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

合集下载

家乡的文化遗产

家乡的文化遗产

家乡的文化遗产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它独特的自然风景、美丽动人的故事、物美价廉的土特产,更是有珍贵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地处中原大地,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一座小城。

我的家乡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新郑拥有5000多年的炎黄文化、2700多年的郑韩文化······5000年前,中华文人始祖---轩辕黄帝就出生在新郑,此后一统天下,建立【有熊】国,并在新郑建立了都城;27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先后在新郑立都,【郑韩故城】因此而得名。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的家乡留下了诸多古迹,著名的有:黄帝故里、郑风苑、郑王陵博物馆、郑韩故城······黄帝故里位于轩辕路,为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之墟。

自汉代建轩辕故里祠以来,多次修建: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修筑,于祠前建【轩辕桥】;······后又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了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

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华夏儿女在每年的农历3月3日共同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郑风苑景区位于郑韩故城之泮,溱水之滨。

长1.2公里,占地面积1000余亩,内有郑风苑、郑声苑、历史名人园和游乐园四大部分组成;主要有乐水亭、郑风阁、莲花仙子像、九曲连英等地点。

郑风苑内河桥路相连,林水亭相映,还有镌刻着《诗经·郑风》的奇石。

我的家乡有辉煌的历史、珍贵的遗迹,它必将有辉煌的未来。

我为自己的家乡骄傲!。

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县糖人贡我的家乡,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位于江苏的西北部,古称凤城,相传远古时期曾经有凤凰落于此地而名;更因是汉高祖刘邦故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

自古以来,丰县都以农耕作为主要的生活生产方式,因为这里地处平原,有河流,并且气候适宜。

所以,这里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汉刘邦的诞育之乡,所以遗留了许多汉文化古迹以及民俗风情。

【丰县糖人贡】2008年6月14日,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把丰县的糖人贡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人贡”又名“糖贡”,是一种使用模具浇铸而成的民间糖塑形式,因为在丰县地区作为葬礼祭祀之用,其造型中又多人物形象,所以当地人俗称为“糖人贡”。

丰县糖人贡艺术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糖人贡,顾名思义,是用食品原料白糖加工制成人物或物品形状的的贡品。

一般用木质的模具(因为防止糖过热在制作过程中粘连模具,一般使用梨木)。

首先要把捆好的糖人贡模子浸泡在水中,使模子表面湿润,这样模具不沾糖浆,糖人贡成型后也较容易脱模。

然后将铜锅置于火炉上,加适量水和白砂糖,细火慢熬至水分收干,达到适宜温度、成色。

准备灌模前把模子从水中捞出,甩掉多余的水分,置于干净的空盆内。

看到锅内白糖溶化后可开始灌模,一人两手握模,让模口直立朝上,另一人把糖浆快速倒入糖人贡模内。

然后滚动模具,使糖浆均匀着模,倒出多余的糖浆并用木铲作适当修补。

滚动时要迅速并均匀用力,以保证糖人贡成型后厚薄均匀,造型饱满、充实。

最后,将模内糖汁冷却至充分凝固后,解下模上的绳子,将模子一块一块轻轻拿掉,一个凝固成型的糖人就呈现出来。

风干之后的糖人贡只是半成品,还要用毛笔、食用色素(多用胭脂红、食用绿、食用黄)绘彩即为成品。

相糖的制作一般选择晴天,因为阴天下雨相糖不易成型,影响成色。

糖人贡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秘不授人。

所以是的糖人贡的制作人有着很多的局限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生长在中国的一个小城市,这个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家乡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家乡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分享它们对我个人和整个社区的影响。

首先,我想介绍的是我们家乡传统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春节期间,整个城市都笼罩在喜庆的氛围中。

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其中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出、舞龙舞狮和花车巡游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动。

其次,我想谈谈我们家乡的传统手工艺。

在我的记忆中,我常常看到老人们在街头巷尾传承着古老的手工艺技能。

其中最著名的是陶瓷制作。

我们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陶瓷艺术而闻名,这些陶艺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细腻的纹饰和独特的色彩,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另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家乡的传统音乐。

这里诞生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触角。

当我听到这些音乐时,我能够感受到家乡的韵味和独特之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体验。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活动和艺术形式,我家乡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一提。

