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tology的释译
也谈关于 O ntolo gy 的翻译

也谈关于Ontology的翻译庞学铨提要:如何翻译和理解Ontology这一重要概念,对研究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论关系极大,对它的理解又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的理解。
国内西方哲学界对此的看法历来有异,近年又有研究者认为以“是”来翻译和理解to be最为准确。
本文根据当代著名语言学、哲学史专家美国学者卡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to be本来具有的多种用法、多重涵义。
认为它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用法,是作系动词用,表示“是”的意义;即使在作为系动词用时,它也可以表示“是者”、“存在”,包“存在”的意义;它究竟表示“是”还是“存在”或别的意义,要看使用它的不同时代、不含“是者”、同语境和不同哲学家;而to be所含有的“存在”的意义,在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又有差异,有的指本体意义的“存在”,有的指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有的则指自身显现意义上的“存在”。
因此,对Ontology的翻译和理解,也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Ontology概念 翻译理解作者庞学铨,男,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杭州 310027)讨论存在论的问题,不能不首先涉及Ontology的概念与翻译。
我国哲学界对Ontology一词的最通常译名曾是“本体论”,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的译名“存在论”,对这两个通行译名的准确性又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研究者则主张正确的译法应为“是论。
”分歧来自对Ontology一词的词源学理解。
从Ontology的词根来看,是由词干ont和表示“学说”的词尾logy构成的。
ont是希腊文on的变化式,因此,该词指的是关于on的学问。
on是希腊文einai的中性分词,einai则相当于英文的to be,德文的sein。
就是说,希腊文on的意思相当于英文的Being,Ontology也就是关于being的学问。
Being作为to be的分词,其意义取决于to be。
所以,对Ontology的理解也就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 的理解。
关于ontology的讨论

关于ontology 的讨论董云卫:你问道关于ontology, 直译是哲学上的存在论或本体论,现在用于系统的概念模型很热。
大体意思是说,客观世界是由很多元素组成,而元素之间又具有各种联系,把这些元素和关系画出来就是一个ontology。
这里有几篇文章可供参考,都是2002年国际会议的文章,比较新。
1,25030001 Conceptual Modeling and Ontology: Possibilities andPitfalls2,25030003 An Ontology for m-Business Models3, 25030012 Ontology-Driven Conceptual Modeling: Advanced Concepts4, 25120174 DAML+OIL:A Reason-Able Web Ontology Language郝克刚。
2003年1月15日Sent: Wednesday, January 15, 2003 8:49 PMSubject: RE: 关于ontology郝老师及各位:The 10th internationa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nference (2003)刚接受了我一篇文章:Ontology-based Conceptual Modeling for InteractionDesign. 创新和质量都得了满分:-) 事实上,其内容是讨论软件系统的概念建模的,但和建模交互有一定关系。
我和董云卫争论过2小时,但他不相信我的。
本体论的常用定义是:分享概念化的形式、显式规约(但有争论),其内容包括一个概念分类,关系及公理。
本体论一般是静态的,不包括动态概念。
换言之,本体论描述的是说明式知识,不包括过程序知识,因为本体论的目的是表示,不是使用知识。
所谓分享概念化指是在一个问题域中现象的抽象模型,其中概念是公认的,形式化指机器可处理性,显式指概念的类型和使用限制都是明确定义的(一般得有一个meta-ontology或叫ontology assumptions定义概念类型和类型之间的关系,一个具体的概念模型中的概念及关系是它的实例)。
本体的概念和应用总结

本体的概念和应⽤总结⼀、Ontology 的定义:Ontology 是⼀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具。
Ontology 是对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可共享的规范。
这包含4层含义:概念模型( conceptualization)、明确(explicit)、形式化( formal)和共享(share)。
概念模型:指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些现象( 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得到的模型。
概念模型所表现的含义独⽴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明确:指所使⽤的概念及使⽤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形式化:指Ontology 是计算机可读的(即能被计算机处理)。
共享:指Ontology 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 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即Ontology 针对的是团体⽽⾮个体的共识。
Ontology 的⽬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补充1:在与领域的本体概念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在与领域,理论上,本体是指⼀种“形式化的,对于共享概念体系的明确⽽⼜详细的说明”。
