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探讨

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探讨

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工程实例,采用SATWE、MIDAS BUILDING两种程序对小震下结构整体计算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ATWE程序对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中震洋性及不屈服验算;采用PUSH &OVER 对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下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超限结构满足规范的各项相关要求,采取的内力调整和构造加强措施,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 1工程概况 某工程项目共建设4栋高层建筑及附属裙房,其中用地北侧为一栋集办公、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超高层塔楼。该超高层塔楼为地下3层,地上36层高度151.90m,属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 结构体系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外框架采用延性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柱及钢筋混凝土梁,核心筒采用抗侧力刚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有良好耗能性能的连梁组成,各楼层核心筒完整,空间作用强,为主要抗侧力构件。框架与核心筒之间通过平面内刚度无限大的楼板连接一起,在水平力作用下,它们的水平位移协调一致,并具有多道抗震防线。楼盖体系为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 根据安评报告和抗震规范提供的标准反应谱曲线,对安评反应谱和规范反应谱进行对比可知:对应于本工程X向第1周期和少向第1周期,安评反应谱计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和规范反应谱计算所得大致相当,因而认为在第一设防水准阶段(小震),可采用按照规范反应谱的数值进行计算。 2超限情况 参照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DBJ15-92-201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广东高规)及广东超限工程审查实施细则,根据结构的平面布置以及电算结果,工程属超限高层建筑,超限内容包括:(1)塔楼高度为151.90m,超过了规范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限制,属B级高度高层建筑;(2)扭转不规则,塔楼属扭转不规则I类;(3)局部楼板不连续,位置处于2层结构楼面。 3结构整体 3.1计算模型 采用SATWE和MIDAS BUILDING两个不同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及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主要计算结果见表1。 3.2结果分析 通过2个程序的比算,可以看出,SATWE 和 MIDAS BUIL_DING 计算两个程序主要结果都比较接近,对计算结果分析如下: (1)根据《高规》3.4.5条规定,对于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大于0.85。经验算,该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2)根据《高规》3.7.3条规定,通过插值,此高度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限值为1/646,经验算,该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3)根据《高规》3.4.4条规定,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塔楼按规定水平力法计算得出的最大扭转位移范围1.2~1.3,属I类扭转不规则。 (4)根据《高规》3.5.2条规定,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层楼层侧向刚度的90%,经验算,该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5)根据《高规》3.5.3条规定,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经验算,该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4弹性时程分析补充验算 根据《高规》第5.1.13条规定,本工程需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对建筑物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情况进行补充验算。本次采用两组实际记录的地震波天然波1和天然波2,以及一组人工模拟的场地波进行弹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分析如下: (1)各组地震波计算的结构底部剪力均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65%,三组地震波计算的结构底部剪力平均值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80%,符合高规4.3.5条的要求。 (2)楼层位移曲线光滑,反映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均匀,无突变。 (3)安评反应谱计算得出的x向楼层剪力、倾覆弯矩、位移和位移角大部分大于弹性时程分析得出的包络值(仅上部4层不满足向楼层剪力、倾覆弯矩、位移和位移角大部分小于弹性时程分析得出的包络值,在结构设计时,应对按安评反应谱得出的地震力适当放大,放大系数介于1.00~1.15之间。 5 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实现规范要求的“大震不倒”,文章超限高层采用PUSH&EPDA程序对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结构分两步进行加载:首先施加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并且在之后施加水平荷载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然后逐步施加水平荷载,竖向分布模式为倒三角形。 6结构抗霣安全性技术措施及对策 本工程存在B级高度,I类扭转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超出规范界限。因此,需采用以下的内力调整措施及构造加强措施,消除结构安全隐患,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能力目标,确保结构安全。 6.1内力调整措施 (1)通过调整弹性阶段设计内力,满足《抗规》5.2.5条各楼层最小水平地震力要求,使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满足弹性阶段设计标准。 (2)对框架- 核心筒结构的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进行调整,满足《高规》第9.1.11条的要求,使外围框架与核心筒协同工作,形成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 6.2构造加强措施 6.2.1核心筒剪力墙加强措施 (1)底部加强部位的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提高至0.8%,水平分布筋配筋按大震不屈服结果控制,提高底部剪力墙在风荷载、中震下的抗剪和抗拉能力。 (2)墙体连梁,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设置交叉钢筋,不大于1时设交叉暗撑,提高连梁的耗能能力。 (3)根据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局部楼层适当提高墙身竖向及水平筋配筋率。 6.2.2框架加强措施 (1)框架部分严格按“ 强柱弱梁”设计,充分发挥框架的延性。 (2)根据弹塑性分析的结果及建议,对薄弱构件予以加强。 7结束语 以上超限高层通过采用2个不同的结构分析软件的结果算,并在多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性时程分析补充验算,在罕见遇地震作用下进行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对于采取内力调整及构造加强措施,确保超限高层的结构安全设计。 参考文献: [1]GB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S]. [2]孟祥强.论上海市某超限高层教学楼结构的抗震加强措施[J].科技风.2010(16) [3]黄兆纬,蔡浩良,胡雪瀛,黄信,齐麟,刘涛,朱旭东.津湾广场9号楼超限高层结构方案形成过程[J].建筑结构.2014(02)