例如,我们的饮食文化非常独特,拥有多种传统美食和烹饪技巧。

而且,我们拥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家乡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它们让我知道了这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让我对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感到自豪。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参加民俗活动和学习传统手工艺可以帮助我放松身心,提升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社区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

它们使人们保持联系,形成共同的记忆和价值观。

传统活动和艺术形式也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为社区创造经济机会和就业岗位。

家乡的民间艺术

家乡的民间艺术

家乡的民间艺术一、引言民间艺术是我家乡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们的智慧,不断在世代传承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我家乡的民间艺术,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精彩的世界。

二、舞蹈与音乐我家乡是一个独特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和音乐。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土家族的歌舞艺术。

土家族是我家乡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欢快的歌舞贯穿着人们的生活。

土家族的舞蹈动作婀娜多姿,富有韵律感,他们常常利用手指的灵活变化和脚步的轻盈跳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此外,我们家乡还有许多其他的民族舞蹈,如苗族的银饰舞、黄鹤舞等,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三、工艺与绘画我家乡的民间艺术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工艺品与绘画。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民间工匠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蜀绣。

蜀绣是我家乡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而著名。

在蜀绣中,绣娘们以巧手与绣针为笔,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经典作品,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此外,我家乡的绘画艺术也十分丰富多样,如水墨画、年画等,它们都以独特的技法和题材呈现出我家乡的独特文化。

四、戏剧与曲艺在我家乡的民间艺术中,戏剧与曲艺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巫剧。

巫剧是我家乡独特的一种戏剧形式,结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流传了数百年。

巫剧中的演员虽然只是普通百姓,但他们能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观众带入一个神秘的世界。

此外,我们家乡还有形式各异的曲艺,如评弹、快板等,它们以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曲调,陪伴着百姓们的生活,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

五、结语家乡的民间艺术是一张独特的名片,它记录了过去的光辉,也传承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今,我家乡正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些民间艺术。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会努力学习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它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民间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希望大家也能来我家乡一探究竟,亲自感受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世界。

家乡的非遗文化作文(武汉)

家乡的非遗文化作文(武汉)

家乡的非遗文化作文(武汉)
我爱我的家乡武汉,它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历史的城市。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那是清晨的香味,是妈妈的味道。

我爱武汉的黄鹤楼,它高高耸立在江边,仿佛在倾述着古老的故事。

但我最爱的,是家乡的非遗文化。

奶奶的手艺精湛,可以做出精美的剪纸,像是冬天里的雪花,又像春天的花朵。

爷爷会弹奏历史悠久的笛子,那声音,像是在说故事,又像是在唱歌。

听说过,武汉还有许多非遗文化,例如汉绣、泥塑、京剧等。

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装饰着家乡的天空。

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像爷爷奶奶一样,传承家乡的非遗文化,让它们像星星一样,永远闪耀夺目。

我要学做汉绣,让它像彩虹一样动人心魄;我要
学吹笛子,让它像溪流一样清澈纯净;我要学京剧,让它像戏剧一样精彩纷呈。

我爱家乡的非遗文化,它是我心中最动人的景色。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风采我的家乡阜阳位于长江以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北国”。

它没有纵横交错的南方小巷;也没有遍地黄沙的西北风光;更没有冰冻三尺的东北奇景。

可是在我眼中,她依旧很美,她的美不仅仅是外表,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她的美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每一次了解这些,都会深深地体会到她的内涵是如此的深广。

太和狮子灯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狮子灯创始人张守本,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日,聚集一帮武术爱好者,以自制的狮子作道具,自娱自乐欢庆节日,发明了原始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多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

后来,家族中一直把这种舞蹈流传下来,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张守本之子张天荣聚集东关武术爱好者排练狮子灯,因舞狮子演员武功扎实,能表演高难度技巧,东关演出的狮子灯广受欢迎。

狮子灯一般在春节期间出灯。

1956年成立的太和县洪山杂技团将狮子灯舞作为保留节目上演,并增加了狮子钻火圈,走翘板等精彩场面。

狮子灯表演由训狮武士执绣球引狮入场,扮狮人表演狮子窜、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还跃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绠、走梅花桩等惊险情景。

