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的总结知识点

内脏神经的总结知识点
1. 内脏神经系统的概念
内脏神经系统是一种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
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反应性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安静时的活动。
这两个系统共同协调和支持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
2. 内脏神经系统的结构
内脏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脊柱神经节和腰部,而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颈部。
这两个系统分别起到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
3. 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
内脏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神经激素,调节调和各种生理功能,包括心脏的收缩和扩张、肺部的通气、消化和排泄等。
4. 内脏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脏神经系统通过联合感觉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以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加速心脏的收缩和扩张,提高血压,增加血液中的糖和脂肪含量,加速新陈代谢和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降低心率和血压,增进消化和吸收,增加能量和储存体内的营养物质。
5. 内脏神经系统的疾病
内脏神经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高血压、心动过速、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低血压、心动过缓、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总之,内脏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以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它与感觉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一起协调和支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

4.交通支 每一个交 感干神经节与 相应的脊神经 之间有交通支 相连,分为:
4.交通支 ①白交通支: 有髓鞘的节前 纤维组成,呈 白色。白交通 支仅存在于 T1-L3共15对 脊神经的前支 与相应的交感 干神经节之间。
4.交通支 ②灰交通支: 连于交感干与 31对脊神经 前支之间。由 交感神经节后 纤维组成。无 髓鞘、色灰暗, 故称灰交通支。
4.纤维粗细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是较粗的有髓纤维,内脏运 动神经是薄髓和无髓的细纤维。 5.分布形式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 脏运动神经的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 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一、交感神经 ㈠概况
1.低级中枢: 位于脊髓T1L3(有的书 中C8-L2)节 段灰质侧角 的中间外侧 核。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节
3.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行程 节前纤维:脊 髓中间外侧核 发出→脊神经 前根→脊神经 干→白交通支 →椎旁节,有 三种去向:
①终止于相应 的椎旁节,并 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 升或下降,终止 于上方或下方的 椎旁节。 T1-5来的纤维上 升;T6-10来的纤 维上升或下降; T11-L3来的纤维 下降。
4.分布范围不同 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 范围较广:头、颈部、胸、 腹腔脏器,全身血管、腺 体、竖毛肌; 副交感神经:不如交感神 经广泛,大部分血管、汗 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 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
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
四、内脏神经丛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 觉神经在达到所支配脏器过程中常互 相交织,共同构成内脏神经丛。 这些神经丛主要攀附于头、颈、 胸、腹腔内动脉周围或分布于脏器附 近和器官内。
名词解释内脏神经

名词解释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又称自主神经或非意志神经,是指位于非意识控制下的自主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部分。
它主要负责调节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脏、肺、胃等器官的自动调节。
内脏神经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维持人体的应急反应,也被称为“战斗或逃
跑反应”。
它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增加心跳、
提高血压、扩张肺部气道以增加肺活量,并抑制消化系统的功能。
