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020年高考通关之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20】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地理专题精练(3年真题1年一二模)分项汇编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带讲解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2022·北京·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毛里求斯岛地处印度洋西南部,易受热带气旋影响。
图(a)为毛里求斯岛地图,图(b)为当地时间2022年2月2日16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说明岛上不适合发展内河航运的理由。
岛屿面积小,河流短小、落差大、流量季节变化大等。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岛屿面积较小,同时该岛屿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流程短。
由于该岛屿地处印度洋西南部,该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使得该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故该岛屿不适合发展内河航运。
2.(2021·北京·高考真题)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
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
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径流量减少。
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
【分析】结合材料可知,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后,年净流量明显小于西沟,原因是修建梯田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坡度,植物落叶及根系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
3.(2021·北京·高考真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斯洛文尼亚西南地区年降水量达1000-1500毫米。
(1)若在雷卡河修建一座水电站,请评价选址的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降水较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地势起伏,河流有落差,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流量小,水能不稳定;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条件复杂,易渗漏。
【分析】雷卡河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西南部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结合陆高图例可以看出,该地西南部海拔高,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重难点突破-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原卷版)

专题12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022·四川雅安·模拟)孟加拉国(下图)位于南亚东部,大部分国土位于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上。
当雨季来临时,有些地区的学生不能去学校上课。
一位当地青年就把学校建在船上,就称为“水上学校”。
有专家,随着自然条件变化,“水上学校”在孟加拉国的应用范围会更广。
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该国设立“水上学校”利用的主要自然条件是()①全年高温②河网密布③地势低平④地形崎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该国雨季时的盛行风及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A.东南信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西南季风地球公转运动C.东北信风地球公转运动D.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专家的“自然条件变化”是指()A.河流改道B.地壳下沉C.气候变干D.全球变暖(2022·浙江金华·模拟)抽水蓄能电站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把多余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即将下水库的水抽送到上水库;在负荷高峰时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
读“抽水蓄能电站示意图”和“上水库水位周变化过程图”,完成下面4-5小题。
4.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发电量,保障能源供应B.利用低谷电能,提高经济效益C.减少发电量,降低能源支出D.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5.关于抽水蓄能电站营运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周一到周五电网负荷低,持续抽水蓄能B.周末电网负荷较低,集中抽水蓄能C.周一到周五电网负荷高,持续放水发电D.周末电网负荷较高,应该放水发电(2022·山东·模拟)协调度反映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
长江经济带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6%,钢铁工业污染物成为区域工业最大的污染源。
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会议上决定,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全面,在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比2020年的难度和分值都增加了,总体难度还是适宜。
选择题部分,以考查自然地理部分为主,有7道题,考查人文地理部分只有4道,1-2题和8-9题,命题抓住地理学科特点,通过图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的能力;综合题以我国南疆地区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来命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在第39题命题中,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知识进行综合命题,知识面跨度大,难度也相对较大。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图1示意2020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答案】1.B 2.D【解析】1.根据四个国家人口和图中煤炭消费量,可以推出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从图中可以读出每年这四个国家的消费总量,再根据这几个国家的人口数(这点考察学生的识记情况,中国大概13亿、美国3亿、印度10亿、日本就算1.3亿吧),只是略算而已,很容易找到答案。
2.借助图示资料四国的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以得到各国煤炭的缺口,既而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能源不仅是煤炭,还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其它能源,单位GDP能耗和能源进出口量是没法推算,碳排放量除了煤炭燃烧排放,还包括化石能源的排放。
【考点定位】考查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费。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新高考II卷:《地理》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文档新高考II卷地理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目录选择题……………01页非选择题…………06页新高考II卷:《地理》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答案:A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答案:D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据此完成3~5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图2)。
打沟主要是为了()A.灌溉B.排水C.防虫害D.通风答案:B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产量B.减少水土流失C.降低生产成本D.减少蒸发答案:C5.近年来,该地()A.种植结构复杂化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D.种田大户增多答案:D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答案:C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8.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答案:C如下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学科分类汇编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单选题(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23~25题。
1.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答案】B【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 故选B项。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答案】D【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答案】A【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题思路】 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专题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十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专题检测时间:50分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主干流长72km,流域面积约占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20%。
位于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林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年和1927年。
大坝建成后,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影响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
该地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
下图示意艾尔瓦河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修建艾尔瓦大坝的主要目的是( )A.发电B.防洪C.航运D.灌溉答案 A “大坝建成后,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拆除”,说明修建艾尔瓦大坝的主要目的是发电,A正确。
2.两座大坝运营后期,其经济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库区泥沙淤积严重B.周边区域用电量减少C.鲑鱼的渔获量减少D.奧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修建答案 A 两座大坝运营后期,由于水库拦水拦沙,库区泥沙淤积加重,导致蓄水量减少,发电量减少,经济效益降低。
故选A。
3.艾尔瓦河原两座大坝之间河段,在大坝拆除后( )A.河面宽度增加B.地下水水位上升C.洪涝灾害加剧D.水体污染减轻答案 D 艾尔瓦河原两座大坝之间河段受上下游大坝拦水影响,水流缓慢,水质最差;大坝拆除后,河流流速加快,水体污染减轻,D正确。
河流流速加快,侵蚀加强,深度增加、河面宽度减小,A错误。
河流流速加快,下渗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洪涝灾害减轻,B、C 错误。
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一种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则该地区的产业分布越均衡,值越接近1,则产业集聚程度越高。
如图为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示意图。
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不及珠三角地区的1/3。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4.2014年与2005年相比,广东省制造业的变化( )A.珠三角地区集聚程度提高B.粤东地区集聚程度最高C.粤西地区空间分布最均衡D.粤北地区空间分散化明显答案 D 由材料可知,空间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产业分布越均衡;越接近1,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越高。
【人教版】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成为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
读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回答1~3题。