同时配合狮子灯烟火,增添了欢快热烈气氛,整场演出惊险有趣,高潮迭起。

狮子灯在“文革”中被迫停演,洪山杂技团也被迫解散。

近年来,狮子灯第五代传承人赵继虎创办龙醒狮会,招收有武术功底的青少年30余人学习舞狮,使这朵民间舞蹈艺术奇葩再次绽放。

淮河文化淮人喜好酒,饮酒的历史颇为悠久。

在淮河下游的下草湾,发现了一千五百至一千二百万年前的古猿化石,定名为“双沟醉猿”。

古猿曾醉酒于双沟,足见淮人与酒的渊源久。

当年淮夷迎战前来掠地的周人就曾举觞别长淮。

据传,古代有名的酒仙刘伶、阮籍、嵇康和造酒的祖师杜康都是淮人。

《晋书》上说阮籍曾一口气“饮酒二斗”,也曾经一“醉六十日”才醒。

刘伶更是嗜酒如命,曾经一醉三年,并留下了咏酒的传世之作《酒德颂》。

嵇康的酒名虽然次之,但他也曾发出“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的感叹,并留下了著名的《酒会诗》。

家乡非遗介绍

家乡非遗介绍

1
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形状的装饰
我家乡的剪纸技艺以其细腻、精湛的刀法和丰富多彩
2
的图案而闻名
3
这些剪纸作品通常表达着吉祥、富贵和幸福的主题
剪纸
1. 历史与文化背景
剪纸起源于汉代,普及于唐代,兴盛于宋 代。古人用剪刀和纸制作出各种寓意吉祥 的图案,如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这些 剪纸作品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 趣,又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家乡非遗介绍
总结:xxx 民族:XXX
-
剪纸
目录
刺绣
家乡非遗介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更是代
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介绍一些我家乡的非遗项目,并探讨它 们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及传承情况
剪纸
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是贴在窗纸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刺绣
2. 艺术价值
刺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和精湛的技艺上。刺绣作品要求艺人具备高超的针线 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要了解不同织物的特点。刺绣作品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图案 生动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刺绣
3. 传承情况
近年来,刺绣技艺的传承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一些学校和社区开始开展刺绣技艺的培 训课程,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此外,一些刺绣艺人还通过 成立工作室、举办展览等方式,推广刺绣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发展。同时,一些创新 性的刺绣作品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进一步推动了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刺绣
刺绣
A
刺绣,又称" 绣花",是一 种以针线在 织物上绣制 各种图案的 民间手工艺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将玉 屏箫笛作为珍品,赠送来访的 国际友好艺术表演团体。
1988年,邓小平的女儿邓 琳订做了玉屏龙凤箫笛及牛角 手杖作为对其父母的寿礼,深 受邓小平同志的喜爱。 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 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
玉屏箫笛是贵州的三宝之一,与国酒茅台齐名。
理学院
姚萌
1033005
976 Ⅸ-16 侗医药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 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 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 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 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具 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玉屏箫笛,不仅是一种极好的 民族乐器,同时也是一件高雅 的工艺品,其历史悠久,驰名 中外。
溯源传说
制作工艺 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 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 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 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 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 合称"平箫玉笛"。
蓄来的『诗诗有制多雕种多统 而雄策龙词画三成复刻特年手 隽箫管凤更,十,杂、有历工玉 永音。屏显管八箫,成的史箫屏 。浑雄箫得身道制且品水。笛箫 厚的』古的工作均四竹它的笛 洪略最朴古序有采个为以典制 亮粗受典铜。二用工原生型作 ;,欢雅色最十手艺料长代工 雌雌迎 彩后四工流,在表艺 箫的,。刻在道制程经玉,历 又稍它玉上箫工作,过屏至史 音细是屏各笛序。制取县今悠 色。雌箫种表,从作材境已久 圆吹雄笛图面调伐工、内有, 润奏成中案刻音竹序制的四是 含起对尤、以笛到繁坯一百传 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聚德的孤独
金融083 王伟赞 08015327
2010年,或许是中华餐饮老字号的悲情之年,6月,北京前门大街,爆肚冯、年糕钱、羊头马等北京“老字号”小吃纷纷撤店,兵败如山倒。

