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唐密曼茶罗的秘密
胎藏界曼陀罗总体介绍

胎藏界曼陀罗总体介绍一,胎藏界名称的由来:全称为大悲胎藏生(生:指“有为法”的出现,“有为法”就是依一定条件而出现)。
在《大日经疏》卷三中以“胞胎”、“莲花”二喻来解释“胎藏”之义:1、胞胎之义:以意识(意识是以“了别”为主要功能,“了别”的对象为法,就是对佛的了解)种子覆藏在母胎之中,具足诸根(一切根性完全具备了),不久将诞生发育,然后学习各种技艺,尔后施行于事业之中。
用这种办法作比喻。
这就犹如众生本有体性中有一切智心,由发心(下决心)学习大悲万行(指坛中诸尊大悲大智救度众生的一切行为)而显现其清净心。
后来发起方便,(方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巧妙方法),自利利他,(上修菩提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圆满究竟,(使圆满成功,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名为大悲胎藏生。
2、莲花之喻:以莲花的种子在坚壳之中,枝条花叶的体性已宛然具足,这犹如世间种子的心。
此种子发芽、成长,乃至生花苞时,莲台果实已隐于叶藏内,不为风寒众缘所伤害,净色须蕊(净色是用眼看不见的物质培育种子的须和蕊)日夜滋荣,犹如大悲胎藏。
而在日光中,花正开放,正如方便满足。
以上可以看出,胎藏就是“含藏覆护”或“摄持”的意思,是指众生所本具的理性。
(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和觉性)而理平等的法门(法门是佛教所开的各种使人进入后能得佛法利益的门户,指各种教人生起信仰、进行修持的不同说法、方法。
据说这种方法有84000个),即称为胎藏界。
此外,胎藏界乃本觉下转的化他门,所以为大定、大智、大悲三德。
(大定:通过锻炼达到的寂定心境叫“定”、“正定”、“正受”、“正心行处”、“等持”等,即心一境而不散乱之意;大智:既般若,《大乘义章》卷九释云:“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
知世谛者名之为智”;大悲:与乐名慈,拔苦名悲。
慈悲普遍于一切众生,平等无别,名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为佛教崇尚的道德规范,大乘是以大悲为根本的。
《网明菩萨经》云“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密之母,诸佛之祖母。
如果不是这个人的壮举,法门寺地宫将被红卫兵挖开,后果不敢想象…

如果不是这个人的壮举,法门寺地宫将被红卫兵挖开,后果不敢想象…▼良卿法师:为护地宫毅然自焚法门寺宝塔法门寺是佛教圣地,寺院内的真身宝塔直刺云天,塔角的风铃日夜传出清脆缥缈的声响。
塔的四周,云聚着一座座仿古建筑。
法门寺地宫,由于珍藏着释迦牟尼舍利指,吸引着全世界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
这里终日香烟缭绕,紫气升腾,诵经念佛之声不绝于耳,地宫真像一座童话宝库,里面曾发掘出八重宝函、秘色瓷、单轮十二环金锡杖、银熏炉等令人炫目称绝的珍宝。
上千件宝物在地宫中酣睡了一千多年,安然无恙,这不能不感谢佛祖的保佑及一群群可歌可泣的护宝使者。
法门寺历史上有三位法师自焚殉教:唐代惠恭、金代法爽、现代良卿。
最为悲壮明晰的一页,当是“文化大革命”中良卿法师在红卫兵即将挖开地宫之门时,用煤油泼到干柴上,身披绛红色袈裟在烈火中自焚。
面对这血与火哔剥燃烧的瞬间,面对“烈火金刚”,红卫兵在惊恐中纷纷散去,法门寺地宫的宝物终于躲过了一劫。
良卿法师我见过良卿法师的照片,穿着棉衣,双眉紧锁,满脸愁云……他原是河南偃师县人,七岁时因连年灾荒奉母命出家于宜阳铁佛寺,在灵山寺受俱足戒,当过白马寺监院。
几经辗转,1953年来到法门寺,成了第一任住持。
由于扶眉战役主战场在罗局镇一带,法门寺在隆隆炮声中未伤一根毫毛。
土地改革时,法门寺拥有良田五六十亩。
但渐渐地,法师的日子不好过了,合作化后,寺院土地划归合作社,僧人成了俗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民公社社员,靠挣工分艰难度日。
当时的大趋势是要将良卿等僧人改造成唯物主义者,法师所经受的双重熬煎不言而喻。
良卿法师苦撑着门面,法门寺风雨飘摇,香火渐稀。
虽然法门寺成了省政府宣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也光临寺院,但保护圈内噤若寒蝉,人人自危。
“大跃进”将触角伸向了佛门圣地,《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等一批名碑被患政治狂热病的人抬去箍梁铺路。
本初佛与立体曼荼罗之一种重要研究

