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相见欢》原文及译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原文跟译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原文跟译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凉的秋色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是离别的思绪。
那悠悠愁思(丝)的另一种滋味涌上心头。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2]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3]离愁:指去国之愁。
[4]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赏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翻译、注释、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五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一作:留人)翻译: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一个“太”字,责怨甚也。
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灭亡,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失家亡国的悲伤。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种滋味难于言表,让读者读来大有言未尽意无穷之感。
初中必背古诗文39《相见欢》朗读+课文+译文

作者:李煜朗诵:雅坤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解: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相见欢 李煜译文翻译

相见欢李煜译文翻译《相见欢》李煜无言楼记西楼,月例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抠不断,理还乱,就是往昔,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独自一个人,无言跃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是钩子,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思绪啊,苏小明,却又乱得整理不好,就是初恋吧,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无言楼记西楼,月例如钩,独自一个人,无言迈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钩子,孤独梧桐深院门锁清秋。
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抠不断,理还乱,就是往昔,思绪啊,忘不掉,却又乱得整理不好,是离别吧,别就是通常滋味在心头。
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注解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门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弥漫。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就是通常:Seiches一种。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沃苏什卡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抠不断”三句,以麻丝喻往昔,将抽象化的情感予以解构,历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更见到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就是通常滋味在心头”.词家利用独特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整体表现往昔时,或写下愁之深,例如李白《靠近别》:“海水直下万里浅,谁人不言此恨和古”;或写下愁之长,例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轻,例如李清照《武陵春》:“山壳双溪艋舟,有载一动许多恨”;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李煜( 937 —978 ) ,公元961 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相见欢原文及翻译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代表作有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见欢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相见欢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全文翻译:独自一个人,无言迈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钩子,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思绪啊,忘不掉,却又乱得整理不好,是离别吧,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创作背景这首词当作于公元975年(北宋太祖开宝八年)李煜被俘之后。
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留居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
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
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铚《默记》卷下)。
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鉴赏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这些自属有目共见。
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
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
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总须“两赋而不来”方可。
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
调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
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不止倍蓰。
李煜《相见欢》的意思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的意思及赏析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2。
别是一番3滋味在心头。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我一个人默默地登上西边的高楼,天空有一弯残月像钓钩一样,深深的庭院里,寂寞无声的梧桐树被这凄清的秋色深锁着。
这心头纷纷扰扰的离愁啊,怎么剪也剪不断,怎么理它还是乱。
唉,我此时此刻的心头,涌上来另一番滋味,久久无法逝去。
【愁苦之美】深秋是凄美的,在诗人这里,“独上西楼”更笼罩着一层失意的颜色。
深夜,在一个寂静无声的庭院里,残月冷照,风吹梧桐,秋色凝重。
诗人还没有睡去,默默地登上了西边的高楼,看着眼前一景一物,眉头又紧皱了几分,诗人心里的愁苦无处诉说,更无法诉说,这种凄苦的愁滋味似乎比别人更多了一种味道,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启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他在诗词造诣上自成一家,成绩斐然。
这首词写的是亡国以后的受人拘囚的生活状态,内心失落,愁苦百结。
可以说,南唐亡国与李煜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治国无心,不务“治国正业”,从而导致家破人亡。
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论做什么事情,切忌三心二意。
大到治国,小到做人做事,都应该兢兢业业,有始有终。
【赏析】积累同一类写作素材,从中品味其艺术特色,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
在历代诗词中表现离愁的诗句不胜枚举,作者常常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它们。
比如,写愁之深的有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写愁之长的有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愁之重的有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愁之多的有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等等,加强同类题材诗词的收集、整理和品读,对写作来说,本身就是个趣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相见欢》
原文: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赏析二: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乍一看来,似上阕写景,下阕言情,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
上阕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到无法形容。
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
无言独上西楼,只这起句,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
俞平伯说这一句,已摄尽凄婉的神情。
后主失国后,变成无人可对,无话可说。
无人可对,独上西楼,信步所至,百无聊赖。
接下撇下人物,只写景物。
月如钩三个字一片天籁,纯任自然,但是高妙非凡,将情移景,情景交融。
以下连缀九字。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
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
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
九字句是六三句法。
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象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
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
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上阕与下阕一气呵成,紧相连接。
他用写清秋一样的手法,以离愁代指他的失国情绪。
怎样诉说那难以形容的凄婉情?他开始试图打一个具体比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这离愁是无法根除的,所以剪不断。
离根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又是无法理顺的,所以理还乱。
最后又出波折,他突然放弃把离愁说清楚了,反正说不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
词以情胜,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才有必能不朽之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