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
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

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第一章概述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背景、目标以及实施情况,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秩序的意义。
第二章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打破贸易壁垒、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坚持自由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第三章基于相互利益的贸易关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核心原则是相互利益。
中国致力于搭建平等、公正、开放的贸易平台,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实现互惠互利。
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亚洲与欧洲、非洲间的经贸合作,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
第四章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开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开放。
中国倡导多边主义,支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
中国参与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经济论坛,积极发起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会议,积极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
第五章维护自身利益与争取发展空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目标之一是维护自身利益与争取发展空间。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推动贸易自由化与公平化。
同时,中国也采取措施保护本国产业,打击恶性竞争和不合理贸易行为,维护国内市场的正常秩序。
第六章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强调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产业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中国也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向全球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七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实施情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不断增长,商业伙伴逐步扩大,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讲述了中国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考知识点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注意由周恩来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重要知识点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③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和发展。
中国的外贸、外资和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货物进口国。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一、贸易领域的变化与发展中国的外贸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轻工纺织品出口为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出口范围和贸易方式也逐步丰富起来。
目前,中国商品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货物进口国。
据统计,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值约为4.75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值为2.5万亿美元,进口值为2.25万亿美元。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出口产品也日趋高端化和多元化。
中国的高技术和中高端制造业产品出口逐步提升,各类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智能家电等均出现了出口增长的趋势。
同时,中国还在进一步优化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提高自身的附加值,推动贸易结构的升级转型。
二、对外投资领域的变化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投资也不断增加。
从2002年至2019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2.1万亿美元。
这些对外投资主要涉及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
除了企业,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的计划,并在逐步向海外扩张。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将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有利于加强国际社会间的经济联系。
三、外汇储备领域的变化与发展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基础。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之一,截至2019年末,外汇储备规模为3.1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规模不断扩大,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需求持续增加。
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政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中国央行推出多项支持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资的政策文件,并试图改变外汇储备的单一性,增加外汇资产组合的多元性。
第七章-GATT与WTO

四)、理事会及下属委员会
1、货物贸易理事会(Council for Trade in Goods) 2、服务贸易理事会( 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3、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Council on Traderelated Aspect of Intellectual)
二、世贸组织的组织机构
部长级会议 总理事会 贸易政策审议机构 争端解决机构 争端解决专家组 上诉机构
跨部门问题 委员会
货物贸易 理事会
与贸易有关的 知识产权理事会
服务贸易 理事会
诸边贸易协议 委员会
一)、部长会议(Ministerial Conference)职责范 围以及议事