本初佛与立体曼荼罗之一种重要研究本初佛与立体曼荼罗之一种重要研究作者:威音本初佛与立体曼荼罗之一种重要研究自日本高野山大学教授拇尾祥云所著《理趣经之研究》中摘译一序此宇宙之根源,各个生命之基本,无始无终之普门本体之金刚萨埵,即寻常称为普贤金刚或普贤法身等者也。
但在第六会《金刚顶经》广本之《般若理趣经》等,则称之为最上根本佛(Paramadya—buddha),在《文殊说名义经》(Namasamgiti)等,则称之为本初佛(adi—bud—dha)。
依吾人之所信,由此本初佛普贤金刚萨埵之性海,以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之五佛为始,而将其示现种种色身,广作种种说法,启示种种意慧之妙用以造为立体曼荼罗者,彼爪哇(Java)岛之佛迹波罗布佐尔(Boroboedoer)即是也。
此波罗布佐尔之佛迹,位于兰领东印度爪哇岛,喀多(Kedoe)县,马格刺孥(magelana)郡,波罗布佐尔村,乃一雄大伟观号称世界无匹之石造九层之特种建筑物也。
西历一千八百十四年,即此爪哇岛一时归人英国之领土而拉弗尔斯(S.Raffles)马其总督之时,始发掘此佛迹而显其雄姿于地上。
自此以后,已依世界之学者而作种种之绍介,日本亦有三浦秀之助氏者,尝亲探其地而将此佛迹摄成照片,钜细靡遗,并附以说明书。
大正十四年,此极庞大之刊物日《合婆佛迹波罗布佐尔》者,遂公刊于世。
在此说明书中,曾揭载大村西崖氏手著一文而列为一章,谓“此波罗布佐尔之佛迹,决非如西欧学者所指称之塔婆,乃一种羯磨曼荼罗也”。
此虽系一种新说,但其谓“此但为不慊于两部密教过重大日之一阿阇黎,欲求显密二教之融合,特位释迦于大日之上,而造为立体曼荼罗”。
吾人对此主张,不能立即承服,同时对于“此为曼荼罗故非制底亦非塔婆”之说,亦不能同意。
故大村氏外,吾人管见之所能信者,尚未之知,此波罗布佐尔之究为何物,似尚无为其证明者也。
今吾人方由此《般若理趣经》而从事于“以本觉思想为基本之金刚乘”之研究,得知此波罗布佐尔之佛迹实为制底,亦为塔婆,又为曼荼罗,但非如大村氏所谓融合显密二教而以释迦为中心之曼荼罗,乃属于本初佛普贤金刚萨埵者,窃愿略举其内容而加以考证与说明如下。
唐代的茶具

唐青瓷荷叶盏、托这组荷叶盏、托,为唐代越窑烧制,系青瓷。
它由一盏一托组成。
盏呈五瓣莲花状,口敞侈,深腹,有圈足;盏托呈四片卷边荷叶状,托中心部下凹形成一定深度,正好与盏的下腹部套合;通体一色青釉,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
荷,亦称莲。
《尔雅·释草》中说: “荷,芙渠……其实莲”。
在古乐府《江南》中亦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说。
它夏季开花,为淡红色或白色,有单瓣和重瓣之分,可观赏,能作药;由根茎膨大形成的藕,是美食,也能入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说它“出污泥而不染”,常被看作是洁身自好的象征。
因此,仿荷作盏,用茶怡性,反映了古人的追求。
这件荷叶盏的造型端庄清丽,灵秀潇洒,有强烈的装饰美,给人以庄重中不失秀美之感,从而使该件青瓷茶盏更具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相传,茶盏始于唐代,因它的下部衬有托子,所以又叫茶托子,即后来的盏托。
据李匡义《资暇集》载:盏托始于唐代宗宝应年间,成都府尹崔宁,生活十分讲究。
其女喜欢饮茶,但茶盏注入茶汤后,端茶时易烫手,深感不便。
一日,她灵机一动,把蜡烤软,做了一个大小与盏底相同的蜡环,放在碟子上,再将茶盏置于环内,如此端盏饮茶,既不烫手,又不会使茶盏倾倒。
后来,她让漆工按此做了个漆托,用它置盏饮茶。
其父崔宁见了,十分高兴,因它是用来托茶盏的,就将这种碟子称做“托”。
从此以后,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所以,茶学家一般认为,盏托始于唐代。
现今出土的众多古代茶具亦表明: 还没有出土过比唐代更早的茶具盏托,这也就从一个侧面为盏托的起始年代做了“注脚”。
∙2005-8-21 10:49∙回复∙∙西北回回马家军∙2楼白瓷茶杯,为唐代制品,现收藏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此杯造型为撇口直腹,釉色白中泛黄,胎体坚致。
装饰上,重视胎质釉色质地之美,不加任何纹饰,给人以简洁自然的美感。
唐代,我国南北方烧造的瓷器,出现了以青瓷和白瓷为代表的两大系统。
青瓷以越窑为代表,白瓷以邢窑、曲阳窑为代表。
法门寺茶器具考释_任新来

再后来还有专家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唐宫廷的煮茶 程序,除原有的茶器具外,又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许多 器物纳入法门寺茶器具之中,这样,一整套完美无暇的 大唐宫廷茶道穿越时空隧道,呈献在我们眼前③。
