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合集下载

神经生物学: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神经生物学: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脊髓))躯传入传入//感觉内传入/内脏感觉外周传入传出传出传出//内脏运动(心肌、平滑肌、腺体心肌、平滑肌、腺体))体神经系统传出传出//运动(随意肌随意肌))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Stressful situation )副交感神经(Rest situ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呼吸、循环、消化、代谢、腺体分泌、体温、生殖等呼吸、循环、消化、代谢、腺体分泌、体温、生殖等))Outline自植物神系组成功能自主自主//植物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脊对内脏动的节神•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节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Stress and the brain4自主自主//植物系统的构成Sympathetic divisionPerasympathetic division5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脑骶段脊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特征发出位置脊髓胸、腰段(侧角,由前根发出)脑干(副交感神经核)、骶段脊髓(侧角由前根发出)神经节位置脊旁和脊前靠近中枢, 一根节前纤维可与多个节后N 元突触,效应较弥散靠近效应器,一根节前纤维仅少数节后N 元突触,突触效应相对局限纤维节前短, 节后长节前长, 节后短分布遍布全身,支配所有内脏器官主要分布在头、胸、腹及盆腔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器官交感神副交感神循环系统心跳加快,腹腔脏器、皮肤及唾液腺与外生殖器的血管收缩;肌肉血管可收缩(肾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部分血管舒张(如软脑膜动脉、外生殖器血管等)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泌尿生殖官消化器官制胃肠运动与胆囊活动,促进括约肌收缩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与胆囊活动,使括约肌舒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膀胱肌舒张、括约肌收膀胱肌收缩、括约肌舒张器官促进肾小管收,胱舒括约收缩;有孕子宫舒张/收缩膀胱肌收缩括约肌舒张眼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睫状肌舒张睫状体环增大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睫状体环缩小,促进泪腺分体环增大,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环,腺泌皮肤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竖毛肌、汗腺没有分布)代谢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般规律交感神经(Stressful situation )副交感神经(Rest situation )Complementeach other双重支配:除少数器官(汗腺、竖毛肌、外周血管、肾上腺髓质)外,外周组织器官均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二者具有相互拮抗性即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时副交感便处于相对减弱(即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时,副交感便处于相对减弱)→器官功能活动协调一致(Homeostasis )。

第十章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十章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控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nervoussystem): 即内脏神经系统,其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因内脏活动一
般不受意志控制而得名。 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1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Central regulation of visceral function
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控
spinal cord brain stem hypothalamus higher center
7
Spinal cord
初级调节,适应性能力差; 血管张力反射,排便、排尿和发汗反射。
Lower Brain Stem
低位脑干: 基本生命中枢所在 (心血管活动、呼吸活动、消化) 瞳孔对光反射
spinal cord 脊髓 brain stem 脑干 hypothalamus 下丘脑 cerebral cortex 大脑皮层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
内脏神经系统
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
植物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自主神经系统
(3)分布几乎遍及全身,范围 布
广泛
4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和受体
节前神经 都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上相应受体是N1型受体
节后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 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效应器为M型受体
5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Physiologic Significance):
交感神经:作用广泛,整个系统参与反应。 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以适应环境的急变。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反应,当抗体生成增多达顶峰时,下丘脑某些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1倍以上,提示免疫反应可以改变神经活动。

在裸鼠中注入白介素-1,可以使下丘脑有关神经元释放更多的促肾上腺皮持激素释放激素,导致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升高几倍,说明白介素-1可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

(三)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能直接促使人外周白细胞(经内毒素预处理后)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肽。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糖皮质激素一般也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均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素、甲状腺激素均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生长激素也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四)免疫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前文已述及白介素-1能作用于下丘脑而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血中含量。

在大鼠中观察到,注入羊红细胞诱导免疫反应达到高峰期间,血中糖皮质激素含量上升而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这一机制可能是一种负反馈调节,使免疫反应受到压抑而不致过分。

此外,较低浓度的白介素-1能使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增加。

免疫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样功能。

免疫细胞分泌折各种免疫因子均为多肽或蛋白质,可以认为免疫因子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内分泌样物质。

此外,免疫细胞还可产生一般的激素。

例如,巨噬细胞经内毒素外理后能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β-内啡肽和脑啡肽,外周淋巴细胞在葡萄糖菌毒素A的刺激下可产生促甲状腺素。

