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辨析题(请先判断对错,再说明原因)1、哲学得基本派别就是一元论与二元论。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得焦点在于就是否承认事物就是可以被认识得。

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笛卡儿认为,物质与精神就是两种不同得实体,精神得本性就是思维,物质得本性就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与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就是世界得本原。

【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就是被感知,人得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绝对观念”得“外化”与产物。

【材料3】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物得总与,而这个概念就就是从这一总与中抽象出来得”。

马克思指出“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

”请说明:(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错误得实质就是什么?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得观点有什么不同,错误在哪里?(2)请结合材料3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韩非子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就是风动,不就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得注意力正就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得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得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得“自己运动”得钥匙,才就是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得中断”,向对立面得转化,旧东西得灭亡与新东西得产生得钥匙。

”请说明:(1)材料1与材料2得观点有何异同?(2)材料2与材料3得主要分歧就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3、阅读下列材料: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就是由很小得微粒组成得,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得证明。

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得波动学说被光得干涉与衍射实验以及后来得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得微粒说。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得数学形式与极其精确得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得波动说,认为光就是由微粒组成得,但这种微粒就是具有波动性得,称之为光量子。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的生产2.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 )。

A.劳动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产方式 D.劳动过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D.企业行为和居民行为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家庭关系 C.生产关系 D.外交关系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其实质是( )。

A.政治关系 B.物质利益关系 C.人际关系 D.经济关系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劳动力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自身的内存矛盾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主观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二)多选题1.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

A.劳动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C.劳动对象 D.劳动方式E.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以下选项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

A.原始森林中正在被砍伐的树木 B.开采中的地下矿藏C.炼钢厂的生铁 D.织布厂的棉纱E.织布厂的纺织机3.劳动资料主要可以分为( )。

软件测试练习第一章作业(带答案)

软件测试练习第一章作业(带答案)

一、单选题1、软件测试的目的:( c )A. 避免软件开发中出现的错误B. 发现软件开发中出现的错误C. 尽可能发现并排除软件中潜藏的错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D. 修改软件中出现的错误2、软件测试是采用( a )执行软件的活动。

A.测试用例B.输入数据C.测试环境D.输入条件3、导致软件缺陷的最大原因是:( a )A.软件需求说明书B.设计方案C.编码D.维护4、在下列描述中,关于测试与调试的说法错误的是(d )A、测试是显示错误的行为;而调试是推理的过程;B、测试显示开发人员的错误。

调试是开发人员为自己辩护;C、测试能预期和可控。

调试需要想象、经验和思考;D、测试必须在详细设计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才能开始;没有详细设计的信息调试不可能进行。

5、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软件缺陷修复费用最低( a )(A)需求分析(编制产品说明书)(B)设计(C) 编码(D)产品发布6、软件测试员究竟做些什么。

( c )(A)软件测试员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缺陷(B)软件测试员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C)软件测试员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并确保其得以修复(D)软件测试员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并将其得以修复7、某次程序调试没有出现预计的结果,下列( b )不可能是导致出错的原因。

A.变量没有初始化 B.编写的语句书写格式不规范C.循环控制出错 D.代码输入有误8、软件缺陷修复的代价最高的阶段为( a )A、发布阶段B、需求阶段C、设计阶段D、编码阶段9.软件测试按照测试层次可以分为( c )A.黑盒测试、白盒测试B. 功能性测试和结构性测试C.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D、动态测试和静态测试10、软件测试是采用( a )执行软件的活动。

A.测试用例B.输入数据C.测试环境D.输入条件11.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阶段,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下列哪个(些)是软件测试的任务?答案:( d )1预防软件发生错误 2发现程序错误 3提供诊断错误信息A.只有1B.只有2C.只有3D.都是12、导致软件缺陷的最大原因是:( a )A.软件需求说明书B.设计方案C.编码D.维护13、测试用例是为达到最佳的测试效果或高效的揭露隐藏的错误而精心设计的少量测试数据,至少应该包括( a )A、测试输入、执行条件和预期的结果。

