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习版)汇总
(完整word版)《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第一节广播电视的定义一、广播电视的定义(什么是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作为一种电子传播媒介,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只传送声音的,叫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
既传送声音,又传送图像的,叫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广播按照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广播新闻的定义广播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电视新闻的定义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一、基本规律:二、特殊规律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1、直线律(线性传播规律)报纸新闻是平面展开在报纸上,按空间顺序编排文字信息,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有选择地阅读。
广电新闻是按时间顺序直线传播的,受众只能顺着时间观看或收听,不可逆转.2、顺序律报纸新闻为了突出重大的信息,让人先睹为快往往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新闻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编排整条新闻的段落;广播电视新闻在表述事物发展过程时,一般顺着时间顺序,不打乱顺序段落结构.3、完整律人的听觉对于声音语言有一种完整性的要求,这种要求称为完整律。
广播电视新闻在运用人物现场讲话声或记者现场采访的对话声时,必须运用完整的意思,不可断章取义。
第三节、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一、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一)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1.快捷及时,先声夺人广播新闻制作过程比印刷媒介比如报纸要简略,传输,接收环节少,免去排版,印刷,装订,运输,发行等工序。
与电视比,广播新闻的制作和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庞大的直播设置装备,只需具备现场的音响发射装置。
广播新闻中的现场报道、现场实况传播等,可以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几乎同步进行。
在突发大事件的新闻传播中,广播在时效性上更是屡屡扮演了先声夺人角色。
如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的报道等.2.广泛渗透,伴随性强广泛渗透(传播范围)电波的特性,使它不受地域,位置等因素干扰,使广播的传播范围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在与卫星结合后,电波传送的信息可以覆盖到地球的每个角落。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汇总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第一节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广播的定义–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的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用–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机构–电视机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广播电视已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之一•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广播电视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提供了点对面的传者和受众之间传播可能性–广播电视还能给人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第二节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物理性–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声音的心理性•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受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于人类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与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
–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第三节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第四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NTSC制(也简称为N制)–PAL制(Phase Alteration Line,也称帕尔制)–SECAM制(Sequential Color with Memory,也称色康制)•电视的其他技术制式•第二章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第一节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发轫-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1929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电信条例》,原则上允许民间经营无线电广播,但由于国民党当局于此同时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word版

第一章绪论广播电视定义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
人们凭借电子音像技术有意识建立大众传播媒介,向期望的受众传送专门制作的声音和图像节目。
第二章广播电视发展史略第一节广播的诞生与发展一、广播的前发明期1844年塞缪尔²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1876年亚历山大²贝尔发明有线电话,这为人类远距离传送信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线广播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²赫兹在实验室内产生了电波,证实了电波理论。
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G.Marconi)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实现了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二、广播诞生1、发明广播电报问世以后,科学家们立即着手研究直接用电波传递声音。
费森登(Fessenden,1866-1932,美国匹兹堡大学物理学教授)发明了按声波形状调制无线电波波幅(调幅)的方法。