某超限结构设计分析

某超限结构设计分析

某超限结构设计分析摘要: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持续提高,尤其近年来高层建筑的项目数量明显增多。

但多数高层的结构均超过规定范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超限结构,主要在高度、结构体系等方面超出规定限额。

超限的建筑会普遍在一个或多个方向上出现抗震概念不合理的情况,因此针对超限高层的结构和体系的设计进行分析便具有更高的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具体的案例,针对超限结构的设计开展系统的分析。

案例工程为高于A级高度的建筑,且建筑内的部分楼板为不连续的高层超限结构类型,因此在设计时便需运用不同的专业化软件来对其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此外还需开展弹性和弹塑性时程的分析,并对建筑的抗震进行合理设计。

通过计算结果的分析可知,全部指标均能够满足标准要求,且能够达到抗震性能方面的标准,建筑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抗震性能良好。

关键词:高层超限结构;弹性时程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抗震性能化设计引言所谓的超限高层便是指超过标准要求限制的建筑类型,超限高层对高度和层数并未提出明确的标准。

只要高度在120m以上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便可称为超限高层,此外还有高于100m的剪力墙、55m以上的网架结构、高于28m的网架无盖结构等。

不管建筑的高度达到多少,超限高层的结构施工需更高的安全和技术手段参与实施。

建筑本身的高度会直接对结构的内力位移等数据产生影响。

结构通常会具有承担水平和竖直方向载荷作用的职能。

而低层结构在受到水平方面的荷载作用力后,其结构内力和位移数值较小,通常可忽略。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会在层数提高的情况下也随之增加。

在超高层的建筑中,虽然竖向的载荷在结构的设计方面会发挥较为关键的作用,但水平荷载其实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两种方向的荷载所占的比重便可导致结构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差异。

而与多层建筑比较来讲,高层建筑的水平荷载量明显较高,结构的抗侧力稳定性也是在设计高层建筑时所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地震多发区,高层建筑会明显受到较高的地震影响,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也需更为严谨和科学。

某超限高层建筑塔楼结构设计介绍

某超限高层建筑塔楼结构设计介绍

某超限高层建筑塔楼结构设计介绍摘要:本文所介绍塔楼建筑物主体高度250m,核心筒部分及屋顶钢架高度升至280m,高宽比为7.7,属超b级高层建筑,针对本工程的具体特点,文章着重论述了结构设计的策略。

分别采用etabs 和satwe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弹性小震场地谱、规范谱分析、时程分析、中震不屈服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证明结构设计成功解决了结构超限问题,结构设计是安全可靠的。

本文的有关方法和结论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动力弹塑性分析;时程分析;设计中图分类号:tu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工程概况本文介绍的为深圳某超高层塔楼建筑面积108937(不含避难层)m2,主要包括办公用途,建筑物主体高度250m,核心筒部分及屋顶钢架高度升至280 m(超b级),高宽比为7.7,地上部分65层。

工程的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塔楼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建筑场地类别为ii 类,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

2 结构设计策略由于本工程地处深圳市,该地区的特点为:风荷载大、地震作用相对较小,因此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是结构设计的关键。

根据以上特点和建筑功能的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是一种经济可行的结构体系。

作者在结构初步设计阶段也曾对该塔楼采用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由于钢梁的刚度仅为同高度的混凝土梁的30%左右,计算结果表明,混合结构体系很难满足规范对结构的刚度要求,若要满足要求,则必须设置2~3个加强层,这样将带来结构受力的复杂性和设备层使用的不便性。

