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自评报告

合集下载

学院十二五规划总结

学院十二五规划总结

学院十二五规划总结篇一: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中期总结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中期总结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期总结工作的通知》要求,##职业学院紧扣《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认真开展中期总结工作,为科学决策、推动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重点发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学院突出“@@@@,@@@@”办学特色,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恪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元参与,增强办学活力。

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校企战略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共赢,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并形成了“2+1”、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链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产业产品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依托企业实现学院实践性教学需要。

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要求,积极拓展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经实地考察协商,自2021年以来新签或续签校企合作协议书(有效期三年)的企业达@家,使学院校企合作单位达@家,能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

学院在行业内部还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省的有色金属行业——@@等公司培养了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员工,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学院依托@@公司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将学院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建设规划,与企业共建、共用教学、实习实训和生活设施,有力促进了学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公司和其所属企业全面向学院提供学生校外实训场所和教师挂职锻炼岗位,成为学院最全面最有效的实训基地,大大地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备,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使校企双方实现了在人才培养中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5)(一)工作成效 (5)(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工作形势分析 (10)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1)(一)指导思想 (11)(二)总体目标 (11)四、重点工作 (12)(一)继续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

(12)(二)突出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13)建立和完善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纳入全省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示范项目动态管理库,抓好已有示范城市(县)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管工作,确保完成示范任务,并及时总结示范经验,完善示范技术,形成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模式。

(13)(三)加快推动建筑用能节能运行管理工作。

(13)逐步完善公正规范的建筑能耗检测技术手段,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现场跟踪检测,着重做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统计工作。

建立和完善建筑能效的检测标识和审计公示制度,尤其是建立建筑能效的后期跟踪测评和审计公示制度,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效测评标识和审计公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13)完成我省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基本情况、能源消耗信息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实行用电分项计量,逐步建立起全省联网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对全省重点城市重点建筑能耗建筑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促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

推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定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

启动“省级节约型校园”示范工程,促进我省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入开展。

(14)(四)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研究出台我省既有建筑改造相关优惠政策、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

通过给予建筑企业优惠政策,设置改造专项资金、业主投资等融资渠道,加大既有建筑改造资金投入,有力推进我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快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杨苏,女,生于1981年,安徽芜湖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建筑经济、区域经济。

段宗志,男,生于1965年,安徽太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经济、区域经济。

“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战略研究■杨苏1,2,段宗志1,彭志胜1(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分析安徽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释安徽建筑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安徽建筑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安徽建筑业;发展;机遇;挑战;战略Abstrac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Anhui construction industry ,expounds its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efines the strategic focuses in Twelve-Five period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end.Key words :Anhui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challeng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51X (2012)10-0017-041引言“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重要阶段。

面对新的宏观经济环境、新的行业竞争以及新的市场需求,安徽建筑业如何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从而真正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值得研究且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自评报告

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自评报告

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自评报告根据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现就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体实施情况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学校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稳步实施,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良好,为顺利完成五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1.办学规模目标。

我校“十二五”规划本科生规模20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达到1200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10000人左右。

截止到2012年底学校本科生规模为15000人;在校研究生人数为620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已达10000人。

2。

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十二五”规划省级以上重点学科达到8~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8~10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达到3~5类;新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相关本科专业5个,本科专业达到54个。

2012年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环境工程等4个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已经达到8个.目前学校共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本科专业达到51个。

3。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十二五”规划专任教师达到12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5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300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20人,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10个。

截至2013年7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8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358人,其中教授87人,副教授271人.两年多来学校培养、引进高级职称教师132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95人);培养、引进博士45人,现有博士学位教师177人。

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导读:本文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富民强镇、科学跨越”的攻坚时期。

为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根据隆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隆政办函〔2013〕45号)要求,现就“十二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工业强镇、项目立镇、产业富镇、生态秀镇”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中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建设目标。

到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目标3.9亿元,年均增长12%,2011年完成2.8亿元,2012年完成3.6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3.9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1.6%。

财税收入规划目标480万元,2011年、2012年、2013年上半年分别完成375万元、316万元、158万元,均超额完成县核定任务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2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2.8亿元,占规划目标值的140%。