(完整版)第一章,练习册答案

(完整版)第一章,练习册答案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1-1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 t 质点的位失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 , t 至(t t 路程为 s ,位失大小的变化量为 r (或称 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B ) 时间内的位移为 r ,(A) r s r (B) r s r ,当 t 0时有 dr ds dr (C ) r r s ,当 t 0时有 dr dr ds (D)r s r ,当 t 0时有 dr dr ds (2)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 C )(A) v vj 7 v (B) v vj v v(C ) v v 侗 v (D) v vj v v1-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失 r (x, 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 dr (1)巴;(2) dr ;(3) ds . (4) J (dx )2 (dy ) dt dt dtXdt dt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D )(A )只有(1) (2) 正确; (A ) 只有 ( 2)正确(A )只有(2) (3) 正确; (A ) 只有 ( 3) (4) 正确 1-3质点作曲线运动, r 表示位置矢量,v 表示速度,a 表示加速度,s 表示路程,a t 表示切向加速度。

/、 dv/、 dr / 、ds v ; (4) dv (1) 一a ; (2)— v ; (3)— dt dt dt dt对下列表达式,即 a t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D ) (A )只有(1)( 4 )是对的;(A )只有(2)( 4)是对的 (A )只有(2 )是对的;(A )只有(3)是对的 1-4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B )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 (B )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 (C )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 (D )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 1-5有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 x =6t -2t (SI 制),试求: (1) 第二秒内的平均速度; (2) 第三秒末的速度; (3) 第一秒末的加速度;(4) 质点作什么类型的运动?(5 0解:⑴ 先求出质点在第二秒内的位移。

第一次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饱和空气2.未饱和空气3.制冷4.露点温度5.含湿量6.绝对湿度7. 相对湿度二.简答题:1.空气调节的定义与客车空调装置的任务2.说明制冷与空调的区别和联系3.空气的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有什么区别?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4.确定空调装置外气计算参数的方法是什么?5.空气的相对湿度与含湿量有何区别?空气的枯燥程度与吸湿能力大小由那个参数反映?6.白天空气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50%,夜间温度下降至20℃,夜间会出现结露吗?夜间的相对湿度是多少?7.冷却、冷藏、冷冻都有什么区别?8.焓湿图由哪几种线群组成?9.列车空调系统主要由哪几个根本局部组成?各局部的用作是什么?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饱和空气:干空气和饱和水蒸汽的混合物称为饱和空气。

2.未饱和空气:干空气和过热水蒸汽的混合物称为过饱和空气。

3.制冷:用一定的方法使某物体或空间的温度低于周围环境介质的温度,并且使其维持在某一范围内,这个过程称为制冷。

4.露点温度:指某一状态的空气,在含湿量不变时,降温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5.含湿量:随一公斤干空气同时存在的水蒸汽质量,称为湿空气的含湿量〔g〕。

6.绝对湿度: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称为空气的绝对湿度。

7.相对湿度:一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与同一温度下饱和空气中所含水蒸汽质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

二.简答题:1. 空气调节的定义与客车空调装置的任务答:空气调节:把经过一定处理后的空气,以一定的方式送入室内,使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和干净度等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专门技术。

客车空调装置的任务是将一定量的车外新鲜空气和车内再循环空气混合后,经过过滤、冷却或加热、减湿或加湿等处理,以一定的流速送入车内,并将车内一定量的污浊空气排出车外。

答:制冷:用人工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将某物体或流体冷却,使其温度低于周围环境介质的温度,并保持这个低温的过程。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1. 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根据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参量,而加速度则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初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的答案:题目1:一个从静止开始的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3 m/s²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求它在5秒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0,加速度a=3 m/s²,时间t=5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v = 0 + 3 × 5 = 15 m/s。

题目2:一辆汽车在道路上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10秒后它的位置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位移公式s = ut,其中s是位移,u是速度,t 是时间。

给定速度u=25 m/s,时间t=10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s = 25 ×10 = 250 m。

