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之互酬原则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作业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作业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第三章完一、单项选择题1.【109976】社会解组的形式有(失范)。

2.【109972】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这种方法叫做(理性)。

3.【109975】把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叫做(社会整合)。

4.【109982】《新人口论》的作者是(马寅初)。

5.【109973】(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6.【109952】社会保障就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7.【109923】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比例中是呈什么趋势(比例逐渐减小)。

8.【109921】现代化最早起源于什么时间?(16世纪)9.【109933】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是(波浪式的前进)。

10.【109934】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集中度高)。

11.【109935】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

12.【109899】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社区叫做(传统社区)。

13.【109904】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结构里普遍存在着(二元结构)。

14.【109900】专门从事某些活动的人们形成了一定地域空间的聚集区,我们叫它为(专能社区)。

15.【109902】我国人口的密度分布状态是(东部人口密度高,城市多)。

16.【109705】呈(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的社会运行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17.【109708】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研究对象,收集第一手的感性资料,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探索事物发生状况和内部规律性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18.【109706】通过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了解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对社会的认识达成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这就是(机制)。

19.【109710】从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并从这些调查中获得可以代表总体的资料和数据,叫(抽样调查)。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打印版).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打印版).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一、导言一.问题匈牙利籍学者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944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大转变》(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为人们认识市场经济、理解两百多年来的西方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见。

在他看来,市场经济远不是如新老自由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类经济活动自发演进的产物,相反,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完全是人们为了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而人为建构的结果。

随着劳动、土地和货币作为虚拟商品(virtue commodities)纳入市场体系,后者成为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的自主系统,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再是嵌入于(embedded)社会之中,而是脱嵌于(disembeded)社会之外。

不惟如此,由于劳动和土地分别意味着人和自然,而人和自然是社会的物质构成要素,所以这两者的虚拟商品化意味着社会反过来从属于市场,市场社会由此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市场社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风险和退化(degradation)使得它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引发了旨在保护社会的反向运动(counter-action)。

这种反向运动不断地侵蚀和破坏市场经济运转的机制,使得市场社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进一步推动反向运动的积累和发展。

最后,市场经济的各大制度机制一一崩断,法西斯主义浮出水面,试图收拾残局。

可以说,在上述的《大转变》与波兰尼后来的研究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本性、对现代性、对人类的当下处境的深邃而独特的思考。

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接下来新自由主义的弊病在其流行中的暴露,波兰尼的思想逐渐走出了阴影和迷雾,越来越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参照。

然而,对波兰尼思想的已有研究远远不能与当下的这种需要相匹配。

为数并不很多的已有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波兰尼提出的三种经济整合模式(models of transaction)[即互酬(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市场交换(exchange)]的界定,以及对其中某种模式(主要是再分配)的应用前景的考察上,或者与此相关,把精力花在对形式经济学(formal economics)与实质经济学(substantive economics)之间的争论上,这是一种技术化的倾向1;另一种倾向与之相反,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它们把波兰尼对市场经济的尖锐批1当然,这并不是说波兰尼的经济整合模式分类理论以及形式经济学与实质经济学之间的划分不重要,相反,它们在波兰尼的整个思想中占有极大的分量,不过,展现这种分量需要与已有讨论完全不同的理论语境,这正是本文所尝试提供的。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7-12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7-12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一、名词解释1.价值无涉答:价值无涉又称价值中立,是由韦伯提出来的。

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

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

即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

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2.方法论个体主义答: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又称个人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许多个人的聚集(整体上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形式),以此解读和研究许多学科。

个体主义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最早由韦伯提出,经过哲学家波普的论证,再由经济学家哈耶克精辟的论述,现已成为社会科学中影响广泛的方法论原则。

3.科层制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工具理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由韦伯提出,韦伯将科层制视为法理型统治的特殊形式。

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来设计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官员们的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

组织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

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主要是的业绩。

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统治者的地位的获得,或者是依据占有,或者依据选举,或者依据继承接班的指派。

但无论来自哪种形式,统治者的统治权力都有合法的权限。

4.工具合理性行动答:工具合理性行动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它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对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后果都做出筹划、思考和选择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概括。