于马塞诸萨州的布兰特²罗克城建立了发射台。
1906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费森登播出了《圣经²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的圣歌、并祝贺大家圣诞快乐。
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听众是当时附近船上的报务员们。
宣告了广播的诞生。
2、第一家广播电台1920年9月29号,西屋公司的副总经理看到了匹兹堡一家百货公司在《太阳报》上刊登的收音机广告,公司决定制造无线电发射机,开办广播。
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它一个商业海岸电台呼号:KDKA。
据记载,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
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播音。
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电台开播当晚的第一条新闻就是总统大选开票消息:共和党候选人、俄亥俄州参议员哈定击败考克斯当选。
广播电视概论50个知识点--打印版

25、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访问、配乐报道P162
26、录音访问:以记者采访人物的问答谈话录音为主的录音报道新闻体裁。常见有两种形式1是把访问对象的讲话录音分为若干段,在开始、中间和结尾穿插记者的介绍感想或评论等,这种形式叫“录音访问”。另一种是除了开始时由记者对被访问对象及时间地点等作必要介绍外,自始至终都是记者与被访问才的问答交谈的录音,这种形式称作“答记者问”。
29、小口子新闻:是针对“大而全”的新闻而言的,即一条新闻只选一个有新意的问题,一件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或一个独特的侧面。这样,新闻突破口小,就容易写得集中深刻,篇幅也能够缩短。
30、新闻核:是指精选事实,特别注意选用那些典型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新闻事实,以一当十,较准确有力地表现新闻主题。这样的事实有人称之为“新闻核”。
7、音响:是指除了人的语言、音乐之外的其他声响,包括自然环境的声响、动物的声音、机器工具的音响、人的动作发出的各种声音等。
8、库里肖夫效果:说明了两个以上画面的组接会产生撞击,迸发出新画面内涵,这也就是蒙太奇的力量,姑且将其称为相关画面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
9、声画合一: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即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音体,或声音就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这种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能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可信性、完整性、重要性,因此在新闻性电视节目中较多采用。在电视剧等艺术样式的节目中,用来表现主要内容和情节,以引起观众注意,加深印象。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是声音和画面的初级组合方式,也是基本组合方式。易于被视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接受。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讲话、同期声音响和电视实况转播都是声画合一。它常用来传播重大新闻事实,是目前国际电视新闻界普遍采用的报道方式。1994年《崽伢子,莫过来》就是采用了声画合一。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篇: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1、1864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现电磁学基本原理。
2、1865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发现了硒的光电效应。
在理论上说明可以利用电讯号传播图像,这是最早提出的电视传播原理。
3、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柯发明了电视扫描盘,它是电视荧屏的雏形。
4、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公共电视发射台。
从而标志着世界电视业的诞生。
5、1958年5月1号,北京电视台开播,是中国第一个电视台。
6、1925年2月1号,NHK的东京电视台开播,它是亚洲最早开播的电视台。
7、世界第一部电视剧是英国1930年播出的《嘴上叼花的人》。
中国最早电视剧的是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一口菜饼子》,1958年6月15号。
8、美国著名的广播电视公司,“美国之音”VOA,“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9、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S10、彩色电视制式三种:N制NTSC,S制SECAM,P制PAL11、节目类型按四分法分为:新闻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服务节目。
12、广播电视管理制度:国营制度:广播电视完全有国家控制,从人事调配、传播内容到经费支持,均由政府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
不从事商业性活动,是政府的直接言论机构。
公共制度:是电视传播管理的特有现象。
电视台既不为政府所有,也不为商业财团所有,国家不直接参与管理,而由国家特许的非盈利性公司或社会各界的联合体进行管理。
这些管理机构实行独立自治,依照国家颁布的电视法规开展传播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向观众收取“收看费”以及少量的广告费。
商业制度:电台、电视台由财团或个人控制,政府通过审批营业执照宏观管理。
经费来源完全依靠广告收入。
13、接受的家庭方式:是对广播电视这种传播媒介的接受形态的一种形象描述,它也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接受的个体方式,主要是强调广播电视接受的那种非社会的个体性的自由特征。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期末考试资料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期末考试资料《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一、广播电视的特征1. 对象广泛广播电视传播不像报刊阅读会受到受众文化程度的限制,也不会像报刊受发行渠道和其他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而是无远弗届,渗透性强。
2. 时效性强广播电视的传播和接受几乎同时的特性是印刷媒介不具备的,这不仅仅指广播电视信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可以直接被受众接收,而不必像印刷媒介那样要经过一系列的运输、发行环节,而且更重要的是其现场实况直播,充分体现出现场事件发生发展、节目播出和受众收听收看这三个环节的共时同步。
3. 丰富直观广播电视不仅综合了文学、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而且,其传播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