题目3:一个物体的速度从10 m/s增加到20 m/s,经过2秒的时间,求它的加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其中a是加速度,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10 m/s,末速度v=20 m/s,时间t=2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a = (20 - 10) / 2 = 5 m/s²。

2. 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原理,它指出在一个系统内,所有物体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中涉及到动量守恒定律的答案:题目1:一辆质量为1000 kg的小轿车以20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和一辆质量为1500 kg的卡车以15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车结合在一起,求结合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的总动量等于碰撞后的总动量。

小轿车的动量为mv1,卡车的动量为mv2,碰撞后的总动量为(m1 +m2)v。

经济学原理课程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课程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经济体系必须做出的基本选择是: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2.经济学可定义为: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 D个人的生财之道3.研究某个厂商、某种产品和单个居民行为的经济学被称为:A规范经济学 B实证经济学 C宏观经济学 D微观经济学4.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经济学被称为:A规范经济学 B实证经济学 C宏观经济学 D微观经济学5.经济学中的三个主要市场是:A股票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B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劳动力市场C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D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6.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A.资源配置B.资源利用C.整个经济如何实现最大化D.国民收入的决定7.实证经济学主要回答国民经济:A应该如何运行 B实际如何运行 C应该是什么 D应该怎样8.“资源是稀缺的”是指A 资源是不可再生的B 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C 资源终将被耗费殆尽D 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9.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 B 通货膨胀率的决定C 一家光碟厂商的产量水平D 广告业雇员人数10.宏观经济学的观点:A 包括对经济个体单位行为的分析B 研究消费者和厂商如何决策C 是以自上而下的角度分析经济D 是以自下而上的角度分析经济1.D2.C3.D4.C5.D6.B7.B8.D9.B 10.C二.填空题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单个经济单位,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2.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问题,规范经济学回答应该是什么问题。

3.需求的无限性与生产的有限性就引出了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稀缺性;它是相对的4.得到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经济学中把这种成本称为机会成本。

5.在经济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实证分析工具是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

初二的第1章练习题

初二的第1章练习题

初二的第1章练习题1. 下面是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请你简要回答。

1.1 地球是什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之一,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具有大气层和赤道等特征。

1.2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但并非完全规则的球体。

它在赤道处稍微扁平,两极稍微鼓起。

1.3 地球的大小如何?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类地行星。

1.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意思?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该运动导致了地球的昼夜更替。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运动,一年完成一周。

1.5 地球是由什么组成的?地球主要由岩石、水和气体组成。

地球表面被70%的水覆盖,其余部分则是陆地和大气。

2. 选择题2.1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A. 24小时B. 12小时C. 1周D. 365天答案:A. 24小时2.2 地球的直径约为多少千米?A. 12,742千米B. 50,000千米C. 100,000千米D. 1,000,000千米答案:A. 12,742千米2.3 地球表面被什么覆盖?A. 火山B. 沙漠C. 水D. 冰川答案:C. 水2.4 地球的公转是指什么运动?A. 绕自身轴旋转B. 绕其他星球旋转C. 绕太阳运行D. 绕月球运行答案:C. 绕太阳运行3. 简答题3.1 请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更替,我们根据地球的自转周期将时间分为24小时。

昼夜的交替影响了我们的作息时间和活动规律。

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改变,不同季节气温和光照条件也会不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3.2 地球的哪些特征使其能够承载生命?地球的适宜气候、大气层和水资源使其能够承载生命。

适宜的气候条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适宜的气温和湿度,大气层保护地球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直接伤害,水资源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总结: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的生产2.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 )。

A.劳动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产方式 D.劳动过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D.企业行为和居民行为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家庭关系 C.生产关系 D.外交关系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其实质是( )。

A.政治关系 B.物质利益关系 C.人际关系 D.经济关系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劳动力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自身的内存矛盾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主观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二)多选题1.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

A.劳动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C.劳动对象 D.劳动方式E.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以下选项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