因此,本塔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由于核心筒高宽比较大(比值为18.7),如何充分发挥核心筒的抗侧效率工程面临的一个挑战,在设计中通过加厚外围墙体厚度(即筒体翼缘墙体的厚度),以使核心筒获得较大的抗侧刚度,筒体翼缘墙体的厚度随着建筑高度增加逐渐减小(核心筒墙体厚度由1300mm逐渐变化到400mm厚),以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

某高烈度区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某高烈度区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某高烈度区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吕恒柱;夏尧;张伟玉;黎德琳
【期刊名称】《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年(卷),期】2018(016)001
【摘要】某住宅项目位于8度高烈度抗震设防区,其中1号、2号楼结构主屋面高度95.7 m,为B级高度的超限高层建筑,采用含个别框架柱的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侧体系.为使结构各项指标满足抗震性能设计要求,通过对结构体系进行多程序的小震弹性时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中震性能分析、大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以及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对墙体受拉较大区域采用暗柱内增设型钢的加强措施.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能够满足预期的抗震性能要求,同时介绍了型钢暗柱柱脚的加强做法.对类似高烈度区的高层建筑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总页数】7页(P236-241,246)
【作者】吕恒柱;夏尧;张伟玉;黎德琳
【作者单位】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9;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9;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9;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7
【相关文献】
1.高烈度区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探析 [J], 钱卫
2.上海某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J], 顾绍义;周正久;侯佑夫
3.高烈度区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J], 王益山;刘聪明;谢能俏;冯超林;许宇超
4.昆明某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J], 杨淼
5.某6度区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简介 [J], 张东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超限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

某超限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

均 不满 足 《 限 高 层 建 筑 工 程 抗 震 设 防 专 项 审 查 技 术 要 点 》 超 的
相 关 规 定 , 于 平 面 不 规 则超 限I 户 位 置 。工 程 场 地 大 部 分 地 段 基 岩 出 B ] 露 , 地 类 别 为I 计 特 征 周 期 为02 s抗 震 设 防 烈度 为6 , 场 设 . , 5 度
由于 建 筑 需 要 , 央 大厅 2 ̄ 层 ( ) 中 4 图3 局部 开洞 , 板 不 连 楼
1工 程 概 况
重庆 银 行 大 厦 工 程 位 于 重庆 江 北 城 片 区A 4 1 3 块 . 0 ./ 地 0 处
续 , 致Y向楼 板 基 本 断 开 , 开 洞面 积大 于楼 层 面 积 的 3% , 导 且 5
a d e a tc p a t a y i, n o d c s as e i la ay i f rt a o r T e ul h w t em an p r m ee s o e s u t r a e h n ls i . l si a l ss a d c n u t p ca n l s s o we k f o . her s t s o t i a a t r ft t c u e c n me tt e cn he l s ha t h h r
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本工程地上3 层 , 3 地下4 , 层 房屋总高度
174 , 下 室 深 度 1. , 构形 式 为 框 架 一 核 心 筒 结 构 , 4. 地 m 94 结 m 其
中 基 顶 至2 层 塔 楼 范 围 内 的 框 架 柱 采 用 型 钢 混 凝 土 柱 .裙 房 1
部 分 、 楼 2 层 及 以 上 采 用普 通 混 凝 土 柱 。建 筑平 面 以双 框 筒 塔 1

