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作业的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辨析题(请先判断对错,再说明原因)1、哲学得基本派别就是一元论与二元论。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得焦点在于就是否承认事物就是可以被认识得。
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笛卡儿认为,物质与精神就是两种不同得实体,精神得本性就是思维,物质得本性就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与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就是世界得本原。
【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就是被感知,人得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绝对观念”得“外化”与产物。
【材料3】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物得总与,而这个概念就就是从这一总与中抽象出来得”。
马克思指出“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
”请说明:(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错误得实质就是什么?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得观点有什么不同,错误在哪里?(2)请结合材料3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韩非子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就是风动,不就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得注意力正就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得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得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得“自己运动”得钥匙,才就是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得中断”,向对立面得转化,旧东西得灭亡与新东西得产生得钥匙。
”请说明:(1)材料1与材料2得观点有何异同?(2)材料2与材料3得主要分歧就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3、阅读下列材料: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就是由很小得微粒组成得,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得证明。
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得波动学说被光得干涉与衍射实验以及后来得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得微粒说。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得数学形式与极其精确得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得波动说,认为光就是由微粒组成得,但这种微粒就是具有波动性得,称之为光量子。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的生产2.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 )。
A.劳动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产方式 D.劳动过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D.企业行为和居民行为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家庭关系 C.生产关系 D.外交关系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其实质是( )。
A.政治关系 B.物质利益关系 C.人际关系 D.经济关系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劳动力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自身的内存矛盾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主观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二)多选题1.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
A.劳动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C.劳动对象 D.劳动方式E.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以下选项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
A.原始森林中正在被砍伐的树木 B.开采中的地下矿藏C.炼钢厂的生铁 D.织布厂的棉纱E.织布厂的纺织机3.劳动资料主要可以分为( )。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学生版)

习题1-21. 选择题(1) 设随机事件A ,B 满足关系A B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若A 发生, 则B 必发生. (B) A , B 同时发生. (C) 若A 发生, 则B 必不发生. (D) 若A 不发生,则B 一定不发生.解 应选(D).(2) 设A 表示“甲种商品畅销, 乙种商品滞销”, 其对立事件A 表示( ). (A) 甲种商品滞销, 乙种商品畅销. (B) 甲种商品畅销, 乙种商品畅销. (C) 甲种商品滞销, 乙种商品滞销.(D) 甲种商品滞销, 或者乙种商品畅销. 解 应选(D).2. 写出下列各题中随机事件的样本空间:(1) 一袋中有5只球, 其中有3只白球和2只黑球, 从袋中任意取一球, 观察其颜色;(2) 从(1)的袋中不放回任意取两次球, 每次取出一个, 观察其颜色; (3) 从(1)的袋中不放回任意取3只球, 记录取到的黑球个数; (4) 生产产品直到有10件正品为止, 记录生产产品的总件数. 解 (1) {黑球,白球}; (2) {黑黑,黑白,白黑,白白}; (3) {0,1,2};(4) 设在生产第10件正品前共生产了n 件不合格品,则样本空间为{10|0,1,2,n n += }.3. 