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甘肃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方程 的理论模 型为 :
Y= o 1X+ i3 3 i 1+ l £ e N( , - 0 盯)
企 推 会 主义市场体系 、 社会化 服务体系和社 开 、 业 与 事 业 分 开 的原 则 , 进 服 务
会保障体系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领域 的产业化 、 社会化进程 。
6 9 属= . 进 而 得 到 回 后 , 75 22 4 部分农村和贫困地区第三产业还处 归方 程 如 下 :
=
f 史先 明. 州服 务 业发展 研 究 2 】 徐 [】 宏毅 . 3徐 服务业 生产 率与服务 业
于初始阶段 。 四是第三产业 的许 多领域 Ⅱ. 时代 经 贸 ,0 7 1 ) 】 20 (2 . 统体制和机制 尚未破除 , 市场竞争机制 经 济 增 长研 究 [】 D.
一
、
概 述
数据 知 , 相关 系数 R为 09 6 查相关 等形式投入第三 产业领域 , .9 , 采取多种形
使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除农业 ( 第一产业 )工 系数检验表 , : .5 n 2 1 ) 、 d O ( 一 = 7 相应 的值 式兴办第三产业各类实体 , 0
业和建筑业 ( 二产业 ) 第 以外 其它行业 为 04 6 a 00 ( 一 = 7 相 应 的值 为 持 续 稳 定 向 前 发 展 。 .5 , = .ln 2 1 )
本 文 利 用 甘 肃 省 18  ̄ 20 9 8 0 7年 具有极高 的拟合优度。
2 0年 的样本 数据 进行分析 ,在 服务业
来度 量 其 发 展 水 平 ; 经 济 增 长 指 标 的 在
发展指标 的选择上 , 取服务业增加 值 产 业 发 展 现 状 对 比 选
一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汇报人:
目 录
• 甘肃省概况 •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甘肃省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 甘肃省社会发展情况 • 甘肃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01
甘肃省概况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地理位置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接壤,地处黄土 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
甘肃省的能源化工产业近年来得到了持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该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依托丰 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甘肃省在火力发电、石油化工、煤炭开采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也在新 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装备制造产业
总结词
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竞争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该省在机床、 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并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建设,提高企业生 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与修复
甘肃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 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污染防治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重点行业污 染整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工作,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气候特点
甘肃省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降水量少,日照充足,昼夜 温差大。
人口与民族分布
人口
截至2020年,甘肃省常住人口约为2637万人。
民族分布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包括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
经济发展背景与特点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 兰州理 工大 学 经济管理 学 院, 兰州 7 0 5 ) 30 0
[ 摘 要】 业 结 构 与 经 济增 长的 关 系 问题 是 产 业 经 济 学研 究 的核 心 问题 之 一 。“ 二 五 ” 划 时期 是 甘 肃 省 进 行 经 济 结 构 产 十 规
步 深 入 了解 甘 肃 省 产 业 结 构 状 况 以 及 产 业 结 构 的 变 动 与 经 济 增 联 度 , 图找 出产 业 结 构 与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的 关 系 , 进 一 步 提 出 试 并 长的密切关系 . 为产 业 管 理 与 决 策 提 供 依 据 。
1 国 内 外研 究进 展
一
中有 升 , 三 产 业 比重 一 直 增 加 。在 这 期 间 甘 肃省 产业 结 构 的变 第
其 生 产 方 式 所 决 定 的 。钱 纳 里 从 部 门增 长 的决 定 要 素 出发 , 明 动大 体分为 3 阶段 : 17 —96 ,三次 产业 比例 由 17 说 个 ① 98 18 年 98
发 现 存 在 着 与 钱 纳 里 经 济 增 长 模 式 相 反 的 大 量 事 实 ,他 们 通 过 降低 , 三产 业 发 展 迅 速 , 占比重 有 较 大 提 升 , 业 格 局 为 “ 、 第 所 产 二
经 验 说 明 在 人 均 收 入 水 平 很 高 时 ,服 务 行 业 的快 速 增 长 会 降 低
一
个 国家 的经 济 规 模 发 生 变 化 时 , 务 行 业 和 农 业 变 化 最 小 。 服 而 年 的 2 .1 、03 % 、92 %变 为 18 O4 % 6 .1 1.8 9 6年 的 2 .1 、76 % 、 68 % 4 .6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经济相对较欠发达的地区之一。
现状上,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发展相对较弱。
甘肃省属于中国的内陆省份,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对外交通相对闭塞。
甘肃省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畜牧业也相对发达,以养殖牛、羊为主。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甘肃省的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工业方面,甘肃省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的能源工业为主导。
甘肃省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但由于能源价格下降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煤炭和石油产业的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除了能源工业,甘肃省还有一些轻工业和冶金工业,但规模相对较小。
然而,甘肃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一直在推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交通条件,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此外,甘肃省还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了一批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总体来说,甘肃省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向发展。
未来,甘肃省将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
的发展。
同时,甘肃省还将加强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甘肃省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合作,拓展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对外交流与合作。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没有带动产业结构 的优化 。
关键词 : 产业结 构 ; 经济增长 ; 协整检验 ; 格兰特原 因; 预测 方差 分解 中图分类号 : 1 13 F 2 .