第六回合(1964年5月~1967年6月):又被称为“肯尼迪 回合”,谈判地点在瑞士日内瓦,参加方有53个。此回 合的主要议题不但就关税减让问题而且第一次就非关税 壁垒问题进行了谈判,其结果使近60 000种商品达成关 税减让,工业品进口关税下降了35%。在这轮谈判中, 美国、英国、日本等21个缔约方第一次签署了关于实行 反倾销的协议,并决定该协议于1968年7月1日生效。此 次谈判还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谈判中对非互惠 的概念认可的开端,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给予发展中国 家出口的产品加大市场准入的优先考虑,规定了对发展 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这些内容后来涵盖于GATT文本 增加的第四部分。
三、总协定的演变特点和作用
一)、历次多边贸易谈判的特点 1、参加总协定的国家不断增加。20~128 2、美国在总协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其作用呈下 降趋势。 3、历次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欧 共体、日本等是谈判主角,也是谈判的主要受益者。 4、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范围在扩大,时间越拉越长。 在关贸总协定存在的47年里,共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 谈判,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8轮谈判分别是:
第七章贸易条约与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方经济实力和地位的不同)
国民待遇的适用限制
• 本国人所享有的其他权利,如沿海贸易权、 沿海和内河航行权、购买土地权、零售贸 易权、以及充当经纪人等,不属于国民待 遇的适用范围。
WTO对国民待遇作了例外规定
• 集中体现在第二十条“一般例外”条款 • 例如,缔约国可依据该条规定,为维护公共道德,
定中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地位无实 质性提高; (4)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影响较小。
3、“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
旨在制止和扭转贸易保护主义,消除贸易扭曲,维护 总协定基本原则,推动总协定目标实现。
三个新议题:服务贸易、保护知识产权以及与贸易有关 的投资措施。
“乌拉圭回合”的特点:
•
谈判重点集中到了削减非关税壁垒上
2、总协定的规范了处理其贸易关
• 提高各缔约国国民生活水 系的原则及规章
平
• 解决成员国贸易矛盾
• 保证充分就业
和纠纷
• 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 举行关税减让谈判
增长
• 为南北国家创造贸易
• 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 对话条件
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
二、关贸总协定的组织机构
• 1999年12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世贸组织第 三届部长级会议计划发起新一轮多边贸易 谈判。会议以失败而告终。原定于2000年1 月开始的“千年回合”谈判未能按时启动。
2、前七轮贸易谈判的特点
(1)总协定受主要缔约方政策影响较大; (2)总协定各缔约方地位的变化对各轮谈判
有较大影响; (3)发展中国家的地位逐步改善,且在总协
• 第二轮1949年4月~10月法国安纳西进行, 有19个成员参加。谈判达成了约5000项关 税减让。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分析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分析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进行分析。
一、中国的贸易战略中国的贸易战略主要是通过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来促进外贸发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贸易国,在其出口市场中,美国、欧洲、东盟国家和日韩是最大的贸易伙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大开放的步伐,中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投资和贸易伙伴。
二、中国的贸易形势在外贸总额方面,中国外贸发展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31.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
其中,出口总额为17.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进口总额为14.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
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发展。
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6%,其中知识产权、金融、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三、中国的投资合作近年来,中国的海外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中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在2019年初步实现了“三积极”。
即: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投资效益不断提升。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来到中国投资。
例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达成了深入的投资合作协议。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贸港”等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
四、中国的贸易挑战当然,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由于关税和制度上的限制,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逐渐下降,这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外贸发展。
其次是贸易摩擦和国际竞争加剧,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出现日益分化的趋势,这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贸易合作。
五、结语总之,在国际贸易的复杂环境中,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及趋势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及趋势作者: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张莉信息来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时间:2010-06-28 11:28:00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具体体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和合作,是我国的一贯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不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成为我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经贸关系的重要标志。
(一)深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确立世界贸易大国地位1、与贸易伙伴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1978年至2009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22072.7亿美元,共计增长了105.9倍,其中,进口由108.9亿美元增至7916.1亿美元;出口由97.5亿美元增至9690.7亿美元,分别增长了71.69及98.4倍。
