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语法学之词类
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考试大纲1

自考《现代汉语语法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现代汉语语法学”是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它们分析现代汉语的事实。
自学考试者应较系统地了解汉语语法学简史、汉语语法特点、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构成句义的因素、词的分类问题、主宾语问题、歧义句问题、语法结构及语义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格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等基本研究方法, 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汉语的语法现象。
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十一章, 其中第五章关于词的分类问题、第七章关于层次分析法及有关问题、第八章关于句式的变换问题和第九章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是重点章。
第十一章为可选章, 可让学生自行阅读。
其余章为一般章。
二、自学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语法和语法学一、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语法这一概念、语法所包含的内容和语法学的简史, 特别是了解汉语语法学经历了草创模仿、探索革新、振兴繁荣三个历史时期。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一)识记:1.国外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法、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2.我国语法学只有一百年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草创、模仿时期(1898-1936,),代表作有两部:①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法着作。
其核心是“词本位”。
②黎锦熙的《新着国语文法》,这是第一部以白话文为描述对象的语法体系,其特点是“句本位”。
二是探索革新时期(1936一1949),反对简单模仿,利用西方语法理论寻找汉语语法特点,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有三:①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②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③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
三是振兴、繁荣时期(1949一现在),解放初期出版了最具特色的两本着作:①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丁声树等着《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拨乱反正后又出版了几种重要专着,如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他的《现代语法分析问题》,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等。
词类划分的标准

词类划分的标准词类划分是语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根据词语的语法特征和功能特点将词语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词类划分的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形态、句法和语法功能等方面。
在不同的语言中,词类划分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是最基本的词类。
下面将对这些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概念的词语。
名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从词义上看,名词可以表示具体的实物,如“桌子”、“书”等,也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如“爱情”、“友谊”等。
从形态上看,名词可以通过加上“-s”、“-es”来表示复数形式,也可以通过加上“-’s”来表示所有格形式。
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等概念的词语。
动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从词义上看,动词可以表示具体的动作,如“跑”、“跳”等,也可以表示抽象的状态,如“思考”、“喜欢”等。
从形态上看,动词可以通过变化词尾来表示不同的时态和语态,如“walk”变为“walked”表示过去时,变为“walking”表示进行时。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的词语。
形容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从词义上看,形容词可以表示人或事物的外在特征,如“美丽的”、“聪明的”等,也可以表示人或事物的内在特征,如“善良的”、“聪慧的”等。
从形态上看,形容词可以通过加上“-er”、“-est”来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也可以通过加上“-ly”来表示副词形式。
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的词语。
副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从词义上看,副词可以表示时间,如“昨天”、“今天”等,也可以表示地点,如“这里”、“那里”等。
从形态上看,副词通常没有特定的词尾变化,但可以通过加上“-ly”来表示副词形式。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语。
代词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和形态两个方面。
词类总结归纳

词类总结归纳在中文语法中,词类是指词语按照它们的功能和特征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
根据中文的语法体系,主要的词类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
下面是对这些词类的简要总结和归纳。
一、名词(Noun)名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概念等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词语。
名词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
具体名词用来指代有形的实物,如:"桌子"、"苹果"。
抽象名词则用来指代没有形状和具体存在的事物,如:"爱情"、"快乐"。
二、代词(Pronoun)代词是用来替代名词的词语。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和反身代词。
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的身份和关系,如:"我"、"你"。
指示代词用来指示事物的位置或指向,如:"这"、"那"。
疑问代词用来提问,如:"谁"、"什么"。
不定代词用来泛指事物或人,如:"一些"、"任何人"。
反身代词则表示动作的主语同时也是动作的承受者,如:"自己"、"他们自己"。
三、动词(Verb)动词是表示动作、变化或状态的词语。
它们用来描述人或物的行为、感情和状态。
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需要加宾语才能构成完整的意义,如:"吃饭"、"写信"。
不及物动词则不需要宾语,如:"走"、"笑"。
四、形容词(Adjective)形容词是用来描述名词或代词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和具体。
如:"美丽的花"、"快乐的孩子"。
五、副词(Adverb)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
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最新整理1. 语法: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 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
3. 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类。
4. 历时语法: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5. 共时语法: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6. 个别看法:指对个别看言,语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7. 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8. 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9. 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0. 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1. 语法形式: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性作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2. 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
13. 递归: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14. 语境: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15. 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6. 句法范畴: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司法范畴。
17. 句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句法手段。
18. 句法:语法中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的部分称为句法,也称造句法。
19. 词法:语法中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的部分称为词法,也称形态学。
20. 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英文语法-词类

二、形容词 形容词可作定语、表语、宾补、状语。 例如: 1. The pen is nice. 2. It is a wonderful film. 3. Who left the door open. 4. He spent seven days in the wind and snow, cold and hungry. 他又冷又饿地、在风雨中过了七天。
词类 英语中的词可以根据词义,句法作用和形式特征分为十大词类。
词类s (n.)
