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音韵》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_《神州音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神州音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神州音韵》教学设计课题:唱歌综合科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法教具准备:电子琴、小鼓、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凤阳花鼓》是安徽民歌,其旋律优美、歌词朴实便于传唱,深受老百姓所喜爱,因凤阳流传最早而出名,所以称之为《凤阳花鼓》。

《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属“广东音乐”,是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的代表作。

描述了我国南方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情境,表现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唱《凤阳花鼓》,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通过欣赏《赛龙夺锦》,让学生了解广东音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的形式感受音乐作品。

2、欣赏乐曲《赛龙夺锦》,了解广东音乐的代表乐器。

知识和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凤阳花鼓》2、指导学生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背唱歌曲。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唱歌曲当中的衬词,了解民族五声调式。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1.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师打节奏,学生模仿。

引出切分音,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由鼓引出课题《凤阳花鼓》通过微视频了解凤阳花鼓。

三、学唱歌曲1.初听歌曲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作品介绍3.哼唱歌曲4.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5.为歌曲填词演唱。

解决切分音、衬词的知识点。

6.完整演唱歌曲。

7.分组演唱巩固歌曲。

8.指导学生进行唱谱,讲解鱼咬尾,观看微视频,讲解五声调式。

9.背唱歌曲10.组建小乐队表现歌曲。

11.创编旋律的练习——旋律接龙,引出《赛龙夺锦》四、欣赏《赛龙夺锦》1.初听乐曲2.作品介绍3.欣赏讲解4.为乐曲编配动作,感受乐曲。

五、拓展提升欣赏其他地区的民歌六、小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

凤阳花鼓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朴实的像山间的一缕清风,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赛龙夺锦》给予我们团结向上的力量,这些民间音乐是我们的瑰宝,我们要传承和发展下去,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听流行音乐,正处在变声期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演唱,这跟他们青春期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有关,因此,我想多让他们聆听音乐也是一种学习,在聆听的基础上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神州音韵 四 教案

神州音韵 四 教案

神州音韵四教案教案标题:神州音韵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音韵文化,认识神州音韵的重要性。

2. 学习并掌握神州音韵中的四个音韵要素。

3. 培养学生对音韵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州音韵的概念和意义。

2. 四个音韵要素:声、调、韵、字。

3. 神州音韵的传统乐器和演奏方式。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音韵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介绍神州音韵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音韵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3. 分别讲解四个音韵要素:声、调、韵、字,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和解释。

4. 介绍神州音韵的传统乐器,如古琴、古筝等,并简要介绍其演奏方式。

实践活动:5. 给学生分发乐器模型或制作简易乐器,让学生亲自体验演奏的过程,感受音韵的美妙。

6. 组织学生进行声音模仿练习,让他们通过模仿不同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变化和表达方式。

巩固练习:7.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词语中的音韵要素。

8.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并互相交流和学习。

拓展活动:9.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和演奏的成果。

10.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中国传统音韵文化的相关知识,如民歌、戏曲等,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评价:1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音韵要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中国传统音韵文化。

2. 乐器模型或制作简易乐器的材料。

3. 练习题和讨论题的复印件。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自己的音韵才艺。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用音韵要素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以上是针对“神州音韵四教案”的一个示例,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具体的教案撰写还需结合教学对象的年龄、学科要求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设计。

4神州音韵

4神州音韵

《神州音韵》(一)教案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

2.欣赏乐曲《月牙儿五更》。

3.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

【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

2.了解《黄河船夫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

3.欣赏东北民歌《月牙儿五更》、《乌苏里船歌》,感受、体会东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学唱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了解民歌种类、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钢琴、CD机、多媒体。

【教材分析】1.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歌曲生动的描写了在气势壮观的黄河上,船夫们那种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搏的豪放气质,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歌曲为单声部曲式,第一主题乐句(1——4小节)和结束句(13——15小节)的曲调高亢、悠扬,首尾呼应,有问答之意。

2.东北民歌《月牙儿五更》《月牙儿五更》是一首东北小调,徵调式。

全曲音乐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

第一句音调舒展、节奏明快,是全曲明朗情绪的基调;第二句的前半句具有承接旋律音调的意义,后半句引入了新的旋律音调;第三句为“转”,在音型、节拍、调式色彩上都有变化;第四句,最后收于全曲最低音。

3.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乌苏里船歌》《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

由郭颂等人于1962年在吸收了民歌《想情郎》的曲调后,改编而成的。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板性的引子;第二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散板性的尾声,与第一段相互辉映。

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生活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多媒体展示歌手阿宝演唱陕北民歌片段,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

2.教师:你对民歌了解多少?请举例并哼唱其旋律。

学生回答。

3.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学唱《黄河船夫曲》1.播放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请学生仔细聆听。