设A, B, C 是三个随机事件, 试以A, B, C 的运算关系来表示下列各事件:(1) 仅有A 发生;(2) A , B , C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 (3) A , B , C 中恰有一个发生; (4) A , B , C 中最多有一个发生; (5) A , B , C 都不发生;(6) A 不发生, B , C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 解 (1) ABC ; (2) A B C ; (3) ABC ABC ABC ;(4) ABC ABC ABC ABC ; (5) ABC ; (6) ()A B C .4. 事件A i 表示某射手第i 次(i =1, 2, 3)击中目标, 试用文字叙述下列事件: (1) A 1∪A 2; (2) A 1∪A 2∪A 3; (3)3A ; (4) A 2-A 3; (5)23A A ; (6)12A A . 解 (1) 射手第一次或第二次击中目标;(2) 射手三次射击中至少击中目标;(3) 射手第三次没有击中目标;(4) 射手第二次击中目标,但是第三次没有击中目标;(5) 射手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没有击中目标;(6) 射手第一次或第二次没有击中目标.习题1-31. 选择题(1) 设A, B 为任二事件,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P A B P A P B -=-. (B)()()()P A B P A P B =+ . (C)()()()P AB P A P B =. (D)()()()P A P AB P AB =+.解 应选(D).(2) 若两个事件A 和B 同时出现的概率P (AB )=0,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 和B 互不相容. (B) AB 是不可能事件. (C) AB 未必是不可能事件. (D) P (A )=0或P (B )=0. 解 应选(C).2. 设P (AB )=P (AB ), 且P (A )=p ,求P (B ). 解 ()1.P B p =-3. 已知()0.4P A =,()0.3P B =,()0.4P A B = , 求()P AB . 解 ()()()0.1.P AB P A P AB =-=4. 设A , B 为随机事件,()0.7P A =,()0.3P A B -=, 求()P AB . 解 ()0.6P AB =.5. 已知1()()()4P A P B P C ===,()0P AB =, 1()()12P AC P BC ==, 求A , B , C 全不发生的概率.解 有()P ABC =0.7().12P A B C =5()()1()12P ABC P A B C P A B C ==-=.习题1-41. 选择题在5件产品中, 有3件一等品和2件二等品. 若从中任取2件, 那么以0.7为概率的事件是( ).(A) 都不是一等品. (B) 恰有1件一等品. (C) 至少有1件一等品. (D) 至多有1件一等品.解113225C C C ⨯+023225C C C ⨯. 答案为(D ).2. 从由45件正品、5件次品组成的产品中任取3件. 求: (1) 恰有1件次品的概率; (2) 恰有2件次品的概率; (3) 至少有1件次品的概率; (4) 至多有1件次品的概率; (5) 至少有2件次品的概率.解 (1) 12545350C C C ;(2) 21545350C C C ; (3 ) 1-03545350C C C ; (4) 03545350C C C +12545350C C C ; (5)21545350C C C +30545350C C C . 3. 袋中有9个球, 其中有4个白球和5个黑球. 现从中任取两个球. 求: (1) 两个球均为白球的概率;(2) 两个球中一个是白的, 另一个是黑的概率; (3)至少有一个黑球的概率. 解(1) 2924C C ;(2) 115429C C C ;(3) 12924C C -.习题1-51. 选择题(1) 设随机事件A , B 满足P (A |B )=1,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 是必然事件. (B) B 是必然事件. (C) AB B =. (D)()()P AB P B =. 解 选(D).(2) 设A , B 为两个随机事件, 且0()1P A <<,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P AB P A =, 则A , B 互斥. (B) 若()1P B A =, 则()0P AB =.(C) 若()()1P AB P AB +=, 则A , B 为对立事件. (D) 若(|)1P B A =, 则B 为必然事件. 解 选(B ).2. 从1,2,3,4中任取一个数, 记为X , 再从1,2,…,X 中任取一个数, 记为Y ,求P {Y =2}.解 P {Y =2}=4813. 3. 甲、乙、丙三人同时对某飞机进行射击, 三人击中的概率分别为0.4, 0.5, 0.7. 飞机被一人击中而被击落的概率为0.2, 被两人击中而被击落的概率为0.6, 若三人都击中, 飞机必定被击落. 求该飞机被击落的概率.解 由全概率公式得到3()()(|)0.360.20.410.60.1410.458.i i i P A P B P A B ===⨯+⨯+⨯=∑4. 在三个箱子中, 第一箱装有4个黑球, 1个白球; 第二箱装有3个黑球, 3个白球; 第三箱装有3个黑球, 5个白球. 现任取一箱, 再从该箱中任取一球. (1) 求取出的球是白球的概率;(2) 若取出的为白球, 求该球属于第二箱的概率.解 (1)由全概率公式知P (A )=112233()(|)()(|)()(|)P H P A H P H P A H P H P A H ++=12053. (2) 由贝叶斯公式知 P (2|H A )=222()()(|)20()()53P AH P H P A H P A P A ==5. 某厂甲、乙、丙三个车间生产同一种产品, 其产量分别占全厂总产量的40%, 38%, 22%, 经检验知各车间的次品率分别为0.04, 0.03, 0.05. 现从该种产品中任意取一件进行检查.(1) 求这件产品是次品的概率;(2) 已知抽得的一件是次品, 问此产品来自甲、乙、丙各车间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解(1) 由全概率公式可得112233()(|)()(|)()(|)()P A P A B P B P A B P B P A B P B =++0.40.040.380.030.20.0384.=⨯+⨯+⨯=.(2) 由贝叶斯公式可得111(|)()0.40.045(|)()0.038412P A B P B P B A P A ⨯===, 222(|)()0.380.0319(|)()0.038464P A B P B P B A P A ⨯===, 333(|)()0.220.0555(|)()0.0384192P A B P B P B A P A ⨯===.习题1-61. 选择题(1) 设随机事件A 与B 互不相容, 且有P (A )>0, P (B )>0, 则下列关系成立的是( ).(A) A , B 相互独立. (B) A , B 不相互独立. (C) A , B 互为对立事件. (D) A , B 不互为对立事件.解 应选(B).(2) 设事件A 与B 独立, 则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 与B 独立. (B) A 与B 独立. (C) ()()()P AB P A P B =. (D) A 与B 一定互斥.解 应选(D).