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措施及计算分析

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措施及计算分析
结构 包括 4 组L 形单 元 之间 通过 设 置5 条结 构 缝分 开 ( 见图1 ) 。 各L 形结 构 单 D 1 块体 , 如 图2 所示 。
架上 、 下 弦 的轴 向力 ; ③恒、 活 荷 载计 算 时考 虑 模 拟施 工 加 载 ; ④ 地 震 力调 整
图1 L 形 单元 间 结构缝
2 . 2 相 邻 层加 强措 施
质量突变的楼层及其相邻楼层 , 拟采用对剪力墙 , 框架梁、 柱采取配筋构造加 强 措施 ( 如适 当增 加框 架 柱纵 筋 和 箍筋 , 剪力 墙 墙身 竖 向 和水 平分 布 筋 、 边 缘 构件纵筋和箍筋, 框架梁的箍筋等) 。 2 ) 由于 建筑 结 构 的 特殊 性 , 结 构计 算 结 果存 在 以 下 问题 : ① 两 向平 动 周 期( x 、 y 向第 一 平 动 周 期 ) 相差约2 0 %, 表 明结 构两 个 主轴 方 向刚 度 有 一 定 差 异, 其原 因是 由于建 筑户 型需 要 : 框 架 柱采 用长 方形 柱 截 面 , 且柱 截 面较 长 方 向沿建 筑较 长 方 向布置 , 增加 了建 筑 较长 方 向的 刚度 。@S A T WE 计算结 果 显 示: 1 7 计算 层 与 1 8 计算 层 ( 转 换桁 架 下 弦层 ) 的 侧 向刚 度 比<7 0 %, 最 不利 仅 为 2 9 . 1 %。经 分 析 , 其 原 因是 S A T WE 程序 将 1 8 层 抗侧 刚 度分 别 与 1 7 层 两个 塔 块 的侧 刚度 相 比引起 的 , 如将 l 8 层 抗侧 刚度 与 1 7 层 两个 塔 块 的抗 侧 刚度 之 和划 分
系数1 , 构件内力调整系数根据抗震等级按相关规范的要求取值 ; ⑤结构构件 抗震 等级 :除支 撑转 换桁 架 的带 钢管 混凝 土 端柱 的L 形、 T 形剪 力 墙采 用 一级 外, 其余 框 架 、 剪 力墙 均采 用 二级 。 3 . 2整 体 结构 计算 结 果分析 1 ) 对于整体结构计算结果表明: 通过调整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及截 面 尺寸, 各结 构单 元 的结 构特 性 、 大 部分 计算 指 标 和构 件配 筋 、 应 力 验算 结果 基

某超限高层塔楼结构设计分析

某超限高层塔楼结构设计分析

某超限高层塔楼结构设计分析发表时间:2017-07-20T17:24:46.4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作者:石挺家[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高层塔楼住宅分别进行中震分析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并对个别特殊部位进行了处理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10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高层塔楼住宅分别进行中震分析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并对个别特殊部位进行了处理,验证了超限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震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超限处理1.前言本文中的超高层住宅项目位于禅城区,为一超高层塔楼住宅,地下2层,地上51层,建筑总高度为149m,塔楼的长宽尺寸为28.2×21.3m,主要层高为2.9m。

参照《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JGJ3-2010)、《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实施细则》[3](和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的有关规定,塔楼结构有如下超限情况:(1)高度超限(B级高度高层);(2)存在扭转不规则及凹凸不规则。

采用PKPM系列软件的SATWE和PUSH模块,分别对某高层住宅进行中震分析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2.设计条件2.1 设计基准期及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根据标准[6],本文的塔楼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为甲级。

2.2 建筑耐火等级本文中的建筑分类为一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各构件耐火极限参考标准[7]。

2.3 场地条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特征周期0.35s,抗震设防分类为标准设防(丙)类。

2.4 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有关结论如下:(1)在未来100年内,区域存在发生多次5~6级地震可能;(2)近场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

某高层住宅超限结构设计

某高层住宅超限结构设计

某高层住宅超限结构设计
钱钧珑
【期刊名称】《福建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某高层住宅为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属"高度超限".设计分别采用SATWE和PMSAP程序分析计算,对两种程序计算的结果加以判断后用于构件设计.中震作用下,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抗剪承载力按弹性设计,抗弯承载力按不屈服设计.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Pushover分析,以验证结构能否满足大震阶段不倒塌的抗震设防水准要求.通过计算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加强措施,基本保证了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满足现行规范各项要求,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该项目针对超限结构采取的抗震分析方法、计算手段及构造加强措施,可供类似超限高层结构设计参考.
【总页数】5页(P5-8,21)
【作者】钱钧珑
【作者单位】厦门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所福建厦门 361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上海某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J], 顾绍义;周正久;侯佑夫
2.广钢新城某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J], 骆志成;覃浩
3.昆明某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J], 杨淼
4.超限的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 [J], 郭俊锋;吴映栋;姚开明
5.三金潭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J], 李必雄;侯国求;池碧波;李和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摘要:本文针对广州某超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进行研究,介绍了该工程超限情况及有针对性的构造加强措施。

采用了satwe和midas两种软件进行结构整体分析,用pkpm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及弹性时程分析。