表示人或物的名称
形容词 Adjectives(adj.) 表示人或物的特征
数词 Numerals(num.) 表示数目或顺序
代词 Pronouns ( pron.) 代替名词,数词等
动词
Verbs(v.)
不及物动词vi. 不跟宾语,无被动语态 We study
for ourselves.
系动词link.v 跟表语
I became a League
member in 2007.
助动词aux.v跟动词原形(无意思)Will you be
in tonight?
情态动词mod.v跟动词原形(有意思)We must
it’s rather cold outside. It was already rather late, so we decided to go home. You are right, therefore we should support you.
3. 并列连词:and, or, both…and, not only…but also, either…or, neither…nor, as well as等
you return it on Monday.
语言学纲要

汉语词类(一)什么是词类:根据词的语法性质分出的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意义和形态,语法功能是最基本依据。
(二)词类划分的依据:(1)功能(语法功能):A: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和充当什么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就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的为虚词。
B:词的组合能力,即实词可和哪些实词组合,虚词能和哪些实词和短语组合,组合后是舍命关系,表示什么语法意义。
(2)意义并非具体词义而是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如名词动词等(3)形态A:构形形态如重叠,B:构词形态,如能否加词缀音位的组合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
语流音变:语流音变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时发生的语音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受相邻的音位的影响或说话时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汉语的轻声、变调,都是,如“西瓜”中的“瓜”念轻声,“展览”中的“览”念阳平。
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有同化、异化(如汉语变调)、弱化(如轻声音节)、脱落(豆腐)等。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如bi.zi.zhi中的i。
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
音位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条件变体:条件变体指属于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其出现的场合要受一定条件限制,必须具备一定的语音条件才出现,没有相应的语音条件,这个变体一般不会出现,而且这些变体虽然同属于一个音位,但由于受语音条件限制,一般不能换用,当然,从理论上说是可以换用的,换用后不影响意义,即仍然没有区别意义,所以还是属于一个音位。
例如普通话的/a/音位,有/Q/、/a/、/A/、/§/等变体,但它们各有不同的出现条件,所以这四个音位就是音位/a/的条件变体。
自考 汉语复习资料 总结

一、1、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两个含义: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和语法学(分为词法和句法)。
性质: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2、语法体系两个含义:语法系统和语法学体系。
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学体系可以不止一个。
二、1、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语素可以组合成合成词,有的可单独成词。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备用单位:静态;使用单位:动态。
)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4、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三、句法成分(八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语、中心语。
句法结构(五种):1、主谓,如他(主语)做(谓语)了。
2、动宾,如做(动语)作业(宾语)。
3、定中,如语法(定语)作业(中心语)。
4、状中,如都(状语)做(中心语)了。
5、中补,如做(中心语)完(补语)了。
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5、中补,如做(中心语)完(补)了。
四、1、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主要依据)、形态和意义(参考的依据)。
2、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1)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
(2)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
词的形态分两种:(1)构形形态;(2)构词形态。
语法遵循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
五、实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
语法特征:(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不能作补语。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4)汉语名词单、复数同形。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语法学之词类、短语补看材料一、词类概说所谓词类,是指词在语法性质上的分类。