教师:请你谈谈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绪?学生回答。

2.再次播放歌曲,请学生随机自主哼唱,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音乐教案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音乐教案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月牙儿五更》、《包楞调》、《乌苏里船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学唱《猛听得金鼓响》。

2、了解、学习“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采用对比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创编旋律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三、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齐鲁燕赵音乐的特点。

2、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包楞调》《月牙儿五更》《孟姜女哭长城》等齐鲁燕赵音乐的特点。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境界,并掌握民歌的流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地图)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份吗?学生: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代属齐鲁燕赵。

2、教师:今天,就由老师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的音乐世界。

由地图或老师讲解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1、欣赏《包楞调》(1)教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中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它们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教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愣愣”而得名。

(2)教师:请同学们跟随钢琴演唱音程学生演唱(3)教师: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包楞调》(出示谱例),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

(4)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与《包楞调》进行对比,找出两首音乐作品中相同的地方。

学生:两首歌曲中都使用了衬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采用先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再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特点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其对歌曲表现欢乐情绪所起的作用。

初中音乐《神州音韵》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精选全文完整版

初中音乐《神州音韵》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神州音韵》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共用一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展各项活动,掌握本单元的内容,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单元主要学习方式是欣赏、唱歌、小组合作。

学生预期能够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凤阳主题单元围绕“神州音韵”,选择了《凤阳花鼓》、《赛龙夺锦》、《姑苏行》、《斑鸠调》、《幸福歌》、《洞庭鱼米香》等优秀歌曲,以演唱、聆听、欣赏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可分三个专题:专题一:学唱《凤阳花鼓》,欣赏:《幸福歌》、《洞庭鱼米的主奏乐器音色。

通过三个专题的划分及单元主题的问题设计,在听赏和演唱活动中有机的融入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开花鼓》,懂得香》;专题二:欣赏《姑苏行》《将军得胜令》,学习打击乐合奏《龙腾虎跃》;专题三:学唱《斑鸠调》,欣赏《赛龙夺锦》《赤兔嘶风》。

重点是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学唱《凤阳花鼓》《斑鸠调》,学会欣赏、分析歌曲。

难点是把握歌曲风格并能表达,辨析广东音乐和福建南音所用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并能够与小组合作展示一首表达该歌曲。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五声调式的认知。

2.了解民歌体裁和民间器乐演奏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江淮、浙赣、楚湘、闵粤地区音乐文化的丰富情感。

2.了解不同地区民歌和器乐作品的地方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了解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调式。

2.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财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能够感知音乐作品中的力度、速度等音乐表现要素,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1、黄河船夫曲教学目标: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走进西部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

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

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

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进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1、介绍地域环境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

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

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二)第二课时(欣赏课)教学内容:1、欣赏《赛龙夺锦》,感受广东音乐的魅力。

2、欣赏歌曲《斑鸠调》,感受江西赣南民歌节奏特点。

3、欣赏笛子独奏《姑苏行》,感受昆曲的印象。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赛龙夺锦》,认识扬琴与高胡两种乐器。

2、欣赏歌曲《斑鸠调》,了解江西赣南民歌节奏旋律特点。

3、通过欣赏笛子独奏《姑苏行》,了解曲笛和梆笛的区别,学会曲笛吹法。

教学重难点:1、能够区分扬琴与古筝、曲笛和绑笛2、学会曲笛吹法,了解指法教材分析:1、广东音乐又称粤曲,是广受人们喜欢的民间乐种之一。

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它以人们熟知的粤曲小调为素材,内容多为生活中的情景,如自然中的山川、河流等。

其结构短小,曲调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本课欣赏的《赛龙夺锦》就取材于五月端午的赛龙。

2、歌曲《斑鸠调》是江西安远的民间小调,也是当地节日歌舞活动中的一种传统“灯歌”。

学生通过欣赏歌曲《斑鸠调》,了解江西赣南民歌节奏旋律特点及歌曲中的衬词(节奏轻快、旋律活泼,衬词如:吆嗬嗨)3、笛子独奏《姑苏行》是一首关于根据昆曲和江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乐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风光画卷,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喜欢民族音乐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好,新课导入,开始上课。

二、新课欣赏1、通过观看视频欣赏《赛龙夺锦》,认识扬琴与高胡两种乐器。

看图用语言描述扬琴的样子,把扬琴与古筝,高胡与二胡能区分开(拨古打扬)2、欣赏歌曲《斑鸠调》教师提问:这首歌曲节奏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活泼轻快等•••观看视频,提出问题:歌曲中的吆嗬嗨有什么作用?能不能去掉?弓I出歌词中衬词的概念(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

