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九流-中医流派

合集下载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2022-03-05 08:08·归芍中医学派是由于学说师承不同形成的群体和派别,是中医发展中极为突出的医学现象。

一般说来,一个学派的形成应具备三项条件:一是有一个或几个有威望的学术领头人或宗师,如伤寒学派的宗师是张仲景、河间学派的宗师是刘河间等。

二是有一部或数部反映这派观点的传世之作,并保持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如医经学派以《内经》为主导著作,围绕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展开研究。

三是有一大批跟随宗师的弟子,他们本身也必须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医学人才,例如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是张元素,其弟子有李东垣、王好古等人。

形成历史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学派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蜂起,形成争鸣之势,医学是这股文化洪流的一个重要分支,受主导文化思潮的影响,因立论的学术宗旨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学观念、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医疗方式和学术见解,形成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

西汉时代已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

其中,针灸和切脉者并为医经一派,重视使用药物方剂者则发展为经方派。

《汉书·艺文志》明确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治疗外感热病卓有疗效,以六经辨证,在理论上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石,著成《伤寒论》一书,以后其学术络脉承传,成为一大学派。

宋代科技发达,儒学打破了汉代经学定于一尊的局面,始有门户之分,这成为中医学家突破意识的前提,形成了金元时代医学家的争鸣局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这种儒学和医学的相关变迁现象称之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在金元时代有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即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师承于张元素,主补脾,著《脾胃论》;张子和立论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则撰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创立了滋阴学派。

中医七大门派

中医七大门派

中医七大门派中医七大门派一、黄帝内经派黄帝内经派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该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

其中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分别论述了人体的基本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此门派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等观念,在临床上注重辩证论治。

二、针灸派针灸派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以针灸疗法为特征。

该派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和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针灸学派系,如吴式、赵式、马氏等。

针灸派注重辨证施治,通过针刺手法的不同,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三、草药派草药派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门派之一,其特点是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

该派注重研究草药的性能、功效以及配伍禁忌,并通过草药的组方来治疗疾病。

草药派的代表性著作有《本草纲目》等。

此门派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疾病的不同病机,选用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四、推拿派推拿派是以推拿手法为主要特点的门派,通过推、拿、揉、按等手法,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派注重手法的准确性和疗效,包括经络推拿、脉络推拿、神经推拿等。

推拿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医经推拿》等。

此门派的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外伤、骨伤等疾病。

五、外科派外科派主要以手术治疗为特点,治疗各种外伤、疮痈以及一些内部疾病。

外科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外科正宗》等。

此门派讲究手术技巧的熟练和操作的精确性,对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也有一定要求。

六、医学派医学派是以现代医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和技术进行诊疗的门派。

此派的医生既掌握了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又熟悉中医理论和技术,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医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有《中西医结合教程》等。

医学派的治疗方法更加综合、灵活,适用范围较广。

七、五行派五行派是以五行学说为特点的门派,通过调节人体的五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该派强调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来平衡人体内外的五行元素。

中医历史上的九大学派

中医历史上的九大学派

中医历史上的九大学派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中医学派知多少?一、医经学派(一)校勘诸家1.全元起(南北朝,生卒年不详)。

校注《素问》,名《内经训解》,宋代后散失。

现可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见到少数《训解》的内容。

2.林亿(宋,生卒年不详)。

《新校正》,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

(二)注释诸家1.王冰(唐,约710-804)。

注《素问》,名《素问十问》,现亡佚。

现今所见,为宋·林亿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吴崑(明,1551-1620),安徽歙县人。

注《素问》,名《内经吴注》。

3.马莳(明,约15-16世纪),字仲化,自号玄台子,浙江绍兴人。

注《素问》,名《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灵枢》,名《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简称《发微》。

后者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4.张志聪(明,1644-1722),字隐庵,浙江杭州人。

与侣山堂诸人共注《素问》、《灵枢》,名《素问集注》、《灵枢集注》。

简称《集注》,水平较高,且贴近临床实际。

(三)分类研究诸家1.杨上善(隋唐,生卒年不详)。

把《素问》、《灵枢》的两个81篇全部拆散,分做19大类,名《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

现存本缺损较严重。

2.滑寿(元,约1304-1386),字伯仁,祖籍河南襄城,迁定浙江余姚。

删减《素问》,分为12类,名《读素问钞》。

因内容不太完整,故局限性较大。

3.张介宾(明1563-1640),号景岳,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绍兴。

把《素问》、《灵枢》分为12大类,著成《类经》。

4.李中梓(明1588-1655),号念莪,上海浦东人。

精选《素问》、《灵枢》(14万余字)分为8类,著成《内经知要》,不到2万字,概括性较强,适于初学《内经》者。

(四)专题发挥诸家以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刘舒温为代表。

中医学术流派简介

中医学术流派简介

中医学术流派简介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观点、主张相同的众多学者形成的派别,而不必有具体的组织形式。

中医史上影响深远的学派有: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学派,形成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

这些学派之间,或学派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由于学术观点、主张不同,展开的学术争鸣蔚为风尚,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

例如,丹溪学派提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后来温补学派主张“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与之争辨:在温补学派中,薛立斋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说,而赵献可则倡言“补脾不如补肾”与之论争。

如此等等,各派医家依据自己的实践提出的不同认识,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可以说,中医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学术争鸣史。

必须指出,中医史上这七大学派是在“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学术环境中形成,其学术争鸣也是在传统中医框架内进行。