同时,广播电视试听传播直观形象,也决定了其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际传播的亲和力。
4. 接受随意广播电视把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带进家庭,尤其是电视创造了独特的以客厅和家庭成员为主要依托的新的文化消费方式。
家庭接受的随意性、连续性和近距离观赏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媒介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其传播内容的大中华文化特征。
5. 顺序接受由于无线电信号的线性传输方式,广播电视节目也是按时间线性展开的,而不是像印刷媒介的内容是在实体的版面上展开的。
这决定了广播电视受众无法像报纸读者那样,可以不按照报纸的版面顺序进行阅读顺序的自由选择,而是必须按照节目播出的时间顺序收听收看。
6. 转瞬即逝与印刷媒介的易留存、易过后查阅不同,除非专门使用录音录像技术设备,否则,承载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电信号是转瞬即逝的、过而不留的,因此,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是无法像报纸那样可以被读者反复琢磨,甚至留存为以后查阅之用。
这就决定了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必须是直观易懂的,尤其广播仅仅使用单个的听觉通道,更需要明白晓畅。
可以说,广播电视的上述前四个特性,是其传播上的优势,而后两个特性,则是其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上的弱点。
《广播电视概论》备考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概论》备考复习资料☆考试背诵版☆《广播电视概论》备考资料一、填空题(10x2'=20分)1.无线电广播诞生日——1906年12月25日,费森顿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 电台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2.我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3年,大来洋行ECO我国第一座公营广播电台——1927年,交通部天津无线电台我国第一座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3.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参桂养荣酒”我国第一个恢复广告的电台——1979年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4.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1924年1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危险》我国第一部广播剧——1933年4月,上海一私营电台播出《中国与回忆》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1930年,英国播出的《嘴上叼花的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一口菜饼子》5、广播电视主要包括:科技特性和社会特性两方面6、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新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
7.广播电视的节目要素主要包括:声音和画面8.声音的三要素:语言、音乐、音响9.画面的功能:纪实传播、形象传播、直接传播10.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四分法: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类节目。
六分法:①新闻类节目②言论类节目③知识类节目④教育类节目⑤文艺类节目⑥服务类节目11.广播电视节目样式:单一式、专题式、栏目式、综合式、板块式、杂志式。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真性强、特殊的传播规律(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13.广播新闻节目的体裁:语言新闻、录音报道、实况广播、广播对话。
14.电视新闻节目类型: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言论类新闻节目。
15.广播电视评论的特性:①新闻性②政论性③社会性16.教育性节目的类型:社会性教育节目和教学性教育节目17.文艺性节目的特性:兼容性、渗透性、综合性、连续性。
最新自考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归纳

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第一节广播的问世与广播事业的发展一、无线电的发明1819年,丹麦的汉斯·克里斯蒂·奥斯特发现电与磁有密切的关系。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确立电磁感应定律。
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是历史上最早研究无线电波的人。
他于1873年发表了《电磁理论》,在理论上为后来的电磁学确定了最初的概念。
他还用数学论证,电波向外传播的速度和光速一样,每秒钟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周。
麦克斯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1884年起,德国科学家海泥瑞基·赫兹开始在德国若干大学进行一系列实验,最终找到了产生无线电波、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1888年,发表了《电磁波及其反应》的研究报告,是有关电磁波特性分析的最早著作。
为了纪念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贡献,人们一度把无线电波称为赫兹波。
1965年,国际无线电协会确定以“赫兹”为无线电波波长的计算单位。
1889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的设想,并于1894年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但是未被推广、运用。
西方国际普遍认为,无线电的发明人是意大利科学家古格列莫·马可尼。
1897年,马可尼在伦敦成立无线电报通讯公司。
1899年,美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在新泽西州成立。
1901年12月,马可尼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两岸的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无线电的发明对人类信息传播的意义是什么?无线电通讯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对20世纪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无线电报、无线电话、无线传真、无线电广播、无线电视等,都是运用无线电技术的成果。
二、无线电广播的试验首次成功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人类自己的声音的是雷金纳德·奥布里·费森顿和李·德福雷斯特。
费森顿想利用无线电波,并把声音变成电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数字化
• 处理手段明显提高 --数字化特技 --非线性编辑 --虚拟演播室
