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论文

合集下载

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

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

2002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02总第17卷第5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17NO.5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王久梗 曹永栋(兰州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甘肃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各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不合理的现状,并相应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2)05-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产业结构调整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即一、二、三次产业更替演进。

就一个地区来说,随着其体制、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的演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快有慢、范围有大有小、程度有深有浅。

但就目前西部开发和信息经济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甘肃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大踏步地、广范围地、深程度地进行,以快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的。

一、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我国整体上产业结构就不合理,而甘肃省尤甚。

甘肃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甘肃2000年一、二、三次产业G DP之比为19.63:44. 75:35.62。

而全国平均比重约为15.90:50.88:32.22。

明显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而我国产业结构中本就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这对于甘肃也是一样。

上述比值表明甘肃省不仅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全国一样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表明新兴经济增长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就再就业结构而言,甘肃1998年一、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之比约为59.9:20.2:19.9。

而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之比约为79.7%。

近两年这一比值并没有明显变化。

这就说明甘肃有近60%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化水平很低。

兰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思路

兰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思路

兰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思路作者:王亚健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35期兰州要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要的途径。

本文通过分析兰州产业结构现状,不断优化有赖于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型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化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来回应兰州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等一系列限制条件。

一、背景分析兰州作为新中国“一五”、“二五”及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规划区域,由于长期经济惯性和产业建设的影响,被冠名为“工业城市”且这一称号至今仍被延续和传承。

但是,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工业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社会成本提高等各方面要素的制约。

事实上,随着我国区域产业政策、战略投资方向的变迁,兰州的国家产业基地定位逐渐弱化,区域性中心的职能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

而且,国家的“一路一带”大战略的背景下,兰州在联系我国华东、华中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这都为兰州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二、兰州产业结构现状改革开放40年来,兰州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00年以来,兰州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兰州产业发展也遭遇瓶颈,结构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兰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2017年完成生产总值2523.54亿元,增长速度下滑至5.7%,低于历年增速,达到近年来的低谷,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非常明显。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来看,2017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47亿元,比2011年增长53.66%,年均递增8.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1.7亿元,比2011年增长34.28%,年平均递增5.7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80亿元,比2011年增长1.38倍,年平均递增率为23.02%,第三产业增长率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总体增长率。

产业结构优化范文

产业结构优化范文

产业结构优化范文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联更加合理,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对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传统上,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大,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

相比之下,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在劳动力成本上更具竞争力,也更能够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包括调整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更重要的是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衔接。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和信息流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例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实现技术和服务的深度集成,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推动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和利益的共享。

再次,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产业周期的波动和结构性调整的需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使经济更加具有韧性和适应能力,提高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

例如,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提高经济的抗风险和抗冲击能力,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

同时,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优化产业结构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

政府在优化产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控,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衔接。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及层次分析

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及层次分析

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及层次分析作者:胡广阔李泉柳春岩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近20年来,甘肃省服务业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总体发展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本文从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着手,通过产业效益分析和层次分析,认为甘肃省应促进主导服务行业尽快发展,继续支持优势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最终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分析层次分析甘肃服务业总体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服务业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

1980年甘肃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96亿元,2004年达到519.35亿元,年平均增长15.75%。

就相对数据而言,甘肃省服务业也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甘肃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23.81%提高到2004年的33.32%,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

甘肃省第一、二、三产业呈现出较为典型的2、3、1鼓型结构。

这是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

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该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多。

1987年,甘肃全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结构比重为66.1∶15.0∶18.9,2004年这一结构演变为58.58∶18.72∶22.7。

虽然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和就业人数不断上升,但与全国整体水平和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差距较大,甚至在西部地区也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

2004年,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只占到全国的1.19%,而这一数值只相当于上海市该年服务业增加值的14.6%,广东的8.8%,江苏的9.67%,四川的21.01%,陕西的48.46%。

甘肃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一)甘肃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是否对称的指标,它可以测试产业结构的效益。

一般而言,产业偏离度越大,产业结构效益就越低。

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甘肃省服务业产业偏离度绝对值之和较大,为20.656。

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升级对策

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升级对策

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升级对策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其核心是产业结构)转变的结果,产业结构又是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对资源配置的优劣、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高低起着根本的制约。