这一系统在应对急激的情况时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当人体遇到紧急的危险或面临高度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迅速启动,以增加机体的生存能力。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反,它能缓解紧张和应激,并在身体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发挥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降低心率、减慢呼吸、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促进胃肠道的蠕动。
这一系统在身体处于安静、休息或消耗较少能量的状态时发挥主导作用,帮助身体进行恢复和修复。
内脏神经与脑和脊髓之间主要通过一对位于颈部和胸部的神经束,即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神经,它从脑干延伸到胸部和腹部的内脏器官,控制心脏、肺部、胃肠道和其他内脏器官的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神经如交感神经的胸腔神经和腰腹神经,它们通过脊髓与内脏器官相连。
内脏神经的功能对于人体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它们通过调节心率、血压、呼吸、消化、代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维持人体
的内部平衡和稳定。
当内脏神经发生紊乱或失调时,会导致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如心律不齐、胃病、输尿管结石等。
因此,了解内脏神经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第十八章 脊神经、脑神经、内脏神经

眼神经
•三叉神经感觉核
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中脑核: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粗触觉、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 第1支:眼神经 第2支:上颌神经 第3支:下颌神经
肌皮神经
皮支:前臂外侧皮神经
前 臂 外 侧 皮 神 经
5、正中神经
行程: 由内、外侧束两个根形成 沿肱二头肌内侧沟至肘窝 穿旋前圆肌至前臂前区 穿腕管至手掌
5、正中神经
肌支:前臂前群肌
(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 指深屈肌尺侧半) 鱼际肌(除拇收肌外的3块肌)
皮支:桡侧3个半指掌面 及中节远节指背面
上支→上直肌、上睑提肌 下支→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发出纤维(节前纤维) 睫状神经节(换元)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动眼神经副核
(副交感神经核)
四、滑车神经
性质:一般躯体运动性 眶上裂
滑车神经核—— 滑车神经
上斜肌
上斜肌 滑车神经
海绵窦
五、三叉神经 性质—混合性
一般躯体感觉性←头面部皮肤及粘膜的感觉 特殊内脏运动性→咀嚼肌
(内脏运动神经节)
分布于Ⅲ、Ⅶ、Ⅸ、Ⅹ
脑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维,在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前,需 在脑外的副交感神经节中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效应器。
内脏运动纤维 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 心肌 平滑肌 腺体
躯体运动纤维
骨骼肌
一、嗅神经
性质 —— 特殊内脏感觉性 嗅粘膜中嗅细胞 —— 嗅丝(嗅神经)
筛板
嗅球
嗅球 嗅束 嗅 三 角
387 18-1
第一节
脊神经
一、概 述 (一)脊神经的分部 共有31对 颈神经(C):8对 胸神经(T):12对 腰神经(L):5对 骶神经(S):5对 尾神经(Co):1对 每对脊神经连于一个脊髓节段。
人体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2)胸部: 胸交感干 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胸神经节 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
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随12对胸神经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②第1~5 胸交感神经节→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 ③穿行第6~9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 ④穿行第10~12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小神经→主动脉肾节
神经系统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第二节 脑 神 经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三、牵涉性痛 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1-
内脏神经系统
包括
中枢部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15-
(二)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神经节
头部: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内的神经节 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等
副交感神经元属于胆碱能神经元,其中多数尚含有血管活性 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类物质
前根
交感干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种去向: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T1~T6)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 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
