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1第一章 总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总论一、本章重要名词1.四柱清册——“四柱清册”是唐宋时期形成的会计结账与报账方法。
“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期末结存,其间存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恒等关系。
2. 龙门账——明末清初,我国商人设计了“龙门账”,把会计科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包括业主权益)”,其相互关系为“进-缴=存-该”,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双轨计算盈亏,并在办理结算时验证两方差额是否相等,这种检查账目平衡的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
“龙门账”也由此而来。
3. 天地合账——清末,出现了“天地合账”。
在这种方法下,一切账项,都要在“来”账和“去”账上分别登记,以反映账项的来龙去脉。
账簿采用垂直书写,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收,为“天”,下格记付,为“地”,上下两格所记金额必须相等,称之为“天地合”。
4.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向企业内、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信息,促使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经济信息管理活动。
5. 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会计目标的完整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的终极目标,即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二是会计的直接目标,即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关于会计目标,目前有两种学术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观;二是受托责任观。
6. 决策有用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来帮助他们作出合理的决策,这种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二是关于经济业绩和资源变动的信息。
7.受托责任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受托人为了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最新《数理金融学》题库答案

b bb C 1bw0,a,b第一章练习及参考答案1. 假设1期有两个概率相等的状态a 和b 。
1期的两个可能状态 的状态价格分别为a 和b 。
考虑一个参与者,他的禀赋为(e oga&b )。
其效用函数是对数形式1U (C o ;C ia ;G b ) log C o 2(l°gG a logG b )问:他的最优消费/组合选择是什么?解答:给定状态价格和他的禀赋,他的总财富是w e o a e a b e 1b 他的最优化问题是1max C 0,C 1a,C1logc 。
-(log^a logG b )s.t.WGa C1ab C lb) 0G , Ga ,C 1b 0其一阶条件为:1/C o 1-(1/C !a ) 21 匚(1/务)2C 0a C 1a iC o,i给定效用函数的形式,当消费水平趋近于0时,边际效用趋近于无穷。
因此,参与者选择的最优消费在每一时期每一状态都严格为正, 即所 有状态价格严格为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一阶条件中去掉这 些约束(以及对应的乘子)而直接求解最优。
因此,i C i 0(i 0,a,b )。
对于C我们立即得到如下解:1 c —, 1 1 c1a , 1 1c2b2 1a2 1b把c的解代人预算约束,我们可以得到的解:2最后,我们有1 1 w 1 wc w,G a ,c1b244可以看出,参与者把一半财富用作现在的消费,把另外一半财富作为未来的消费。
某一状态下的消费与对应的状态价格负相关。
状态价格高的状态下的消费更昂贵。
结果,参与者在这些状态下选择较低的消费。
2.考虑一个经济,在1期有两个概率相等的状态a和b。
经济的参与者有1和2,他们具有的禀赋分别为:0 200 e : 100 ,e?: 00 ' 50两个参与者都具有如下形式的对数效用函数:1U(c) logc g -(log c a log C D)在市场上存在一组完全的状态或有证券可以交易。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辨析题(请先判断对错,再说明原因)1、哲学得基本派别就是一元论与二元论。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得焦点在于就是否承认事物就是可以被认识得。
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笛卡儿认为,物质与精神就是两种不同得实体,精神得本性就是思维,物质得本性就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与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就是世界得本原。
【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就是被感知,人得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绝对观念”得“外化”与产物。
【材料3】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物得总与,而这个概念就就是从这一总与中抽象出来得”。
马克思指出“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
”请说明:(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错误得实质就是什么?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得观点有什么不同,错误在哪里?(2)请结合材料3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韩非子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就是风动,不就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得注意力正就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得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得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得“自己运动”得钥匙,才就是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得中断”,向对立面得转化,旧东西得灭亡与新东西得产生得钥匙。
”请说明:(1)材料1与材料2得观点有何异同?(2)材料2与材料3得主要分歧就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3、阅读下列材料: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就是由很小得微粒组成得,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得证明。
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得波动学说被光得干涉与衍射实验以及后来得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得微粒说。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得数学形式与极其精确得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得波动说,认为光就是由微粒组成得,但这种微粒就是具有波动性得,称之为光量子。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
A、《论语》B、《学记》C、《中庸》D、《大学》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教育论》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B、《教育漫话》C、《大教学论》D、《爱弥尔》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斯宾塞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B、斯宾塞C、布鲁纳D、克鲁普斯卡娅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B、《论共产主义教育》C、《新教育大纲》D、《民主主义与教育》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B、布鲁纳C、根舍因D、杜威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B、《论共产主义教育》C、《普通教育学》D、《教育论》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B.教育科学C.普通教育学D.教育原理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C.语言的形成D.教育起源于劳动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A.生产劳动B.家庭活动C.交往活动D.社会现象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A.学校教育B.义务教育C.学年教育D.基础教育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夸美纽斯D.赫拉克利特18.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A.裴斯泰洛奇B.康德C.杜威D.夸美纽斯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A.卢梭的观点B.杜威的观点C.康德的观点D.华生的观点20.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的生产2.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 )。
A.劳动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产方式 D.劳动过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D.企业行为和居民行为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家庭关系 C.生产关系 D.外交关系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其实质是( )。
A.政治关系 B.物质利益关系 C.人际关系 D.经济关系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劳动力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自身的内存矛盾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主观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二)多选题1.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
