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行动”中医贴敷技术基础治疗方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中药贴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贴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贴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方法,用于治疗一些表浅的皮肤疾病和症状,如疼痛、肌肉疼痛、关节炎等。

下面是中药贴敷的基本操作方法:
1. 准备中药:选择适合的中药材,通常是草药或中药制剂。

常用的中药材有川芎、白芷、红花、薄荷等。

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

2. 备齐贴材: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用纱布包裹,制成贴材。

也可以直接购买市售的中药贴材。

3. 清洁受敷部位:用温水和清洁剂清洁受敷的皮肤,确保皮肤清洁干净。

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4. 敷贴中药:将贴材贴在受敷部位上,注意避开伤口和破损皮肤。

可以使用透明胶布或绷带固定贴材,确保贴材贴合紧密。

5. 时间和频率: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贴敷时间和频率。

一般来说,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左右,每天可重复贴敷2-3次。

6. 注意事项:贴敷时应选择安静的环境,保持放松的姿势,不宜过度活动。

避免遇水、受潮。

贴敷结束后,用温水清洗受敷部位,保持干净。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贴敷适用于一些轻微的、无明显炎症的皮肤问题,如肌肉疼痛、扭伤、筋骨疼痛等。

对于病情严重的皮肤疾病或急性创伤,需要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行正规治疗。

“春播行动”中医贴敷技术基础治疗方法

“春播行动”中医贴敷技术基础治疗方法

(十四)
附件 炎, 盆腔

(十五)
原发 性痛

(十六)
前列 腺炎
(十七)
带状 疱疹
(十八)
外痔
(十九)
软组 织损 伤、 劳损 性疾

(廿)
风湿 类疾 病等 引起 的关 节疼

(廿一)
妇科 生殖 道炎

(廿二)
感冒
(一)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
实热证口腔溃疡 虚证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
主症:口腔溃疡,局部疼痛;
基础治疗方法:是指根据临床治疗需求,将基础用方进行简单加减化裁,扩展应用亍更多丌同 疾病的贴敷治疗。
基础用方及基础使用方法:针对临床常见病、多収病,覆盖范围及临床应用频次较高,用药原 则为简单、有效,符合“味精、量足、功与效宏”理念,对基层医生中医药医学基础要求丌高, 丌需要配备大量中药粉,简单易行,推广价值巨大。
虚证口腔溃疡:症见疮面丌红、疼痛丌甚 • 病机:虚火上炎 • 治则:引火下行 • 贴敷处方:
扩展基础用法:消肿止痛贴加黄连0.5克、冰片0.1克、吴茱萸0.2克; • 贴敷穴位:双涌泉穴; • 方解:黄连泻火解毒、燥湿、杀虫;冰片:消肿止痛、通诸窍、散郁火,吴茱
萸温中散寒、理气燥湿、引火下行。 • 治疗理法:涌泉穴贴敷,上病下治,引火下行;
“春播行动”中医贴敷技术基础治疗方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春播行动”学术中心
目录

“春播行动”简介

贴敷制剂-消肿止痛贴

基础方及使用方法
(附二十二种病症使用方法)

贴敷疗法注意事项

“春播行动”简介
春播行动
“春播行动”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亚宝药业承办的一项推广 中医适宜技术的公益性培训活动,于2012年12月23日正式启动。

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应用的注意事项1.贴敷疗法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定要辨证或辨病治疗。

2. 在贴敷疗法应用的药物中,有些药物有一定的刺激性(例如紫皮蒜、白芥子、鲜毛茛等),容易出现发泡等现象,多属正常反应(但要区别于过敏反应),此为发泡疗法里的一种现象,疗效常常较好,但要注意局部应避免感染。

3.注意过敏反应,由于有些患者属过敏体质,而某些药物又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皮疹、局部溃烂,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g等,如仅局部出现轻度的过敏反应,可及时将药物取下,间隔数日后即可重复应用。

如过敏反应较严重者,可以停药,也可适当应用一些抗过敏药物,特别是出现全身性反应时,一定要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意外情况发生。

