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默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默写梳理

七年级上册默写易错点梳理观海——作者:东临石,观海。
水,山岛。
树木生,百草。
秋风,洪波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花落尽,闻龙标过五。
我寄愁心明月,随直到。
次北固山下——作者:,行舟绿水前。
两岸阔,风正。
海日残夜,江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枯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论语》十二章——作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有朋自远方来,不?人不知而,不亦君子乎?”子曰:“吾日,??传不习乎?”子曰:“吾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子曰:“,可以为。
”子曰:“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子曰:“贤哉,回也!一食,一饮,在,,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好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
而富且贵,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学而,切问而,。
”峨眉山月歌——作者:山月半轮秋,。
夜发向三峡,。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强欲登高去,无人送就来。
故园菊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回前沙似雪,受外如霜。
不知何处吹,一夜征人尽乡。
诫子书——作者: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非宁静无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则不能,则不能。
年与时,意与日去,成枯落,多不,悲守,将复何及。
秋词——作者:自古逢秋,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云上,便引诗情到。
夜雨寄北——作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
何当,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孤村不,尚思为国台。
夜听风吹雨,。
潼关——作者:终古高云,秋风吹。
河流大野,山入潼关不解平。
天上的街市——作者:远远的街灯明了,。
天上的明星现了,。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全是必考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 玩耍)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按时)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31.一狼径去( 径直)32.屠暴起( 突然)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36.目似瞑( 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 狡猾)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 跟从)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 看,视)42.积薪其中( 柴草)43.又数刀毙之( 杀死)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45.止露尻尾( 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 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53.只使坠( 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 四方)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56.国人道之( 讲述)二、重点虚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 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五、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今义:__指子女__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3.去后乃至古义:__离开__今义:__到、往__4.相委而去古义:__舍弃__今义:__委屈、委托__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__回头看__今义:__照顾__6.与人期行古义:__约定__今义:__日期__7.下车引之古义:__拉,牵拉__今义:__引用__8.不亦君子乎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9.可以为师矣古义:__可以凭借__今义:__可能、许可__10.饭疏食,饮水古义:__粗劣__今义:__疏通、疏散__11.饭疏食,饮水古义:__冷水__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今义:__速度缓慢__17.少时古义:__稍微__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今义:__知道__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诗词部分(一)《观沧海》(曹操)1.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交代地点和事件的诗句),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观沧海》一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3.《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虚写),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抒发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6.《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 曹操《观沧海》中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8.《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日星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10.《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2.盛夏时节,美丽的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树木从生,百草丰茂”这两句诗。
13.《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山水相连景象。
14.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海岛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的诗句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15.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抒写了鲜明的季节特征,描绘了大海壮阔的景象。
16.《观沧海》以吞吐日月的气象引发了曹操气壮山河的豪情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Revised on July 13, 2021 at 16:25 pm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1.咏雪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高兴地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趁、乘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正午时分..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3.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表承接;然后;就时.按时;名作状习之;不亦说.同“悦”;愉快乎 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 曾子曰:“吾日.每天;名作状三.泛指多次省.反省、自我检查吾身;为.替人谋.谋划而.表转折;但是、却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 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动作名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形作名而.表承接;然后、就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形作名;可以.凭借为.成为;做师矣.了..” 子曰:“学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代词;它;代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不如好.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快乐之者..” 子曰:“饭.吃疏食..粗粮饮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河流上曰:“逝.往、离去者如斯.这;代指河水夫.句末语气词;表感叹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改变帅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表并列;并且笃.坚定志;切.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4.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表目的;来、用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办法;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明.明确、坚定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遂.最终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5.狼 清蒲松龄 一屠.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仅;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紧跟行甚远.. 屠惧;投以.把、拿、用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复.又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取独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故:旧的、原来的.. 屠大窘.处境困破;为难;恐前后受其敌.攻击..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堆积柴草其中;苫蔽..覆盖、遮盖成丘..屠乃.于是;就奔倚其下;弛.解除;卸下 担持.拿起刀..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相向..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其一犬.像狗似的;名作状坐于前..久之..时间长了;之:音节助词;不译;目似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甚..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杀死之..方.正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挖洞;名作动其中;意将隧.从通道;名作状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亦毙之..乃.才悟.明白前狼假寐.睡觉;盖.表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能有多少哉;止.只;只是增笑耳.罢了6.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外..及.待;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听说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使……知道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向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传闻之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无闻也..7.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没有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告知;开导之;曰:“天;积气..聚积的气体耳;亡处亡气..若.你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忧崩坠乎 ”其.那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聚积的土块耳;充塞四虚..四方;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踩、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同“释”;解除、消除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最新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训练(课内外古诗词12首,古文3篇,含答案)

最新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训练(课内外古诗词12首,古文3篇,含答案)一、诗词理解性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2.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3.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4.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5.诗中详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6.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7. 诗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2.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
4.诗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遭贬的深切同情的名句是:,。
5.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2.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3.诗中表达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诗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诗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3.诗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4. 诗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1.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2.诗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是:,。
2.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描写对饱受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01.《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 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1.xù nǐ fǒu zhòu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答案一、(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第一单元语文知识: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⑶词性:名词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重点词语:【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 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垛绿茵茵【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肠天涯(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需要背诵的篇目: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写作: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第二单元语文知识: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词义和语境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句子的作用、重点词语:【秋天的怀念】憔悴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散步】信服分歧取决一霎两全粼粼各得其所【散文诗二首】匿笑花瑞菡萏敧斜蒂梗沐浴祷告姊妹亭亭徘徊遮蔽心绪流转荫蔽【〈世说新语〉二则】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因风期行日中舍去乃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家君引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⑸模仿课文写法综合性学习:⑴如何交友?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第三单元语文知识: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林海音《窃读记》、《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词性:动词⑶词语的感情色彩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重点词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长吟轻捷拥肿(臃肿)攒敛人迹罕至无从消释宿儒人声鼎沸拗盔甲绅士窜觅跪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再塑生命的人】不求甚解混为一谈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捡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企盼截然不同疲倦不堪小心翼翼恍然大悟油然而生【窃读记】汗涔涔尴尬众目睽睽煞有介事贪婪饥肠辘辘惯技贪懒踉踉跄跄惨淡蹭抵达难堪俯视狼狈原谅枉然弹簧自卑畅销诅咒威风凛凛废寝忘食【《论语》十二章】子时习不亦说乎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信传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回箪堪之者好乐饭疏食,饮水肱于如浮云焉善者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夺匹夫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特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一、12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1.《咏雪》《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与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雪骤.(),公欣然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
..()不可夺志也。
”
..()可夺.()帅也,匹夫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4.《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
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
..()明.()..()无以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
(),将复何及
....()!
5.《狼》【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
主积薪
..()其中,苫蔽
..()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
()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
..()相向。
少时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
于前。
久之
..(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止.()增笑耳.()!
6.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
..()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
..()
..(),不若
无闻也。
7.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
晓.()之,曰:“天,积气
..()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
..()忧崩坠乎”其.()人曰:..(),奈何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
者,只使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
者曰:“地,积块
......()耳,充塞四虚
..(),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