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3丰收了|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3丰收了|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3 丰收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4.3节内容——丰收了。

我们将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丰收的场景,并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收获的农作物。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丰收的概念,学会用加法来计算两种农作物的总收获量,并能用减法来计算一种农作物的收获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农作物的收获量。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丰收的概念,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方面,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展示了丰收的场景,以及一些农作物模型的卡片。

学具方面,学生们需要准备一些计数工具,比如计数器或者算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丰收的图片,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场景。

2. 讲解:我会向学生们解释丰收的概念,并引导他们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收获的农作物。

3. 示例:我会用一张图片来说明如何用加法来计算两种农作物的总收获量,比如苹果和橘子的总收获量。

4. 练习:学生们会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随堂练习,比如计算一张图片中不同农作物的收获量。

5. 应用:我会给学生们一些实际的情景,让他们用减法来计算一种农作物的收获量,比如在一堆苹果中取出一些后,还剩下多少。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会包括丰收的概念,以及用加法和减法计算农作物收获量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观察一张丰收的图片,计算出不同农作物的收获量,并用加法和减法来表示。

答案:根据图片中的数量,学生们可以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出不同农作物的收获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对丰收概念的理解程度。

如果学生们掌握了计算农作物收获量的方法,我会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复杂的情景,让他们进一步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如果学生们还有困难,我会考虑通过更多的实际情景和练习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设计人:审核人:温馨寄语:合作快乐,展示自我。

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重点)2、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难点)学法指导: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口算训练:18+10= 16-9= 13+45= 26-16= 25+9=5×4= 6×6= 1×5= 2×3= 5×7=70+20= 5+28= 25-10= 15+70= 19+30=一、旧知复习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2、测量较长的物体用()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用()作单位。

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1米=()厘米 400厘米=()米二、自主学习1、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到()作单位。

2、1厘米=()毫米3、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4、到今天为止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三、合作探究: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约是()厘米,宽约是()厘米,厚约是()毫米。

2、生活中测量()、()这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训练1、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2、在对的后面打√。

拓展练习:在练习本上画出3厘米5毫米长的线段。

五、当堂检测1、填空:(1)当测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作单位。

(2)1枚1分硬币的厚度约1(),5枚这样的硬币厚约()。

(3)粉笔长75()一块橡皮厚12()数学课本厚约6()铅笔长14()2、画一条长15毫米的线段。

3、5厘米=()毫米 30毫米=()厘米7厘米9毫米=()毫米1厘米-4毫米=()毫米46毫米=()厘米()毫米24毫米+16毫米=()毫米=()厘米六、课后练习1、画一画。

(1)画一条比25毫米长20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60毫米短2厘米的线段。

2、把4毫米、1厘米、4厘米、1毫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 )>( )>( )>( )3、填一填,算一算。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

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

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一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五册课本1-14页教学内容【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

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校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主要特点有: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情感与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课题一毫米、分米的认识【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会用他们作单位进行测量。

情感与态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内容】:课本2、3、4页【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上)。

要达到目标,还要靠大家自学,请看自学指导。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教案小学优秀完整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教案小学优秀完整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一、情况分析(一)班级情况分析: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千米和吨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学习过程一、设置疑念,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早已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还学会了怎么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二、小组探究,估测物体的长度。

物体名称估计测量橡皮的长度铅笔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长度要求:1、学生四人小组估测并且填写数据。

2、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3、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三、交流汇报1、小组代表汇报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2、你是怎么想的?3、你们能测量出这些物体的准确长度吗?4、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大家想了解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探索研究的新内容——毫米。

板出:毫米的认识四、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想好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五、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六、反馈展示、巩固练习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七、全课小结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畅谈一下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米长度单位厘米1厘米=10毫米毫米反思: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预习前置:认真读下面内容: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的时候还不到1克。

2、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1千克。

3、世界上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最小的袋鼠大约重4千克。

4、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的肾大约重1吨。

个人自学: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5千克=()克30000克=()千克12千克=()克6000g=()kg 4000g=()kg 600g+5kg=( )g 2、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g”表示。

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kg”表示。

拓展升学: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只梨大约重100(),一头象大约重800(),一个西瓜大约重8(),一只兔大约重3(),一只蜜蜂大约重4(),一袋面粉重30(),一只毛笔大约重20(),一只菠萝大约重2(),一匹马重350()。

2、在○里填上“<”、“>”或“=”900克○1千克2千克○1500克7000克○9千克4500克○5千克3千克○3000克50千克○5000克6千克○5800克40千克○4500克6kg○5000g4kg○3kg500g 6kg+3000g○9kg 6000g-5kg○2kg3、一袋大米重50千克,4袋共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克?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主题预习课学案1整合内容:第四单元信息窗一、二学习目标:1.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2.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个人自学1.认真阅读课本35-39页的内容,重点的部分用~~~~画出来,看不明白的地方用━━━?画出来。

2.根据下面的小问题,阅读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容,并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苏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3.3节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我们会通过教材第47页的内容来学习,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这个公式是正确的,以及如何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准备了一些纸板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我会拿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们观察它们的边长,并且尝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在学生们掌握了周长计算公式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来解决,比如计算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或者计算一个由多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以及一些例题的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一个长方形,长为8cm,宽为5cm;2. 一个正方形,边长为7cm;3. 一个由两个长方形组成的图形,长为6cm,宽为4cm,其中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6cm和2cm;4. 一个由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cm。

答案:1. 周长= (8 + 5) × 2 = 26cm;2. 周长= 4 × 7 = 28c m;3. 周长= (6 + 4 + 6 + 2) × 2 = 28cm;4. 周长= 4 × 3 × 4 = 48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学生会出现计算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时、分、秒课题一:秒的认识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学习重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一、自主学习1、看教材2页,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