(3) 设事件A 与 B 相互独立, 且0<P (B )<1,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P A B P A =. (B) ()()()P AB P A P B =. (C) A 与B 一定互斥. (D)()()()()()P A B P A P B P A P B =+- .解 应选(C).2. 设三事件A , B 和C 两两独立, 满足条件:,ABC =∅1()()()2P A P B P C ==<, 且9()16P A B C = ,求()P A .解 29()3()3[()]16P A B C P A P A =-=,1()4P A =.3. 甲、乙两人各自向同一目标射击, 已知甲命中目标的概率为 0.7, 乙命中目标的概率为0.8. 求:(1) 甲、乙两人同时命中目标的概率; (2) 恰有一人命中目标的概率; (3) 目标被命中的概率. 解(1) ()()()0.70.80.56;P AB P A P B ==⨯=(2) ()()0.70.20.30.80.38;P AB P AB +=⨯+⨯=(3) ()()()()()0.70.80.560.94.P A B P A P B P A P B =+-=+-=总 习 题 一1. 选择题:设,,A B C 是三个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 且0()1P C <<, 则在下列给定的四对事件中不相互独立的是( ).(A)A B 与C . (B)AC 与C .(C) A B -与C . (D) AB 与C . 解 选项(B).2. 一批产品由95件正品和5件次品组成, 先后从中抽取两件, 第一次取出后不再放回.求: (1) 第一次抽得正品且第二次抽得次品的概率; (2) 抽得一件为正品, 一件为次品的概率.解 (1)9551910099396⨯=⨯.(2) 95559519.10099198⨯+⨯=⨯3. 设有一箱同类型的产品是由三家工厂生产的. 已知其中有21的产品是第一家工厂生产的, 其它二厂各生产41. 又知第一、第二家工厂生产的产品中有2%是次品, 第三家工厂生产的产品中有4%是次品. 现从此箱中任取一件 产品, 求取到的是次品的概率.解 由全概率公式得P (A )=P (B 1)P (A |B 1)+P (B 2)P (A |B 2)+P (B 3)P (A | B 3)=100441100241100221⨯+⨯+⨯=0.025. 4. 某厂自动生产设备在生产前须进行调整. 假定调整良好时, 合格品为90%; 如果调整不成功, 则合格品有30%. 若调整成功的概率为75%, 某日调整后试生产, 发现第一个产品合格. 问设备被调整好的概率是多少?解 由贝叶斯公式可得()0.750.9(|)0.9()0.75()(|)()P AB P A B P B P A P B A P B ⨯====.5. 将两份信息分别编码为A 和B 传递出去. 接收站收到时, A 被误收作B的概率为0.02, 而B 被误收作A 的概率为0.01, 信息A 与信息B 传送的频繁程度为2:1. 若接收站收到的信息是A , 问原发信息是A 的概率是多少?解 由贝叶斯公式知()()()196()()197()()()()P R D P D P DR P D R P R P R D P D P R D P D ===+.。
理论力学(胡运康)第一章作业答案

0 - 25
⇒ 25x = 95 ⇒ x = 4.2m
合力作用点(4.2m、5.4m、0)
1-17 求平行力系合成的最后结果。(用合理矩定理求合力作用点)
【解】 FV = (10 + 15 − 20 − 30)k = −25k
最后结果:合力 F R = −25k
设合力作用点(x、y、0)
rr r
r M
O
(FR
)
=
∑
r M
O
(Fi
),
ij k
r
r
x y 0 = (10 ×1 + 15 × 3 − 20 × 2 − 30 × 5)i + (−10 ×1 −15 ×1 + 20 × 2 + 30 × 3) j
0 0 − 25
⇒ −25y = −135 ⇒ y = 5.4m
⇒ 25x = 95 ⇒ x = 4.2m
d1
=
MO Fy
= 1.9 126.3
= 15mm
d2
=
MO Fx
=
1.9 402.3
=
4.7mm
(x,y) (0,4.7mm)
F
o
x
(-15mm,0)
作用点:(-15mm,0)或(0,4.7mm)
合力作用线方程:
根据合力矩定理: M O (FR ) = M O
xy
x
y
∑ ∑ MO (FR ) = Fx
合力作用点(4.2m、5.4m、0)
1-15 F 1 = − F 2 ,F1 = 180 N, F 3 = − F 4 , F3 = 250 N, 求合力偶矩。 解Ⅰ:
M x = −F1 × 600 = −108N ⋅ m
第1章部分作业答案

第一章 部分作业答案1.5.9 在图1.10中,五个元件代表电源或负载。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今通过实验测量得知:A I 41-=,A I 62=,A I 103=,V U 1401=,V U 902-=,V U 603=,V U 804-=,V U 305=(1)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可另画一图);(2)是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3)计算各元件的功率,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是否平衡?解:(1)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如右画所示:(2)元件1、元件2是电源,元件3、元件4和元件5是负载。
(3)W I U P 560)4(140111-=-⨯==,W I U P 5406)90(222-=⨯-==W I U P 6001060333=⨯==,W I U P 320)4()80(144=-⨯-==W I U P 180630255=⨯==∵0180320600)540()560(=+++-+-=∑P∴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平衡。
1.5.10 在图1.11中,已知mA I 31=,mA I 12=。
试确定电路元件3中的电流3I 和其两端电压3U ,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
检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
解:mA I I I 231123-=-=-=, V R I U U 60201802223=⨯-=-=元件3是电源mW I U P U 90330111=⨯==,mW I U P U 80180222-=⨯-=-= mW I U P 120)2(60333-=-⨯==,mW R I P R 9010321211=⨯== mW R I P R 2020122222=⨯==∵02090)120()80(90=++-+-+=∑P∴整个电路的功率平衡。
1.5.11 有一直流电源,其额定功率W P N 200=,额定电压V U N 50=,内阻Ω=5.0o R ,负载电阻R 可以调节,其电路如图1.5.1所示。