第八章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 A.四类一般性报酬:金钱、社会赞同、尊敬、 服从。
• 金钱在大部分社会交换中都不适宜作为报 酬,它的价值是最小的。
• 社会赞同可以作为一种适宜的报酬,但是 也不具有很高的价值。
• 最能体现结构分化的报酬形式是尊敬和服 从,它们是具有最高价值的报酬。
• B.分化模式
• 根据报酬类型,布劳阐述了结构分化的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模式:
• 交换理论反对结构功能主义把人当作社会 结构或社会制度制约下的角色的观点,主 张从人的行为、人际互动的最基本形式— —交换——中去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动因。
• 布劳的理论目标是:克服此前霍曼斯交换 理论只注重个人层次上的交换行为,而在 解释宏观领域的交换现象时暴露出的不足, 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 构关系提供一个交换理论框架,联接社会 学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 工具性送礼分为间接付酬、溜须(巴结性礼 物)和上油(润滑作用的礼物)。
• 其中,“间接付酬”是在获得关系网络的 “局外人”的帮助后,通过送礼的方式来 回报人情,它有潜力成为长期性社会关系, 也可能向表达性礼物馈赠转换。“溜须” 发生在上级与从属者之间,而“上油”则 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走后门”和“贿 赂”,当地人将它当成是“一锤子买卖”, 一般也只在本村以外的情景中发生。
• 一、社会交换的含义
• 1、交换是特定类型的交往
• (1)社会交换是这样一种交往类型:参与 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他 人停止所期待的回报,交换关系就会中止。
• (2)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 上的自愿性活动。
• 2、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
• (1)类似:期待回报、以换取回报为目的
• 在自己的村庄内部进行礼物交换,人们常 常会有某种“人情”的压力,而在自己社 区之外进行工具性礼物馈赠,人们通常不 存在这种社会心理压力。

第六章新制度经济学

第六章新制度经济学
第六章新制度经济学
• 关于社会资本最著名的定义是帕特南给 出的,帕特南把社会资本看作是对社区 生产能力有影响的人们之间所构成的一 系列“横向联系”。
第六章新制度经济学
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两个方面
¨ 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经济学家主要考虑 社会资本促进市场发挥作用的能力。
¨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经济学家考虑制度、 法律框架和政府在生产组织中的作用是 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绩效的。
第六章新制度经济学
社会资本的性质主要有 ¨ 第一,社会资本是一种达成的共识,它
在一定程度上是产生凝聚力、认知力和 共同意志的社会纽带。 ¨ 第二,我们可以将社会资本看作关系网 的集合,一种社会组织。人们同时属于 许多社会组织,而且这些组织可以具有 不同的规则。
第六章新制度经济学
• 第三,社会资本是声誉的聚集和区分声 誉的途径。个人投资于声誉,是因为它 减少了交易费用并有助于打破进入各种 生产和交易关系的障碍。
第六章新制度经济学
• 协调行动。经济代理人不协调或者机会 主义行为会导致市场失灵。例如,许多 灌溉工程由于常常缺乏促进产生共享水 源的公平协议和正式或非正式途径而失 败。在与水源使用者类似的协会中,有 效社会资本能够克服这些问题,这些协 会通过创建一个成员间频繁接触的平台、 提高成员间信任度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体中潜在的相互依赖性,并为他们提供 秩序和预测可能性。
第六章新制度经济学
2.社会相互作用的社会资本分析 社会资本的概念 ¨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皮迪厄正
式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并把它 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 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 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种关系或多或 少是制度化的”。
第六章新制度经济学

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工作本科试题及答案西方社会学名词解释

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工作本科试题及答案西方社会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16.社会比率(迪尔凯姆)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17.社会唯名论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18.外部报酬(布劳)ι外部报酬是从外部的社会交换中获得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从交换对方那里获取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则属于外部交换,外部报酬具有功利性或属于物质利益。

19.社会形式(齐美尔)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互动模式,是社会现实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1572三、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16.稀有资源原则(霍曼斯)在霍曼斯看来,如果一个人在交换行为中提供给其他人的东西是很难得的资源,他就能获得较高的交换权力,尤其在他提供的资源具有普遍性的需求时,他获得的交换权力就更大。