(T6~T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T11~L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
内 脏 运 动 神 经 概 况 示 意 图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差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的器支配
神经元数目
一个
两个(节前、 节后)
纤维成分
一种
两种(交感、副交感)
纤维粗细
节后纤维分布 形式
较粗的有髓纤维 神经干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中枢部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也称 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 等处的内感受器将刺激传至各级中枢,在维持机体内、 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正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肺丛
•③内脏大神经; 心丛
•④内脏小神经;
•⑤内脏最小神经。
•
(3)腰部:
•约有4对腰神经节,位 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 肌内侧缘之间。 •腰感干发出的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连接5对 腰神经 •②腰内脏神经 • 腹主动脉丛 • 肠系膜下丛 •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 消化管道及盆腔脏器
(4)盆部:
•盆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有2-3对骶神经节和1 个奇神经节。 •节后纤维的分支:①灰交通支连接骶尾神经;②一些小支加 入盆丛
薄髓、无髓 神经丛
(一)交感神经
•1. 概观: •(1)交感神经:
• ◆低级中枢:T1-L3节段的灰质 侧柱的中间外侧核;
• ◆周围部:交感干、交感神经 节、交感神经节的分支和交感 神经丛等;
内脏神经系统介绍

颅 部 副 交 感 神 经
16
脊髓S2-4副交感核—节前纤维—盆内脏神经—器官内/旁节—节后纤维 ——盆腔脏器、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2)
骶 部 副 交 感 神 经
17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神经节位置 节前后纤维长度 分布范围不同 T1~L3 脊髓 T1-L3侧角 椎旁节、椎前节 节前短、节后长
① 发自椎旁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 随脊神经分布于全身血管、汗腺、立毛肌。 ② 攀附动脉走行,形成丛,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③ 直接分布于器官。
12
(二)副交感神经
1、中枢部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13
1、中枢部
→内脏器官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20
三、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 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医学全在线
21
22
23
10
(3)交感神经走行
节前纤维: 中间外侧核 — 前根 — 脊神经干 — 白交通支 —交感干 ① 终于相应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② 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③ 穿过椎旁神经节后终于椎前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11
节后纤维:
医学全在线
低级中枢
(1)脑干内的 副交感核 (2)脊髓S2-4的 骶副交感核
14
2、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节前后纤维
(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的近旁或壁内,包括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副交感神经分为颅部、骶部副交感神经。)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08
而习惯上的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仅仅指
09
内脏运动神经,而不包括内脏感觉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结构、功能的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行径特点
脑干、脊髓中枢发出后,直达而不交换神经元
中枢发出后,交换神经元后达到效应器:(1)节前神经元——胞体在中枢,轴突 , 称节前纤维。 (2) 节后神经元——胞体在内脏神经节, 轴突称节后纤维。
神经节位置
椎旁节、椎前节
器官旁、内节
节前后纤维长度
节前短、节后长
节前长、节后短
分布范围不同
分布范围广泛
较局限
机能上: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即相互拮 Fra bibliotek 抗又相互协调
作用比较:
二、内脏感觉神经
孤束核
中枢突
膝神经节 舌咽神经下节 迷走神经下节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内脏器官
周围突
脊髓后角 (中间内侧核)
中枢突
脊神经节
周围突
———交感神经 ———骶部副交感神经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内脏器官