第一次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饱和空气2.未饱和空气3.制冷4.露点温度5.含湿量6.绝对湿度7. 相对湿度二.简答题:1.空气调节的定义与客车空调装置的任务2.说明制冷与空调的区别和联系3.空气的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有什么区别?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4.确定空调装置外气计算参数的方法是什么?5.空气的相对湿度与含湿量有何区别?空气的枯燥程度与吸湿能力大小由那个参数反映?6.白天空气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50%,夜间温度下降至20℃,夜间会出现结露吗?夜间的相对湿度是多少?7.冷却、冷藏、冷冻都有什么区别?8.焓湿图由哪几种线群组成?9.列车空调系统主要由哪几个根本局部组成?各局部的用作是什么?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饱和空气:干空气和饱和水蒸汽的混合物称为饱和空气。
2.未饱和空气:干空气和过热水蒸汽的混合物称为过饱和空气。
3.制冷:用一定的方法使某物体或空间的温度低于周围环境介质的温度,并且使其维持在某一范围内,这个过程称为制冷。
4.露点温度:指某一状态的空气,在含湿量不变时,降温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5.含湿量:随一公斤干空气同时存在的水蒸汽质量,称为湿空气的含湿量〔g〕。
6.绝对湿度: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称为空气的绝对湿度。
7.相对湿度:一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与同一温度下饱和空气中所含水蒸汽质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
二.简答题:1. 空气调节的定义与客车空调装置的任务答:空气调节:把经过一定处理后的空气,以一定的方式送入室内,使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和干净度等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专门技术。
客车空调装置的任务是将一定量的车外新鲜空气和车内再循环空气混合后,经过过滤、冷却或加热、减湿或加湿等处理,以一定的流速送入车内,并将车内一定量的污浊空气排出车外。
答:制冷:用人工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将某物体或流体冷却,使其温度低于周围环境介质的温度,并保持这个低温的过程。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1. 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根据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参量,而加速度则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初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的答案:题目1:一个从静止开始的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3 m/s²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求它在5秒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0,加速度a=3 m/s²,时间t=5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v = 0 + 3 × 5 = 15 m/s。
题目2:一辆汽车在道路上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10秒后它的位置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位移公式s = ut,其中s是位移,u是速度,t 是时间。
给定速度u=25 m/s,时间t=10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s = 25 ×10 = 250 m。
题目3:一个物体的速度从10 m/s增加到20 m/s,经过2秒的时间,求它的加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其中a是加速度,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10 m/s,末速度v=20 m/s,时间t=2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a = (20 - 10) / 2 = 5 m/s²。
2. 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原理,它指出在一个系统内,所有物体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中涉及到动量守恒定律的答案:题目1:一辆质量为1000 kg的小轿车以20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和一辆质量为1500 kg的卡车以15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车结合在一起,求结合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的总动量等于碰撞后的总动量。
小轿车的动量为mv1,卡车的动量为mv2,碰撞后的总动量为(m1 +m2)v。
第一章作业答案

第一章 流体流动与输送1-2 某油水分离池液面上方为常压,混合液中油(o )与水(w )的体积比为5:1,油的密度为ρ0 = 830kg·m -3,水的密度为ρ = 1000kg·m -3。
池的液位计读数h c =1.1m 。
试求混合液分层的油水界面高h w 和液面总高度(h w + h o )。
解:如图所示ρ0gh 0 + ρgh w = ρgh c h 0 : h w = 5:1∴ 5ρ0gh w + ρgh w = ρgh c m g g gh h w c w 214.0100083051.1100050=+⨯⨯=+=ρρρh 0 +h w = 6 h w = 6 × 0.214 = 1.284m 习题 1-2 附图1-4 如图所示,在流化床反应器上装有两个U 型水银压差计,测得R 1 = 420mm ,R 2 = 45mm ,为防止水银蒸汽扩散,于U 型管通大气一端加一段水,其高度R 3 = 40mm 。
试求A 、B 两处的表压强。
解:p A = ρgR 3 + ρHg gR 2= 1000×9.81×0.04 +13600×9.81×0.045 = 6396(表压)p B = p A + ρHg gR 1 = 6396 + 13600×9.81×0.42 = 62431(Pa )(表压)1-5 为测量直径由d 1= 40mm 到d 2= 80mm 的突然扩大的局部阻力系数,在扩大两侧装一U 型压差计,指示液为CCl 4,316004-⋅=m kg CCl ρ。
当水的流量为2.78×10-3m 3·s -1时,压差计读数R 为165mm ,如图所示。
忽略两侧压口间的直管阻力,试求局部阻力系数。