(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500元,年均增长12.5%,2012年为2172元,占规划目标值的86.8%。

(三)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森林覆盖率规划目标达65%,目前为60.2%,占规划目标值的92.6%。

农村沼气入户率规划目标达10%,目前全镇沼气用户430户,入户率达4.4%。

已建成3个垃圾处理场和1个垃圾中转站,农村垃圾等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结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结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结神山乡初级中学赵家营学校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县委政府、县教育局和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界的监督、支持下,我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了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来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践行依法治教,弘扬依法治教精神,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现就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如下:一、学校基本情况:神山乡中、赵家营学校是一所集乡初中和村小为一体的农村学校,位于神山乡赵家营村。

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共有中小学生214人。

其中,初中3个班,中学生85余人;小学6个班,小学生129人。

在职在岗教师22人,其中大学学历17人,大专学历5人;中级职称10人,45岁及以下教师18人。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校园环境明显改善,教育设备设施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一)、狠抓队伍建设:1、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四风”建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防腐倡廉,防微杜渐;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提高学校领导班子防腐倡廉能力,进一步使班子有凝集力、团结力和战斗力。

2、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全面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度,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继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安徽建筑大学申报高水平有特色大学项目汇报

安徽建筑大学申报高水平有特色大学项目汇报

一、学校建设概况
(八)办学特色与优势 节能环保领域: 依托“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与 废水资源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绿色建 筑、可再生能源应用、低碳生态城市、环境治理等研究
叠合板式混凝土预制件应用于住宅产业化
一、学校建设概况
三、建设目标与方案
(五)学术团队建设之——材料学学术团队 团队带头人孙道胜:1963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 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 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教学名师, 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主要成员
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 注册结构师、建筑师等注册资质教师150多人
一、学校建设概况
(五)科研平台
建筑健康监测与灾害预防技术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 家 及 省 级 科 研 平 台
安徽省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智能建筑重点实验室 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徽州雕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 建筑节能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一、学校建设概况
(六)教学水平
近年来获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1项,实现8个类别的全覆盖。
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一览表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试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 二等奖 土木工程概论 土木建筑工程材料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动画 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 土木工程、城乡规划、无 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管理 程桦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通用8篇)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通用8篇)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通用8篇)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篇1一、“十二五”期间重点亮点工作(一)农田水利建设成果显著一是全国第二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获三年总验优秀,成功竞标全国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第三轮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

2011年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

2013年6月完成了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1.6万亩,完成工程总投资9282万元,工程于2013年6月份通过了省财政厅和水利厅组织的绩效考评和竣工验收,并取得三年总验优秀等次。

2013年9月成功竞标全国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工程建设周期为2013-2015年,项目总投资9162万元,建设节水灌溉面积8.65万亩;2013年10月21日,省水利厅邀请我市市政府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

2015年11月成功申报第三轮小农水重点县,实施周期为2016年-2017年,规划总投资6120万元。

二是我市成为全省24个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之一。

试点包括六项内容:分别为建立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公示制度;产权确权和移交;搞活经营权;建立“工程产权所有者筹集、政府补贴”落实工程管护经费的长效机制;建立政府绩效考核为基本依据的奖惩办法;开展乡镇水利站能力建设。

项目正在扎实有序推进,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使我市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的20万亩农田水利设施建立起产权明晰、管护责任清楚、维修资金落实的长效管护机制。

(二)农村饮水安全取得新突破我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特别是2012年和2013年,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原则和“以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为主要形式,以提高供水水质合格率为最终目的”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快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四个体系”,保障了农村供水工程的长效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自评报告根据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现就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体实施情况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学校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稳步实施,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良好,为顺利完成五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1.办学规模目标。

我校“十二五”规划本科生规模20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达到1200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10000人左右。

截止到2012年底学校本科生规模为15000人;在校研究生人数为620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已达10000人。

2.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十二五”规划省级以上重点学科达到8~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8~10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达到3~5类;新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相关本科专业5个,本科专业达到54个。

2012年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环境工程等4个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已经达到8个。

目前学校共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本科专业达到51个。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十二五”规划专任教师达到12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5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300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20人,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10个。