根据《 甘肃年鉴 20 ) o8 资料 ,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 增长 , 甘肃 省 的产 业 结 构 不 断优 化 升 级 , 17 从 9 8年
平下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 , 有变量 的时间序 所
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因此 , 以对 变量进行协整 可 因为对时间序列数据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其时 检验与估计。 序性质 , 且对数化后的数据序列更平稳 , 对上述经济 2 2 协整 检验 . 变量取对数后再进 行实证研究… 。各序列取 对数 协整关 系是 指两 个 或两个 以上 的时间序 列变 量
2 实 证 分 析
2 1 样本 数据 的单 位根检 验 .
现 实 经 济 中 的时 间序 列几 乎都 是非 平 稳 的 , 直
接运用变量的水平值研究经济现象 间的均衡关系容 易导致 谬 误 回归 (pr u ersi ) 而对 数 据 进 sui srges n , o o 行 差分 变换 又可 能 丢失 长 期 信 息 。所 以 , 进 行 时 在 间序 列 的 回归 分析之 前必 须对 时 间序列进 行平 稳性
第2 6卷
第1 期
甘 肃科 技
Ga s ce c n c n lg n u S in e a d Te h o o y
26
Ⅳ0 .1
21 00年 1 月
J n 2 1 a. 00
甘肃 省 产 业结构 与 经 济增 长关 系的 实证 研 究
叶
摘
青, 史振 业
(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 , 甘肃 兰州 7 00 ) 3 0 0 要: 根据甘肃省 17 9 8—20 0 7年的国内生 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 的数据 , 用协整检验 、 利 格兰 特 因果 关系检验 和
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

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甘肃省一直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业占据了甘肃省经济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甘肃省的经济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甘肃省的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除了农业之外,工业、建筑业和旅游业也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对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甘肃省还因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而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旅游业成为了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甘肃省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的建设不断加快,与甘肃省的周边省份和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更加紧密。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甘肃省内部的经济交流和合作,还有利于吸引外部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然而,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依赖于农业和资源开发的程度较高,对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一定的影响。
此外,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仍然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加快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和发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还需要注重发展教育、
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只有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甘肃省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
问题的提出
总产值, K表示固定资产净值, A为系数 , p为产出利润弹性, . y
产业集聚( 包含工业集聚) 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主要表现 为固定资产的利润弹性。在此, 拟采用唐杰的这一模型对甘肃 为要素、 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地变化, 日益集 中于某 省的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分析。 并
二、 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 分析模型及计量结果 一)
18 9 5— 1 9 94
18 9 6一 l 9 95
l .8 87 6
5 .8 0 57
一17 8 .6
一16 8 . 3
12 8 .4
一1 12 .7
O82 . l
一O O 5 .6
18 9 7—2 o 00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8期 总第 19期 7
兰 州 学 刊
La h u x a n z o ue k n
N . 2 o o8 08 Ge e a. . 7 n r1 No 1 9
・
经济学研究 ・
甘 肃省 产 业 集 聚 效应 的实证 分 析
h
—8 1 4 .0 —6 2 4 .4 324 .7 092 .9 080 .5
产业集聚, 形成具有产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优化产业结构, 推
动新型 工业化和城 市文章首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产 业集聚效应,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
的形式之一 , 由于对 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低, 工业生产往往容易 聚经济效应理论中价格不变的假定, 需要在计算过程中对三个变
PQK 的时间 序列样 本数 行转换, 整为1 0 不变 据进 调 9 年的 8 向一些具有某方面优势条件的地区集中; 同时, 加上规模报酬递 量( ,、) 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取对数, 增和外部经济的正效应, 工业集聚会导致工业在该地区的进一步 价格。对上述的利润总额 、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该省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推动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甘肃省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已经成为该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由于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导致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还需要加强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推动农产品“走出去”,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还可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等产业,拓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提升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农村人口外流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转型,甘肃省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外流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农民返乡创业。
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指导等支持,吸引农民返乡创业。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为其创业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来吸引农村人口返乡创业,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展农村就业渠道,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农业环境污染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成为了困扰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加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和改造力度,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生活环境的整体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提要本文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并运用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力度等指标,对甘肃省1978~2008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
本文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产业结构;灰色关联;经济增长引言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成长归根到底是由产业成长和产业间循环推动的,因此,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成长和产业间关系协调,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
在西方的经济理论中,对产业结构最早论述的是威廉•配第。
他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产业部门、产业发展及资本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
此后,克拉克受配第等有关思想的启发,在《经济发展条件》(1940)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为主向第二次产业转移,随后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移。
由于受到克拉克观点的影响,库茨涅兹(1949)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
为此,库茨涅兹(1957)用5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长期历史数据做了统计分析,认为:(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在整个国民收入中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下降之中;(2)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来看呈稳定上升趋势;(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近年来,产业结构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并形成了大量研究文献。
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经济增长,而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产业结构相应的变动。
