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灾情发展趋势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 速上升 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 上升的原因? 科技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 提高、人们防震意识的加强,因地震死亡的人口下降。中国经 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 呈上升趋势。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 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 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 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却是东重西轻。虽然 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 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 口、城市密度大,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 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课堂小结
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1.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此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2.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 1.与人口密度有关,百万人口大城市 2.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3.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1.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灾区下列灾害的发 生与这次地震无关的是( C) A.山体滑坡 B.唐家山堰塞湖 C.暴雨 D.泥石流 2.为了将营救出的重伤员及时运送到成都等大城市救 治,应选择的最佳交通工具是( D) A.火车 B.汽车 C.轮船 D.直升机 3.要为评估灾情、抗震救灾、防控次生灾害等提供及 时、可靠的决策信息(影像资料),优先选用的现 代技术手段是( C) A.数字地球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全球定位系统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图)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 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
中国的地质灾害

3、灾害造成的损失
①造成经济损失 ②危害交通干线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一滑坡—
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
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
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 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
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 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然灾害出现几 率大的地区 分析孕灾环境特点
中国西南地区灾害成因分析
课标
地震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 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从灾害强度、受灾体易损
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防 灾减灾识等方面分析
通过比较同一次地震,归纳随距 离震源远近不同造成的不同 程度危害(死亡人数、财产 损失等在程度上的差异)。
教学目标
•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 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 和特点。
(2)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除浙江、贵 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 的袭击。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 度Ⅷ级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 /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 市总数的46%,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 城市占70%;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 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 可见地震灾情隐患的严重程度。
5、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我国哪个 地区是地 质灾害的 多发区?
地质灾害 多发的原 因有哪些?
知识点一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专题知识点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9年初,一场罕见的旱灾在我国北方地区蔓延,受旱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 029次,旱灾1 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情况更为严重。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 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 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加严重。
(1)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大规模增加的原因是什么?(3)简述旱灾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旱灾的主要措施。
知识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御1.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关联性(1)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
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考向一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危害示例 1 (2009·山东文综)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方法技巧学习和认识自然灾害的目的是为了减灾与防灾,所以充分认识自然灾害特点十分必要。
(1)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2)群发和群聚现象的发生(3)灾情前兆与预报: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中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
三、组织体系(一)领导小组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应急指挥部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三)应急专家组成立应急专家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四、预防与预警(一)预防措施1. 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情况。
2.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防治任务和责任。
3.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发生。
4.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二)预警措施1.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2. 制定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相关部门和公众。
3. 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的合作,及时获取相关预警信息。
五、应急处置(一)应急处置流程1. 发生地质灾害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指挥部。
2. 组织专家对灾害情况进行评估,确定灾害等级。
3. 指挥部根据灾害等级,决定应急处置措施。
4. 组织救援队伍、物资、设备等,投入救援行动。
5. 加强对受灾地区的巡查和监测,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二)应急处置措施1. 疏散转移受灾群众,确保生命安全。
2. 进行抢险救援,恢复基础设施和交通。
3. 开展卫生防疫和医疗保障,防止疫情发生。
4. 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六、信息报告与发布(一)信息报告1. 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地质灾害情况。
2. 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二)信息发布1. 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2. 做好与公众沟通,解答疑问,稳定社会情绪。
七、保障措施(一)物资保障1. 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 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
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 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
全国有350 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 余座大型工厂、55 座大型矿山、3000 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 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
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 万多个,塌陷面积300 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 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 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 多平方公里。
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 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
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围占国土面积的44.8%,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区。
岩溶塌陷分布广泛,自1949年以来,已在24个省(区市)发生近干起,塌陷坑总数3万多个,尤以中南、西南地区最多。
矿区(以采煤为主)采空塌陷十分严重,仅华北,华东地区的煤矿区采空塌陷每年就达10.5万亩。
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几十亿元。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全国已有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
地面沉降虽不致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够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所以造成的经济损
失尤为严重。
地裂缝已在17个省(区市)200多个县(市)发现400多处。
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地质灾害已成为造成我国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之一。