日本国中国泡茶道篁峰会会长棚桥篁峰的《唐代茶 道的复原研究》④一文,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将唐 代茶道复原为二十个流程。
曼陀罗资料

曼陀罗曼陀罗或称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梵文:mandala。
意译为坛场,以轮围具足或“聚集”为本意。
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
供曼扎是积聚福德与智慧最圆满而巧妙的方法,以曼达的形式来供养整个宇宙,是很多方法中最快速,最简单,最圆满的。
曼陀罗是僧人和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共有四种,即所谓的"四曼为相",一般是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相当对称,有中心点。
一、曼陀罗花(ThornApple)花语:敬爱喜欢此花的你天生好脾气,对人和蔼可亲,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你并不善于交际,有时口齿也不太伶俐,但别人就是欣赏你这份纯真的感觉,你要努力维持,不要破坏它。
你的恋爱与婚姻就如童话般美好。
花箴言:天生的幸运儿,有着不止息的幸福。
二、曼陀罗,其名是梵语的译音,其意是"悦意花",别名风茄儿、洋金花、野麻子、醉心花等。
茄科,一年生草本。
茎粗壮直立,...曼陀罗全株有剧毒,其叶、花、籽均可入药,味辛性温,主治咳逆气喘、面上生疮、脱肛及寒湿脚气,还可作麻药。
...鉴别特征:茎直立,高1~2m。
叶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称楔形,边缘有不规则波状浅裂,裂片三角形,脉上有疏短柔毛。
花萼筒状,有5棱角,长4~5cm;花冠漏斗状,长6~10cm,上部白色或紫色;花药长3~4mm。
蒴果直立,卵球形,长3~4cm,表面生有坚硬的针刺,成熟后4瓣裂。
种子黑色。
生物学特征:一年生草本,在低纬度地区可长成亚灌木。
生于荒地、旱地、宅旁、向阳山坡、林缘、草地。
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种子繁殖。
原产地:墨西哥;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引种和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全国各地区栽培和归化。
引入扩散和问题:明朝末期作为药用植物引入中国,《本草纲目》(1593年)记载。
为旱地、果园和苗圃杂草,或入侵林缘、路旁和草地。
全株含生物碱,对人、家畜、鱼类和鸟类有强烈的毒性,其中果实和种子毒性较大。
宝鸡法门寺景点介绍

宝鸡法门寺景点介绍
法门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刹。
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在此译出被誉为“东方佛经”的《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以古代印度为中心,介绍整个东方地区和其他各国风土民情的地理志,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
法门寺地宫发现的珍贵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器、银器、玉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共1600余件,其中包括唐三彩马俑、绿松石和玛瑙制成的佛像等珍品。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颗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佛牙舍利现供奉在陕西省法门寺内的大佛塔内。
法门寺地宫是《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第一个法门寺。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大师将印度各地与佛教相关的圣迹、遗迹和传说中的故事,以及由佛经教义引发的佛教典籍和文物等都做了详尽介绍。
—— 1 —1 —。
【纪录片】《法门寺》第二集 惊世

【纪录片】《法门寺》第二集惊世科教频道《法门寺》《法门寺》第二集惊世《法门寺》第二集惊世1981年8月24日,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随着一声炸雷,伫立在法门寺中的佛塔一边轰然倒塌,这座巍然屹立了372年的佛塔东北边的部分几乎完全坍塌,而剩下的西南一边,恍如一节残指,虽然出现倾斜,却仍然神奇的矗立着,情形异常诡异。