A.原始森林中正在被砍伐的树木 B.开采中的地下矿藏C.炼钢厂的生铁 D.织布厂的棉纱E.织布厂的纺织机3.劳动资料主要可以分为( )。

A.生产工具 B.基础设施C.能源设施 D.未经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质E.已经人们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4.生产关系( )。

A.是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B.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C.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D.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E.决定生产力5.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说法正确的包括(A.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不具有客观性B.前者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后者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C.前者绝大多数只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作用,后者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D.前者的认识和利用往往受阶级或集团利益的局限,后者则不受这种限制E.前者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去废除、创造或改造,后者则不行(三)名词解释1.劳动对象2.劳动资料3.生产关系4.上层建筑5.经济规律(四)简答题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简述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3.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五)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2.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D;2.B;3.B;4.C;5.A;6.B;7.B;8.A;9.D; 10.C(二)多选题1. BCE;2.ABCD;3.ABC;4.ABCD;5.BCD(三)名词解释1.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界物质;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

2.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其基本上可分为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其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其实质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5.经济规律:是指发生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四)简答题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所以,研究政治经济学,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人手。

而且,物质资料生产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们要生活,就需要有生活资料;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

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屋等生活资料,样样都是生产得来的。

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社会就要灭亡。

(2)物质资料生产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除了生产活动外,还要进行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及国防、军事等社会活动,而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

2.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有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不管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资料(或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生产过程,就是上述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是生产中的主观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客观因素,是进行生产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资料,有劳动能力的人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

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决定分配。

是否有产品生产出来或生产多少,决定着是否有或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

而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的方式决定的。

其次,生产决定交换。

各个生产者生产出不同产品,才有可能把不同产品进行交换;如果大家都生产同一产品,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必要进行交换了。

生产越发展,生产的产品越多,可供交换的产品也就越多,交换的发展程度决定于生产发展的程度。

同样,生产的性质也决定着交换的性质。

最后,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要投入消费领域。

如果产品没有生产出来,就没有东西可供消费,生产的产品越多,可供消费的产品也越多。

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消费的发展。

生产还能创造出新的消费需要。

(2)但是,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分配、交换、消费不只是为生产所决定,也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

如果分配合理,就会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交换发展了,市场需要更多的产品,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生产的发展。

如果消费发展了,产品很快被消费掉,就需要不断生产出新的产品来供应消费,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又为生产创造出动力;相反,如果消费阻滞,商品卖不出去,则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4.经济规律是指发生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这种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l)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如果经济条件改变了或消失了,经济规律的作用也会改变或消失;如果产生了新的经济条件,新的经济规律就会产生并发生作用。

(2)不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还是不认识,它都会按其本身的要求发挥作用。

(3)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也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创造或改造某种经济规律。

(4)当人们在工作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时,社会经济就会遭到破坏,人们就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五)论述题1.作为经济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在17世纪初出现的。

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孟克列钦在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后来这一名称又在英国和法国普遍使用,产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继承英、法传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经济学说。

15世纪末,西欧进入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对流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研究,这就产生了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者仅仅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仅仅研究流通领域的表面经济现象,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经济有全面的理解,更不可能揭露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当然也不可能建立系统而完整的政治经济学。

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逐步确立,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这时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一方面,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正在向前发展的上升阶段,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当时现实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回避或掩盖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深刻矛盾,不可能彻底地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在日益发展。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庸俗政治经济学。

其不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研究,而是极力掩盖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

19世纪初,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发展,小资产阶级在竞争中不断产生两极分化:少数人上升为资本家,大多数人沦为无产者。

这时,代表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和利益要求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它一方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另一方面把小商品生产理想化,企图返回到资本主义以前的小商品经济中去。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当然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论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

同这一时期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和不成熟的阶级关系相适应,产生了反映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

它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对未来的社会制度作了不同的猜测和描绘,其中包含了许多积极的思想。

但它们是从历史唯心主义和自然理性原则出发,幻想出一个合乎理性的未来社会,制造出一些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