三、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感觉缺失性膀胱机能障碍(无张力性膀胱) (感觉缺失型) 病变部位:在后根和后索,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和脊髓 痨等。 病因:1)膀胱感觉消失:因中断了排尿反射的传入径路,尿量增 多,膀胱已很膨胀,但膀胱的感觉冲动仍不能传到大脑皮质而引 起尿意,但发自皮质高级中枢的抑制性冲动仍能到达脊髓,2)膀 胱副尿肌过度伸长而丧失收缩力,致使膀胱副尿肌失去张力,发 生尿潴留,膀胱容量增大(可达1000毫升)而有大量残余尿 。 表现:排尿极度无力,只能慢慢溢出,即溢出性尿失禁或假性尿 失禁,又由于大量残余尿的存在,常可发生继发感染。
(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1、组成: 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肌肉: 逼尿肌——构成膀胱壁,平滑肌 尿道内括约肌——在尿道内口周围,平滑肌 尿道外括约肌在——尿道膜部,横纹肌
2、作用: 1)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L1-2腰髓侧角的交 感核,经L1-2前根、由交通支和交感干神经节, 至腹主动脉丛、(上)腹下丛(骶前丛)腹下 神经和下腹丛(盆神经丛),在丛内形成突触, 其节后纤维达膀胱,使逼尿肌弛缓,尿道内括 约肌收缩,将尿液储存膀胱内。
动眼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盆内脏神经
3.骶部副交感神经来源、行程、分布
骶2~4副交感核 盆内脏神经
S2
骶交感干
盆丛
S3 S4
盆内脏神经
结肠左曲以下肠 管和盆腔脏器 盆丛
三、内脏感觉神经
1. 初级神经元:位于脑神经节、脊神经节内 2. 外周突起: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
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
周 内 围 脏 部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神 脑神经节 经 脊髓:交感和副交感低级中枢 系 统 中 脑干:孤束核,副交感核,心血管、呼吸中枢 枢 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
脊神经节
部 间脑:情绪、体温、摄食、水平衡、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交 感 神 经 系 统
根据反射原理分为两类: (1)局部性皮肤血管反射:轴突反射。当皮肤受刺激时, 冲动一方面沿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传向中枢,另一方面又可 沿同一感觉纤维的分子传向皮肤血管,引起皮肤小血管舒 张。由于这种反射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所以称为轴突反 射。但这不是真正的反射,它不因后根损伤而消失。118 图 (2)反射性皮肤血管反射: 反射弧:皮肤感觉神经纤维 → 脊神经节 → 后根 → 脊髓 后角根部内侧的副交感神经 → 后根 → 脊神经和血管周围 神经丛。 功能:使血管扩张,皮肤出现红纹。当这一反射弧被中断 时,反射消失,在脊髓横断性病灶以下区域的皮肤血管反 射往往亢进。因而在做皮肤划纹症检查时,刺划区域应跨 越病灶阶段的上下,以便对照。
脊髓的排尿低级中枢是受大脑皮质控制。膀胱感 觉冲动入脊髓后,能至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还 能经脊髓后索(膨胀感觉)和脊髓丘脑侧束 (痛觉)上传,最后达大脑皮质的最高排尿中 枢(旁中央小叶),再由旁中央小叶发出下行 纤维(经锥体束)至脊髓的两侧排尿中枢
正常情况,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抑制脊髓低级排 尿中枢,当膀胱内尿量增多,引起尿意,情况不允许, 大脑皮质发出冲动,经下行纤维至脊髓低级中枢,抑 制骶髓的副交感中枢,并兴奋骶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 和腰髓的交感中枢,使副尿肌松弛,情况允许,皮质 对低级中枢作用相反,即能引起排尿。尽管排尿是反 射性的,常受到大脑皮质的影响,完全可经随意控制 排尿。而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发育还不完全,对脊髓的 低级中枢的控制力弱,有尿时,即通过脊髓排尿中枢 反射性地排尿,因此不能随意排尿。以后随年龄的增 长,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完善,皮质中枢对脊髓中 枢的控制力也增强,就能做到了随意排尿,
上至颅底,下至尾骨。
(3)椎前节
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 有四个:腹腔神经节(最大) 主动脉肾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交感干 脊髓侧角 节间支 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
椎旁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
(4)交通支:交感干与脊神经的联系。 白交通支:起自脊髓侧角细胞 节前纤维 只存在于T1~L3共15对脊神经 灰交通支:起自交感神经节 节后纤维 脊神经中均有
L3
副 交 感 神 经 系 统
S2 S4
二、内脏运动神经
(一)交感神经 (二)副交感神经
(一)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脊髓T1~L3的中间外侧核(侧角)。
交感干 椎旁神经节 节间支 椎前神经节:腹腔节、肠系膜上节、 肠系膜下节、主动脉肾节 神经丛 交通支
2.周围部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第三腰神经
后角
2)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S2、3、4骶髓侧 角副交感核、经S2、3、4神经前根和盆内脏 神经,通过盆神经丛入膀胱壁内的神经节内形 成突触后,节后纤维分布于副尿肌收缩,内括 约肌开放,引起排尿。 3)躯体运动神经,起源于第二、三、四骶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可随意控 制外括约肌的舒缩。
前角的运 动神经元
内脏-内脏反射
内脏-躯体反射
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症状
