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读后感_200字小学作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7篇)

细细品味⼀本名著后,⼤家⼀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1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个古⽼传统节⽇,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独特的风俗。
语⾔⼤师⽼舍,⽤他的⼤笔、风格、语⾔,描绘了⼀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从春节我们要吃的“腊⼋粥”、“腊⼋蒜”写起,给⽂章添加了许多乐趣,把⾷物描写的⾮常的到位。
还把春节孩⼦们要⼲什么事写了出来。
放鞭炮是男孩⼦们的乐趣。
春节前⼏天,⼤⼈们都很忙,因为店铺很快就关门,所以必须在春节前把⾷物准备好,每到除⼣的那⼀天,⼤家们更忙了,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对联,家家户户都飘着酒⾁菜的诱⼈⾹味,鞭炮声不断的响起。
家家户户的灯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的⼩孩⼦在睡觉,⼤家都很愿意等新年的钟声响起,等待凌晨烟花的升起。
家家户户的喜庆,给春节添加了积分绚丽的⾊彩,让春节更有⽓氛。
过年了,孩⼦们肯定都是拜年去了,⼤⼈们给红包,孩⼦们还玩鞭炮,这样的喜庆⼀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春节,⼀个喜庆的节⽇,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北京的春节读后感2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
课⽂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充满京味的语⾔来描述了⼀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隆重的。
这篇课⽂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潮,除⼣夜、初⼀和正⽉⼗五的相关场景。
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
⽂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章的思路。
课⽂的最后⼀段以“承上启下”的作⽤写“⼀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
”同时,这⼀段与课⽂⾸句相呼应。
⽼舍爷爷在这篇⽂章中,各⽤了⼀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11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11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
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
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
在腊八这天,北京人是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
腊八粥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11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11篇)《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11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篇1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
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
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篇2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8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8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1《北京的春节》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文章,记叙了北京过春节期间的一些日子一些习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想对于文章内容这里没有必要多讲什么,大致就是叙述了一些节令有什么习俗,吃些什么食物,做些什么活动。
全文当中也没有太大道理的阐述,可是我隐约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讲述些什么。
我想,作者应该是告诉当代的人们沉浸在繁忙工作当中,不要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不要一味地只晓得工作,应该注意下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味下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
我认为作者抒发的这个道理尤其是说给当今在北京这样大城市当中的人们,不要一步步淡化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春节原本年味是那么浓,一年当中如此高兴,而如今变得不怎么热闹了,恰恰是人的思想观念有些转变了。
而这个转变是否真的是我们要的,还是我们更渴望曾经过春节的那份喜庆呢?作者没有给出一个肯定回答,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快乐生活,要用心生活,体验其中的快乐。
这篇《北京的春节》文字,值得当今的人们阅读、思考。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2“腊七腊八,冻逝世冷鸦。
”到了腊七腊八还有不久就当过春节了而北京的春节却独具特点。
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无比濒临咱们的生涯,很恶的表示出了陈社会时过年的风气跟习惯。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写的一篇散文,道述了北京己功春节的风俗和睦氛。
比方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纯拌儿,干新鞋新衣,扫房,守岁,拜年等等;还有过元宵节时的游庙会吃汤圆,抬花折(置焰火),焚火判这些运动,丰盛多彩,一股传统节日的滋味充斥了情趣。
就好比说买杂拌儿吧,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取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等的不皮——例如:一般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1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
在腊八这天,北京人是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
腊八粥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
我虽然没吃过腊八粥,却能从文章的词句中感到其用料之丰盛,营养之丰富,令人浮想联翩,若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添上一碗,定是喝得心里都暖和起来。
腊八蒜用醋泡制,泡好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
用料简单,结果却喜人。
泡好后的腊八蒜,颜色亮丽、清爽,想来就算不吃,光摆在那看着,就能让人胃口大增。
到了除夕,家家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守岁。
从字里行间,我似乎能看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景。
大家都对除夕夜相当重视,除了对睡眠需求很高的小孩,其余的人通通守着夜,不眠不休。
要说整篇文章最让我感到有画面感的地方,我觉得还是描写元宵的那一段了。
在那一天,北京整条大街到处张灯结彩,隆重的像在办喜事。
其实过春节又何尝不是一种喜事呢?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当各型各色的灯挂在街边,一一点亮时,透过五彩斑斓的灯罩,看火光闪闪烁烁,一定十分有趣吧?当所有的灯连成一片时,映在夜空中,会不会是一片璀璨的星河呢?人群在街上涌动,时不时停下驻足观望自己喜欢的花灯,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向往啊!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新课文《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