因此,研究和推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分析1.“二、三、一”的产值结构近十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见图1),甘肃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

图1 甘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图从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看,1999-2008年,甘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下降了3.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上升了8.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式下降,下降了4.6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的逆向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离经”现象。

产业结构演变“离经”,与第二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密切相关。

但它并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回潮”,一方面说明进程中的重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工业经济还有上升空间;另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还处于较低的层次,需尽快发育成长。

2.“一、三、二”的就业结构近十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见图2),甘肃的就业结构呈现“一、三、二”的结构特征,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人数最少。

图2 甘肃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图从变动趋势看,1998-2007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式上升,增加了2.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式下降,下降了5.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增加了2.4个百分点。

表明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

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从2007年的情况看,甘肃第二产业依靠占从业总人数15%的劳动力,实现了占GDP总量47.3%的增加值,效益最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占从业总人数的62.66%,只创造了占GDP 总量14.3%的增加值,效益最差。

甘肃产业结构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甘肃产业结构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甘肃产业结构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摘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甘肃三大产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甘肃省三大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然后对甘肃三大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产值结构与贡献率、就业结构不相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甘肃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经济结构不断演进的结果,而产业结构既是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对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经济是否健康发展起着根本的影响。

因此,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本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本地区综合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当今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在竞争中区域的三大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近年来对于产业结构的问题的研究很多,有些是从全国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有些是研究城区性的产业结构。

甘肃作为全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个西部省区,在三大产业结构上,与全国和其他地区相比,既存在共性的问题,也有自身的特点。

本文拟通过对甘肃三大产业现状的分析,发现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一些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1. 甘肃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1949~1978年)是甘肃区域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

建国以后,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资源优势,甘肃被确定为重化工基地,之后又从部分工业较为发达的省、市搬迁了轻工、电子、机械等行业中部分骨干企业到甘肃,为甘肃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甘肃逐渐形成了以机械、冶金、有色金属、能源等重工业为主导,农产品加工、轻纺等相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

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在1960之前下降很快,之后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比重大幅上升,波动趋势与第一产业几乎是完全相反,在1971年达到最高后呈现小幅变动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总体来说变化不大,1978年与建国初期相比还有小幅度的下降(图1)。

甘肃省优势产业的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

甘肃省优势产业的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
E 业化 现象严重 ;第 j产 业 内部传统 产业 结构行业划分相关 数据 ,我们对 结构效 应作 为经济 增长 的一个重 产业> 新兴产业 , 新兴产业发展缺乏 活 甘 肃 省 3 9个工 业行 业进行 了综 合得
要实现甘肃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 就 分排 序 ,分别选择 出了综合 得分最高 要影响 因素 ,其作用在 现代经济发展 力 。 过程 中变得 越来越重要 ,而这种重要 必须深化产 业结构调 整 。加大三 次产 的前 l 个 工业行 业 和得 分最低 的 1 O O 业之间以及 三次产业 内部结构调整 力 个 工业行业 。 性 在经济 发展 的落后 地 区尤 为显 著 , 甘肃 省建 立市场 经 济体制 起 步较 晚 . 度 。 市场 主体规模小而且市 场分割现象 比 较突 出,市场不可能实 现资源 自动配
结 合甘 肃 省产 业结构 实 际情况 . 量 , 而不是 急于 向“ 、 、 ” 业格 三 二 一 产 出甘 肃省 第一 产业 比重仍 然过 大 , 第 根据优 势产 业评价准则 ,我们从优势 局跳跃性过渡。即当前甘肃省产业结
襄 1 甘肃省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 系
目标层
准则层
牧业 > 区域 经济背景要求三个 准则层构建 了 影响的 ,一方 面经济增长 引起产业结 力 。第一 产业内部呈现 出农业 > 渔 即农 牧业经 济 ; 二产业 甘肃省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第 见表1。 ) 构变动 ; 另一方面 , 产业结构 的变动必 林 业> 业 ,
个体 私营企 业产 然推动经济增长 :1合理 的产业结构 内部 国有 企业 产值 > () ( ) 二 优势产业与劣势产业的选择 通过 运用 构建 的甘 肃省优势产业
维普资讯
国 策 省 情
责 编 田 Emi auzn 1 . 任 辑・ 芹・ a:n fh @2C - l saa 6O g B