4.对于鲜品,在应用前最好要先去除杂质,清洗干净,以免有些药物上带有农药、化肥等其他物质,而带来不良反应。

5.对于需要加工的药物,多数需要加工成细面,一般来讲越细越好(但有时也以较粗为好),目数最好在80目以上。

这样可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尽可能的析出,以加强疗效。

部分常见病症的贴敷方法小儿腹泻通用方法:1、将公丁香粉成末储瓶备用。

用时取适量填于脐部外用橡皮膏固定,每日一换,至愈为止。

2、将五倍子研成粉末储瓶备用。

用时取适量加入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橡皮膏固定,每日一换,至愈为止。

3、车前子3g、丁香7 g 、白术3 g 、肉桂2g共为细末储瓶备用。

用时取药粉2g填于脐部,外用橡皮膏固定,每日一换,至愈为止。

4、大蒜捣泥,贴足心或脐中。

至久泻。

5、土木鳖半个,丁香4粒,麝香少许,共为细末,以水为丸如黄豆大,纳入脐中,外用胶布固定。

治疗水泻。

一、风寒泻1、五倍子15 g 、枯矾10 g 、黄腊30 g 。

将五倍子、枯矾研成极细末备用,用小锅将黄蜡加温溶化,将五倍子、枯矾末边放边搅,搅匀后晾凉待用。

用时先将肚脐洗净,取药膏约1g ,摊在药膏布上,加温化开后贴于脐上。

每日更换一次,至愈为止。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的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中药敷药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敷药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敷药法技术操作规程中药敷药法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应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末(新鲜中草药则洗净处理后置乳钵内捣烂)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

二、目标1、遵医嘱协助治疗,缓解因各种疮疡、跌打损伤等病症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热、疼痛,以及慢性咳喘、腹泻等病症。

2、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目的。

三、禁忌证皮肤过敏者慎用。

四、告知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等,油膏类或新鲜中草药捣烂敷至局部者,有污染衣物的可能.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物、生理盐水棉球、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绵纸、胶布或绷带。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3、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疮面情况及敷药效果.4、遵医嘱使用已配制的药物并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5、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出而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解适宜。

6、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固定松解适宜.2、对初起有脓头或脓阶段的肿疡,宜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3、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及衣破。

4、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如药物较干时,应用所需的药汁、酒、醋、水等进行湿润.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敷药后,或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止使用,并告知医师配合处理。

中药敷药法操作流程图遵医嘱使用已配制的药物并根据敷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是指中医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药物进行敷贴治疗的操作准则。

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中医敷药技术的操作,保证治疗效果,同时确保患者的安全。

下面是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的最新内容。

一、患者准备:1. 患者信息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情、过敏史等,确保对患者有足够的了解。

2. 患者准备:患者应保持身体清洁,无油脂、血液等物质附着在皮肤上。

3. 患者告知:告知患者关于敷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等内容,征得患者的同意。

二、药物准备: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药治疗。

2. 药物准备:将敷药所需的药物按照医嘱准备好,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

三、操作准备:1. 医护人员准备:操作敷药的医护人员应穿戴好洁净的工作服、手套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消毒操作:对敷药所需的器械、用具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

四、操作步骤:1. 清洁皮肤:将敷药部位的皮肤用消毒液或清水进行清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2. 贴敷药物:将准备好的药物贴敷在患者的相应部位,注意避开伤口、溃疡等敏感部位。

3. 固定敷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或胶带进行固定,确保药物能够有效贴附于患者的皮肤上。

4. 保持时间:根据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

在此期间,患者应尽量保持休息、避免汗液和水等液体接触药物。

5. 敷药拆除:在敷药保持时间到达后,用清水或消毒液将敷药拆除,然后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轻拭皮肤。

五、注意事项: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合理搭配,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2. 皮肤条件:在敷药前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注意皮肤的完整性、敏感性和炎症情况等。

3. 敷药时间: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不得违规操作。

4. 药量控制:控制敷药的药物剂量,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5. 观察记录:记录患者敷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包括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皮肤状况等。

中医贴药法操作规程[1]

中医贴药法操作规程[1]

贴药法贴药法是将药物贴附于患者体表局部或穴位上的一种操作方法。

其剂型有膏贴、饼贴、叶贴、皮贴、花贴、药膜贴等。

一、评估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患者体质及贴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二、目标遵医嘱协助治疗,缓减或消除各种疮疡疔肿、跌打损伤、慢性咳嗽、慢性腹泻等病症的临床症状。

达到活血化淤、消肿定痛、形气消痞、提脓祛腐、避风护肉的目的。

三、禁忌症皮肤过敏者慎用.告知同涂药法。

对于不同的药物可能出现的皮肤过敏现象。

不同药物的气味也将产生刺激。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物,贴膏药时备酒精灯、火柴、剪刀、棉花、胶布、绷带、保险刀、滑石粉、汽油、棉签等。

五、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贴药部位,注意保暖。

擦洗皮肤上的贴药痕迹,观察疮面情况及贴药效果。

暴露患处(揭去原来贴药),清洁皮肤。

遵医嘱使用已配制的药物并根据病灶范围,选择合适的膏药,剪去膏药周边四角,将膏药背面置酒精灯上加温,使之烊化,贴于患处。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置舒适的体位。