六、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新皮层在动物实验中电刺激新皮层,除了能引致躯体运动等反应以外,也可引致内脏活动的变化。

刺激皮层内侧面4区一定部位,会产生直肠与膀胱运动的变化;刺激皮层外侧面一定部位,会产生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刺激4区底部,会产生消化道运动及唾液分泌的变化。

刺激6区一定部位可引致竖毛与出汗,也会引致下肢血管反应的区域也与下肢躯体运动代表区相对应。

此外,刺激8区和19区等,除了可引致眼外肌运动外,也可引致瞳也的反应。

神经系统生理 -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生理 -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生理
动物解剖生理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也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
机体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控 制呼吸、循环、消化、代谢和腺 体的分泌等一系列生命活动。
植物性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动物解剖生理
植物性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
1、 纤维发出的部位不同; 2、 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时要换元;(效应器受到神经的双重支配) 3、 交感神经作用效应器发生反应潜伏期长,作用持久;副交感神
经作用效应器发生反应潜伏期短,作用短暂。
动物解剖生理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1、植物性神经对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2、紧张性作用; 3、植物性神经系统对效应器的作用与效应器自身的功能状态有关; 4、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来
参与——“交感—肾上腺”系统; 5、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机能在于休整、恢复
动物解剖生理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初级 的。基本的血管反射、发汗反射、排 尿反射、排便反射等活动可在脊髓完 成,但平时这些活动受高位中枢的控 制。机体仅依靠脊髓本身的反射活动 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动物解剖生理
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部分副交感神经由脑干发出,支配头 部的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胃肠道等。
动物解剖生理
下丘脑核团分布图
动物解剖生理
大脑边缘和胼胝部旁 的环周结构,叫做“边缘 叶”, 边缘叶与大脑皮 质的其他部位构成了边缘 系统。
大脑边缘系统是内脏活动的重要调节中枢, 而且还与情绪、记忆功能有关。
动物解剖生理
促进消化、保持能量以及加强排泄生殖功 能等方面——“交感—胰岛素”系统。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讲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讲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讲义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存在着一个精妙且复杂的调节系统,那就是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这一调节机制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脏活动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活动。

神经系统通过精细的调控,确保这些内脏器官能够协同工作,以维持身体的稳态。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实现。

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交感神经在应激状态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危险或者面临巨大压力时,交感神经会兴奋。

这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以便为身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氧气。

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的通气量;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减少消化活动,让身体能够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应对紧急情况。

副交感神经则在身体处于安静和放松状态时占主导地位。

它会减慢心跳、降低血压,让身体的能量消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同时,副交感神经会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副交感神经还能促进排尿和排便等活动。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常是无意识的,我们并不会主动去控制这些过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对其产生影响。

例如,通过长期的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可以增强副交感神经的活性,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缓解焦虑等。

除了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也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下丘脑可以说是身体的“调控中心”,它能够接收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信息,并通过分泌各种激素来调节内脏活动。