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9%,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其中,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进口则仅次于美国、德国,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国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
五国共占全球前40大国家出口值的43%,中国排名第九,2009年,中国已越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年均增长率为20%,比美国4%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6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仅仅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表1978-2009年中国货物进出口及出口额在世界的比重和位次资料来源:根据WTO统计数据计算2、与贸易伙伴服务贸易稳定增长,进出口位列世界第五服务贸易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也随之表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概论的教学设计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概论》教学内容
引言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贸易发展纵览
第一部分必要的理论工具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贸易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
第三章交易成本与制度变迁
第四章中国过渡经济学
第五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二部分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到WTO
第六章逆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第七章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
第八章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第九章对外贸易管理
第三部分其它
第十章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第十一章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
第十二章技术与服务贸易
第十三章对外经贸关系
读书书目
《经济学》萨缪尔森
《国际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林毅夫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盛斌
《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经济学的精神》盛洪
《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为万世开太平》盛洪《游戏着经济学》卢周来
《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
《新制度经济学》彭德琳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
《经济研究》
《经济学季刊》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30%
期末试卷成绩: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7条款:“如果任何进口行为存在不公平竞争 方法或者不公平做法(主要指侵犯美国版权、专 利权、商标权和实用新型设计方案等知识产权), 可能对美国产业造成抑制,ITC可以应美国国内 企业的申请进行调查。”
目的在于防止美国产业因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的竞 争而遭受损害,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方面。
34
ITC就“337条款”的裁决包括:
16
中美贸易结构互补性增强 中美贸0%以上
17
3、中美双边投资情况
截至2006年底,美国累计在华投资项目超过5 万个,实际投资金额54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 美国公司海外利润的主要来源地。 目前,美国也成为中国公司“走出去”的重要 目的地之一。截至2006年底,中国企业对美直 接投资30亿美元,在美设立企业超过1100家。
29
二是专门针对中国的纺织品限制措施。
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
直至2008年12月31日,进口方可在 认定中国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产生“市 场扰乱”的情况下,对中国已经取消配 额限制的产品重新进行数量限制。
许多国家已经根据以上两种措施制定或修 订了相关的国内法令,以备将来在必要时, 可采取这些特别保障措施 。
(1)有限排除令:将调查涉及的产品排除出美国;
(2)普遍排除令:禁止与调查产品同类的产品进入 美国,并且涵盖上下游产品。该禁令具有株连的 效果,对贸易的影响很大;
(3)禁止令:要求侵权企业停止侵权;
(4)没收。
35
该调查逐渐成为继反倾销、保障措施之后,美遏制我国 具有一定出口潜力,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对美 出口的重要手段,为我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设置了重大的障 碍。 2002年以来,美国已对我国发起337调查60起,中国已 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60%以上的案 件针对机电类产品。近三年来的年均涉案金额达到13.5亿美 元。
5
6
2008年我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
国家(地区) 欧盟 美国 日本 东盟 香港 韩国 台湾省 澳大利亚 俄罗斯联邦 印度 金额(亿美元) 进出口 4,255.8 3,337.4 2,667.8 2,311.2 2,036.7 1,861.1 1,292.2 596.6 568.3 517.8 出口 进口 2,928.8 1,327.0 2,523.0 814.4 比上年增减(%) 进出口 19.5 10.5 13.0 13.9 3.3 16.2 3.8 36.1 18.0 34.0 出口 19.5 8.4 13.8 20.7 3.4 31.0 10.3 23.6 15.9 31.2 进口 19.6 17.4 12.5 7.9 0.9 8.1 2.3 44.8 21.0
11
第二阶段:1992年—2001年
即从冷战结束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夕,是中 美经贸关系较快发展的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扩大和深化。 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也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92年双边贸易额为148亿美元,2001年达到 805亿美元,是1992年的5.5倍。这十年双边贸 易额累计达4846亿美元,年均增长18.5%,比 上一阶段高出2.7个百分点。 最惠国待遇问题
24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
美国是世界上对华反倾销数量最多、频率 最快的国家,其征收的反倾销税较高,到 2006年底,对华反倾销案已达120余起。而 大部分案件中国都败诉,每输一个案件, 中国就会有一种产品出口额大幅下降,甚 至完全退出美国市场。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完全被承认。
25
26
“非市场经济条款”的主要内容
