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春节习俗
宋朝的民俗与节日庆典与传统习俗

宋朝的民俗与节日庆典与传统习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民俗与节日庆典以及传统习俗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为您介绍宋朝时期的民俗与节日庆典以及重要的传统习俗。
一、民俗与节日庆典1. 农历春节农历春节是宋朝最重要的节日庆典之一,也称为年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全家团聚,共进团圆饭。
此外,宋朝时期,春节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民众会到庙会上观看各种表演和游乐,品尝传统美食。
2. 清明节清明节是宋朝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前往先人的坟墓,祭拜祖先,慎终追远。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有清明祭祀活动,如清明时节的龙舟竞渡。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在宋朝有重要庆祝的节日,也被称为龙舟节。
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庆祝屈原的节日。
此外,还有一种传统的食物——粽子,是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其他馅料制成的。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宋朝时期非常盛大的庆典。
这一天,人们会观赏月亮,品尝月饼,并举行文艺表演和赏月活动。
同时,中秋节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人们会返回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
5. 重阳节重阳节是宋朝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尊敬老人的时刻。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踏青赏秋,并举行祭祀活动。
同时,人们还会佩戴菊花、插茱萸以及饮茱萸酒,寓意辟邪和延年益寿。
二、传统习俗1. 家喻户晓的拜年在宋朝,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以及年初相互拜年,这是一种表达祝福和问候的传统习俗。
拜年时,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而晚辈则要敬献茶或糕点以表孝心。
2. 步官山步官山是宋朝时期的一种习俗,每年清明节当天,人们会扶老携幼,登上山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也是一种祭拜祖先的方式。
3. 打龙船端午节是宋朝时期非常重要的庆祝时刻,打龙船就是这个节日中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组织竞渡赛,划龙船以庆祝节日。
4. 赏菊花重阳节是赏菊花的时刻,在宋朝时期人们会一起观赏花朵,以祈求好运和幸福。
5. 赏月饼中秋节是赏月的时刻,而与之搭配的美食就是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月饼。
宋代的民俗与节日习俗

宋代的民俗与节日习俗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的民俗与节日习俗特点鲜明,充满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宋代的民俗与节日习俗。
一、农事民俗在宋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因此农事民俗在当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农历的春节,人们会进行丰收祈福的仪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土地神,祝福来年的丰收。
此外,人们还会在农事的重要节点上举办农民舞龙、舞狮等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生长。
二、婚俗习惯宋代的婚俗习惯同样丰富多彩。
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春天举行,新郎的父母会选择吉日来处理婚事。
婚礼的仪式非常热闹,人们会在新郎新娘的家中举行拜天地、敬神明的仪式。
之后,祭拜后的礼品会被赠与嫁妆,新郎新娘会在音乐的陪伴下踏上花轿。
此外,在宋代,有“三朝聘”的传统,新郎会在求婚过程中三次登门,以表示诚挚的心意。
三、寺庙庆典宋代是佛教繁盛的时期,因此寺庙庆典也成为了特色的民俗习俗。
寺庙通常会在佛教重要的节日,如卯酉日、八月十五等举行庆典活动。
庆典的过程通常包括佛教法会、供奉鲜花果品等仪式。
人们会穿上盛装,参与庙宇的庆典活动,并祈祷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四、文化节日除了与农事和宗教相关的节日,宋代还有许多文化节日。
例如,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挂菖蒲、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中秋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人们会观赏月亮、赏月、吃月饼以庆祝丰收。
此外,在宋代,还有许多以文人雅士为主的文化节日,如诗会、书法比赛等。
总结起来,宋代的民俗与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这些民俗与节日习俗不仅是人们娱乐和社交的场合,更是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究宋代的民俗与节日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宋代春节风俗与现在春节风俗的异同

宋代春节风俗与现在春节风俗的异同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其风俗习俗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迁。
下面将从宋代春节风俗和现在春节风俗的异同方面进行比较。
一、宋代春节风俗
1. 祭祖:宋代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
2. 舞龙舞狮:宋代,人们会表演舞狮和舞龙的节目,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3. 年画和剪纸:人们在春节期间喜欢制作年画和剪纸来装饰家庭,寓意吉祥如意。
4. 猜灯谜:宋代,人们常常在灯谜会上猜灯谜,增加了年节的乐趣。
二、现在春节风俗
1. 拜年:现在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拜访亲友,互相祝福和祭拜长辈。
2. 放鞭炮:春节期间,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赶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3. 贴春联和挂红灯笼:人们会在春节前贴春联和挂红灯笼来增添节日的氛围。
4. 吃年夜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人团聚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三、异同的比较
1. 祭祖活动在现代已不如宋代重要,许多人对祭祖的重视程度
有所降低。
2. 舞狮舞龙的活动在现代仍然存在,但更多地是作为表演节目而非传统的求神拜佛的方式。
3. 现代人更加热衷于新颖独特的年画和剪纸,而非传统的经典款式。
4. 猜灯谜的活动在现代依然保留,并且被赋予了更多的娱乐性质。
总体来说,宋代和现在的春节风俗有相似之处,如拜年、食物、节日装饰等方面,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风俗渐渐变化或减少,许多新的习俗也在不断出现。
无论是宋代还是现代的春节风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亲情、团圆和祈福的共同追求。
宋朝人过春节的风俗