这一消息通过印度新德里电台,迅速传遍世界,引起世界佛教界的极大关注。
这座重修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佛塔共有十三级,为八棱砖塔,佛塔最初出现的年份已经无从查考,人们只能大概推证它始建于东汉桓帝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那不是一个显赫的年代,许多史实今天都已经无从查考,但人们可以由此推算,佛塔的修建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了。
因塔而建的法门寺,自古以来香火不断,大雄宝殿前的这个香炉,见证了无数次虔诚的祈愿。
善男信女慕名而来,除了佛寺漫长的历史,还有一个原因,其中事关这个古老塔寺最为神秘的一个传奇,传奇的主角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
据传说:舍利就被供养在法门寺一个神秘的地宫里。
释迦牟尼圆寂后的162年,即公元前324年左右,一个强权者依靠自己的实力,在摩揭陀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大帝国。
55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王位,这就是着名的阿育王。
阿育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桀骜不驯,智慧超群,在成功征杀的途中,释迦牟尼的思想感化了这位伟大的国王。
阿育王成为佛教信徒眼里千古难见的“转轮法王”。
阿育王利用他至高无上的权威,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弘法运动。
佛教从释迦牟尼时期起,一直到阿育王即位之前,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一个流行于恒河上游一带的地方性宗教,阿育王改变了这个现状。
杨增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阿育王信奉佛教,那么佛教就开始往外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比如说南传斯里兰卡,当时叫锡兰或者叫狮子国,然后向旁边传,向缅甸,还有向中亚传播,已经超出了印度的本土,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年初以来,中国社科界、佛学界在近年法门寺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法门寺唐代地宫佛教文化根本内涵展开了全面、集中的研究和交流。
现已全面确认,法门寺唐代地宫在封闭时被布置为唐密曼荼罗,确为中国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
据密宗经典记载,法身佛大日如来为十地以上菩萨讲授《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在南天铁塔内外分别传出了胎藏界(物质世界)和金刚界(精神世界)两部大法,于公元七世纪分别为印度高僧善无畏和金刚智所承传。
善无畏、金刚智未在印度传授,而率其弟子不空(师徒三人史称开元三大士)于唐开元年间先后来到中国长安,结坛传法并相互传授,是谓“金善互授”。
其后,善、金又将两部大法传于不空及中国僧人一行。
一人而传承两部大法,谓之“两部一具”。
不空尽得两部真谛而全传于中国僧人惠果。
一行、惠果为两部一具最当机之大师。
十分可惜,当唐密大法由惠果、一行的日本弟子空海和最澄接承,创立日本东密、台密,迄今发扬光大;而唐密及其以后在中国的发展,到金胎合曼的全新阶段却随着法门寺地宫的封门而失传。
这座无比庄严辉煌、重重无尽的大千世界历千余年不被人知晓。
地宫总体为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佛指舍利为三昧耶曼荼罗,供奉佛指舍利的诸种法器、供养器及供养法为法曼荼罗,如法供养为羯摩曼荼罗。
六大瑜伽、四曼不离、三密相应成就了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
地宫一道五门四室,为增益护摩法之仪轨,香华灯涂,上供下施。
地宫一道四室通彻全坛,体现金胎两界大日如来中道一实,四室四舍利表证四方四佛,建立两部曼荼罗。
地宫为石砌盝顶窑洞式,主体建制有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即密室),即一道四室。
甬道、前、中室成长方形,后室及秘龛成正方形。
从入宫地面铺了金钱成黄金色,一直到后室主要供物均作金黄色,显示整个地宫为黄色方坛。
使人们入坛后,如“遂感灯摇圣影,云曳彩章。
神光亘发以辉华,玄鹤群飞而率舞”,“虔拜瑶函,若灵山之旧识。
一瞻金骨,忆双树之重逢”。