比如说,当下丘脑检测到体温过高时,会启动一系列的散热机制,如促进皮肤血管扩张、增加出汗等;而当体温过低时,则会采取产热措施,如肌肉颤抖、血管收缩等。

下丘脑还参与调节水平衡。

当身体缺水时,下丘脑会产生口渴的感觉,促使我们饮水;同时,它还会通过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控制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神经生物学 6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神经生物学 6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脊髓))躯传入传入//感觉内传入/内脏感觉外周传入传出传出传出//内脏运动(心肌、平滑肌、腺体心肌、平滑肌、腺体))体神经系统传出传出//运动(随意肌随意肌))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Stressful situation )副交感神经(Rest situ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呼吸、循环、消化、代谢、腺体分泌、体温、生殖等呼吸、循环、消化、代谢、腺体分泌、体温、生殖等))Outline自主自主//植物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自主自主//植物系统的构成Sympathetic divisionPerasympathetic division5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发出位置脊髓胸、腰段(侧角)脑干(副交感神经核)、骶髓(侧角)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特征神经节位置脊旁和脊前靠近中枢, 一根节前纤维可与多个节后N元突触,效应较弥散靠近效应器,一根节前纤维仅少数节后N元突触,突触效应相对局限纤维节前短, 节后长节前长, 节后短节前末梢-乙酰胆碱节前末梢-乙酰胆碱分布遍布全身,支配所有内脏器官主要分布在头、胸、腹及盆腔神经递质N 末梢乙酰胆碱与效应器连接处-去甲肾上腺素N 末梢乙酰胆碱与效应器连接处-乙酰胆碱慢单胺氧化酶或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快酰胆碱酯酶递质失活慢、单胺氧化酶或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快、乙酰胆碱酯酶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自神系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器官循环系统心跳加快,腹腔脏器、皮肤及唾液腺与外生殖器的血管收缩;肌肉血管可收缩(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部分血管(如软脑膜动脉、外生殖器血管等)舒张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液、胰液分泌;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消化器官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制胃肠运动与胆囊活动,促进括约肌收缩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与胆囊活动,使括约肌舒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膀胱肌舒张括约膀胱肌收缩括约肌舒张泌尿生殖器官促进肾小管重吸收,膀胱肌舒张、括约肌收缩;有孕子宫收缩/舒张膀胱肌收缩、括约肌舒张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睫状肌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睫状体环缩小促进眼睫状体环增大,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状肌收缩,睫状体环缩小,促进泪腺分泌皮肤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竖毛肌、汗腺没有分布代谢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般规律交感神经(Stressful situation)副交感神经(Rest situation)Complementeach other双重支配:除少数器官(汗腺、竖毛肌、外周血管、肾上腺髓质)外,组织器官均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二者具有相互拮抗性(即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时副交感便处于相对减弱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时,副交感便处于相对减弱)→外周器官功能活动协调一致(Homeostasis)。

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课件

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课件
内圈的海马、穹窿和外圈的扣带回、海马回等。
边缘系统——边缘叶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大脑皮层的岛叶、颞极、眶回等,以及
皮层下的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区等密切相关,总称为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的功 能除嗅觉外,主 要参与摄食行为、 性行为、情绪反 应、学习记忆及 内脏活动等的调 节。
视觉感 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 受装置
视交叉上核
使体内日周期节律与 外环境的昼夜节律同步
6.调节摄食行为
下丘脑外侧区有摄食中枢 下丘脑腹内侧核有饱中枢
三、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新皮层——大脑皮层中除边缘系统皮层部分以外进化程度最新的部分。 2.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皮层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包括
刺激交感神经:无孕子宫运动抑制,有孕子宫 运动加强。
刺激迷走神经:处于收缩状态的胃幽门舒张。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广泛。意义:在环境急骤的变 化的条件下,可以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在功能以适应 环境的急变。例如在剧烈运动、大出血、窒息等紧急情 况下。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迷走神经系统:活动相对较为局限。安静时活动加 强。意义:保护机体、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 和生殖。
4.调节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
在情绪反应、食欲、渴觉、性行为等方面都起调控 作用。
5.生物节律控制
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 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biorhythm)。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可能是日周期节 律的控制中心。
昼夜光照变化→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
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正常人体机能课件)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正常人体机能课件)
2.呕吐、吞咽的基本中枢。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01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02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中枢 各级 水平
脊髓 脑干 下丘脑 大脑皮层
2.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的灰质侧角是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 如排便、排尿、出汗、血管舒缩等。
脊髓胸腰段或骶段存在调节内脏活动的交感 神经及部分副交感神经。
大脑皮层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01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02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中枢 各级 水平
脊髓 脑干 下丘脑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新皮层 ★边缘系统
电刺激相关核团、区域
内脏活动改变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新皮层的功能:
刺激新皮层一定区域,除能引起躯体运动外,也 能引发一定的内脏功能活动的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在活动状态时作用明显,作用范围较广泛, 其作用是使机 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
故称这一系统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安静状态时作用明显,作用范围较窄, 其作用是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 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所以称
2、作用相互拮抗
对多数内脏器官为相互拮抗,个别例外: 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 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 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3、紧张性作用
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4、效应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脊髓))躯传入传入//感觉内传入/内脏感觉外周传入传出传出传出//内脏运动(心肌、平滑肌、腺体心肌、平滑肌、腺体))体神经系统传出传出//运动(随意肌随意肌))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Stressful situation )副交感神经(Rest situ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呼吸、循环、消化、代谢、腺体分泌、体温、生殖等呼吸、循环、消化、代谢、腺体分泌、体温、生殖等))Outline自植物神系组成功能自主自主//植物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脊对内脏动的节神•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节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Stress and the brain4自主自主//植物系统的构成Sympathetic divisionPerasympathetic division5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脑骶段脊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特征发出位置脊髓胸、腰段(侧角,由前根发出)脑干(副交感神经核)、骶段脊髓(侧角由前根发出)神经节位置脊旁和脊前靠近中枢, 一根节前纤维可与多个节后N 元突触,效应较弥散靠近效应器,一根节前纤维仅少数节后N 元突触,突触效应相对局限纤维节前短, 节后长节前长, 节后短分布遍布全身,支配所有内脏器官主要分布在头、胸、腹及盆腔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器官交感神副交感神循环系统心跳加快,腹腔脏器、皮肤及唾液腺与外生殖器的血管收缩;肌肉血管可收缩(肾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部分血管舒张(如软脑膜动脉、外生殖器血管等)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泌尿生殖官消化器官制胃肠运动与胆囊活动,促进括约肌收缩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与胆囊活动,使括约肌舒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膀胱肌舒张、括约肌收膀胱肌收缩、括约肌舒张器官促进肾小管收,胱舒括约收缩;有孕子宫舒张/收缩膀胱肌收缩括约肌舒张眼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睫状肌舒张睫状体环增大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睫状体环缩小,促进泪腺分体环增大,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环,腺泌皮肤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竖毛肌、汗腺没有分布)代谢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般规律交感神经(Stressful situation )副交感神经(Rest situation )Complementeach other双重支配:除少数器官(汗腺、竖毛肌、外周血管、肾上腺髓质)外,外周组织器官均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二者具有相互拮抗性即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时副交感便处于相对减弱(即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时,副交感便处于相对减弱)→器官功能活动协调一致(Homeostasis )。

