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合集下载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用5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用5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5篇)《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5篇) 读完某⼀作品后,⼤家⼼中⼀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5篇),欢迎⼤家分享。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1 ⼉童何时开始⾛向独⽴?⼉童如何认知情绪、管理情绪?⼼理障碍将给⼉童带来何种影响?……在此书中,孙瑞雪⼥⼠凭其专业知识和多年⼉童⼼理教育的经验,为⼴⼤家长们解析孩⼦⼼理成长之路。

本书告诉你孩⼦是⾃⼰的主⼈,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做⾃⼰的主⼈。

⾝体,情绪,感知,精神,集合这所有才能塑造出⼀个完整的⼈,⽽⼀个完整的⼈,应由⼀个完整的⼉童成长⽽来。

孙瑞雪⼥⼠详细⽣动地阐释了孩⼦的成长路途中细微的不易窥见的重要环节及其巨⼤作⽤,⼿把⼿教导爸爸妈妈们如何全⾯深刻地认识⾃⼰的孩⼦,并培育出⼈格完整⼼理健全的孩⼦。

我们理解孩⼦,就要理解他的情绪。

我们接纳孩⼦,就要接纳他的情绪。

我们爱孩⼦,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孩⼦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刻,就是和情绪⼀起到来的,那就是孩⼦的第⼀声啼哭。

从此孩⼦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相处、终⽣相伴。

出⽣时,情绪即伴随⽽来,婴⼉⼀开始就天然的拥有了它。

如同⾝体的成长,情绪也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来达到成熟。

作为⼀名教师、作为⼀位妈妈,我更有责任去让我们的孩⼦完整、健康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2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

像书中最后⼀段所说:“⼈永远不会变成⼀个成⼈,他的⽣存是⼀个⽆⽌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和其他⽣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更多⽂章上太原幼⼉园哈福屋国际蒙特梭利幼⼉园⽹站了解。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边所发⽣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在⼩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爸爸、妈妈为了⽣计忙于⼯作,到六岁时发现孩⼦有些⾃闭,不愿与⼈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3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3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3篇)《完整的成长》篇1假期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

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

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

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

”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级男孩儿的最爱——长尾夹。

长尾夹不就是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夹卷子的小夹子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

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

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

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

就那孩子们喜欢的躲避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25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25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25篇)《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1读了《完整的成长》,“完整”两个字首先触动了我的心弦,在书的背面,对“完整”做了件的解释。

何为“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

人的完整需要一个人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

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一、儿童自己创造自己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有精神升华。

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儿童总是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这是儿童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幼儿发展的始终。

因此,在幼儿自己创造自己的同时,我们成人要给于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自己找到创造自己的方法。

二、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是对儿童的“爱和自由”。

爱可以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在儿童自己家中,大多数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发展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因此,身体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是儿童的第一个自由,这一阶段四肢的活动就是快乐就是成长就是一切。

三、隐藏在儿童身体内的生命力儿童体内天生就隐藏着生命力,我们不被儿童发现,是因为我们缺少生命力。

然而,我们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让儿童发现自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我们体内的生命力”来吸引孩子的眼球。

幼儿天生对“生命力”有着敏感的嗅觉。

孩子的生命力指引着孩子身体的自由,如果身体被他人支配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更加都懂尊重孩子的身体自由,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

最新《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

最新《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儿童是自己的主人,完整的成长我读的并不多。

以前的读书模式都是摘抄一句话,然后写感悟,但是这本书我没有办法做到摘要,因为每一段话甚至是每一句话都会给我以心灵的震撼。

读这本书的时候,“完整”两个字首先触动了我的心弦,孙老师对“完整”做的解释是,“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

人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

在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

成人总是会说“为了你好”而教育幼儿,但有时是给孩子造成了障碍,但孩子你那个通过自己成长的力量,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这是孩子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幼儿发展的始终。

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让我想起了孙老师的另一本书,是对儿童的“爱和自由”。

给儿童身体的自由,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幼儿自由舒展自己的身体,孩子要自由,如果尚在孩童时期,就事事都要他人允许才可以,那他怎么培养自主的意识呢?现在家长们更需要给孩子的是“自由的爱”,这种爱可以让孩子身心感到自在,自在的环境下,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发展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因此,身体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是儿童的第一个自由,这一阶段四肢的活动就是快乐就是成长就是一切。

幼儿教育的三大特征是:习惯、性格、感统。

其中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

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

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现在的我们,还不够完整。

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我家有个表弟,22岁了,和父母有矛盾时依旧是砸东西,吼叫,不管是在哪里,抢父母的钱从不顾及时间地点。

他人的心情更是丝毫不顾及。

追根究底,是打小就被束缚得太多,这样不允许,那样不可以,长大后他的叛逆来了,年迈的父母再也无法阻止他,没有什么不可以了我身边的有些小孩已经大班了,扔不敢从攀爬杆上楼梯,并不是摔过,而是因为家长念过很多次,就像三个猴子吃香蕉的故事一样,虽然没有被烫过,在别人无数的阻止中失去了探索的勇气。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滋养孩子的心、身、灵。

让孩子去自我创造。

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

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

尊重孩子,真爱孩子。

给他爱和自由的环境。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如果大人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闹,不让孩子这样,那样,却没有很细心的奈心的关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想认知什么,感觉什么?今天还听到爷爷奶奶,为了孩子顺从他们的心意,而恐吓他,“如果你要哭,爷爷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妈妈在一起,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带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吓中,在他需要照顾的年龄,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为了讨好大人的心意,去做违背自我的事,那我们小时候,可想而知,我们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了自我,会变成或倔强,或脆弱,或强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1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