甘肃省产业结构分析

甘肃省产业结构分析

海南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甘肃省产业结构分析学号:20092509310022姓名:王文杰年级:2009级学院:旅游学院系别:旅游管理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指导教师:李洁琼完成日期:2013 年05 月15 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并且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甘肃省产业结构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甘肃省内各地级行政区域作为研究产业结构的空间单元,选取各地区2004-2010年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研究数据,对省内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分析。

分析显示,在甘肃省各地级行政区域空间单元中,各地区第一产业在本区域经济增长中属于衰退部门,在产业结构上竞争力不明显,但大部分地区具有区位竞争力。

第二产业是各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高速增长部门,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优势明显,而第三产业在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在结构上的优势不明显,但大部分地区具有区位优势。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再结合甘肃省整体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分析,提出对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甘肃省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Gansu province h as shaked off the state that agricultural infrustructure was weak, industires were large and all-inclusi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was seriously st agnant before and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which have made the ind ustrial structure of Gansu province develop in the orientation of optimization an d upgrade.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hift-Share Metho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 conomic growth disparity of all regions in Gansu province by making local-leve 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as research unit and choosing reginal total output value in 2004-2010 as research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some findngs hav e been made. Firstly, the primary industry in each region is getting weak with un obvious competitive power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most areas still have locat ion competition power. Secondly, the second industry is an increasingly growing department i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each area and this advantage is obvious. Third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is unbalanced. the advantage on st ructure in every region is unobvious, but most regions own advantages in geogr aphy.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 al structure in Gan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hift-Share Method, to gether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province. 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 -Share Method; Gansu Province目录1引言 (1)2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 (1)2.1基本原理 (1)2.2数学模型构建 (2)3甘肃省产业结构分析 (3)3.1数据处理与理论分析 (3)3.1.1各地区偏离分析 (4)3.1.2绘制shift-share图 (5)3.2甘肃省整体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分析 (7)3.2.1就业结构分析 (8)3.2.2产业结构分析 (9)3.2.3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综合对比 (10)4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11)4.1全面调整产业结构 (11)4.2科学合理的选择主导产业群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1 引言产业结构是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协调区域内部各产业部门间的关系,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具备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能提高产业结构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论文一、引言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 ]。

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加速产业结构逐渐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021年达到954。

45亿元,占服务业42。

05%,占三次产业16。

89%,为2000年的7。

17倍;现代服务业年底职工人数2021年达到65。

34万人,占服务业52。

53%,占三次产业33。

64%,为2000年的1。

43倍。

无论是从产值上,还是从就业人数上都可以看出,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并且在服务业和三次产业中占据较大比例,已经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全国及周边地区相比仍然落后,从增加值看,2021年全国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50。

38%,占三次产业比重为22。

50%,分别比甘肃省高8。

33个百分点和5。

61个百分点;且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差异较大,从增加值看,2021年最高值教育行业是最低值文体娱乐行业的6。

10倍,从生产总值看,2021年最高值地区兰州市是最低值地区金昌市的17。

83倍。

可以看出,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可以进一步提升。

本研究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测度两者间的关联度,为进一步促进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国内外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从已有文献看,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如潘海岚(2021)基于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三个指标,分析了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2];林龙斌(202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得出无论从前向关联还是后向关联均显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3];宋培培和罗芳(202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上海、浙江和江苏现代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前向和后向关联[4]。

第二类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现代服务业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如刘徐方(2021)运用回归方法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及对传统服务业的外溢效应,认为现代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贡献较大[5];张涑贤(2021)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影响程度,分别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四个方面分析现代服务业结构效应[6]。

第三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现代服务业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如王忠吉(2021)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吉林省现代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及传统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度,认为现代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关联度较强,而传统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关联度较弱[7];朱卫东(2021)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现代服务业均有着较大关联度且差异不大[8]。

此外还有陈婷(2021)运用Shift—share法对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效应进行分析,肖琛(2021)分析湖南省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关联性等。