语法上讲词的分类是指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一些类别。
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是词与词在组合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类别。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桌子断了两条腿老王买过五斤酒李明砍过三担柴李四吃着一碗饭①②③④⑤⑥直觉上,上面例子中的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那么平常人的词类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词类知识主要来源于人们对词和词之间在功能和意义上的相似性的概括。
第一,人们倾向于把表示相同、相似的概念范畴的词概括为一类。
比如上面例中,①、⑥中的词都是表示事物的,②中的词都是表示动作的,③中的词都是表示某种抽象的时间意义的,④中的词都是计数的,⑤中的词是用作计量的单位的。
第二,人们会自觉地把分布十分相似的词归为一类,作为一个类来记忆和使用。
①、⑥中的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②中的词经常充当谓语,③中的词一般用于动词后,④中的词一般与⑤中的词一起,经常用在名词前。
语法学家模拟人脑中的词类知识,具体给词分类,一方面把根据的是词的语法特征:词的形态标志、词的语法功能。
另一方面参考意义。
其中语法功能应是词的意义的外显形式,词的意义虽然最符合直觉,但意义往往具有模糊性,有时把握不住,比如“突然”、“忽然”意思差不多,但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副词。
比如“红”与“红色”,意思也差不多,但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名词。
所以意义只能提供分类的直觉,难以作为分类的绝对标准。
形态则是语法功能的外显形式,形态最明确,但形态往往不具有普遍性,不能涵盖所有的词类,特别是汉语是一种少形态的语言,给词分类,难以完全依靠形态这个标准。
汉语中,给词分类主要得依造语法功能这个标准。
对于汉语而言,语法功能是最主要的依据,形态是个辅助性的依据,意义则是一个参酌因素。
形态是指构词和构形的语法形式,即包括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现代汉语里,构词的语法形式包括前缀和后缀。
它们有构成新词的作用,并且有词类标志的作用。
例如“老大”、“老虎”、“老张”中的“老”是前缀,附加在词根“大、虎、张”的前边,具有构成新词的作用,不管词根是不是名词性的,只要是用“老”构成的词,都是名词。
因此,它可以看作名词的标志。
“盖子”、“尖子”、“桌子”和“美化”、“量化”、“合作化”中的“子、化”都是后缀,分别附着在“盖、水、桌”和“美、量、合作”的后边。
它们有构成新词的作用,不管词根是什么词性的,凡是用“子”构成的词都是名词,凡是用“化”构成的词都是动词。
因此,它们可以分别作为名词和动词的标志。
构形的语法形式,也就是词的变化方式。
在现代汉语里,构形的语法形式有两种:一是词的重叠,比如“说”可以重叠成“说说”、“干净”可以重叠成“干干净净”,它们分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但“书”不可以重叠成“书书”,它是名词。
一是带粘附形式,比如“看”可以带“着”、“了”、“过”,但不能带“们”,可以说“看着”、“看了”、“看过”,但不可说“看们”,“学生”则相反,不可心带“着”、“了”、“过”,但可以带“们”,说成“学生们”,“看”是动词,“学生”是名词。
语法功能,一方面是指组合能力,一方面指的造句功能。
某类词可以跟一些什么词发生组合关系,不能跟一些什么词发生组合关系,这就是词的组合能力。
“读者”、“凳子”可分别与“一位”、“两张”组合,但其前面不能跟“不、也”等组合,它们是名词。
“阅读”、“休息”可与“不、也”等组合,但其前面不能与“一位、两张”等组合,它们是动词。
词在句子中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这就是词的造句功能。
例如:“读者”、“凳子”和“阅读”、“休息”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它们是实词,但“而”、“从”之类词则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它们是虚词。
“读者”、“凳子”是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阅读”、“休息”是动词,经常充当谓语。
这就是说,在造句功能上同样也体现出词的不同特性。
词的意义,提供给词分类的直觉,同时在词分类时,还具有参考作用。
同一意义并且在组合能力上具有共性的同一形式,不得分化为不同的类;不同意义并且在组合能力上不具有共性的同一形式,才应该分化为不同的类。
比如“白衣服”、“净水”、“老房子”中的“白”、“净”、“老”表示中心语的性质,而“白看”、“净是水”、“老偷东西”中的“白”、“净”、“老”分别表示中心语的方式、范围、时间特征,意义不同,它们实质上是不同的词。
二、实词(一)名词1.名词的意义名词,语义上是表示人、物、时、地的词。
如:炮手、学生、学员、战士、英雄客轮、望远镜、连衣裙、波浪、衣服暑假、昨天、星期天、现在、刚才机场、越南、天空、码头、海岸2.名词的语法特征(1)名词以能充当主语或宾语为其必要条件。
(2)名词也能充当定语,时、地名词还能充当状语。
(3)少数人物名词也能充当状语,如“广播找人”、“集体逃课”中的“广播”、“集体”,虽然受限制,有时名词也可以充当谓语,如“今天星期天”、“我,李明”中“星期天”、“李明”。
(4)多数名词能受数量结构修饰,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
(5)名词一般不能重叠,表人名词可带“们”表复数。
“东”、“南”、“西”、“北”、“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中”、“间”、“旁”等一般归到名词类,它们是表示方位的,是一个封闭类,人们往往把它们叫作方位词。
(二)动词1.动词的语义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词,如:休息、睡觉、游弋、巡逻、工作爆发、住、躺、牺牲、死取代、脱、选择、吃、当2.动词的语法特征(1)名词以能充谓语或谓语中心为其必要条件。