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

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

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

”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蜗的学具——长尾夹。

长尾夹不就是用来夹东西的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

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

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

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精选7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精选7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精选7篇)《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篇1《完整的成长》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继《爱与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的又一作品,三部作品从孩子生命的角度阐述成长的意义。

虽然写的是0—6岁孩子的成长,但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借鉴的意义,让我们知道因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完整的成长》中,作者写道:儿童完整的成长创造出完整的人。

在这里蕴含两个完整:完整的成长和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

健康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

作为母亲,我们总是会用“完美”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母亲,我们总是拿班里最好的学生跟自己的孩子比,给孩子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并有着种种美好的期待,当期待与现实不符时,我们便开始了种种不适宜的干预,自己着急,孩子焦虑,家庭氛围一团糟。

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我们应该接受差异,尊重孩子的不完美,不苛求孩子的尽善尽美。

在生命的角度看,孩子能够完整的成长,自然会成为完整的人。

但是我们往往总是在追求莫须有的完美时,抹杀了孩子完整的成长环境,完整的认知,完整的成长顺序,使孩子不能完整的成长。

反思自己,我需要静下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不强制的闯入他自由成长的环境,给他时间,让他能能够运用儿童自身的精神胚胎来塑造自己。

用心去读这本书,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实在太多,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成长的规律,解释了儿童展现给我们的各种表象之下的本质,带着对生命的思考,认识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

只有完整的成长过程才能让我们成为立体的、丰满的、多个层面的人,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不被他人强制性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只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完整的自己。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篇2儿童是自己的主人,完整的成长我读的并不多。

以前的读书模式都是摘抄一句话,然后写感悟,但是这本书我没有办法做到摘要,因为每一段话甚至是每一句话都会给我以心灵的震撼。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三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三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三篇《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三篇当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精心准备了《完整的成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

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

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

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

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

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

《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

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

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决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

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

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所以,在此,假设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假期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完整的成长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1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

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

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

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

”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蜗的学具——长尾夹。

长尾夹不就是用来夹东西的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

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

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

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

就拿孩子们喜欢的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

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

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

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蜗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2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

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看。

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

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

至少对于我现在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

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

因为曾经我也以为蒙氏的理论很夸张,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儿园的录像。

有点扯远了。

即便我无法理解这种散文式的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

这是因为,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还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他八岁时,因为逻辑让老师抓狂的对话过程。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人生乐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岁时的那个例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

或许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3我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怜悯。

对孩子的喜爱源于我是一名妈妈和老师,而怜悯则是因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导陷入迷茫和苦恼。

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

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

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

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

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

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觉得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丽小路。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如果想做到这些,就用“爱与自由”去浇灌。

书中举了大量的实例,甚至包括作者的迷惘与解惑,用最真实的感受传达了她的一份担忧,一份责任。

虽然写的是0—6岁孩子的成长,但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借鉴的意义,让我们知道因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现在想来我们班的一个典型特征的孩子,就是缺少了早期的体验学习过程,父母是非常利落能干的人,帮助孩子解决了一切可以动手的机会。

刚入学时,孩子虽然活泼,可是手部及身体肌肉的协调感差,造成了不自信的状态,更不必说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了。

这些方面慢慢在学习上表现出不愿意思考,遇到稍有一点难度的题就放弃,不愿意写作业。

于是我就对症下药,增加他的动手机会,并把他的任务难度系数降低,先解决自信心的问题。

又经过长期的体验训练,帮助他进行内部的自我建构。

终于有一天,迎来了他自豪地跟我说:“我现在的躲避球水平很好噢!”再后来,开始耐心而专注的作业。

孩子,你终于完了一部分的自我建构,开始认识自己了,变成自己的'主人啦!我的女儿只有三岁两个月,美丽可爱,活泼伶俐,我也尝试着这样和她这样交往。

暑假里,我把她带到姥姥家,因为姥姥家里有年龄相仿的好几个小朋友,女儿可喜欢他们了。

她的大姨喜欢她,独独邀请她做客,她不肯,声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强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

后来,大家就常常拿这件事逗她玩,只要说:“送你到大姨家。

”她就大哭,屡试不爽。

女儿不是太爱哭,再因同样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后,我试着询问:“你喜欢大姨吗?”她含泪点头。

“你不想去是因为舍不得戚珩哥哥吧?”女儿大眼晴里珠子就断了线啦,小嘴儿一撇,又要哭,看来这就是她的伤心处了吧。

我接着说:“你看,妈妈就是你肚肚里的虫虫,什么都知道,那么,我们就暂时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话,妈妈和你商量,好吗?”她破涕为笑:“我以后再上大姨家。

”好像,类似的哭就少了呢。

女儿暑假后就要开始她的集体生活了。

孙瑞雪的幼儿园的理论是蒙特梭利,注意体验和经历,注重孩子的内部自我建构。

体验就是学习!因为对“体验学习”的关注与重视,才进行了游戏课程的研究。

如今,又见“体验”是那么的熟悉,却略带陌生。

因为体验也需要“有向”,凡事皆体验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体验要到个体,给孩子机会,不有意无意的替代。

这也算是所说的上位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体悟,才能将它更好的应用在我的教育孩子当中。

这本书还得再读,因为真的很好。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4利用假期时间,把孩子从他姥姥家接回来,自己照看了几天,同时也细细品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对照自己的孩子,感悟颇多……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视角,有了一个奇妙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

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来,坐下来,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饿了,才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

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

例子是这样的: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

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原来,儿童在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开发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也和成人一样着迷,也会充满挑战和探险精神。

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也许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完整的成长读后感5“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

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

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

”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

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

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6时间的河也许不汹涌却足够绵长,人生在这份永恒中仓促彷徨,有的怯懦,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责,也有的勇敢成就了英雄,执着超越了自己,大爱感动了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