解:在两测压口截面间列能量衡算式2222122222111u u gZ p u gZ p ξρρ+++=++ Z 1 = Z 2 123121.204.041078.2--⋅=⨯⨯=s m u π1232553.008.041078.2--⋅=⨯⨯=s m u π习题 1-5 附图等压面a-b ,则)(214R h g p gR gh p CCl ++=++ρρρ165.081.9)600`11000()(421⨯⨯-=-=-gR p p CCl ρρ= -971.2Pa 2)2(21222121u u u p p -+-=ρξ=544.0221.2)2533.021.210002.971(222=-+-理论值563.0)08.004.01()1(222221/=-=-=A A ξ 相对误差 %49.3%100544.0544.0563.0=⨯-=1-6 如图所示于异径水平管段两截面间连一倒置U 型管压差计,粗、细管的直径分别为∅60×3.5mm 与∅42×3mm.当管内水的流量为3kg·s -1时,U 型管压差计读数R 为100mm ,试求两截面间的压强差和压强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作业参考答案
第1章概述
1.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案: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完整的报文(Message)分割为较小的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后,就构成了分组。
分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发送分组,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后进行重组,这就是分组交换技术。
1.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案:因特网的基础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
但这三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部分重叠的,这是因为网络的演进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级ISP结构的因特网。
1.14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进行计算的依据是: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1)发送时延为100s,传播时延为5ms。
(2)发送时延为1μs,传播时延为5m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又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7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案:服务和协议的区别: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本层用户只能看到服务,而无法看到下层的协议。
服务与协议的关系:实体利用协议来实现它们的服务的定义;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只要不改变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实体可以任意地改变它们的协议。
1.19 试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案: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从高层到底层分别是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各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1)应用层:功能是确定进程之间的通信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即解决要做什么的问题。
(2)运输层:功能是使源端和目的端的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即解决对方在何处的问题。
运输层只能存在于分组交换网外面的主机之中,运输层以上的各层就不
再关心信息传输的问题了。
(3)网络层:功能是使主机可以把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使分组独立地传向目标(可能经由不同的网络),即解决走哪条路径的问题。
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4)数据链路层:功能是使物理层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错线路,即解决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
发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由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如发现有差错,数据链路层就丢弃这个出了差错的帧,然后采取下面两种方法之一:或者不作任何其他的处理;或者由数据链路层通知对方重传这一帧,直到正确无误地收到此帧为止。
(5)物理层:功能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物理层上传送的数据单位是比特。
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当发送端发出比特“1”时,在接收端如何识别出这是比特“1”而不是比特“0”;一个比特维持多少微秒;传输是否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最初的连接如何建立和完成通信后连接如何终止。
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腿以及各个腿应如何连接。
1.21 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案:(1)协议栈:在网络中,为了完成通信,必须使用多层上的多种协议。
这些协议按照层次顺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协议栈,也称为协议族。
(2)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3)对等层:不同机器的同一层。
(4)协议数据单元:在OSI参考模型中,在对等层上传送的数据,其单位都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5)客户、服务器: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
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
提供方。
(6)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当客户进程需要服务器进程提供服务时就主动呼叫服务进程,服务器进程被动地等待来自客户进程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