同时,部分老字号在淘宝网上线,商业现实的窘境,迫使它们转战电子商务,以求生天。

众多老字号焦头烂额,苦苦挣扎,唯独北京全聚德,早在2007年就已A股上市,其融资模式被树为行业标杆。

于老字号一派愁云惨淡之中,全聚德的光鲜绝无仅有,却也分外孤独。

“餐饮一哥”的孤独症
2006年,商务部发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认定了全国1000家“老字号”企业。

其中,很多餐饮老字号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

比如,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等等。

全聚德,是中国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餐饮企业,坊间称为“餐饮一哥”。

全聚德曾经1996年和2001年两次筹划上市,均告失败,瓶颈在于净资产规模不大。

为此,全聚德并购了三家餐饮老字号:“仿膳饭庄”、“丰泽园”和“四川饭店”,实现四强的资产聚合,还将首旅集团、新燕莎集团旗下的所有餐饮品牌囊括其中。

事不过三,2007年,全聚德终如愿以偿,在深交所成功挂牌。

此后,全聚德加速变革和扩张,大手笔展开店面装修、连锁扩展、食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等众多项目。

全聚德的核心制作工艺,由传统的挂炉转变为电炉,引起国内外震动。

由于挂炉烤鸭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全聚德把该技艺转变为演示项目,在各个主力店向顾客展示。

“餐饮一哥”全聚德的上市融资,对其他老字号小兄弟有多大的借鉴价值呢?
其实,全聚德能驰骋资本市场,深层次原因有两点:一、企业在并购和扩张过程中,政府给予其关键性的眷顾和扶持;二、政府主导下的多品牌捆绑聚合,形成多菜系、多品位、多品种于一体的完整的餐饮产品结构,真真是大树(政府)底下好乘凉!
全聚德的“一哥”之路可谓大道朝天,使众多老字号小弟兄们望尘莫及,因为,它们又“小”又“弱”。

“小”在规模,融资艰难,利润率低,营销模式单一落后,这是众多小吃折戟前门大街的主要原因;“弱”在产权不明晰,体制创新能力较弱,同时,自身品牌和文化建设也十分薄弱,所以,2007年至今,不但没有诞生第二个全聚德,相反,还发生了前门大溃退。

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老字号未能和产业实现充分的融合,以北京什刹海景区为例,这里集中了众多老字号小吃,但整个景区的消费水平较低。

调查显示,2005年,境外游客在什刹海人均消费,主要为101元~200元人民币,占38.1%。

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主要为50元~100元人民币,占39.5%,竟然有62%的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不足60元。

这区区60元,若扣除了门票、交通等刚性消费,餐饮消费就更加少得可怜,全聚德一只烤鸭能卖到100多元,它的小兄弟们抱团的人均消费还不足百元,情何以堪!
化整为零,重回民间
目前,老字号小吃的发展方式主要有三:第一,即走全聚德的“一哥之路”;第二,捆绑式集约经营,比如,北京的的聚德华天,旗下收入了鸿宾楼、烤肉季、烤肉宛、同和居、庆丰包子等20家老字号品牌,品牌数量不少,强者不多;第三,众多老字号采用实体店方式,资源整合为小吃一条街,如北京的什刹海、元大都土城酒吧街、南锣鼓巷和大栅栏,天津的食品一条街等。

近年来,全聚德运营平稳,但众多老字号小吃却一再受挫,除前门折戟之外,在吉野家、真功夫、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品牌不断挖渠布网,跑马圈地之下,老字号餐饮本已有限的民间市场急剧缩水。

作为非遗项目,老字号餐饮本就是草根出身,物美价廉,便利百姓,可如今,却偏偏既不民间,也不快捷。

长期以来,老字号忽略了15岁~42岁消费人群的需求。

据调查统计,国内游客最主要的年龄段是15岁~42岁,老字号自我沉醉,年轻游客就不买账。

餐饮一哥的模式不可复制,政府扶持的发展路径亟需突破。

实际上,政府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大力扶持每一个餐饮老字号,部分“老字号”重新归于沉寂,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合理性。

首先,并非所有老字号都具备较大的利用价值,其兴衰成败依然要遵循社会发展和市场规律。

其次,老字号的文化价值有高有低,对其不加区别的政策扶持,显然是不适当的。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让老字号小吃化整为零,重新回归民间经营状态。