17.实证阶段(孔德)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18.机械团结(迪尔凯姆)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它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实质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19.实践意识(吉登斯〉实践意识是有能力支配行为的感性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的"只做不说的意识";实践意识具有日常性和惯例性。

三、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16.社会秩序(孔德)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17.集体表象(迪尔凯姆)人们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形成的共有的集体观念,包括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思维模式等。

再议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之互酬原则

再议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之互酬原则

再议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之互酬原则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是由意大利社会学家波朗尼(Leopoldo Franchetti)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种社会组织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概念是互酬原则,即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依赖的行为准则。

在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中,人们通过互酬原则建立起一种互助关系,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

互酬原则是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最基本的原则,它表明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采取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依赖的行为准则。

互酬原则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机制,如互助组织、志愿者团队等,这些机制可以为人们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台。

在互酬原则的带动下,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友谊得到了加强,并形成了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社会共同体,这是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互酬原则是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的核心,它的实现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社会成员应该深入理解互酬原则的内涵,不仅遵循这一原则,还要宣传、推广这一原则,从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互酬社会组织中来。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互酬组织的支持,提供更好的服务、资源和政策保障,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互酬组织的建设与运营,推动互酬原则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在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中,互酬原则除了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互助关系外,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互酬组织可以促进社区内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合作开发,从而提高社区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此外,互酬原则还可以促进社会的文化发展,推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提高,促进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创新。

综上所述,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的互酬原则是一种朝着自我管理、自我规制、自我发展的互助交流趋势,倡导人们相互宽容、尊重、理解,共同建立一个以互助、合作和共享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社区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与应用互酬原则,让这种道德准则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济人类学-4

经济人类学-4

礼物、互惠的分类
一般的划分法: 1.可观察到的一对一交换;2.偶发性交换与制度性交换;3.一般交换
与均衡交换;4.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 5.横向交换与纵向交换。 中国实际的划分法: 阎云翔指出,表达性礼物以交换本身为目的并反映了双方之间的长期关系,
而工具性礼物则以某种功利为目的并一般意味着短期关系。正是在这种二分 法的基础上,阎云翔根据送礼的场景,以在中国一个农村的田野调查为例证 ,列出了以下的分类:第一,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1.生育庆 典,2.流产与妇女绝育,3.订婚仪式,4.婚礼,5.盖房,6.拜 寿,7.丧礼,8.偶然的庆祝,9.年度秧歌舞; 第二,非仪式性情景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1.亲戚间的互访,2.拜新年 和挂线,3.孝敬礼和压岁钱,4.探望病人,5.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交换 ,6.爱情信物; 第三,工具性礼物馈赠:1.间接付酬,2.溜须:巴结性礼物,3.上油 :润滑作用的礼物。
一种精神的关联。”
礼物、互惠的社会功能
第二,礼物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使人与人 之间发生互动,以此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在这 里不仅交换的物品具有象征意义,而且交换的过 程也是一种严格的仪式。物品交换的圈子,既表 现了平时人们社会群体的合作,也对维持社群内 外的地位级序起关键作用。 在中国的礼物经济研 究中,“人情”“面子”观念极为重要,它体现 了中国交换形态的社会性与情感——道德意义。 而且中国人极为重视礼物的交换,并通过礼物交 换来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嵌入到“人格之 文化建构”的过程。
马林诺夫斯基。他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这本具体描 叙美拉尼西亚社会库拉交易的民族志中,对馈赠、酬劳及商业交易进 行了分类。
礼物交换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这些分类之中,但他的“纯礼物”概念的 提出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争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议波朗尼社会整合模式之互酬原则【摘要】从法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马歇尔·莫斯开始,人类学家们已经对礼物做出了诸多研究。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阎云翔于1999年发表了《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该书主要分析了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波朗尼所阐述的社会整合模式三原则:互酬、再分配和市场交换对该书进行梳理以及分析。

【关键词】社会整合模式;礼物交换一、引言礼物以不同形式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婚礼、生日宴会等,其意义不尽相同。

礼物交换的意义在于“礼物的流动性”,在流动中赋予礼物以社会生命。

礼物的社会生命即象征着礼物在流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和文化及结成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礼物交换根据各自意义的不同,《礼物的流动》将其归纳为三种功能:一是经济功能:农业社会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劳动环节需要提高效率以赶天时,这需要关系网络来支持。