A.劳动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C.劳动对象 D.劳动方式E.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以下选项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
A.原始森林中正在被砍伐的树木 B.开采中的地下矿藏C.炼钢厂的生铁 D.织布厂的棉纱E.织布厂的纺织机3.劳动资料主要可以分为( )。
软件测试练习第一章作业(带答案)

一、单选题1、软件测试的目的:( c )A. 避免软件开发中出现的错误B. 发现软件开发中出现的错误C. 尽可能发现并排除软件中潜藏的错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D. 修改软件中出现的错误2、软件测试是采用( a )执行软件的活动。
A.测试用例B.输入数据C.测试环境D.输入条件3、导致软件缺陷的最大原因是:( a )A.软件需求说明书B.设计方案C.编码D.维护4、在下列描述中,关于测试与调试的说法错误的是(d )A、测试是显示错误的行为;而调试是推理的过程;B、测试显示开发人员的错误。
调试是开发人员为自己辩护;C、测试能预期和可控。
调试需要想象、经验和思考;D、测试必须在详细设计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才能开始;没有详细设计的信息调试不可能进行。
5、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软件缺陷修复费用最低( a )(A)需求分析(编制产品说明书)(B)设计(C) 编码(D)产品发布6、软件测试员究竟做些什么。
( c )(A)软件测试员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缺陷(B)软件测试员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C)软件测试员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并确保其得以修复(D)软件测试员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并将其得以修复7、某次程序调试没有出现预计的结果,下列( b )不可能是导致出错的原因。
A.变量没有初始化 B.编写的语句书写格式不规范C.循环控制出错 D.代码输入有误8、软件缺陷修复的代价最高的阶段为( a )A、发布阶段B、需求阶段C、设计阶段D、编码阶段9.软件测试按照测试层次可以分为( c )A.黑盒测试、白盒测试B. 功能性测试和结构性测试C.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D、动态测试和静态测试10、软件测试是采用( a )执行软件的活动。
A.测试用例B.输入数据C.测试环境D.输入条件11.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阶段,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下列哪个(些)是软件测试的任务?答案:( d )1预防软件发生错误 2发现程序错误 3提供诊断错误信息A.只有1B.只有2C.只有3D.都是12、导致软件缺陷的最大原因是:( a )A.软件需求说明书B.设计方案C.编码D.维护13、测试用例是为达到最佳的测试效果或高效的揭露隐藏的错误而精心设计的少量测试数据,至少应该包括( a )A、测试输入、执行条件和预期的结果。
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个是利益相关者的含义?()A.利益相关者是指股东.债权人等可能对公司的现金流量有要求权的人。
B.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C.是与公司有联系或影响的各种群体。
D.是组织内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答案:C解析: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A答案指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部分对象。
B答案是外部利益相关者,D答案不正确,利益相关者不仅是企业内部,也包括企业外部。
所以选C,利益相关者涉及与公司有联系或影响的各种群体。
2.哪一项不是利益相关者?()A.雇员B.供应商C.政府D.外地社区答案:D解析:外地社区和企业没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联系。
本地社区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3哪一项最恰当地描述了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A.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有直接联系的所有群体B.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有间接相关的所有群本C.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有任意一种联系的所有群体D.利益相关者可能是客户内部的(如雇员),也可能是客户外部的(如供应商或压力群体)答案:C解析:只有C答案正确且全面。
4.哪一项最精确的描述了环境这个词?()A.环境与影响组织运作方式的境况或状况有关B.环境是雇员生活和工作的区域C.环境与生产过程导致的污染有关D.环境与尚未利用的具有作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潜力的土地有关答案:A解析:环境与影响组织运作方式的境况或状况有关。
尚未利用的土地不看成是与企业利益相关。
B.C答案不全面。
5.哪一个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例子?()A.潜在投资者B.公众C.股东D.政府机构答案:C解析:内部利益相关者是以直接方式参与组织活动的个人或群体。
股东直接参与组织的管理或活动或受到企业活动的影响。
6.哪一个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例子?()A.消费者B.股东C.管理者D.环境答案:D解析:外部利益相关者指以间接方式参与组织活动的个人或群体。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1. 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根据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参量,而加速度则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初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的答案:题目1:一个从静止开始的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3 m/s²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求它在5秒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0,加速度a=3 m/s²,时间t=5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v = 0 + 3 × 5 = 15 m/s。
题目2:一辆汽车在道路上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10秒后它的位置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位移公式s = ut,其中s是位移,u是速度,t 是时间。
给定速度u=25 m/s,时间t=10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s = 25 ×10 = 250 m。
题目3:一个物体的速度从10 m/s增加到20 m/s,经过2秒的时间,求它的加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其中a是加速度,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10 m/s,末速度v=20 m/s,时间t=2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a = (20 - 10) / 2 = 5 m/s²。
2. 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原理,它指出在一个系统内,所有物体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中涉及到动量守恒定律的答案:题目1:一辆质量为1000 kg的小轿车以20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和一辆质量为1500 kg的卡车以15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车结合在一起,求结合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的总动量等于碰撞后的总动量。
小轿车的动量为mv1,卡车的动量为mv2,碰撞后的总动量为(m1 +m2)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的生产2.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 )。
A.劳动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产方式 D.劳动过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D.企业行为和居民行为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家庭关系 C.生产关系 D.外交关系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其实质是( )。
A.政治关系 B.物质利益关系 C.人际关系 D.经济关系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劳动力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自身的内存矛盾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主观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二)多选题1.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
A.劳动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C.劳动对象 D.劳动方式E.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以下选项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
A.原始森林中正在被砍伐的树木 B.开采中的地下矿藏C.炼钢厂的生铁 D.织布厂的棉纱E.织布厂的纺织机3.劳动资料主要可以分为( )。
A.生产工具 B.基础设施C.能源设施 D.未经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质E.已经人们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4.生产关系( )。