紧张性作用:对效应器的支配具有紧张性特点,以维持所支配器官的生理功能所需具重要意义,如交感缩血管作用对维持动脉血压是必须的。

8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般规律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当消化道平滑肌紧张性较高时,刺激交感或副交感均产生抑制效应;反之则反。

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交感神经作用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动员多个器官的潜能使机体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副交感神经作用局限——使机体处于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生殖等。

9脊髓(p)对内动的调节(spinal cord)对内脏活动的调节III: 动眼神经VII: 面神经VIIIX: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10spinal cord脊髓(spinal cord)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交感和部分副交感神经的发源处-内脏反射活动初级中枢。

动物实验:脊髓颈5以上离断动物,脊髓休克过后,血压可上升恢复到动物实验一定水平;有反射性排尿、排便能力。

即基本的血管张力,排尿、排粪反射可在脊髓中枢完成。

排尿排粪反射可在脊髓中枢完成临床观察:脊髓高位离断患者,脊髓休克过后,血管张力、发汗、排尿及勃起反射均可恢复;但是,当病人从平卧转为站立时会出现头晕,说明体位性血压的反射调节依赖于高位心血管中枢对脊髓初级中枢的控制。

具定的反射调节功能,但不能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定的反射调节功能,但不能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具一定的反射调节功能,但不能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具一定的反射调节功能,但不能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11低位脑干(Lower brain stem)对内脏活动的调节Lower brain stemIII: 动眼神经VII: 面神经IX: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12Lower brain stem低位脑干(Lower brain stem)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延髓:基本生命现象如循环、呼吸等反射调节可在延髓水平初步完成。

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延髓受损可迅b i it l t速致死–基本生命中枢(basic vital center)。

脑干网状结构:有许多与内脏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维调节脊髓自主神经的功能。

中脑:瞳孔反射中枢,也与皮肤电反射、竖毛、防御性血压升高等自主反应有关。

延髓-生命中枢:心血管、呼吸、消化器官;支配心血管、呼吸、消化器官;生命中枢:支配中脑-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中枢;中脑瞳对光反射ill li ht fl)13下(yp)节下丘脑(hypothalamus)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结构特点:从前--后分为前、中、后三群核团:从前前核团: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前核;中核区:背内侧核、腹内侧核、弓状核、结节核;后核区:下丘脑后核、乳头体核;边缘前脑、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等传入: 边缘前脑、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传出:腺垂体、神经垂体等14下丘脑(hypothalamus)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特点::功能特点较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较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外侧--副交感反应有关;交感反应有关,,外侧内侧和腹侧--交感反应有关内侧和腹侧多样性和复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调节体温、摄食、水平衡、生物节律以及与情绪相关的行为等;一些涉及随意肌的反应,如寒战也与下丘脑相关。