另外私人融资也需要关系网。

二是社会功能:在灾荒时期,关系网络给生活危机提供了缓冲和社会援助,是一种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功能。

个人遇到特殊情况时,关系网络可提供社会援助。

关系网络在红白喜事时候对主家的精神支持,特别是在葬礼上,是一种社会互助功能。

三是政治功能:在中国传统绝对权力的背景下,一个关系网络可以缓解上层权力对下层的直接损伤,这是一个自我保护手段的典型表现。

波朗尼最先提出并阐述了“互酬”的概念,在他看来,这种礼物交换模式下的互酬是一种“社会—经济”方式。

“因为其展示了(共同体)内部和外部的转让、分配和交换;物品的流通、特殊服务及劳动力的雇佣;以及由于特定社会责任决定的对土地的使用等。

”在这个阐述过程中,波朗尼充分运用了马凌诺斯基关于特洛布里恩德群岛德人类学素材,例如,岛屿居民常年的食物甘薯就是通过“互酬”方式是获得——一般是作为亲属关系德一种义务,由妻子的兄弟们无偿赠予。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必须按照社会关系的约束来活动。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中,人们的各种社会交换活动都受“礼尚往来”的原则所支配,也就是波朗尼所提出的互酬原则最初的原始动机。

互酬是所有礼物交换的社会基础,它与礼物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名异而实同。

互酬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的交换制度形式。

它主要发生于以血缘和伙伴关系组成的共同体中,并起着增强共同体内部团结的功能。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表现为一种义务性“赠予”关系。

通过礼物交换,人们传达对彼此的感情,建立长期的人际关系网络。

这种赠予既有经济价值和意义,又是予受双方关系的象征。

因此“互酬性”不一定是“等价性”,所交换的对象可能只具有参与礼物交换双方所要表达的象征性的价值。

二、礼物交换的现象分析下岬村,原名夏家洼子,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万隆乡。

阎云翔教授通过7年的田野调查发现下岬村村民有保存礼单的习俗,因而从礼物交换的角度,通过对村民日常生活中有关礼物馈赠的所有类型的社会活动进行分析,把中国的礼物交换视为一种总体性的社会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依据交换原则来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确切地说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排斥与孤立。

他们将这种礼物流动称为“随礼”,这也被村民认为是一种表达“人情”的反映。

阎云翔教授在调查中发现,村民的“随礼”行为已成为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且他们的礼物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10%-20%。

尽管“随礼”已成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经济负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仍然在可能随礼的场合送出了适当的礼物。

而且人们送礼的种类和数量与血亲和姻亲关系密切相关,以主人为中心,关系越近,礼物的分量越重,这种行为所隐藏的是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即“义务性的送礼和受礼为村民提供了一种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络的基本方式”。

那么,为什么下岬村对礼物交换如此热衷?这个过程是通过什么渠道或方式一直代代相传?阎云翔教授在书中提到“一个人如果落下拒绝随礼义务的名声,他就会失信于全村,并且由于没有关系网络而受到孤立”。

在他看来,迫使村民们参与礼物经济并培育关系网络的原因归结为道德上的约束,是社会压力和道德力量的驱使。

阎云翔教授也多次指出:“礼物交换创造、维持并强化了社会关系结构。

”他認为通过义务性的礼物馈赠意识的培养,维持、扩展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礼物交换构成了一个道义经济的体系,在那里,道德原则常常超过了经济考虑”,换句话说,也就是村民通过礼物互惠逐渐积累个人的“社会资本”,以换取自己的村民地位。

社会资本,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本既可以从父辈继承,也可以由自已建构、积累和扩展。

之所以在人们的思想中沉淀下来,完全是因为社会资本已经成为一种被广大社会民众所认同的社会制度,有着自身运行的制度化逻辑规则,人们从中可以获得实际上的利益。

阎云翔教授深入考察了中国农村社会,发现大部分的礼物交换关系都是通过互酬来维待的,但由于中国社会中独特的“人情纽带”的存在,礼物的交换并不总是遵循互酬原则,仅有互酬原则事实上并不能涵盖一般性的礼物理论,中国的礼物馈赠是一种人情表达方式,存在着一种人情的伦理模式。