宋朝人过春节的风俗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宋朝时期有着丰富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宋朝时期人们过春节的主要风俗:
祭祖活动: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祭祖的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人们会整理祖坟,烧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安康、风调雨顺。
守岁: 在宋朝,人们会在除夕之夜守岁,以迎接新的一年。
守岁时,家庭成员通宵不眠,辞旧迎新。
此外,为了辟邪、保平安,还会在门口贴“门神”画像。
元宵灯会: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灯火辉煌的日子。
人们在元宵节之夜点亮彩灯,举行灯会,表达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人们通过猜灯谜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传统的庆祝活动,特别是在元宵节期间。
人们会组织龙狮队伍,进行热烈的舞龙舞狮表演,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走亲访友: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会互相走访,互致新春祝福。
这是传统的春节风俗,也是人际关系和感情交流的时刻。
祈福祭神: 在春节期间,一些人们还会前往寺庙、庙宇祈福,祭拜神灵。
这是为了祈求来年平安、吉祥、丰收。
舞会娱乐: 在宫廷和富贵人家,还会举行盛大的舞会和娱乐活动,邀请文人墨客、歌舞艺人,共庆佳节。
这些春节风俗在宋朝时期是人们欢庆新春、祈求吉祥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的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这些风俗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春节的丰富内涵。
宋朝怎么过春节

宋朝怎么过春节宋朝春节放几天假,皇帝还要不要上朝?宋朝有没有压岁钱?宋朝怎么过春节呢?本文是整理宋朝怎么过春节的资料,仅供参考。
过年习俗,是珍贵的民俗文化,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都始于宋朝,宋代的年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宋代过年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角子”为饺子一词的词源。
饺子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吉祥物。
古书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已盛行吃饺子,文献说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当时的饺子是连汤一块儿吃的,叫做“馄饨”,至今仍有此种吃法。
宋朝爆竹有百余种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
屠苏是一种草名,有这种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
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
《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
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
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
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
王安石《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宋人席振起《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
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便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
同僚亲朋之间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往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宋朝人如何过春节

宋朝人如何过春节每年过春节,几乎都听到身边朋友的感慨:“这年味越来越淡了。
”之所以觉得年味淡,是因为旧时那些烘托节日氛围,体现节日内涵,生成节日文化的礼仪、符号、习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皮(礼仪、符号、习俗)之不存,毛(年味)将焉附?许多年轻人甚至没有感受过以前过年的浓烈气氛,对中国人最重视的这一传统大节,更是几乎没有多少感情。
那么,何不随我拜访一回宋朝,看看宋朝人又如何过春节,体验一下彼时的年味呢?腊月时序一进入腊月,宋朝街市上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开始用猪肉、羊肉、鱼肉腌制腊味,腊味不但可作年货,还可以储存到次年夏天:“腊月内可盐猪羊等肉,或作腊法鱼之类,过夏皆无损坏”。
临安的富贵之家,遇到了下雪天气,还要“开筵饮宴,塑雪狮,装雪山,以会亲朋,浅斟低唱”;若是晴天,“则邀朋约友,夜游天街,观舞队以预赏元夕”——那些准备用于庆贺元宵的歌舞队,早已在大街上彩排开了。
市场迎来了节日消费的旺季:“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等年货;商铺“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小贩沿街叫卖“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等吉祥物,“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又有市爆仗、成架烟火之类”。
这里有几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都是冬季的时蔬;“勃荷”即今人说的薄荷;“泽州饧”是一种风靡宋朝的饴糖;“新历”即新一年的日历;“桃符”是春联;“钟馗、狻猊、虎头”都是年画;“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与“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则是过年时张贴、张挂的吉祥物;“爆仗、成架烟火”是烟花爆竹。
许多商家还要制作过年礼品回馈老主顾。
百货商店通常给老主顾送“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则印制“钟馗、财马、回头马”等年画,“馈与主顾”;药铺会做一些“屠苏袋”:小布袋装入中药材屠苏,再用五色线扎成“四金鱼同心结子”“百事吉结子”,送给老顾客之宅第,宋朝人相信,将屠苏袋悬挂在门额上,可以“辟邪气”。
宋朝的民间艺术与民俗传统