本体提供的是⼀种共享词表,也就是特定领域之中那些存在着的或概念及其属性和;或者说,本体就是⼀种特殊类型的,具有结构化的特点,且更加适合于在之中使⽤;或者说,本体实际上就是对特定之中某套及其相互之间的形式化表达(formal representation)。
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对象类型相互关系术语集计算机系统领域概念关系⼆、Ontology 的建模元语Perez 等⼈认为Ontology 可以按分类法来组织,他归纳出Ontology 包含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Modeling Primitive)。
这些元语分别为:类(classes),关系(relations),函数(functions),公理(axioms)和实例(instances)。
Ontology的含义及翻译

“Ontology”的意义及翻译作者:邹诗鹏近年来,Ontology问题复又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问题仍然集中于如何理解和翻译Ontology,大多数的意见认为应当放弃“本体”及“本体论”,而选择“存在”及“存在论”,或者干脆就是“是”及“是论”。
但到底是“存在”及“存在论”,还是“是”及“是论”(“是态论”),则形成了争论的焦点。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反映了学界对于西方学术研习的质量要求,同时也表现了学界对于中西方文化在根源上是否能够形成沟通的困惑与思考。
一、Ontology及其复杂的汉译问题存在论(Ontology)是哲学的核心领域。
顾名思义,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是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理论。
存在论虽然是在17世纪才由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命名并由沃尔夫加以完善并从理论上系统化,但就存在论这一学问而言,则是早已由古希腊哲学确定了其基本框架及理论内容的。
事实上,存在论本身就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形态。
不过,Ontology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理论体系。
对于不断追求理论超越的西方哲学传统而言,后世的西方哲学显然有理由构造与古希腊哲学的“Ontology”有所突破甚或根本不同的Ontology结构。
Ontology的复杂性从词源角度说源于其核心概念toon(tobe)在西方思想演进中的复杂性,从本质上说则是源于哲学家们不同的哲学观念,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人们对Ontology的不同理解。
特别是,由于Ontology在文化传播中与异文化传统及其语言习惯的冲突、融汇与涵化,从而使得在西方哲学那里本就十分复杂的Ontology的异文化翻译显得更为复杂。
Ontology的汉译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近百年来,Ontology先后被译为“物性学”“万有学”(卫礼贤)、“实体论”(陈大年)、“本体学”(常守义)、“万有论”(陈康)、“凡有论”、“至有论”(张君劢)、“存有论”(唐君毅)、“有根论”(张岱年),“是论”(陈康、汪子嵩、王太庆等)以及“是态论”(陈康)等等。
语义网简明教程SW5-ONTOLOGY

11
本体的构成(续)
▪ 实际应用中,不一定要严格按照5个元素来构造本体
– 可能缺少某种元素
▪ 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不仅限于4种关系 – 如词典中描述同义词、近义词的关系
▪ 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12
有向图表示本体示例
13
Ontoloty与面向对象区别
– 找出基本的术语和术语间的关系及相应的规则 – 给出这些术语和关系的定义
7
5.3 本体的构成
▪ 客观世界的特征:
– 世界存在着对象(Object); – 对象可以抽闲出类(Class); – 对象具有属性(Property),属性可以赋值(Value); – 对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Relation); – 对象可以分解为部分(Part); – 对象可以具有不同的状态(State); – 属性和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 不同的时刻会有不同的事件(Event)发生; – 事件能导致其它的事件发生或改变状态; – 在一定的时间段上存在着过程(Process),对象则参与到过程中。
26
本体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 信息检索
– 全文检索(Text Retrival) – 数据检索(Data Retrival) – 知识检索(Knowledge Retrival)
▪ 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
– 建立领域本体: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建立相关领域的本体。 – 建立检索源 :收集信息源中的数据,并参照已建立的本体,把收集
24
分类法
▪ 分类法是传统图书馆最重要的知识组织工具,广泛用于
– 文献标引 – 图书排架 – 目录组织 – 检索服务
▪ 国际上分类法
本体的概念

1 关于Ontology1.1 Ontology的定义Ontology最早是一个哲学的范畴,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被人工智能界给予了新的定义。
然后最初人们对Ontology的理解并不完善,这些定义也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列表如下:关于最后一个定义的说明体现了Ontology的四层含义:l 概念模型(cerptualization)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l 明确(explicit)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l 形式化(formal)Ontology是计算机可读的。
l 共享(share)Ontology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Ontology的目标是捕获相关的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1.2 Ontology的建模元语Perez等人用分类法组织了Ontology,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Modeling Primitives):l 类(classes)或概念(concepts)指任何事务,如工作描述、功能、行为、策略和推理过程。