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时()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10 、()、8 、()、()、 52 、()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

3、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4、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

5、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个小格.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针走一圈是()分.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提示:分针走()格,秒针走()。

秒针走()圈,分针走()。

2、秒针走()圈是()秒,分针正好走()小格,由此得出1分=()秒。

3、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你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4、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1分钟我们能画()、能写()、能算()。

(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5、尽管()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三、达标检测: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穿衣服大约需要20()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2、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1分钟写()个字。

3、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4、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四、反思总结五、课后作业1、练习一1、2、3、4、5题2、拓展提高:课题二:时间的计算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1、学习例1.(看主题图)2时等于分。

你的想法是;因为1时是分,所以2时是,也就是分.所以2时= 分.2、学习例2.观察主题图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离家,到校。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

你是怎样算的?。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可以这样算:分针从走到走了大格,每大格是分,所以一共是分;也可以这样想:减,也就是分。

2、用拨钟表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3、新闻联播开始结束。

计算出播放的时间。

三、达标检测1、3时=()分4分=()秒4时=()分3分=()秒5时=()分8分=()秒2、小红来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她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早9:00开门,晚8:00开门,她又看看自己的手表,心想:“现在才8:40,到开门的时间我还要等多久呢?”四、反思总结五、课后作业1、练习一8、9、、10、11题2、拓展提高:*1、体育课上跑400米,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

小力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

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分到学校,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班级_______ 姓名____ ___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自主学习看第9、10页主题图,思考下面的问题:1、由图可知,一年级一班有()人,一年级二班有()人,求一共买多少张票用()法列式为:35+34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方法二:2、二年级一班有()人,二年级二班有(),求一共买多少张车票用()法。

列式为:39+44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方法二: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一)、小组讨论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相同点:—————————不同点:—————————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和一双袜子一共需要多少元?(二)、汇报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和(),再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最后加()。

方法二: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和(),再把另一个两面三刀位数拆成()和(),先算()加(),再算()加(),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三、达标检测:1、完成课本10页做一做2、口算下列各题26+39 52+18 26+4352+18 26+63 52+38四、反思总结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二1—4题2、猜猜:43+2□的得数可能是几十多?课题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班级______ _姓名_______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自主学习自学第11页例题21、普通快客的票价是()元,动车的票价是()元,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元。

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用()法计算列式为:65—54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方法二:2、求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用()法。

列式:65—48的口算方法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一)、小组讨论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相同点:—————————不同点:—————————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比一双袜子贵多少元?(二)、交流展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把两位数拆成()和(),()减(),()减()(够减时),再把两个差()。

方法二、把减数拆成()和(),先用被减数减(),再用所得的差减()。

三、达标检测:1、完成课本第11页做一做2、口算下面各题85—43= 71—28= 35—17= 55—28=四、反思总结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二5、6、7、8题2、拓展提高小刚在做减法练习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0错写成了6,把被减数十位上的8错写成了3,这样得的差是61,正确的差是多少?课题三: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自学第14页例31、(1)由题可知,上午卖出()个“海宝”,下午卖出()个“海宝”。

要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用()法计算。

列式为:(2)、探究380+550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口算方法二:笔算2、(1)、要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用()法计算。

列式为:(2)探究550—380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口算方法二:笔算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一)、小组讨论1、十位相加满十向()。

2、十位不够减,从()位(),在十位上加()再减。

(二)、汇报交流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从()加起,每个数位上相加的结果写在相就数位的(),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从()减起,减到哪一位,就把结果写在哪一位(),哪一位不够减时,从前一位()再减。

三、达标检测:1、完成课本14页做一做2、完成坚式230 490 390 340+ 540 —130 +260 —260四、反思总结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三第1、2、3、4题课题四: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培养估算意识。

学习重点: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一、自主学习自学第15页例41、一到三年级来了()人,四到六年级来了()人。

巨幕影院有()个座位。

2、要求六个年级的学生能否同时坐得下,就是把()与()进行比较。

如果大于441,就();如果小于441,就()。

3、因为只问能否坐得下,所以不需要求出具体总人数,()即可。

4、自己尝试估算一下,能不能坐下?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一)、小组讨论1、221看作(),239看作(),221+239一定大于(),但()(能或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就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

221>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而座位数是441,441<450,所以肯定()。

3、规范解答4、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二)、汇报交流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或(),再进行计算,取()数还是()数,要视情况而定。

三、达标检测:1、一台电扇145元,一口电饭锅287元,妈妈有4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够吗?2、幼儿园有男生286人,女生193人。

一共有500个苹果,如果每个人吃一个苹果,这些苹果够吃吗?四、反思总结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三第七、6、7、8题2、拓展提高妈妈用500元买了几件物品,猜一猜她买的可能是下面的哪几件?故事丛书裙子电扇电饭锅118元孙 134元 230元 248元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课题一:口算乘法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转化成表内乘法的计算。

2、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一、自主学习1、观察56页情景图,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2、看书上第57页例题1:坐碰碰车每人20元,求3人要多少元?3、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理解题意,列出算式: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1、探究20×3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把20×3转化成3个()相加。

方法二:想20里面有2个(),20×3实际上是2个()乘3,是6个(),即()。

方法三:先把20中0前面的2与3相乘得(),再看20末尾有()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即()。

2、探究200×3的口算方法方法一:把200×3转化成3个()相加。

方法二:想200里面有2个(),200×3实际上是2个()乘3,是6个(),即()。

方法三:先把200中0前面的2与3相乘得(),再看200末尾有()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