整理所有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贴药的时间一般视病情而定。

膏药应逐渐加温,以烊化为度,过久烘烤易烫伤皮肤或膏药泥外溢。

使用药膏后,如出现皮肤发红,起丘疹、水疱、瘙痒、糜烂时,停止用药,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药膏不可去之过早,以防疮面不慎受伤,再次引起感染。

贴药操作流程图贴药操作流程。

中药贴敷操作规程

中药贴敷操作规程

中药贴敷操作规程中药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

中药贴敷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准备药材、炮制药物、配制药膏、贴敷操作和注意事项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贴敷的操作规程。

一、准备药材1.选择优质药材。

药材应选用新鲜、无虫蛀、无霉变等正常的药材,并经过鉴别合格的中药药材。

2.药材备齐。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药材,并将需要使用的药材备齐,确保贴敷过程中不会中断。

二、炮制药物1.炮制药材。

根据具体的中药炮制方法将药材进行炮制,如炒、煮、晒等。

2.炮制要求。

炮制要根据不同的药材和药方进行,保证药材的功效和安全性。

三、配制药膏1.选择合适的基质。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基质,如蜂蜡、凡士林等,通常选择对皮肤无刺激性的基质。

2.药膏配制。

将炮制好的药材研磨成细粉,与基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成药膏状物。

四、贴敷操作1.准备皮肤。

患者贴敷部位的皮肤要清洁干净,如有油脂应用温水清洗干净。

2.均匀涂抹。

将配制好的药膏均匀地涂抹在棉布上,并确保药膏厚度一致。

3.加温。

用火加热均匀地烘烤药膏贴片,使药膏吸热溶化。

4.粘贴敷贴。

将烘烤后的药膏贴片即刻粘贴在患处,确保贴片与皮肤接触完好。

5.固定。

用绷带或胶布将药片固定在患处,保证贴片不易脱落。

五、注意事项1.贴敷时间。

根据具体的药物和病情,确定贴敷时间,合理控制贴敷的时长,通常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钟。

2.贴敷频率。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粘贴频率,一般为1-2次/天,连续使用3-7天为一个疗程。

3.禁忌症。

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等)及有明确禁忌症的患者禁止使用中药贴敷。

4.观察疗效。

患者在使用中药贴敷后,应及时观察贴敷部位的变化,如有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处理。

5.保持清洁。

患者使用中药贴敷后,注意保持贴敷部位的清洁,避免污染和感染。

中药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播行动”中医贴敷技术基础治疗方法及用药注意事项
“春播行动”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亚宝药业承办的一项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公益性培训活动,“提高受训医生的中医技术水平是上量的唯一途径”是“春播行动”的主旨,通过各项学术活动的不断开展,不断提高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促进整体发展。

为此,各级人员需要了解贴敷技术基础治疗方法及
用药注
意事项,市场一线工作人员全面学习并掌握,更好进行下一步工作。

一、中医贴敷技术基础治疗方法
消肿止痛贴是国首家药液、药贴分装的专利产品,在中药贴敷使用过程中,分三种使用途径:干贴、湿贴、联合用药贴敷。

“春播行动”项目推广的贴敷技术基础治疗方法,以广前老师20年临床用药经验为基础,临床运用时可根据发病个体情况不同灵活加减。

1、干贴的使用:
干贴的使用是指单纯使用药贴部分,无需添加药液。

药贴部分的药物成份是中药沙蒿子,制作工艺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技术制取,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作用,对外科创面治疗和缓解疼痛有明显的疗效。

主要是治疗围是有体液渗出的组织病变,如:褥疮、糖尿病足溃疡、一般性创伤创面、下肢静脉曲溃疡久溃不愈、烧烫伤创面(是否留疤痕取决于烧伤程度)、手术后切口贴敷。

使用止痛贴治疗上述症状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病痛,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疤痕遗留程度。

2 湿贴的使用:
药液的药物组成成份是薄荷脑、水蔓菁,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用。

药贴上添加药液,不增加其他药品就可以治疗一般性的跌打损伤、红肿热痛病灶、风湿痹痛等病变。

薄荷脑能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使有限通气腔道增大,促进分泌,使痰液稀释而表现祛痰作用,可用于咳嗽的临床治疗。

薄荷脑属于萜烯药物,对大量的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都具有促渗透作用,具有低的系统毒性、高促透性和低用量以及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的特点,是理想的安全促渗剂。