从语义上讲,它表示的是对象的集合,其定义一般采用框架(frame)结构,包括概念的名称,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集合,以及用自然语言对概念的描述。
l 关系(relations)在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儿积的子集:R:C1×C2×…×Cn。
如子类关系(subclass-of)。
在语义上关系对应于对象元组的集合。
l 函数(functions)一类特殊的关系。
该关系的前n-1个元素可以唯一决定第n个元素。
形式化的定义为F:C1×C2×…×Cn-1→Cn。
知识表示的艺术

知识表示的艺术汪鹏东南大学Ontology是近年信息科学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国内一般将其译为“本体”。
在各种信息交互与集成、知识表示与获取的应用中,全球众多研究者都热衷于这个词汇的使用。
与此同时,也使得更多对Ontology不甚了解的研究者对此倍感兴趣。
Ontology究竟为何方神圣?它研究什么内容?能解决何种问题?本文带着这样的思考来逐步阐述Ontology的概念、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
Ontology之哲学本源Ontolog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并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定义Ontology为“对世界客观存在物的系统的描述,即存在论”,也就是说Ontology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它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
为研究客观世界的存在问题,亚卫士多德、莱布尼茨(Leibniz)、康德(Kant)、皮尔斯(Peirce)、怀特海德(Whitehead)等哲学家广泛讨论了用Ontology如何对现实世界进行分类、怎么描述其中的物理实体、如何定义客观世界的抽象,以及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等问题。
虽然历史上对Ontology的思考主要是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进行的,但前人的研究成果蕴涵了很多如何组织现实世界知识的方法,这为Ontology被信息科学所借用打下了基础。
逻辑在信息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人们认识到逻辑没有表示具体现实世界的能力,逻辑中的存在量词符号仅仅能声明有某物存在,但逻辑本身却没有词汇来描述到底存在的是什么,Ontology由此被引入信息科学中,用来弥补逻辑表达能力的不足。
Ontology包含了观察与推理两个范畴。
观察提供了现实世界的知识,描述了知识的组织形式;推理通过虚拟框架来澄清观察的意义,描述了知识的语义。
20世纪90年代,信息科学的发展面临着种种新难题,主要包括诸如知识表示、信息组织、软件复用等。
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如何组织、管理和维护海量信息并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也就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内容。
ontology的释译

、
o tlg no克兰纽 , 一部 分表示学科 的 nl og y 像 词语一样 , 它也是 由希腊文构成的。如 bo g , c l y i oys io 这类词分别 l oog 由词 干 boseo结合词 尾 一o 构成 ,noo 是 由 o t i、oi lg y ot g ly no加上 一o l y g 构成 , 显而易见是关 于 o t 的学 问。虽名称出现 , n o 但具体 的定义 、 概 念却没出现。我们读到关于 otoy n l 的定义 , og 见于黑格 尔的《 哲学史 讲演录》 本体论 , 各种抽象的 、 一 论述 完全普遍 的哲学范畴 , ” ” 如 有 以及 ” ” 有 之成为一和善 ,在这个抽象 的形而上学中近一步产生 出 偶性、 实体、 因果 、 现象等范畴。 再看 ” 百科全书 ” 于 o t o 的定义 , 关 no g ly 笔者按俞宣孟对 《 不列 颠百科全书》 第 l ) ( 5版 中的 o to 的翻译 : no g l y 关于 ” ” 是 本身, 即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 这 个术语 直到 l 7世纪时才首 次拼造 出来 , 然而本体论同公元前 4世纪 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 ” 第一哲学 ” 或形而上学 同义 ,由于后来形而 上学包括其他的研究( 例如 , 哲学的宇宙论 和心理学 )本体论 就毋宁 , 指对 ” ” 是 的研究 了。 本体论在近代哲学 中成为显学 , 由于德 国理 是 性主义者克里斯蒂 ・ 沃尔 夫 , 以他看 , 本体论是走 向关于诸 ” 是者 ” 之本 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 的学说 。而他的伟大 的后继者康德却对作 为演绎体系 的本体论 、以及作为对上帝 的必然存在所作的本体 论证 明, 了重大影响的排斥 。 作 由于 2 世纪对形而上学 的革新 , 论或 0 本体 本体论 的思想又变得重要起来 ,主要表现在现象学家以及存 在主义 者 中, 中包括海德格尔。 其 另一份资料来 自《 国大百科全书》 美 如下 : 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 , 它研究实 在本身 , 这种实在既是 与经 验着 他 的人相分离 , 与人对于他的思 想观念相分离。 又是 这个术语由克里 斯蒂 ・ 沃尔夫导人 , 以指界乎研究世 界的起源与结构的 自然哲学 和研 究心灵的精神哲学或心理学之间的、 片思辨思想 的领域 。 一 ……本体 论是思辨性地探究 ,她要问实在从根本上说究竟 是多种不 同表现 中 的——这样 的东西 , 还是多样性 的东西 。 从上 述关 于 o toy n l 的定义都提到沃尔夫 , og 试图明确地对 otl no— oy进行阐释。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沃尔夫对学科的分类 , g 我们参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tology的释译【摘要】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奠基性范畴,通过对其起源及国内哲学界释译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翻译和诠释存在诸多争议。