宋朝的民间艺术与民俗传统一、民间艺术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宋朝,民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状况。
以下将从音乐、舞蹈和戏曲三个方面来介绍宋朝的民间艺术。
1. 音乐宋朝的音乐多样丰富,民间音乐在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民间音乐在庙会、婚礼、葬礼、过年等各种场合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中,寺庙音乐、龙船乐队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寺庙音乐以其肃穆庄严的氛围和风格,吸引了大批信仰佛教的人们;而龙船乐队则以其热闹欢快的曲调和节奏,成为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舞蹈在宋朝,舞蹈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舞蹈有很多种类,如扇子舞、蜻蜓舞、杯盘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各具特色,舞姿翩翩起舞,给人以欢快活跃的感觉。
此外,在农田劳动之余,农民们也会通过跳舞的方式来放松身心,增加娱乐性。
3. 戏曲戏曲在宋朝时期达到了非常高的发展水平,成为了当时社会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民间戏曲以其生动活泼、情节曲折的特点,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其中,主要的戏曲剧种有评剧、京剧、越剧等。
这些戏曲剧种在宋朝逐渐兴起,并流传至今。
它们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画面,也成为提升人们审美情趣以及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民俗传统除了民间艺术,宋朝的民俗传统也是该时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从节日、婚嫁习俗和丧葬礼仪三个方面来介绍宋朝的民俗传统。
1. 节日宋朝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在宋代时期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比如春节时串门、贴对联、放爆竹等;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在当今社会仍然得到继承与传承,成为了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2. 婚嫁习俗宋朝的婚嫁习俗十分丰富多彩。
婚礼前,新娘和新郎分别接受一系列的仪式和准备工作。
而到了婚礼当天,婚宴、婚车、礼金等细节都有详细的规定。
此外,宋朝婚礼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如头罩、拜堂等,这些习俗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与热闹喜庆的氛围。
宋代过年习俗

宋代过年习俗展开全文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乎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新年古称“元旦”“元日”“岁旦”等,民国之后改称“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宋代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全国人民都要隆重庆祝。
在“除夜”和“元旦”这两天里,宋人有一系列消灾避邪、祈福求吉的习俗,同时,社交娱乐等活动也同样十分重要,充斥着浓浓的年味儿。
禳灾与辟邪由于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无法理解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常常对未知的神秘世界感到不安与恐惧。
为了消灾避祸,人们设计了许多方法来消解内心的忧惧。
这些方法逐渐演化成为固定的习俗,年俗即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张贴门神是古人安宅辟邪的重要方式之一。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是宋代门神的一种,其起源很早,传说羿是被桃杖打死的,后来鬼怕桃的传说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宋人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宋代桃符的相关情况,“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
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狻猊是龙之九子之一,白泽是上古神兽,二者都是祥瑞的象征。
郁垒与神荼则是站立在东海度朔山桃树下的两名神将。
桃树的东北桃枝处有个鬼门,所有鬼都从此处出入。
神荼和郁垒二将把守这道鬼门,祛除为祸人间的恶鬼。
而写春词或祝贺、祈祷语言的桃符估计就是春联最早的形式。
钟馗是宋代又一门神形象。
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岁首画钟馗于门,不知起自何时”,可见新年挂钟馗的习俗由来已久。
沈括是最早记载钟馗故事的文人,他在《补笔谈》中记载了钟馗打鬼的典故:传说唐玄宗得了眼疾,曾梦见一大一小二鬼。
大鬼戴帽子,穿蓝衣裳,袒露一臂,着皮靴,他捉了小鬼,刳其眼睛,然后吃掉了。
玄宗问之何人,大鬼说自己名钟馗,是武举中被淘汰之人,发誓要为陛下除尽天下妖孽。
后来,玄宗的眼疾竟奇迹般痊愈了。
于是,命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图,下发给相关部门,以祛妖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春节习俗
宋代春节习俗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
屠苏是一种草名,有这种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
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
《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
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
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
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
王安石《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宋人席振起《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
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便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
同僚亲朋之间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
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往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
春节习俗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
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
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
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
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
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
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
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
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
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
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春节食俗浙江:年糕
年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
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
河南:饺子煮面
河南部分地区,大年初一家家吃饺子煮面,名“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
广西:粽子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
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绿豆要去壳,五花肉要用生抽、盐、酒、葱姜腌上一整天,糯米和干果有板栗、莲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
包粽子既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
那天,最好是找一个特大的锅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锅子里,要好好地煮上十来个小时,这样粽粑里面的东西才能如发生了化学反应般,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
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钩子一个个勾起来,挂在屋檐下或阳台
上(不能太阳晒),隔三差五地还要用水煮煮透,这样,整个正月里都不会坏。
在广西,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广西人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