3、联合用药贴敷:在常见病的的治疗中,利用其超强促渗透性能结合自身的消
炎抗菌特性,联合添加中药或西药制剂给药,对科、儿科、妇科、疼痛科等诸多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疾病名称
贴敷处方
贴敷穴位
注意事项
口腔溃疡
消肿止痛贴加黄连、冰片
双涌泉穴
咽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
1、消肿止痛贴加黄连、冰片
2、消肿止痛贴加芒硝、消炎痛
1、双涌泉穴
2、天突穴或颌下局部
腮腺炎
消肿止痛贴加大黄、芒硝、青黛等病变部位局部
加用冷敷
淋巴结炎
消肿止痛贴加黄连、冰片
病变部位局部
牙龈肿痛
消肿止痛贴加大黄、芒硝、消炎痛颜面部压痛点
加用冷敷
面神经炎
1、消肿止痛贴加芒硝;
2、消肿止痛贴加牵正散;
1、患侧乳突局部;
2、患侧颊车穴;
小儿腹泻
1、消肿止痛贴加洛哌丁胺、苯乙哌啶、生丁等
2、消肿止痛贴加肉桂、高良(寒泻);消肿止痛贴加黄连(热泻);消肿止痛贴加焦四仙(食积泻);消肿止痛贴加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脾虚泻);
1、神阙穴
2、中脘穴(选择一种证型)
小儿咳喘
1、消肿止痛贴加舒喘灵、异丙嗪或西替利嗪、安乃近;消肿止痛贴加氨茶碱、异丙嗪、阿司匹林;
2、消肿止痛贴加小青龙散(寒咳);消肿止痛贴加麻杏石甘、黄芩、地龙(热咳);
1、选择一个处方,膻中穴;
2、选择一种证型,肺腧穴
乳腺炎
消肿止痛贴加大黄、芒硝;
患处局部
加用冷敷
乳腺增生
消肿止痛贴加大黄、芒硝;
患处局部
加用热敷
腹壁腹腔脏器疾患
(胆囊炎、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附件炎、痛经、前列腺炎)
消肿止痛贴加大黄、芒硝、元胡、消炎痛等
患处局部或关元等穴位
加用热敷
带状疱疹
消肿止痛贴加利多卡因、西咪替丁等
患处局部
加用火疗法
外痔
消肿止痛贴加利多卡因
患处局部
软组织损伤、劳损性疾病及关节疼痛
消肿止痛贴加黄、消炎痛等
患处局部
加用热敷
皮肤溃疡(烧烫伤、褥疮、糖尿病下肢溃疡、外科伤口、宫颈炎等)
药贴沙蒿子干贴
患处局部
先清理创面
二、贴敷注意事项:
基层医生能高度认可贴敷技术,但在合作医生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对消肿止痛贴使用方法及穴位贴敷联合用药方面存在诸多误区,产生不合理贴敷现象。

不合理贴敷现象造成的后果是疗效下降,影响贴敷技术,影响医生使用信心,最终影响“春播行动”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

各级人员要了解贴敷基础方法,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要进行个性化分析,规使用,掌握贴敷注意事项。

1、不使用抗生素、激素及违禁药品;
2、中西药分开,不得剪半药贴、剖开药贴、药贴上挖洞、夹心制贴等错误制贴
方法存在,;
3、单贴载药量≤3克,以2克为最佳;单贴载药剂量过大,会削减消肿止痛贴
所起到的作用,影响疗效,贴敷部位容易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现象;
4、处方理法明确,组方精炼,不超过6味药品;
5、合理使用多穴位给药,按疗程给药,疾病发生转化时需及时辨证,辨准病证,基于基础方规配伍,调整处方;不能急功近利,不合理采用多穴位、多处方、多原则给药、超剂量给药,容易产生不良后果——轻则增加病人治疗费用,重则治疗过度,不安全因素出现,引起药物中毒,产生不良后果。

6、业务人员帮助医生采购中药粉,必须从资质齐全的正规渠道采购,中药粉包装袋上品名、产地等信息标识明确;不允许配组方中药粉,不允许私自配送组方中药粉,违反相关法规。

需要使医生明确贴敷处方的理法方药、治疗原则、
加减方法,保证疗效。

三、工作要求:
一线工作人员不得以固定统一的模式指导不同基础、不同临床特点、不同认知状态的医生,而制约医生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医生的中医、西医专业不同,认知状态不同,合理运用中医、西医指导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入中医药。

需要运用简单的学术语言把深奥复杂的中医辨证引导给中医基础差的医生,使之能举一反三,给医生、诊所把脉,因材施教,制定个体化指导方案。

需要充分理解“明其理,知其法,活其用”的学术指导方针。

所有指导处方均应在“春播行动”标准培训课件基础治疗处方上通过合理辨证加减产生,原则为简单、有效,符合“味精、量足、功专效宏”,并在临床实践运用有确切疗效理念。

拓展事业部学术部
2016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