一、甘肃产业结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并且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甘肃产业结构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1978~2008年,甘肃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5%,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13.1%。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0.4∶60.3∶19.3,演变为2008年的16.1∶40.6∶43.3,第三产业上升了19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互不相同。
由表1可知,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1995年为19.84%,到1999年上升到20.06%,增幅较小,从2001年以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到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14.55%;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0年比重为40.05%,从2001年由下降转为上升,2008年为46.33%,增幅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3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相对稳定,接近40%。
(表1、图1)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在2002年以前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波动较大,呈不稳定状态,2002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14.27%降为2007年的4.88%,降幅为65.87%,而2008年又上升到9.77%;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60.57%,贡献率较大,也符合工业是甘肃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
(图2)从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力度来看,从1995年以后,主要是第三产业,平均为5.25%,第二产业为4.07%,第一产业仅为0.86%。
从发展趋势来看,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发展较为稳定,2004~2008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波动性较大,这正好是甘肃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的时期,此时甘肃的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过渡。
(图3)二、甘肃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一)灰色关联度理论模型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20世纪七十年代邓聚龙教授提出的。
他通过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各点之间的距离分析来确定各序列之间的差异性和相近性,从而找出各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影响系统行为的主要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不需要大量的样本及数据的典型分布,而且计算简单。
因此,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
灰色关联动态的建模步骤如下:1、建立原始数列组成的系统特征序列为参考序列(母序列),记作:X0(k)。
X0(k)=X0(1),X0(2),X0(3)…X0(k)自变量比较序列又叫子序列,记作Xi(k),(i=1,2,3…n)Xi(k)=[Xi(1),Xi(2),Xi(3)…Xi(k)]=X1(1),X1(2)…X1(k)X2(1),X2(2)…X2(k)Xn(1),Xn(2)…Xn(k)2、将原始数列进行初始化、均值化的无量纲处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以便于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
一般采用初值化和均值化加以处理,即:Xi(k)=Xi(k)/X0(1)或者Xi(k)=■■Xi本文是选取第t年为基准年,将每年GDP的增加值和第i产业的增加值除以t年的GDP增加值和第i 产业的增加值,得出的结果就是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3、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母序列与各子序列差的绝对值,并从中取得最大差和最小差。
最大差:?荠max=■■X0(k)-Xi(k)最小差:?荠min=■■X0(k)-Xi(k)4、计算关联系数?孜0i(k)=?孜0i(k)的大小描述了Xi对X0的影响程度。
称之为Xi与X0在K处的点关联度。
式中?啄为分辨系数,一般在0~1之间取值,常取?啄=0.5。
5、计算灰色关联度。
由于每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程度是通过n个关联系数来反映的,关联信息分散,不便于从整体上进行比较。
因此,有必要对关联信息进行处理。
本文采取算术平均法计算灰色关联度?酌0i。
?酌0i=■■?孜0i(k)(二)数据说明。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选取甘肃省1978~2008年的GDP增加值作为母序列,即参考序列,选取1978~2008年甘肃省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作为比较序列,即子序列,以上数据均来自2009年甘肃年鉴。
本文取n=3,?啄=0.5。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步骤,并考虑到甘肃的实际发展阶段特征,对关联度采取分段计算,目的是更为准确地衡量甘肃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计算可得表2。
(表2)以上计算结果表明,从1979~1990年,1991~1999年之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最高,1979~1990年为0.970139,1991~1999年为0.9395;第三产业次之,1979~1990年为0.940632,1991~1999年为0.924488;最低的为第一产业。
虽然第二产业一直是甘肃的支柱产业,但资本密集型是重工业发展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资重心由西向东移,使得甘肃重工业技术升级改造的步伐减慢,导致发展的后劲不足。
如表2所示,1979~2008年第二产业与GDP的灰色关联度逐渐下降,而且在2000年以后下降的速度加快。
2000~2008年之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和以前相比变化较大。
最高的为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为第一产业。
说明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小,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加大,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充分,还有待空间的扩展和提升。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的影响,甘肃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小,这就需要甘肃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其他优势养殖业。
三、结论及建议通过对甘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动分析、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及拉力、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但产业结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与区域经济发展仍有不协调的地方。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来看,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最多,其次为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而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力来看,也是第三产业的拉力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
而从灰色关联分析中我们看出,在2000年以前,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最大,2000年以后,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最大,与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构成不一致。
因此,甘肃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优势,形成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一,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但内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应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同时,由于甘肃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气候较为恶劣,不适宜大多种植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的调整应适当考虑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畜牧业的比重,并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服务,以及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使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第二,甘肃重工业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发展仍将以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为依托,要注重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资源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发展路线,延长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在此基础上要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完善创新机制,建立新型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三,把乡镇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重点;加强通讯、商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使市场发展有序化和规范化,并充分发挥资源人文优势;加强培育旅游文化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1](英)配第.政治算术[M].商务印书馆,1978.[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1.[3]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J].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