题:
1.该患儿应诊断为什么疾病依据是什么
2.该病如何进行防治
提示:
本患儿应诊断为新生儿破伤风。
依据
1.(1)家中接生,可能存在不洁断脐史;
(2)潜伏期7天、反复抽搐、牙关紧闭、吸乳困难、颈抵抗等典型症状体征,结合病史可作出明确诊断。
2.对伤口应彻底清创扩创,局部使用抗生素,伤口损伤严重时用TIG进行被动免疫。
特异性治疗应早期、足量使用TAT,但要注意先做皮试。
皮试阳性者可改用TIG。
◆产气荚膜梭菌
患者,男,48岁。
右上肢外伤后因发热、右上肢肿胀、疼痛,继之皮肤变黑而入院。
查体:整个右上肢高度肿胀,皮肤紧张,按压皮肤有捻发音,局部伤口有恶臭味。
采集坏死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查,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有荚膜。
在厌氧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有双层溶血环。
在牛乳培养基上出现汹涌发酵现象。
思考题:
1.应诊断为什么疾病依据是什么
2.该致病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什么
提示:
该致病菌系产气荚膜梭菌,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有荚膜,在牛乳培养基上出现汹涌发酵现象。
在厌氧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有双层溶血环。
患者有外伤史,右上肢肿胀、疼痛,按压皮肤有捻发音,有组织坏死恶臭味,并伴有高烧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结合细菌学检查结果可诊断气性坏疽
◆肉毒梭菌
患者,男,42岁。
喜食发酵豆制品(臭豆腐、豆瓣酱等),近日觉无力、头疼、声音嘶哑,出现复视等症状,无消化道症状。
查体:斜视、眼睑下垂等。
思考题:
1.患者是哪种病原体感染可能引起什么病
2.该病例首先应与哪类疾病进行鉴别
提示:
患者喜食发酵豆制品,近日觉无力、头疼、声音嘶哑,出现复视等症状,查体有斜视、眼睑下垂等。
患者可能是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该病例无消化道症状,首先应与神经内科脑神经麻痹性疾病进行鉴别,以免误诊。
◆肺炎支原体
患者,男,20岁。
阵发性咳嗽,咳少量黏痰,头痛,乏力,咽痛、食欲减退2月余。
最近一周头痛明显,畏寒,自认为感冒即口服阿莫西林2盒未见好转.查体:咽红充血.口唇轻度发绀,体温℃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喘鸣及湿罗音。
摄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血常规及粪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
思考题:
1、该疾病的病原体
2、为何口服阿莫西林未见好转如何治疗
3、该病原体是如何传播的致病物质是什么
提示:
肺炎支原体
阿莫西林属青霉素类药物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呼吸道飞沫传播
黏附从宿主细胞膜吸收营养
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免疫损伤
◆普氏立克次体
患者,女,48岁。
以“发热、头痛、全身疼痛6天”入院,体温持续在39℃,并
出现低血压体检躯干、四肢及肋下可见散在的充血性斑丘疹及出血点,尿蛋白(++)。
经抗病毒抗渗出对症冶疗,血压很快稳定100/70mmHg尿蛋白(—),但体温持续在39℃-40℃。
剧烈头痛,全身斑丘疹增多,外斐反应OX19在1:320以上。
思考题:
1、此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哪项检查可用于确诊
2、病人最可能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预防该疾病流行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提示:
•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
•确诊可依据外斐反应OX19在1:320以上,
•同时结合临床症状持续高热、剧烈头痛、
•全身斑血疹,体温持续在39℃-40℃。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为虱——人——虱。
预防该病最主要措施就是讲究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消灭体虱,切断传播途径。
确诊后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禁用磺胺类药物。
◆为什么青霉素能治疗部分革兰阴性菌感染
.细菌的细胞膜上有特殊的蛋白分子, 能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相结合, 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
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数目、分子量、对各内酞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内酞胺类抗生素与结合后, 发生细胞壁代谢干扰, 可引起细菌形态改变, 最终导致细菌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