)教师提问:还有谁知道哪些民歌中的衬词?举例:宋祖英《龙船调》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我去拜年哪呵喂3、通过欣赏曲笛独奏《姑苏行》和梆笛独奏《喜相逢》了解曲笛和梆笛音色上的区别,通过观看视频,总结“梆短曲长”的特点。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凤阳花鼓》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沿村乞讨,民间艺人口唱小曲,身背花鼓,手持小锣,挨家挨户边舞边唱。

《凤阳花鼓》有新旧两个版本,旧《凤阳花鼓》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生涯,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平世道,倾诉了生活的艰难,新《凤阳花鼓》旋律更欢快,再加上衬词"得儿飘""另当"的运用,虽然衬词无实际意义,但却渲染了欢快的气氛,通过新旧《凤阳花鼓》的对比欣赏让学生能了解世事的变化,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演唱体验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2.在与教师共同的学习中,积极思辨、开启心智,初识民歌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外向的吸纳和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1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

2.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

在歌曲乐段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的演唱《凤阳花鼓》,感受安徽民歌的魅力。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并把握好一字多音演唱的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生听歌曲《凤阳花鼓》进入教室。

教师:大家猜一猜这是何种乐器?(出示双条鼓的图片)学生:鼓类打击乐器。

教师:这是双条鼓。

通常,表演者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也由此得名。

双条鼓起源于在凤阳,又称凤阳花鼓,在安徽有一首民歌就是以凤阳花鼓为名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唱吧。

(二)分段欣赏1.简介这首歌曲叫《凤阳花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安徽民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律动时间
1、出示《万马奔腾》的主要节奏,带领学生敲击。
2、给学生分组,试着表现不同的节奏型,来体会乐曲的节奏和气氛。
3、拓展:欣赏2014年央视春晚的舞蹈《万马奔腾》,并让同学们用刚才的节奏来随着视频敲击。
七、教师寄语:
1、总结本课学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大自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对学生们的祝福。
八、下课!
2、图片讲解关键点:内蒙的风景、关于敖包的小知识、蒙古人的服饰、蒙古人的美食、蒙古人性格和爱好。
三、介绍蒙古族的部分歌手及代表作
1、师:“我在旅行的路上,听了好多内蒙古的歌曲,现在把内蒙古歌手及代表作来与同学们分享”。出示内蒙歌手的图片,并选听几个有代表歌手的歌曲。
2、介绍自己做喜欢的以为蒙古族歌手——德德玛
授课人:胜利第三十四中学陈云靖年级:八年级
单元:第四单元《神州音韵》课型:欣赏课课时:第二节
教学内容:欣赏1、歌曲《牧歌》2、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进而对蒙古族的音乐及其表现形式产生兴趣。
二、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歌曲的悠长、舒展、婉转动人的音乐特点,并试着唱一唱,体会蒙古长调的感觉。
4、让学生跟老师的钢琴伴奏,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5、欣赏视频,无伴奏合唱《牧歌》,启发学生静静的聆听,感受纯粹的人声,营造出来的美妙意境, 再出示一道连线题。
五、欣赏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1、师:“晚上,我们住在了乌兰布统草原的蒙古包里,恰逢蒙古包外面在举行篝火晚会,有很多的蒙古歌手和舞蹈家表演,我们有幸听到了一位马头琴演奏家演奏的马头琴曲《万马奔腾》,被演奏者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
3、聆听德德玛演唱的《牧歌》
4、德德玛生平简介
四、欣赏蒙古歌曲《牧歌》
1、师:“因为喜欢歌手德德玛,所以我就在旅游的途中,认真学习了《牧歌》这首歌,今天带领同学们一起唱唱。”出示《牧歌》的歌谱,并启发学生找出歌中唱到的“蓝天”“白云”“羊群”“草原”。
2、小知识:长调和短调
3、再次聆听德德玛演唱的《牧歌》,带领学生试着轻声演唱。
2、介绍马头琴,并简单讲讲马头琴的传说,介绍“马”在蒙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3、介绍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以及他的代表作《万马奔腾》的创作由来。
4、欣赏视频,齐.宝力高演奏的《万马奔腾》
5、分析乐曲《万马奔腾》的情绪、节奏、旋律特点。
6、拓展:二胡曲《赛马》并欣赏视频
7、让学生们说一说,马头琴和二胡在音色和表现方面的区别。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教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那一趟旅行让我受益匪浅,今天我来陪大家一起去看看草原,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我的收获。”
二、介绍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1、师:“我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旅行中拍摄的照片,请同学们在歌声中随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吧!”向学生展示照片,并向学生讲述照片中的景物。
三、认识蒙古族重要的乐器——马头琴,在音乐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奔放、豪迈、热烈。
教学重点: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
教学难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教学主线:以“陪你一起看草原”为主线,结合教师的亲身经历,带领学生一起通过重温老师的旅行,一起走进草原来感受草原的歌,草原的曲,草原的情。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