地宫一道四室,供养佛指舍利四枚,一道通彻全坛,表中央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法性圆寂,一切不可得故。
四室四枚舍利即表四方四佛,按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曼荼罗配置:后室八重宝函第一枚舍利,位胎藏界北方天鼓雷音佛位,位金刚界西方阿弥陀佛位(影骨);中室汉白玉灵帐第二枚舍利,位胎藏界南方开敷华王佛位,位金刚界东方阿閦佛位(影骨);密室五重宝函第三枚舍利,位胎藏界西方无量寿佛位,位金刚界北方不空成就佛位(灵骨);前室阿育王塔第四枚舍利,位胎藏界东方宝幢如来位,位金刚界南方宝生佛位(影骨)。
埋藏灵骨的秘龛是在地宫后室地面的中北部,秘龛呈正方形,四壁及底部均用砖砌成,口宽0.28米,高0.26米,龛内进深0.28米。
顶部距后室地面约0.24米,正位于后室北壁之下。
秘龛中只有一个外用织金锦包裹的盝顶铁函,铁函内依次套置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石水晶椁、壶门座玉棺。
檀香木函因年代久远,出土时已经散架,现留有当时微雕人物像。
此檀香木函与四十五尊造像银函一起覆盖于水晶椁和玉棺上,表示十大弟子仍然侍随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真身。
玉棺内供放佛指舍利之金骨,就是释迦牟尼的真身,亦称灵骨。
密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就是金刚界的北方不空成就佛、胎藏界的北方天鼓雷音佛。
按密教曼荼
罗方位,就佛指舍利安放在地宫后室北壁,正是曼荼罗的正确方位,显教谓释迦牟尼佛大涅槃,也是头朝北,足向南,佛指舍利安奉方位,也契合显教义。
真身宝函四十五尊造像分为五面。
顶面有二十五尊造像,四周侧面各为一面,每面均有五尊造像,以顶面为中心不动,将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往上揭开而平展。
此四十五尊造像,乃金刚界根本成身会曼荼罗。
顶面方坛内为金大日及四波罗蜜、内四供曼荼罗。
方坛外为外四供、四摄、四大神、四明王曼荼罗。
以錾刻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为前侧面的方坛,为西方无量寿如来及其四亲近菩萨的曼荼罗。
地宫中室的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李凗于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十一月十四日,为其39岁生日时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在迎送佛舍利时,此尊捧真身菩萨捧着佛之金骨真身一并请入地宫,永为供养。
捧真身菩萨被发现时的位置在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后,菩萨高髻,头戴花蔓宝冠,上身袒露,臂饰宝钏,双手捧着放置錾刻发愿文的鎏金银匾荷叶盘,下穿羊肠大裙,双腿左屈右跪于莲台上,通身装饰珍珠璎珞,花蔓冠边缘串饰珍珠,冠中顶供化佛。
荷叶盘上愿文匾呈长方形,有匾栏,长11.2厘米,宽8.4厘米,栏上贴饰16朵宝相花,衬以蔓草,内饰联珠纹一周。
匾上錾文一行65字:“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
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
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诞庆日记。
”
匾两侧以销钉套环与护板相连,边缘饰一周类似杵纹的吉祥草叶,内外缘各饰联珠一周,护板中镂空成三钴金刚杵,四周衬以缠枝蔓草,莲座呈钵形,顶面八曲,边缘联珠,顶面与底面均錾有梵文,腹壁由上至下饰四层仰瓣,每层八瓣,上两层莲瓣各有一尊像,两侧衬以缠枝蔓草。
腹壁一周分别錾刻持剑、执斧、托塔、拄剑的四大天王,余白处錾三钴金刚杵。
覆莲座鼓形束腰,顶面与莲台焊接,底部和覆莲座套接,双层覆钵形,外层上部饰一周八瓣覆莲,每瓣内各錾一梵文;中部一周錾八大明王,均有背光,座下有立沿,饰联珠纹与莲瓣纹一周。
内层中心錾十字三钴金刚杵,两侧各有一行龙,并衬以流云纹。
捧真身菩萨的莲台座为一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融合的大曼荼罗,莲座呈钵形,钵乃本师释迦牟尼佛之三昧耶形。
密教两部大法曼荼罗融合于显教本师文佛三昧耶钵形之内,不但具有金胎不二之密义,而且显示显密圆融之深旨。
可见造此尊曼荼罗之阿闍黎,乃深明苏悉地法要之大阿闍黎也。
而在唐代传承苏悉地法门者,由此可以例证,青龙寺惠果的唐密在皇室内道场,以及法门寺地宫供养舍利的内道场已有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