由此,笔者认为,当代国内哲学界对西方哲学某些精深部分的把握,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
【关键词】ontology;诠释;翻译;哲学ontology这个词在国内外的解释翻译甚多,它的研究对象、任务含有多义性,有点不可言说的味道,但我们还要说。
为此要把哲学史上和国内近现代关于它的研究理顺一下,方便我们探讨。
一、ontology的产生及定义最先构成ontology的是德国人郭克兰纽,像一部分表示学科的词语一样,它也是由希腊文构成的。
如biology,sociology这类词分别由词干bio、socio结合词尾-logy构成,ontology是由onto加上-logy构成,显而易见是关于onto的学问。
虽名称出现,但具体的定义、概念却没出现。
我们读到关于ontology的定义,见于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本体论,论述各种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如"有"以及"有"之成为一和善,在这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中近一步产生出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
再看"百科全书"关于ontology的定义,笔者按俞宣孟对《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中的ontology的翻译:关于"是"本身,即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这个术语直到17世纪时才首次拼造出来,然而本体论同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同义,由于后来形而上学包括其他的研究(例如,哲学的宇宙论和心理学),本体论就毋宁指对"是"的研究了。
本体论在近代哲学中成为显学,是由于德国理性主义者克里斯蒂?沃尔夫,以他看,本体论是走向关于诸"是者"之本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的学说。
而他的伟大的后继者康德却对作为演绎体系的本体论、以及作为对上帝的必然存在所作的本体论证明,作了重大影响的排斥。
由于20世纪对形而上学的革新,本体论或本体论的思想又变得重要起来,主要表现在现象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中,其中包括海德格尔。
另一份资料来自《美国大百科全书》如下: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实在本身,这种实在既是与经验着他的人相分离,又是与人对于他的思想观念相分离。
这个术语由克里斯蒂?沃尔夫导入,以指界乎研究世界的起源与结构的自然哲学和研究心灵的精神哲学或心理学之间的、一片思辨思想的领域。
……本体论是思辨性地探究,她要问实在从根本上说究竟是多种不同表现中的――这样的东西,还是多样性的东西。
从上述关于ontology的定义都提到沃尔夫,试图明确地对ontology进行阐释。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沃尔夫对学科的分类,我们参照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即:(一)理论哲学;(1)逻辑学;(2)形而上学:①本体论②宇宙论③理性灵魂学④自然神学(二)实践哲学:(1)自然法;(2)道德法;(3)国际法或政治学;(4)经济学通过对学科的分类,他把"第一哲学"与onto进行了区分。
他的形而上学中的本体论部分研究的是onto的本原或本性。
"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就是一种广义的本体论,狭义的即与相对的本体论则是它的一部分。
"[1]但是,"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得更狭义的概念,则只有与非感性的(超验的)对象有关的那些陈述才属于形而上学"。
[2]ontology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两大百科全书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符合逻辑形式法则、用范畴来表达的内容。
二、国外学者的诠释我们的问题是一个,但我们研究的角度可以是多元的。
在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中,由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面对不同的问题群落,他们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索也是见仁见智的,迥然各异的。
有语言逻辑的,哲学史的,分析哲学的,现象学的,以及东西方比较的等等。
自古希腊开始,经历中世纪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各学派的分野和竞相发展,都根源于einai。
"在西方中世纪哲学中,在笛卡儿到休谟的近代哲学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是一切哲学认识论的前提。
"[3]后来的康德也是以它为中心,否定einai的谓词意义,沿着这条路线,在把einai 完全系词化的过程中,他尝试着为未来形而上学开辟一条崭新的光明大道。
到了黑格尔,他把einai作为存在概念成为《逻辑学》的开端,由此演化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体系,他把"哲学"这门科学分为三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三个部分都在研究"存在"问题。
他曾经对形而上学给与崇高的评价:"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4]然而基尔凯郭尔的"单个人"论的存在主义与批判黑格尔的整体存在论密切相关。
胡塞尔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从先验现象学出发,把存在理解为经现象学还原后留下的先验意识,进而构造出"形式本体论"和"质料本体论"。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把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理解为哲学,尤其是本体论的根本任务。
他从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Dasein)的"生存"(Existenz)结构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地走上追问存在意义的道路。