关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的文献几乎空白,仅有的关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研究的文献集中在探讨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如李发展(2021)、胡广阔(2021)、张存刚(2021)和牛永红(2021)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杨洵和金梅(2021)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研究,认为甘肃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较弱;此外还有金梅(2021)、李绚(2021)和辛丽(2021)对兰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可以看出,关于现代服务业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积极探讨,也取得一些丰硕成果。

但已有研究主要从产值角度衡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而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功能却往往被忽视,且关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处于空白。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进行分析,测出两者间的关联度,以期为促进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选择和数据来源、处理(一)研究方法选择灰色关联分析作为一种统计分析技术,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方法,或者说是对系统动态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的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步骤[9]:(1)原始数据的确定;(2)原始数据的初始化即无量纲化;(3)求关联系数;(4)求关联度;(5)排关联序;(6)列关联矩阵。

在6个步骤中,求关联系数和求关联度尤为关键。

1。

求关联系数。

关联性实质上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因此可以将曲线间差值的大小,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

因此,可以定义以下的关系系数计算公式[10]:式中ξi(k)是第k个时刻比较曲线xi对于参考曲线x0的相对差值,这种形式的相对差值称xi对于x0的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

式中的ε为分辨系数,取值在0至1之间,一般取0。

5。

x(二)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依据现代服务业内涵,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甘肃发展年鉴》中对服务业的划分,以及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及数据的可得性,将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划分为8个大类,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种分类方式主要考虑了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知识科技性。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公开发行的统计年鉴,包括历年《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研究样本为1978—2021年。

数据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指标不同及量纲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便于比较。

为了避免样本截面数据的不平稳,消除或减弱样本数据噪声干扰而呈现的不规则波动,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即标准化数据压缩到[0,1]区间,采用极值标准化即归一化处理,其公式为:X=(X'— X'min)/(X'max—X'min),式中X为数据标准化值,X‘为原始数据值,X'min为原始数据最小值,X'max为原始数据最大值[11]。

三、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关联度分析产业关联度实际上是产业关联关系,即产业间相关依存关系。

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即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关系,表现为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产业关系、现代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关系、现代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关系。

因此,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别测算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可以得到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

基于1978—2021年三次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样本数据,运用归一化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得到甘肃省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

为了考察不同阶段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变化情况,分别测度了1978—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21年三个阶段产业关联度。

从1978—2021年甘肃省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看,现代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关联度最高为0。

831,说明现代服务业是以工业服务为主体的,与工业联系较为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工业化道路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产业关联度最低为0。

623,说明现代服务业从以农业服务业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中心;现代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关联度为0。

818,关联度相对较高,说明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表现为知识型、科技型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的排序说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即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将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可以比较静态的考察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从1978—1990年,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与一、二、三次产业关联度分别为0。

598、0。

611、0。

747,关联度均不是很高,说明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有限,但仍然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与二、三产业关联度高于第一产业,即现代服务业发展正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个阶段1991—2000年,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逐渐提升,与各次产业关联度均有所增加,即现代服务业与各次产业联系相对紧密,特别是刺激了第三产业发展,关联度达到了0。

889;第三阶段2001—2021年,现代服务业获得了迅速发展,蓬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产业关联度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主要是因为现代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刺激了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壮大了服务业发展力量。

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的.阶段性变化说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正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了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四、研究的讨论和结论(一)关于研究的讨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是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高级化,也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

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对于测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疏漏,比如对于产业结构效应理解的狭窄,产业结构优化不仅包括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也包括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特别是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本研究限于篇幅只讨论了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而没有触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探讨,同时也没有涉及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问题分析。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一些其它方法测度现代服务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比如投入产出法就是一种值得引荐的方法,这些疏漏有待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研究的结论运用灰色关联法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效应进行研究,分析了1978—2021年产业关联度以及分阶段的比较静态研究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三次产业关系密切。

现代服务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普遍较高,说明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三次产业关系密切,有利于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为第二产业进一步提升服务,有利于第三产业知识化、高级化进程。

第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

现代服务业与第二、三产业关联度较高,而与第一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说明现代服务业逐渐从服务第一产业转向服务二、三产业,即追随并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