(2)动词也能充当定语、少数动词可以充当状语,如“试探地问”、“怀疑地看”、“同情地说”中“试探”、“怀疑”、“同情”,少数动词如“死、活、走、跑、便、丢、掉、翻、倒、见、到、成、作、为、住”等,还可以直接充当补语。
一定的条件下,动词也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如“说容易,但做很难”中的“说”、“做”充当主语,“喜欢工作”、“同意攻击”中的“工作”、“攻击”充当宾语。
(3)凡是能带宾语的词,是动词,虽然不是所有词都能带宾语。
动词也往往能受副词修饰。
(4)凡是能重叠表示动量小或时量短的词,都是动词。
动词往往可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下面这些动词,比较特殊,它们虽然单用词跟一般动词一样,但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充当补语,而且常常语法化成语义比较虚的成分,它们语义上总是表示位移的,是一个封闭的类,它们有个专门的名称叫趋向动词。
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下面这些语义上表示可能或意愿的词,往往被归入动词,但它们也是一个封闭的类,这类词叫能愿动词或叫助动词。
这类词,像虚词,它们语法上,后面只能跟谓词性成分,一般不能带“着”、“了”、“过”,也不能重叠,不能带补语。
表可能: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表必要:要、应、应该、应当表意愿:肯、敢、要、愿、愿意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动词“是”。
它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我们的班主任是林明”、“他是学生”中的“是”分别表示等同和类属。
“这桌子是三条腿”、“今天的早饭,他是馒头,我是包子”、“这茶杖是骨瓷”中的“是”表示特征、情况、质料。
“门外是水”、“盆里是一堆没洗的衣服”中的“是”表示存在。
(三)形容词1.形容词的语义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如:方、圆、红、漂亮、美丽、生动、优秀、伟大雪白、喷香、冰凉、静悄悄、热乎乎、胡里胡涂、老实巴交、优良2.形容词的语法特征(1)形容词以能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为必要条件,少数形容词,如“盎然”、“昏沉”、“不一”等只能充当谓语。
(2)形容词能充当定语、状语、补语,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充当主语或宾语,如“干净好”、“虚心使人进步”中的“干净”、“虚心”充当主语,“感到痛苦”的“痛苦”充当宾语。
(3)凡是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且不能带宾语的词,是形容词。
符合这个条件的形容词都是性质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表示的状态,实质上是带上了程度含义的性质,所以不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状态形容词大多是在性质形容词的基础上构成,如“雪白”、“静悄悄”、“胡里胡涂”中的“白”、“静”、“胡涂”是性质形容词。
(4)凡是能重叠表示程度量的词,都是形容词。
如“红”、“老实”可重叠为“红红(的)”、“老老实实”,重叠之后标明了性质的程度。
不过,“雪白雪白(的)”、“通红通红(的)”是一种修辞上的重复,“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等是一种固定格式,它们都不是形容词的重叠形态。
状态形容词与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能根据前面所讨论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很好地区别开来,它们最大的差别在于,状态形容词充当状语比较自由,而动词一般很难充当状语。
(四)区别词1.区别词的语义区别词是表示事物没有级差的属性的词,如:金、银、男、女、公、母、正、副、夹远程、外在、后起、中式、老牌、万能、专职、亲生、西式2.区别词的语法特征(1)区别词是能做定语而且只能做定语的词。
只能作定语,是区别词跟其它能作定语的时区别开来的特征。
(2)区别词否定用“非”,而不是“不”;区别词可带“的”,构成“的”字短语。
区别词不能受数量结构的修饰,也不能带受副词修饰。
(五)副词1.副词的语义副词是从程度、范围、时间、否定、情态、方式等角度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所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如:程度副词:很、最、太、十分、格外、更、极、非常、更加、略、较、尤其范围副词:都、只、净、光、仅、共、全都、统统、总共时间、频率副词:已经、曾经、正在、马上、将、顿时、一直、渐渐、常常又、也否定副词:没、不、别、甭、勿、没有情态方式副词:亲自、公然、连忙、悄悄、特意、赶紧。
语气副词:大概、大约、难道、莫非、果然、居然、偏偏、究竟、到底关联副词:又、也、就、才、却2.副词的语法特征副词是能作状语而且只能作状语的词。
只能作状语,是副词跟其它能作状语的词区别开来的特征。
比如时间名词可以充当状语,“现在出发”中“现在”,但“现在”还可以充当定语“现在的情况”,这就跟副词,比如“马上”就区别开来了。
再比如形容词“突然”可以充当状语,比如“突然发生”中的“突然”,但“突然”还可以作定语或谓语中心,如“突然事件”、“那事很突然”,这就跟副词,比如“忽然”就区别开来了。
(六)数词1.数词的语义数词是表示数目或顺序的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数词,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十、百、千、万、二十五、五万四千三百二十一其中“一”、“二”直到“九”,叫做系数。
“百”、“千”、“万”等叫作位数,它们通过系位系连法构成复合数词,以位数形式为系连点,或者同时前加后加个位数形式,或者只在前边加上个位数形式,或者只在后边加上个位数形式,来构成复合数词。
如“五万四千三百二十一”等。
基数系统里,除了基数,即上述由基本数目字表示的确定数目,实际上还包括概数、倍数和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