萨特说,存在将以某种直接爆发的方式,即无聊、恶心等方式向我们显示出来,且本体论将把这种存在的现象描述成无中介的、自身的显露。
卡尔纳普在《经验主义、语义学和存在论》中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问题:一是对象在语言构架内部的存在问题;二是对象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问题。
奎恩把本体论理解为语言使用中的一种约定论。
卢卡奇在《社会存在本体论》中,把存在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无机自然,二是有机自然,三是社会。
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合称为自然存在,以自然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则是"自然存在本体论";而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则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以自然存在本体论为基础。
古尔德在《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一书中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社会本体论",并从这一理解出发,对"社会"、"劳动"、"时间"等概念的含义作了新的阐述。
三、国内学者的翻译在与不同民族或是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吸收外来词汇,把对方的语言吸收到本民族、国家中。
"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一般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要从语音、语法、语义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使它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5]在语法上,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后,原有的形态标志就一律取消。
对于ontology尤其是他本身在英语或是德语中含义的不确定性,翻译到中文也不例外对其本身的一些语法规定进行了转化。
我们见到许多关于ontology的定义,如《辞海》中"本体论"条载:"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问题的部分";再如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写到:"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为认识论。
这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起源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宇宙论语本体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西方哲学中仍然同时存在。
";更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认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居右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
"又说:"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还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等等。
ontology的复杂性从词源角度说源于其核心概念to on在西方思想演进中的复杂性,从本质上说则是源于哲学家们不同的哲学观念,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人们对ontology的不同理解。
近百年来,ontology被译为"物性学""万有学"(卫礼贤)、"实体论"(陈大年)、"本体学"(常守义)、"万有论"(陈康)、"凡有论"、"至有论"(张君劢)、"存有论"(唐君毅)、"有根论"(张岱年),"是论"(陈康、汪子嵩、王太庆等)以及"是态论"(陈康)等等。
对于ontology的中文中找不到对应词等情形,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追求,虽然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但是实际上只能达到相对,不可能绝对实现。
德里达说:"翻译可以说是一种对接受语言的转化……但翻译不等于去确保某种透明交流。
翻译应当是去具有另一种命运的其它文本……即使是最忠实于原著的翻译也是无限的远离原著,无限的区别与原著的。
而这很妙。
因为,翻译应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本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
"[6]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翻译的实质是对原文"文本"的一种再创造。
既然是再创造,针对ontology的汉译,笔者认为要考虑到四个问题:一、是否能找到对应的专名,即能否直译?二、即使能找到对应的专名,能完全靠词典工具书解决么?三、怎样才能从文字出发进而深入到文字所表达的文化底蕴?四、时代在变,ontology会不会也在变?综上所述,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他的把握,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
有许多术语,如柏拉图的idea,亚里士多德的ousia,海德格尔的Dasein,甚至西方哲学中最常见的ontology,至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译名。
这是古希腊等西文词所独有的特征,在中文或其他东方语言文字中,都找不到对应词。
当缺少现成可用的中文译名时,这往往说明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还没有那样的内容,或者我们的思想上还没有那样想过。
无论中文译为"有","存在","是",都不可能与之相对应。
这种地方最容易将中西哲学形态上的差别暴露出来。
在热爱和追求智慧的路上,亚里士多德掩盖不了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亦是取代不了康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