中国的地质灾害(自用)

105
华北区、台湾地区: 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 洋板块的交界带,地 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 处在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 板块交界地 带,地壳活 动活跃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①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 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②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 员的伤亡减少。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
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 和特点。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一、地震 地质 灾害 多发原因 特点 分布 灾情 东重西轻
地震
5、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1.震中距: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此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影响烈度的因素: 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 2.震发的时间: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经济发展水平(人和资产密度) 人为因素: +防震抗震意识
1.人口密度:百万人口大城市人口稠密 2. 抗震强度:房屋抗震系数小 3.防震意识:人的防震意识弱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自然原因: 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物质:岩体比较破碎(松散物质丰富); 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 气候: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 人为原因: ①植被破坏严重; ②工程建设频繁
地形:地貌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类型多变, 地质:地质构 地势起伏大 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西南地区的 造复杂,构造 ,大斜坡多 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 运动强烈,多 ,易发生滑 结果。 地震,诱发滑 坡; 坡和泥石流
中国地理-中国的自然灾害(共37张PPT)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 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 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 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 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
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 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地震的震级: 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震级越大,释放能量越多。 (震级每大一级,能量就大31.6倍。)
地震的烈度: 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叫作地震烈
度。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
1.2 我国地震的分布 地震东少西多,灾情东重西轻, 死亡人口下降、经济损失上升。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 面气压形势图”。
(2)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 可能是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梅雨
夏初,江淮地区出现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特征:长时间的连续降水, 日照时间短, 湿度大。
(2)寒潮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地表热量交换,维护全球的热量平衡。 ②寒潮带来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消融 缓解春播旱情。
③寒潮带来低温,还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 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⑤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
④净化大气。带来的雨雪天气,增加了空气湿度,减少北方的扬尘 天气,也会使飞沫中的病毒随雨雪降落。
降水量:大小与集中程度;
来水 水系:支流多少、水系形状与流域面积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灾害1.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
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
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
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
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
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
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造成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
一些地区和县(市)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
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
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大体可以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
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
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
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
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
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如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内温差悬殊,风蚀作用剧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风沙化、土地冻融等灾害发育严重。
而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南部地区,尤其在西南山区,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灾害频繁发生。
在东部平原地区,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人文活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
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
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
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近来,各种地质灾害对我国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等,2000),近年来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00亿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损失超过5亿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国平原区的46个城市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活动正在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深入展开,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起步。
一旦大规模经济开发,也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
总而言之,由于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组合特征和发育、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变化规律。
今后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可能将不断增强。
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以及防治工作对于我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2. 第二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作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以下简称崩、滑、流)具有突发性强、分布范围广和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2.1. 第一节崩、滑、流的发育分布规律崩、滑、流的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1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2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和强度、和流速);3植被发育程度;4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
将崩、滑、流灾害点按表2.1所示的标准划分成“特大”、“较大”、“中”、“小”三级,然后将各省(区、市)不同规模的崩、滑、流灾害点的发育情况列于表2.2,以表述各省(区、市)崩、滑、流的整体发育水平。
表2.1崩、滑、流灾害点发育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据段永侯等,1993)注:对具体灾害点如三项指标满足其一即入档。
表中“特大”、“较大”、“中、小”的含义并非变形方量所表征的规模的大小,而是变形方量、致死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者的综合评价,在一般情况下崩、滑、流的发育规模(通常以变形方量表征)、致死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具有正相关关系,多数灾害点这三项指标均在同一级内。
由表2.2可见,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中小型灾害点的统计口经各地很不一致。
表中的数字仅指有确切记载的数字,多数省份由于大量发育规模小或危害不重或发生时间较早或没有进行调查缺乏资料记载,所以实际上我国崩、滑、流灾害点数要远超过以上统计数字。
仅据云南、辽宁、北京、河北、四川、甘肃6省(市)的初步统计,虽无确切记载但仍有迹可辩(多指遥感解译)的崩、滑、流灾害点就达41万处之多。
图2.1反映了我国特大、较大型崩、滑、流灾害点的分布情况。
图2.1中国特大、较大型崩、滑、流分布直方图(中国地质灾害,1993)表2.2完全依据各省(区、市)的调查报告所提供的资料汇总而成,资料来源是直接的,但同时由于各省(区、市)地质灾害的工作基础有很大差异,所以进入统计表的数字又与各省(区、市)崩、滑、流的实际发育水平不完全协调。
如云南、北京等均已作过详尽的调查,有的还利用遥感手段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和验证,主要崩、滑、流灾害点均有确切的资料记载,因此他们的统计数字比较详尽、充分、遗漏较少,进入统计表的灾害点也相对较多;其余大多数省(区、市)没有进行过如此详尽、系统的调查,有关崩、滑、流的资料积累较少,多数影响不是很大的灾害事件往往被遗漏,因此这些省(区、市)进入统计表的灾害点数就相对较少;还有些省区(如新疆等)基本上没有关于崩、滑、流的系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