结果表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处于延性阶段,结构抗震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关键词:超限高层;静力弹塑性分析;弹性时程分析;构造加强措施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on some exceeding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which locates in guangzhou,is discussed.the code exceeding status and the structural reinforcing measures are introduced.two types of software,satwe and midas,were used for the global analysis,and pkpm was used for pushover analysis and e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structure is in ductile stage under rare earthquake,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can satisfy the code requirements.
key words: code exceeding high-rise building;pushover analysis;e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structural reinforc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1.1基本情况
本项目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用地面积为35525.8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195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8033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1627平方米。

设有三层地下室,地面建筑群体由五栋超高层住宅、1栋会所及1栋幼儿园组成,建筑使用性质为住宅。

1.2工程概述
其中一栋超高层住宅地上为52层,主要高度159米(超b级高度高层建筑)。

各层层高分别为:地下三层3.6m,地下二层3.6m,地下一层4.75m,首层6.8m,标准层均为3m。

平面长宽为39.6x31.6,高宽比(窄向)为5.0。

本文将针对这栋超高层住宅的计算展开讨论。

1.3结构选型
本工程根据标准层为高档住宅的特点,考虑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

剪力墙作双向布置,单体中部设置核心筒,所有剪力墙直接落地(标准层平面见图1)。

图1 标准层平面
3 设计参数
3.1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
根据有关报告得出结论如下:
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19.30~43.60m,等效波速144.03~168.05 m/s,场地土类型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ⅲ类。

工程场地63%、10%和2%的地震烈度及基岩加速度峰值pga如表3.1.1所示。

表3.1.1
根据《中国地震峰值加速度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复核应由50年超越概率水平10%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应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中硬场地)与基岩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

得出本场地地震峰值加速度为96.54cm/s2,换算成0.0985g。

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其与规范值的对比情况如下表3.1.2所示。

表3.1.2 安评报告与规范地震参数对比
场地稳定性评价:地震孔仅dz5存在砂层,根据《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计算,出现砂土液化,液化指数为0.68,液化程度为轻微。

根据地震孔,本场地存在软弱层,厚度大约为17m,
应注意软土震陷的影响。

本场地地势较平坦,属河流冲积地貌类型。

在钻孔揭露范围内未见塌陷、土洞、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和本次地震孔钻探资料,场地未见断裂构造迹象,场地地震稳定性较好。

3.2超限分析主要的荷载作用
3.2.1地震作用
3.2.1.1本工程考虑地震作用的相关参数
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本工程结构进行地震作用分析时,按规范采用的相关参数及各部位构件的抗震等级详见表3.2及图3.2。

表3.2 结构的相关参数
3.2.1.2 安评报告的地震反应谱曲线与抗震规范的相应比较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提供的场地地面设计地震动参数与抗震规范的相应参数比较详见表3.1.2;相应的小震反应谱曲线对比详见下图。

从图中能判断出安评报告的曲线能包络规范的反应谱曲线。

为进一步的分析比较,使用pkpm软件,直接输入地震反
应谱,将按安评报告输入的地震反应谱曲线计算所得的地震作用剪力与按规范的地震反应谱曲线计算所得的数值列表比较见图3.2,结果表明,小震作用下,按规范反应谱计算的基底剪力大于安评报告的结果,因此小震作用按照规范反应谱的地震反应谱曲线进行计算。

中震、大震的地震动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的规定按规范提供的数值取用。

图3.2地震响应曲线曲线图-安评报告及规范参数比较
3.2.2 风荷载
在计算风荷作用下结构水平位移时,基本风压值wo=0.50kn/m2(n=50年),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时,按基本风压1.1倍采用,地面粗糙度b类,建筑体形系数μs=1.40。

4 结构抗震设计性能化目标
4.1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
本工程按7度抗震设防、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

综合考虑抗震设防分类、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建造费用,本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定为c级。

性能水准如下:
(1)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所有结构构件按弹性设计,完好无损,达到性能水准1的要求。

(2)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正截面满足《高规》
3.11.3-2要求,抗弯不屈服;普通框架梁、连梁受剪承载力满足《高
规》3.11.3-2要求,抗剪不屈服;水平长悬臂梁正截面承载力满足《高规》3.11.3-3,抗弯不屈服,其受剪承载力满足《高规》3.11.3-1要求,抗剪弹性,达到性能水准3的要求。

(3)在预估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变形满足《高规》3.7.5要求,剪力墙受剪截面符合《高规》3.11.3-4要求;水平长悬臂梁受剪承载力满足《高规》3.11.3-3的要求,抗剪不屈服,达到性能水准4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