【篇一】课文《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
街上会出现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
我想:它应该是薯片、蔬果干之类的吧!老舍先生写道:孩子们还喜欢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这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相同,过年就喜欢放鞭炮和烟花,这多热闹呀!那时的大人们,忙着给孩子们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妈妈都要给我买新衣服过年,我特喜欢。
老舍先生说:除夕家家赶着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我们现在可没了这些规矩,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急急忙忙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那时街上的店铺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初六才开张,这和我们现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初二时和爸爸妈妈逛街,各色商店、超市,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全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出来购物、消费,人人脸上喜气洋洋。
我最喜欢花灯了,老舍先生说:那时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如今的花灯,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增添了塑料、电动、声控等特色,越来越丰富多彩。
你看,北京的春节虽与我们现在有些不同,但那热闹的气氛始终没有改变,人们对迎接美好的明天都满怀着希望!新年快乐!【篇二】课文《北京的春节》读后感《北京的春节》是一篇介绍老北京春节的故事。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8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8篇北京的春节读后感8篇1北京的春节》是一篇介绍老北京春节的故事。
里面讲到了北京的过年顺序,总体分三部分,年前,过年,年后。
经过写这一些,表达了作者的热爱和想念,所以我也来讲讲我们家是如何过的春节吧!我们这年前会经历大扫除,然后就要等到过年那一天了。
这一天妈妈早上会很早就起来去购买食材。
中午我们都随随便便吃点东西垫垫肚。
下午,妈妈就拿出大锅到上热油,把腌制好的鸡腿,排骨,鱼。
和一堆炸物一样一样的放下去炸。
等炸好的时候就差不多五点多了,然后,妈妈就准备火锅。
一个火锅,几十盆才,一张桌子,一家人坐在椅子,其乐融融的。
等我们吃完之后,稍坐休息后,我们就准备跳火群了。
每个人都跳三遍。
但我们中有一个“例外”就是我表弟,他一直不敢跳,怕烧着。
都他爸抱着他跳的,直到去年他还是不敢跳。
我们家的春节到这就差不多结束,虽然没有北京那么多的活动,也那么热闹,不过也十分开心!北京的春节读后感8篇2读完《北京的春节》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__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8篇3《北京的春节》是大作家老舍的作品。
北京的春节的读后感

北京的春节的读后感《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篇一》读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我就像跟着老舍先生来了一场老北京春节的奇妙之旅,那感觉,倍儿爽!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有了年味儿。
这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嘿,这时候就像一场春节的前奏曲,人们开始忙活着熬腊八粥。
我仿佛能看到那锅里咕噜咕噜冒着泡的粥,各种豆子、米在锅里翻滚,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开派对。
这腊八粥啊,可不仅仅是一碗粥,那是人们对新年的一种期待,是把一年的丰收都熬进了这锅里。
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一到,那可就更热闹了。
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工作了,人们都得给他供上糖瓜。
我就寻思着,这灶王爷吃了糖瓜,嘴甜了,是不是真就只会说好事儿呢?也许这就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那糖瓜儿啊,我想象着肯定是甜甜的、粘粘的,就像人们对新年的那种眷恋,舍不得旧年过去,又盼着新年赶紧到来。
接着就到了除夕,这可是重头戏啊!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红红的对联。
这时候的北京,就像一个盛装打扮的大姑娘,喜气洋洋的。
我想着那时候的人们,脸上肯定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场景,可真是温馨。
我就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坐在那样的饭桌上,听着长辈们唠家常,那得多有趣。
守岁的时候,人们肯定都带着对新年的憧憬,虽然困得眼皮直打架,但还是强撑着,也许心里想着,熬过这一晚,新的一年就会有好运呢。
大年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
这拜年可讲究了,互相说着吉祥话。
我就想,要是我在那个时候,估计嘴笨得都不知道该说啥好,还不得被长辈们笑话。
不过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彼此的祝福。
元宵节呢,又是一个高潮。
那满大街的花灯,就像天上的星星掉到了人间。
有走百病的习俗,女人们结伴而行,我猜她们一边走一边说着悄悄话,也许在分享着自己过年的趣事呢。
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春节,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底蕴。
可是我又想啊,现在我们的春节,虽然也热闹,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的春节》读后感_200字
通过学习“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又了解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如此的有意义,不但知道了春节期间分腊八节、除夕、大年初一、还有元宵等的节气、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在北京民间的过节习俗和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老北京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积极、乐观、和谐、注重亲情、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们热爱生活、生活多姿多彩,同时在春节的开始和元宵的结束又让我看到老北京人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读了“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真渴望春节早一点到来,更渴望能够去北京过一个有趣又热闹的春节。
1 / 1——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个人分享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