百集系列片《感知中国》总片头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第五次传播革命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 数字化 • 网络化 • 新媒体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数字化
• 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抗噪声能力强
• 数据容量明显提高---多种数据显示
• 1998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首次播 出数字电视节目
章 广第一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一个虚拟主持人的故事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近年来,我国 电视台在各种直播、 专题节目中大量使 用了虚拟演播室技 术,使得观看电视 不再是一种不能到 达现场的替代品, 甚至超过了现场观 看的信息量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无线电传播阶段:技术革命 电报的诞生:莫尔斯发明第一台实用电报机,7年后世界 第一封电报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 广播电视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无线电传播的意义:(1)电子通讯使人类逐渐实现远距 离信息传递的实时传播。(2)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 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 承的效率和质量都产生巨大的飞跃。(3)推动计算机的 产生。
1994年3月,美国 Ultimatte公司和德国IMP GmbH公司以“技术演示”的形 式第一次展示了实时虚拟演播 室。
近两年来随着大洋、索贝、 新奥特、奥维迅、方正等一批 国内视频厂商将其移植到PC平 台上,它的成本大幅下降,功 能实用、操作简便、视频指标 高,从而使虚拟演播室真正具 有了进入广大电视台的现实性 和可能性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中央电视台虚拟演播室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网络化:编辑系统
非线性编辑网络集成了非线性编辑系 统和网络的共同优势,所有网上资源实时 共享,还可以把一个电视节目的不同部分 同时分头制作,是人才资源素材资源、设 备资源得到极大优化,大大提高了节目制 作效率,同时也为编辑人员的艺术创作开 辟了广阔的天地。
Part I: 广播电视的技术发展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 • • 口语传播阶段(开口说话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文字传播阶段(用手写字,是传播突破过去的时空限制) 印刷传播阶段(实现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 无线电传播阶段(实现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 数字传播阶段(实现数字化处理、高速传送、全球覆盖与 多媒体化的传播方式)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口语传播阶段:语言是在人类劳动和社会写作活动中产生 的。(桑代克的语言起源假说) • 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亦即一种将声 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 • 在语言不断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对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 把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化过程。 与此同时,语言本身也逐渐发展向抽象表意,成为一种能 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数字传播阶段:技术革命,以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明 为标志。 这一阶段对传媒及传播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地体现在媒介 形式的融合方面,比如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图书、广播电 视与互联网网络的融合。 三网融合趋势: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的融合。 (几个层次的融合:功能、内容生产、组织结构) 互联网电视的诞生。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印刷传播阶段:技术革命 1)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 2)古登堡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标志着现代印刷时代的到 来。 3)欧洲工业革命,印刷术也随之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 产的阶段。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网络化:播放平台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网络化:播出平台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新媒体:IPTV
美国Infonetics研究公司最新发布的一份对网络协定电视(IPTV )市场的调查报告说,网络电视服务的营业收入、订户和资本支出正 在迅速攀升,全球网络电视服务年收入在2009年前将增至440亿美元 以上。报告说,虽然现在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 ---数字用 户线)是这类服务的主力,但未来几年内宽带供应商也将提供包括电 话、网络和数码电视在内的三合一IP服务。 报告说,2004年全球各地的服务供应商投在与网络电视有关的 服务基础设施上的资金达3.04亿美元,预计2009年将增至近45亿美元。 目前,网络电视订户正在快速增加,2009年前全球将突破5300万户, 其中亚太地区的订户增长速度最快。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雷力
2013
Media Observatory
授课与考核方式
• 课堂讲授+讨论/练习+堂下作业+期末考试
• 学期成绩计算方式: 课堂/堂下作业 30分 + 期末考试 70分 = 100分
本学期课程重点
• 1、了解广播电视的技术、组织、市场与制度 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了解影响广电前景的新技 术。 • 2、了解不同传播与管理体制下的广播电视模 式,深入了解中国广播电视的原则与法规。 • 3、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与行业伦理,初 步建立起广电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观。 • 4、了解广电受众的特征与一般测量办法。
信号输入 接口单元
中央处理 单元
信号输出 接口单元
多媒体素材存 储 单元
非线性编辑系统简图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非线性编辑系统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章 广第一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