等;一些涉及随意肌的反应,如寒战也与下丘脑相关等意15(一)体温调节作用-自主体温调节器(一)体温调节作用-()体温调节作用自主体温调节器下丘脑是体温调节基本中枢:哺乳类动物下丘脑以下部位横断脑干-不能保持体温相对稳定;间脑以上水平切除大脑皮层的动物-体温基本保持相对稳定。

来自皮肤温度感受器的信息均在下丘脑整合:视前区下丘脑前区热敏神经元感应血流温度散热-增加出汗、扩张皮肤血管维持冷敏神经元调节体温产热-寒战、收缩皮肤血管体温目前有关下丘脑处理温度信息神经元的具体定位尚未确定。

17(二)摄食调节作用-摄食摄食//饥饿中枢(二)摄食调节作用-摄食//饥饿中枢(二)摄食调节作用-摄食下丘脑是摄食/饥饿中枢:电刺激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多食(摄食或饥饿中枢, Feeding/hunger center);损毁动物双侧下丘脑腹内侧区→食量增加;电刺激该区→动物拒食;(饱中枢,satiety center)。

摄食取决于饱中枢与摄食中枢的动态平衡:两类神经元交互抑制效应下丘脑外侧区神经元在动物饥饿时放电率↑,促进与摄食有关反射活动(饿中枢)下丘脑腹内侧区神经元在动物饥饿时放电率↓-抑制与摄食有关反射活动(饱中枢)电浸法注射葡萄糖到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旁,神经元放电率增加-饱中枢对葡萄糖敏感。

19(三)生物节律调控作用-(三)生物节律调控作用生物钟机体各种生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性称生物节律或生物钟(biorhythm /biological clock)。

不同生理活动的生物节律不同,以日周期节律(circadian rhythm)最为普遍,如体温、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等均具昼夜节律变化。

控制机体昼夜节律的中枢主要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外环境(昼夜光照)变化→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视觉感受装置联系体内日节律与外界明暗周期同步研究发现: 小鼠视交叉上核神经元具明确的日节律性;代谢水平放电活动如破坏其视交叉上核,小鼠饮水、排尿等日节律消失。

20(四)水平衡调控作用21(四)水平衡调控作用维持水平衡的机制:外侧区(饮水中枢): 该区神经元兴奋动物饮水↑,损毁该区动物拒饮: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肾排水): 合成ADH(antidiuretic hormone)→下丘脑垂体束-):(antidiuretic hormone)→神经垂体储存/释放(当血浆/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血容量↓→水排出↓)研究证实:狗颈内静脉注射高渗盐水→ADH分泌↑,提示脑内有细胞感应血浆/细胞外液渗透压反应(敏感)→调节ADH分泌→控制肾排水量→体内水平衡。

22(五)对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对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多种肽类物质-调节性多肽-调节性多肽(regulatory peptides)(regulatory peptides)→正中隆起促进/抑制腺垂体腺垂体各种激素的分泌。

垂体门脉系统反馈 监视细胞:下丘脑前区某些神经元对血液中卵巢激素敏感(monitor cell)调节内侧区某些神经元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敏感(monitor cell)神经垂体肽: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能合成催产素和升压素下丘脑垂体束神经垂体储存与释放。

23Cerebral cortex)大脑皮层(Ce eb a co e)对内脏活动的调节neocortex)):新皮层(neocortex指大脑皮层中包绕于边缘皮层外的进化程度最新的部分。

(Lobe limbiguelimbigue)):边缘叶(Lobe(Lobe limbigue最初由法国解剖学家Braca于1878提出,指大脑半球内侧面皮质与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

包绕在脑干周围的扣带回、海马回等组成的外圈(旧皮层)和海马、穹窿等组成的内圈(古皮层)。

24大脑皮层(Ce eb a co e)对内脏活动的调节Cerebral cortex)“Triune”brain modelCortical brain: uniquely human•Cortical brain:uniquely human•Limbic brain: memory and emotion•Reptilian brain: survivalReptilian brain:survival25Neocortex 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外,也能引起内脏活动改变,并具区域分布特征如新皮层()对内脏动的调节具区域分布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