(一)立毛反射 (二)皮肤血管反射 (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 (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
(一)立毛反射
立毛反射为躯体内脏反射。 反射弧:皮肤受寒冷刺激 → 脊神经、脊神经节 → 脊 髓 → 脊髓中间神经元 → 同侧脊髓侧角 → 节前纤维 经前根入脊神经 → 白交通支 → 交感干神经节→ 节 后纤维经灰交通支 → 脊神经 → 立毛肌 病变: (1)当脊髓侧角、前根、交感神经节或节后纤维有 破坏性病变时,由于反射弧中断,病变所支配的区域 立毛反射消失。 (2)脊髓的急性横断性病变,横断以下脊髓所支配 的区域,在脊髓休克阶段可出现暂时的立毛反射消失, 休克后可有立毛反射亢进现象。这是由于脊髓内交感 神经中枢失去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释放现象。
(三) 副交感神经
1.组成
(1)低级中枢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 眼 神 经 副 核 , 动 上、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脊髓骶部: 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神经节: 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脑神经、 盆内脏神经 器官
(2)周围部 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
2.脑干副交感神经来源、行程、分布
(1)动眼神经副核 → 动眼神经 → 睫状神经节 →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2)上泌涎核 → 面神经 → 翼腭神经节、下颌下 神经节 →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3)下泌涎核 → 舌咽神经 → 耳神经节 →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 → 迷走神经 → 神经节 → 颈 胸脏器、腹腔的肝、胰、脾、肾、胃、结肠左曲以 上的肠管
腹腔神经节
第6~9椎旁节 的节前纤维
第10~11椎旁 节
位于腰椎体的前外侧、腰大肌内缘。
腰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 1)灰交通支 → 腰脊神经 → 腰部、腹壁的血管、汗 腺、竖毛肌。 2)腰内脏神经
消化管 盆腔脏器
(4)盆部交感神经:
4对骶交感神经节 1个尾交感神经节(奇神经节)。 盆部交感神经分支: 1)灰通支 → 骶神经和尾神经 → 下肢和会 阴部血管、汗腺、立毛肌。 2)骶神经节 →盆丛(下腹下丛) → 盆腔 脏器。
(三)神经性膀胱机能障碍 1)无抑制性膀胱机能障碍 (无抑制膀胱) 病变部位:旁中央小叶或下行锥体束。 常见病变:矢状窦附近脑膜瘤,上矢状窦血栓, 脑出血、脑栓塞和多发性硬化等。 特点:大脑此质与脊髓中枢的联系是双侧性 ,一 侧皮质的病变膀胱仍维持正常机能
作用: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对脊髓的低级中枢有 兴奋抑制两方面的作用,以抑制为主 . 原因:病变时失去抑制,少量也能引起排尿. 表现:尿急、不能随意控制排尿,排尿突然而失禁;量 少而次数多; 排尿的力量和尿线都正常,无残余尿 。 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不健全,缺乏对脊髓 抑制力,因而也有无抑制性膀胱的排尿特点。如果由 于某些原因,抑制力未能达到正常程度,在睡眠中即 可发生遗尿。
内脏神经系统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内脏运动神经 三、内脏感觉神经 四、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特征
一、概述:
①内脏神经系统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 和腺体的神经系,它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 成部分。 ②内脏神经系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
③运动神经又称为“自主神经系” 、“植物神经
系”
内脏神经系统
咽丛 颈 中 神 经 节
动脉丛
2)伴邻近 动脉行走, 颈下神经节 形成动脉
心上、中、下神经
(2)胸部交感神经:
位于胸椎两侧,10~12对神经节。
胸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 1)灰交通支 → 12对胸神经 → 胸壁、腹壁的血管、 汗腺、竖毛肌。 2)上5对胸交感神经节 → 胸主动脉丛、食管丛、 肺丛、心丛 → 相应器官。 3)组成内脏大神经 4)组成内脏小神经
颈下神经节:常和第一胸神经节合称星状神经 节,位于第一肋椎关节前方。节的前下方与胸 膜顶毗邻。故做颈下神经节封闭手术时,要注 意其周围的重要结构,特别是防止刺破胸膜顶 而发生气胸。
节后纤维分布
颈上神经节
1)经灰交 通支连至 1-8对颈神 经,并随 其分布至 头颈上肢 的血管、 汗腺、竖 毛肌。
交通支
(3)由于一个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可与不同 的交感神经节的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因此, 在正常时局部的刺激可引起同侧广泛的多段的立 毛反应。 当脊髓横断性病变时: ① 刺激病灶以下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 射向上只扩散到病变阶段以下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 病灶的下界; ② 刺激病灶以上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 射向下只延伸到病变阶段以上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 病灶的上界。 病灶阶段内立毛反射消失。
4)感受觉神经,起自膀胱的内脏感觉神经纤维, 一部分随盆内脏神经进入骶髓相应节段的后角, 主要传导膀胱的膨胀感和部分痛觉;另一部分 维纤维则随交感神经进入腰髓,主要传导痛觉。 可见,传导尿道感受纤维主要经盆内脏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