针对下岬村的礼物交换现象异于现有经济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互惠模式,阎教授提出了另一个论题——单向馈赠,也就是此时的礼物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是与波郎尼“社会整合模式”下的互酬原则本质相冲突的。

三、礼物交换背后的文化规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礼物交换见于世界各地。

然而,通过阎云翔教授经验性考察了中国村庄社会生活,进而分析礼物交换的模式、规则及其映射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运行方式,让我们更深刻地明白了中国文化在礼物世界中的位置和它所采取的形式依据文化母体的不同而各异。

中国人的礼物交换极具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礼物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理想类型”,而应当看到礼物交换虽然本质上应该带有波朗尼所提出的那种“互酬”特质,但也包含着利益互换的现实性的一面。

以下岬村的礼物单向馈赠为代表的礼物交换,其所处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结构是由流动的、个体中心的社会网络而非凝固的社会制度支撑的,这种馈赠在维持再生产及改造人际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在越来越频繁的礼物交换活动中不断扩张了私人关系网络,这才是人们礼物交换的真正目的。

中国社会是以私人伦理关系为本的社会,人们会根据所处的不同情境来对自己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因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有着极大的变通空间。

“每个文化都提供一种机制,这个机制能将由均衡与不均衡间相互制约而产生的社会禁止限制在一个界限之内。

”在人情伦理社会中,礼物往来在村民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着“有来有去”,也即“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人们把礼物馈赠看做是人情表达的主要方式,通过礼物交换传递感情,维持并巩固既有的亲属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村民中的礼物交换,以双向流动为常态,即以对称性模式在相互间流动,然而在某种情况下,礼物馈赠又呈单向流动,这种现象的存在,预示着礼物馈赠背后的人情伦理与互酬原则的背离。

同时《礼物的流动》还提到,在中国的人情伦理体系中有理性计算(与经济上的直接盈亏计算相对)、道德义务、情感联系三个架构性维度,构成了人在维护关系网络时所考量的三个支点。

其中,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可以看做是长效机制,用来维护群体利益不受损害,情感联系则在于加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直接保护群体中的成员免于到来的危机和灾难。

而理性计算在保证个体在短期内不至于在经济上出现不平衡导致危机。

通过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到,传统的礼物馈赠是以社会义务为基础进行物品和劳务交换,最终的目的是旨在整合社会资源,这在波朗尼看来即是一个互酬系统,同时又强调不能将礼物交换的人情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一种理性计算的工具,提出应重视礼物交换的道德和情感的层面与社会文化意义。

当然,人作为一种社会生物,人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以工具性和个人操纵性为特征的演变过程,它本身具有贬义。

但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关系又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随礼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礼物的流动》这本书中细致入微地观察与叙述了一些基本的礼物交换规则,真实反映出20世纪初的中国,确切地说应该是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从而试着去理解在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所放映出的社会关系,一方面,礼物交换,应该被视为一种礼仪,是维护及改造人际关系的有力方式。

向长辈送礼是一种孝敬与尊重,向上级送礼是培养和上级的良好关系,向朋友送礼是联系感情与问候。

另一方面,个人要通过礼物交换实践学会如何去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由此来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

四、结论波朗尼所阐述的社会整合模式三原则:互酬、再分配和市场交换,其并非是互相排斥的范畴,他们往往在同一民族的经济过程中交替存在。

在《礼物的流动》中,以下岬村为中心而构建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以及在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所反映出的社会关系为代表,这些被经济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经济制度和行为,在三原则中淋离尽致展现出来,同时这三种分配形式和礼仪、礼物交换等社会文化因素又密不可分地嵌合在一起。

因此,这三种社会交换模式绝非是一组仅限于经济领域的范畴,而且是在共同体内部协调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稳定社会结构的社会整合方式。

【参考文献】[1]閻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施琳.美国经济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15-16.[3]潘泽泉.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以《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03):221-227+246.[4]顾伟列.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79-83+123.[5]祝志芬.礼物流动的运行逻辑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01):102-105.[6]付广华,李叶青.中国古代朝贡关系之于经济人类学的独特价值[J].青海民族研究,2006,72(4):115-118.论文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7期转载注明来源:https:///1/view-14967277.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