首先,卖产品,也要卖技术,在品牌特许加盟之外,还要注重制作工艺的技术授权,积极扩展餐饮培训领域。

其次,不必争抢重点的商业地段和店面,退回到社区和街道。

不必死守实体店,可以复活民间的经营方式,如引车吆喝,摊贩叫卖,本来就是草根出身,何必今天拿起架子?
今年,老字号穷极思变,进军电子商务,如鱼得水,但电子商务存在巨大的假冒伪劣侵害,这对于品牌建设薄弱的老字号而言,格外需要警惕。

老字号不能对政府支持的路径产生依赖,归根到底,还是要生存在市场里,而不是被“保护”到博物馆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们的利用。

本文系《中国经济周刊》专栏文章。

裴钰,人文学者,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研究,在名人故里经济、文化遗产利用和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等方面,均有创新研究。

七代传人传承下来的挂炉烤鸭、百年中不断精进的全鸭席领衔,泥人张、料器、剪纸、景泰蓝制作、扎燕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昨日起纷纷登上前门全聚德的舞台,向前去用餐的中外食客展现了具有144年历史的全聚德品牌起源店的文化盛宴。

“内有雅座、随意便酌”的老招牌挂在前门大街改造中保留下来的140多年的全聚德老店门脸儿上,老北京店小二儿打扮的服务员招呼着前去用餐的中外宾客。

是“全聚德”品牌起源店的缘故,具有144年悠久历史的老店——前门店,各处都被用餐的顾客当做景点,拍照留影。

“几十年了,咱就是爱吃这口儿!”老北京孙大爷和老伴儿正琢磨今儿点什么吃,他说,过去,吃全聚德烤鸭是奢望,只能看着油汪汪的烤鸭咽口水。

如今,经济条件好了,他和老伴馋了就来前门全聚德吃烤鸭,老人说,这是老两口的盛宴。

不仅是老北京人,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多数点名要到这里品尝地道的北京烤鸭。

而这样的吸引力可不是一般的品牌所具备的,2008年6月,“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全聚德全鸭席制作技艺”也已被崇文区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全透明的烤鸭操作间外,任何一位食客都能全程“监督”烤鸭从烤制到出炉的全过程,烤鸭烤制的过程依旧神秘,但每位嘉宾却吃得格外踏实;前门全聚德特别的精品“全鸭席”,既有宾客熟知的火燎鸭心、芥末鸭掌等“全聚德”经久不衰的招牌菜品,还有前门全聚德在近几年新推出的鸭粒响铃、菠萝咕噜鸭、芫爆驼峰鸭舌等新式鸭风味菜肴,宾客在尽享美味的同时,更能从中品味到“全聚德”制作技艺的炉火纯青。

前门店在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3日间,推出以“品美味赏绝艺享新年‘文化盛宴’尽在前门全聚德”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周,在2009年新年到来之际,为宾客烹制一道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全面展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同时,泥人张、剪纸、料器、景泰蓝、扎燕风筝、北京绢人6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人也进店面为宾客展示制作工艺。

每一位到前门全聚德用餐的宾客在品尝经典与创新菜品的同时,都可与“全聚德”饮食文化“亲密接触”,并集中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绝技精髓。

据了解,活动开幕当天,几家非遗技艺传承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和代表作品。

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宏(张宏
博客,张宏新闻,张宏说吧)岳老师还特意为“全聚德”制作了泥塑烤鸭师,可谓是惟妙惟肖、神形兼备;有着“中国十大神剪”之称的徐阳大师,也设计剪出了宏伟的“天下第一楼”,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全聚德饮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次活动锦上添花。

商报记者任宏/文暴帆/摄
全聚德“非遗”技艺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全聚德”创建于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

第一代烤鸭师傅姓孙、人称“孙小辫”,经历蒲长春、张文藻和田文宽共四代烤鸭师傅单杆相传。

解放后,“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进一步弘扬,并以集体传承的形式又相继培养出第五代、第六代,到现在已延续到第七代烤鸭厨师。

如今,经过几代全聚德人的努力,“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已形成一整套标准、规范的工艺流程。

2、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聚德全鸭席制作技艺
“全聚德的全鸭席制作技艺”从原本单纯的“鸭四吃”发展到现在以鸭子为原料的500多道冷热菜肴,并以其在选料、加工、烹制、组合等方面的显著风格,经久不衰,加之较全面的营养价值,使得“全鸭席”取得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度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