1.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①运距短②相对安全③交通运输方式单一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2.关于中缅油气管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缓解中国东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②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③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④使我国石油运输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3.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对昆明下列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的是( )A.粉尘污染B.地面下沉C.酸雨D.煤烟污染解析:1.A 2.C 3.B 第1题,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要近1 200多千米,而且相对安全得多。
第2题,中缅油气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是目前中国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后可以有效地减少目前我国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提高能源安全供给,并使能源进口方式多元化;中缅油气管道除了输送来自中东、非洲的石油外,还可以把缅甸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改善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
第3题,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所以可以缓解粉尘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地面下沉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
(2018·东北四校联考)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m3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 km,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m3。
读陇东跨流域调水路线示意图,回答4~5题。
4.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A.可调水量大B.水质好C.施工难度小D.投资成本低5.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A.②③ B.①④C.①③ D.②④解析:4.A 5.B 第4题,读图可知,白龙江属于长江流域,径流量大,可调水量大,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__14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

专题14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2020年高考真题】(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
完成6、7题。
四大地区指标甲乙丙丁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8.2 10.7 9.5 71.6 人口占全国比例(%)7.7 26.5 38.6 27.2 人均GDP(万元) 4.7 5.9 9.4 5.4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6.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A.甲B.乙C.丙D.丁7.我国四大地区中()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27.(2020年江苏卷)【区域自然地理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材料一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图14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表1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图14表1水文站马西纳迪雷尼亚美洛科贾奥尼查年径流量(km3)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177 100 350 1290 5800 (4)简析河口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________(4分)【2020年高考模拟题】(2020·廊坊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十多年来,中国某建筑公司在俄罗斯完成了多个质量过硬、广受赞誉的建筑项目,成为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亮丽名片。
该公司承建的圣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建有深达15.5米的四层地下室,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市的建筑很少建有地下室。
2015年9月,该公司正式接手修复位于莫斯科(55°45′N,37°37′E)的某工程,公司采用独创的施工方法克服了建筑企业冬季停工的困难,缩短了5个多月工期,创造了俄罗斯古建筑修复最快速度的纪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23~25题。
1.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B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答案】D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
【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A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
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
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题思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
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
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故选A。
二、双选题
(2013高考题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
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
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
读图回答23~
24题。
4.“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
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答案】A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该题目设问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也就是其更新慢的原因,联系所学水循环相关知识,即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
A、C入水和出水量小,更新慢,周期长;B选项,该地为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D选项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且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故选AC。
5.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B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题思路】跨流域调水是对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的影响,不会影响到该区域的降水状况,
故排除A;也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排除C;本题关键在于材料中“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所以选择B,增加来水量,加快水体更新,解决滇池水脏问题;D选项,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
三、综合题
6.(2013高考题浙江卷)(26分)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
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
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
(10分)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
成为我国铁矿砂等
大宗商品重要中转
地的主要原因。
(8分)
第37题图1 第37题图2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8分)
37.【答案】
(1)大气污染物排放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
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
(可任答三点)
(2)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解析】本题以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国家级新区的素材为载体,综合考查环境、旅游、港口、产业结构等相关知识。
第(1)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境质量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从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得出,舟山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少,沿海地区,海风较大,风力大可以使空气质量提升。
同时受海洋的影响大,海洋对其空气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
舟山普陀山山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所以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旅游资源,如发展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
第(2)题,本题考查舟山港的区位。
港口的区位因素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中包括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域条件有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
陆域条件也有货物集散地、便利的交通。
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舟山港辐射范围广。
我国长江流域的钢铁工业发达,铁矿进口量大,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运。
第(3)题,本题考查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根据图示:2007年-2010年舟山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有限,转移的人口较小;大量的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7.(2013高考题天津卷)(30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
图6 图7 黄山云海
(1)图6中所示甲、乙两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是。
你是依据图6中哪些信息判断的?请列举两条并说明。
(9分)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2)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6分)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3)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6分)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4)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7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6分)
(5)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3分)
12. 【答案】(1)乙地。
乙地位于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乙地地形为低山、丘陵。
(2)就业机会多(劳动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接近)。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
(4)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
(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5)保障游客安全。
【试题立意】本题以安徽省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人类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旅游景观的欣赏和旅游活动的设计)。
【解题思路】
(1) 考查茶树的生长条件,难度偏易。
题干中有“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
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乙在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在800以上,从等高线图中可看出为低山丘陵去,排水性能良好。
(2) 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在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同时要考虑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空间距离。
(3) 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本题解答时要注意是对“城市产业的影响”,而不是对城市的影响。
(4)考查的是旅游地理中旅游资源欣赏的内容。
云海属气象景观,故要在高处选择时间。
(5)本题考查旅游活动中的安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