A.是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B.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C.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D.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E.决定生产力5.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说法正确的包括(A.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不具有客观性B.前者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后者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C.前者绝大多数只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作用,后者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D.前者的认识和利用往往受阶级或集团利益的局限,后者则不受这种限制E.前者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去废除、创造或改造,后者则不行(三)名词解释1.劳动对象2.劳动资料3.生产关系4.上层建筑5.经济规律(四)简答题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简述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3.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五)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2.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D;2.B;3.B;4.C;5.A;6.B;7.B;8.A;9.D; 10.C(二)多选题1. BCE;2.ABCD;3.ABC;4.ABCD;5.BCD(三)名词解释1.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界物质;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
2.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其基本上可分为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其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其实质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5.经济规律:是指发生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四)简答题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所以,研究政治经济学,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人手。
而且,物质资料生产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们要生活,就需要有生活资料;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
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屋等生活资料,样样都是生产得来的。
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社会就要灭亡。
(2)物质资料生产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除了生产活动外,还要进行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及国防、军事等社会活动,而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
2.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有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不管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资料(或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生产过程,就是上述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是生产中的主观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客观因素,是进行生产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资料,有劳动能力的人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
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决定分配。
是否有产品生产出来或生产多少,决定着是否有或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
而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的方式决定的。
其次,生产决定交换。
各个生产者生产出不同产品,才有可能把不同产品进行交换;如果大家都生产同一产品,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必要进行交换了。
生产越发展,生产的产品越多,可供交换的产品也就越多,交换的发展程度决定于生产发展的程度。
同样,生产的性质也决定着交换的性质。
最后,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要投入消费领域。
如果产品没有生产出来,就没有东西可供消费,生产的产品越多,可供消费的产品也越多。
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消费的发展。
生产还能创造出新的消费需要。
(2)但是,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分配、交换、消费不只是为生产所决定,也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
如果分配合理,就会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交换发展了,市场需要更多的产品,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生产的发展。
如果消费发展了,产品很快被消费掉,就需要不断生产出新的产品来供应消费,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又为生产创造出动力;相反,如果消费阻滞,商品卖不出去,则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4.经济规律是指发生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这种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l)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如果经济条件改变了或消失了,经济规律的作用也会改变或消失;如果产生了新的经济条件,新的经济规律就会产生并发生作用。
(2)不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还是不认识,它都会按其本身的要求发挥作用。
(3)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也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创造或改造某种经济规律。
(4)当人们在工作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时,社会经济就会遭到破坏,人们就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五)论述题1.作为经济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在17世纪初出现的。
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孟克列钦在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后来这一名称又在英国和法国普遍使用,产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继承英、法传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经济学说。
15世纪末,西欧进入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对流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研究,这就产生了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者仅仅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仅仅研究流通领域的表面经济现象,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经济有全面的理解,更不可能揭露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当然也不可能建立系统而完整的政治经济学。
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逐步确立,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这时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一方面,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正在向前发展的上升阶段,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当时现实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回避或掩盖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深刻矛盾,不可能彻底地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在日益发展。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庸俗政治经济学。
其不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研究,而是极力掩盖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
19世纪初,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发展,小资产阶级在竞争中不断产生两极分化:少数人上升为资本家,大多数人沦为无产者。
这时,代表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和利益要求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它一方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另一方面把小商品生产理想化,企图返回到资本主义以前的小商品经济中去。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当然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论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
同这一时期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和不成熟的阶级关系相适应,产生了反映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
它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对未来的社会制度作了不同的猜测和描绘,其中包含了许多积极的思想。
但它们是从历史唯心主义和自然理性原则出发,幻想出一个合乎理性的未来社会,制造出一些不可能实现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