“直到2013年,如果中国产品的出口造 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受影响的 WTO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以期寻 求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
如磋商未能使中国与有关WTO成员在收到磋 商请求后六十天内达成协议,则受影响的WTO 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所必需的限 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
10
当然,由于中国“文革”刚刚结束和中美建 交不久,双边经贸关系的起点较低,这就决定 了在此期间虽然中美贸易每年平均增长15.8%, 但双边贸易额不会太大,中美贸易从1979年的 24.5亿美元,一直到1988年才超过了100亿美 元。 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稳定性较差。中美经贸 关系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中美政治关系的变化 所引起
32
◎“特别301条款”: 专门针对那些美国认为对知识产权没有提供充分 有效保护的国家和地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 每年发布“特别301评估报告”,全面评价与美国有 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并视其存在问 题的程度,分别列入“重点国家”、“重点观察国 家”、“一般观察国家”,以及“306条款监督国 家”。对于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列入“重点国家” 的公告后30天内对其展开6-9个月的调查并进行谈判, 迫使该国采取相应措施检讨和修正其政策,否则美国 将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予以制裁;一旦被列入“306条 款监督国家”,美国可不经过调查自行发动贸易报复; 而被列入“重点观察国家”、“一般观察国家”则不 会立即面临报复措施或要求磋商。 33
第七章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
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主要的双边经济贸 易关系的发展概况,掌握我国主要的双 边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 前景。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的双边经济贸易关 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我国主要的双边经济贸易关 系的发展前景。
2
中国主要对外经贸关系
第一节 中美经贸关系
21
美国持续贸易逆差的成因:
美华贸易是互补性而非竞争性 双方贸易统计上的差异 美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 美对华直接投资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贸易方式以 加工贸易为主等
22
1990-2006年中美贸易不平衡情况
23
中美经济互补性强,两国都有发展贸易的内在需 要,两国都将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等因素,决定了 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长期性,近几年还可能会 继续扩大。 中国经济健康增长并不需要追求对美顺差,而需 确立平衡贸易思想。 中国顺差与美国逆差一样,不是反映真实利益分 配的标志。我国对美顺差大,但也存在处于国际 分工底端、所获利益有限、对美国形成“穷帮富” 局面的问题;美国对华逆差大,但却获得了多方 面巨大利益。
1993 年 , 为 62.8 亿 美 元 ; 到 2006 年 为 1442.6亿美元。 而据美方统计,其对华逆差始于1983 年,为3亿美元;2006年为2325.5亿美元; 在2000年时,中国就取代日本成为美最大 的逆差国。 就目前的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而言,该 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已经演变成美国国 内的政治问题。
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家用电器、机床及部分
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比重中有所增加,但总额不大。
进入21世纪,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改变了粗放产品为主的贸易格局,机电、通讯类产品 在对美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大大上升。而从美国进 口较多的是机电、音像设备、化工产品、光学、照相、 医疗器械和设备、农产品和钢铁制成品。
7 38.7
1,161.3 1,506.5 1,141.4 1,169.7 1,907.4 129.2
739.5 1,121.6 258.8 1,033.4 222.4 330.1 315.0 374.2 238.3 202.8
8
9
1、中美建交以后双边贸易发展历程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91年。
随着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两国关系的加 强,为了巩固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发展 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受到了当时美国政府的重 视。中美两国于1979年建交当年签署了《中美 经贸关系协定》,决定双方相互给予“最惠国 待遇”。 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行和推进,也为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20 40 60 80
% 160
-40
-20
100
120
140
14
2、中美双边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对华出口主要是粮食、
棉花、木材、纸浆、化肥、化纤等,其次是飞机、电 站设备、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高技术产品;中国对 美出口产品则主要是服装、鞋类、玩具、家具、普通 机床、五金产品、家具灯具等粗加工产品,其中纺织 品占40%以上。
13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500
0
1979-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及增长
双边贸易额(亿美元) 增 长 率 ( %)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31
(四)中美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并已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 系,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在世界上也得到了普遍的肯 定,但美国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关于该问题的指责。 “特别301条款”和“337条款”共同构成美国知识产 权国际预防和保护的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 美国每年都要发表一份年度特别301报告,多次把中 国列为“重点观察国家”名单。 中国加入WTO以后,伴随着中国高技术含量出口品比 例的上升,中美之间知识产权的纠纷也愈演愈烈。近 几年来,美国更多地采用“337条款”对中国制裁。
“非市场经济条款” 是中国加入 WTO议定书中专门确定我国出口产品是 否具有倾销或补贴行为的条款,全称是 “第15条 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 性”。 其主要内容是:如果一国认定从中 国进口的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 允许在确定倾销或补贴的价格时,采 用第三国的替代国价格,并将这一条 款适用的年限限定为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