随着外在学术环境的变迁和中医学术传授方式(教育)的改变,导致现代新学派的兴起,古代七大学派早已不复存在了。

本文所指的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领域现实存在的“经典派”、“现代派”和“结合派”。

这些新学派的兴起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它们各自发挥,多少年后,殊途同归,形成后现代科学的医学形态,而对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学派形成的客观需要与必然众所周知,医学科学原本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也必然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为导向而不断地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且由少到多,逐步居于主流地位,其中虽有某些人为因素,但毕竟是适应社会之所需。

而在中西医学激烈碰撞中,中医学蒙受非议、蔑视、误解甚至否定达百余年之久,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其在国内地位不断下降,但毕竟卓然自立迄今,近年来还以迅猛之势流传国外,越来越被世人青睐,都是需要使然。

社会为什么需要西医?因为西医不断融纳现代科技,揭示了许多疾病的病因本质和病理损伤,疗效卓著,不可替代。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中医的七大门派是指传统中医学中的七个主要学派或流派,它们分别是:黄帝内经学派、伤寒论学派、阴阳学派、气血派、经络学派、脏腑学派和经方学派。

下面我将对每个门派进行简要介绍。

1. 黄帝内经学派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该学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提倡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医疗观念。

2. 伤寒论学派伤寒论学派以《伤寒论》为代表,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张仲景。

伤寒论学派主要研究传染性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对温病和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贡献。

3. 阴阳学派阴阳学派强调阴阳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平衡。

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素问》等。

阴阳学派认为疾病是由人体阴阳失调引起的,治疗上注重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4. 气血派气血派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该派别注重通过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对于慢性病、血液病等有一定的专长。

5. 经络学派经络学派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灵枢》等。

经络学派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对于疼痛症状、运动损伤等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手段。

6. 脏腑学派脏腑学派以脏腑理论为基础,研究脏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

该学派注重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7. 经方学派经方学派以方剂学为主要内容,研究和应用古代医药方剂。

该学派注重通过合理运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对方剂的配伍、煎煮等有着丰富经验。

以上就是中医的七大门派的简要介绍。

每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研究方向,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

这些门派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治疗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使得它能够在保健、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中医流派精解

中医流派精解

中医流派精解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

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

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

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

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

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

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

”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

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

〔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

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十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滋阴派,火神派,阴阳派一、伤寒派(经方派)----第一次大总结创派祖师:张仲景着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TipsTips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的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

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

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力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

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

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

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

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

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尤其是“***”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当时,恰逢毛泽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疗手段。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1、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

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影响深远的中医流派:伤寒学派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两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有伤寒学派。

张仲景(原名张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

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

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

《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

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

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

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

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
“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
而不觉其“白”。因此“坚”
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
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
春秋末期 郑国大夫邓析
惠施
魏国宰相 《庄子》保 存了惠施的 “历物十 事”
公孙龙 《白马论》
墨家—有知识的劳动者阶层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其社 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反对儒 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提出尚贤、 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反对 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主张; 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 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后期墨家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 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并对判断、推理的形式 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墨子
墨家思想
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尚贤—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尚同—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争也。”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法是指健全法制;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商鞅:“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阴阳家代表人物
战国时,有公梼生、公孙发、南公等人, 但以邹衍最为著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附有邹衍小传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战 国末期齐国人,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 “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山东淄博)著 名学者
阴阳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载: 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 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 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 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苏秦 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最后以苏秦失败,张仪胜利告终。
纵横家思想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 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 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 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
在历史观上,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 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
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赞成儒家仁义学说
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 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法家—法律法治,以辅礼制
荀子
春秋战国时期 “ 百家争鸣 ” 中主张 “ 法治 ” 的一个学 派。
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善于辩论,善 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
名家思想
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 两派。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
统一性,即认为万物之“同”
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
“合”其“同”、“异”而一
体。该派以宋国(今河南商丘)
人惠施为代表。
“离坚白”,强调事物的
差异性,即认为一块石头,用
家 法家者流 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名家者流 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墨家者流 贵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
阴阳家—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 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于解释社会人事 而得名。
这一学派,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 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 行家"。
《汉书 ·艺文志》
从横家者流
诸 子
杂家者流
十 农家者流

小说家者流
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 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 见王治之无不贯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纵横家—政治外交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 派 《韩非子》:“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 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申不害(韩相19年) :
重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韩非子:
尖锐攻击儒墨之道,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 想,形成了较完整的专制主义理论。
名家—中国古代逻辑学
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 的学派,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 “名家”。
阴阳家思想
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 演化论
在地理观上,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 “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 “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 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
法家代表人物
荀子:
在尊王道、举贤能的基础上,主张“性恶论”, 兼称霸力,法后王; 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强调人的能动性,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成分。
商鞅(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称之商鞅,秦相 ):
重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
慎到(赵国人,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
重势—君主集权,独掌军政
先驱者:儒家学派的最后一 位大师荀子(号荀卿,赵国人,今
山西运城 )
集大成者:荀子的弟子韩非 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
韩非子
法家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法律作用——刑礼不偏、定分止争法家重视法律礼制,但不主张维护贵族特权礼制法律的作用 明确物的所有权,则不能争夺,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慎到:“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
中医学术流派
郑洪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绪论
《汉书 ·艺文志》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六大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
儒家者流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道家者流 诸
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子 阴阳家者流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