截至2013年7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8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358人,其中教授87人,副教授271人。

两年多来学校培养、引进高级职称教师132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95人);培养、引进博士45人,现有博士学位教师177人。

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人、拔尖人才2人;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5个。

4.人才培养目标。

“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

获得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8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2项;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奖励260项。

5.科学研究目标。

“十二五”规划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6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50项以上,年均科研经费达到6000万元,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5项,各类专利达50项。

截止2013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3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0余项。

承担各类横向项目200余项,科研总经费1.2亿元;专利70余项。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6.办学条件目标。

“十二五”规划各类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

截止2013年7月,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到51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

“十二五”以来,学校投入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达3亿多元。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一览表(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1)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学校自2010年3月开始启动,2011年7月完成了完全学分制下的2011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培养计划的修(制)订,自2011级入学学生始全面实施学分制;学校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和城乡规划等三五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法学专业列入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工商管理、电气信息、材料学等领域实施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商贸英语、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5个专业还推进实现了专业辅修制。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示范区等多项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重大支柱产业,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自身办学特色,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2011年新增了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学、统计学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4个专业,学校本科专业数达51个,2013年又新增了工程造价、物联网工程、地下城市空间工程和功能材料等四个专业,其中2个专业是国家特设专业,填补了安徽省专业布点的空白。

(2)教学管理继续加强,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学校制定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办法》、《专业辅修制实施办法》、《关于在本科生中实施专业导师制暂行办法》、《学分制选课办法》、《社会实践与课外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等文件,有力促进了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等5个专业均通过国家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第二轮评估。

(3)加强内涵建设,“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新增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安徽省土建学科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2项,以及1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4)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规范研究生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积极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工作,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强化双导师制。

同时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工程实践环节。

积极与合芜蚌自主创新区的合作,围绕试验区建设,与区内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每年组织开展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评选。

2.构建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落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13年,学校加快政产学研合作步伐,先后与安徽省住建厅、合肥市、铜陵市、池州市、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及皖维集团、中建四局、中铁十三局等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在建筑节能、建筑与地下空间结构、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城乡建设与绿色建筑技术、先进建筑材料以及水污染控制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为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逐步在节能环保、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先进建筑材料等优势重点科研领域,形成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学科,彰显办学特色。

学校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徽派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全国首次以地方高校为主持单位,承担国家“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重大项目,总研究经费8027万元。

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2011~2013年新增“建筑健康监测与灾害预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能建筑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

“安徽省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级验收。

学校进一步落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学校“安徽省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研究中心”等基地已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验收。

3.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从团队、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推动学科平台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积极进行重点学科建设。

2012年7月,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环境工程等4个学科获得省级重点学科。

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大对我校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投入,积极培养新兴学科,进一步强化优势,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大力建设特色专业,积极扶持新办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充分发挥土建类学科优势,构建和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学科专业群;彰显学科专业特色,用特色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形成‘大土建’人才培养优势”的专业建设基本思想。

明确了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原则:一是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之路;二是发挥土建类学科专业优势,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走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三是超前思维,抢占先机,走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

例如:今年新申请增设的4个专业中,有两个属于国家特设专业;通过扩大大类招生的专业范围、主动缩减长线、省控专业培养人数。

在积极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同时,学校加大了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强化工程教育理念,凝练专业特色。

在大力推进土建类专业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在诸多非土建类专业教育中融入、渗透土建类知识,赋予学生以本专业服务建设行业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专业特色,实现人才特色化培养。

如:测绘工程专业面向建筑领域,以建筑测绘、工程防灾减灾为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依托建筑业,以土木工程材料为核心,培养土木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商品混凝土生产施工等专门人才。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以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营销为特色,使学生在建筑行业具有明显就业优势。

应用物理专业以建筑物理为特色,构建建筑光学、建筑声学和建筑热学为主干的专业课程体系。

动画专业依托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以制作建筑三维游历为特色,培养建筑领域动漫人才。

法学专业瞄准建筑行业,以建筑法规和合同管理为核心,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科水平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力度,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2011年以来,学校引进教授6人、博士副教授3人、博士13人;晋升教授31人、副教授108人;在职培养博士26人。

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