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统计分析(人口普查分析研究课件)
《人口统计分析》课件

评估政策效果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对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评估相 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
通过对人口现象的分析研究,可以为社会 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01
02
03
04
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人口数据进行整理、分 类、汇总等操作,描述人口现
象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03
人口结构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 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可以 了解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 增长速度以及变化趋势,从而 评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 老龄化程度以及未来劳动力市 场的供需状况。
人口年龄结构对国家或地区的 政策制定、产业发展、社会保 障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染等问题。
社会问题
人口的迁移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 题,如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这些 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
力解决。
06
人口统计分析的应用
人口统计分析在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人口统计分析在社会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人口数量、结构 、分布等方面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 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人口迁移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特点
全球人口迁移主要呈现出城市化、国际移民和国内迁移等趋势。城市化和国际移 民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而国内迁移则受到城 乡差距、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城乡差距、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都会影响人 口的迁移。例如,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会吸引更多的移民和劳动力流入,而城乡 差距较大的地区则会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第三章 出生率的经济理论与分析ppt课件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增加的孩子的效用与负效用,还要受收 入以外的因素,主要是职业分布的影响。职业分布变化的效果主要 关系到教育费。人均收入增长越快,专业化程度越高,职业分布也 就随之发生变化。孩子的教育费用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使人们更趋 向于限制生育。 不久, 美国经济 学家加里 · 斯坦利 · 贝克尔 (Gary Stanley Becker) 在1960年发表了一篇见解独到的论文《生育率的经济分析 》。在该文中,他批评地运用了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消费者 选择理论来分析家庭的生育行为,使消费者选择理论具有独特视角 。他的基本假定是:当家庭经济处在嗜好不变的情况下,人们要在 有限的收入范围内满足多种消费欲望,其行为总是以获得家庭经济 最大总效用为原则。即消费量越大,总效用也就越大。家庭内部影 响生育率的决定因素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量与质的选择。 贝克尔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分析家庭的生育决策,他假定夫 妇决定生育子女的意愿是一种合理的行为,同时认为孩子类似于耐用 消费品[2],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服务,把孩子看作耐用消费品并 不意味着父母期待孩子本身的劳动或收入,而是意味着孩子本身为 一种直接的效用源泉。
从图 3-3 中可以看到这一趋势。图中有三条收入线, 最下方的线 aa 平均收入低的集团,上方的线 bb和 cc表 示平均收入高的集团。同一集团内的家庭,对每一个孩子 的支出相同,但高收入集团的孩子的人均费用,则因为其 收入线的倾斜度大而比低收入集团的孩子的人均费用要多。 此外,图中的无差别曲线的形态非常奇特。该图在实际选 f 择 和 e 的附近,边际效用呈递增状,这表示与产品的支 出密切相关,不容易脱离其它产品而转向孩子。这个理论 模型把社会因素考虑进来,揭示了对生育率的收入效果,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这个模型缺乏实证分析和预测能 力,忽视了母亲的时间价值。
人口生育率分析报告

人口生育率分析报告人口生育率是一个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人口数量、结构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人口生育率相关数据,探讨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人口生育率的定义和意义人口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内平均女性生育孩子的数量。
人口生育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对于制定人口政策、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球人口生育率趋势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生育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保障措施完善等因素的影响。
但不同地区人口生育率变化差异较大,发达国家的人口生育率普遍较低,而发展中国家人口生育率则相对较高。
三、人口生育率降低的影响因素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家庭对于孩子的经济投入增加,因此选择生育的意愿降低。
2. 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妇女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和事业,生育的压力逐渐增大。
3. 女性地位提升: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她们有更多的选择权,不再将生育作为唯一目标。
4. 生育政策调整:一些国家实施了一胎化政策,导致生育率显著下降。
四、人口生育率降低的影响1. 人口老龄化: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将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给社会养老保障、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2. 劳动力短缺:生育率下降将导致劳动力供应不足,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3. 破坏生态环境:人口过度减少将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五、提高人口生育率的政策建议1. 完善生育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生育保障制度,包括优质的医疗服务、育婴假、托幼服务等,降低生育的经济成本和风险。
2. 提供教育支持: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措施,使女性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促进生育率的提高。
3. 激励生育意愿:通过给予生育津贴、奖励等措施,激励家庭生育的意愿。
4. 改进人口政策:适度调整严格的人口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执行,避免人口结构失衡。
人口统计分析42页PPT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一、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一)时点指标,在普查中取得的,描述某一特
定时点的人口状态,通常是对人口存量的横截 面上的快照,是对人口规模或结构的静态反映。 (二)时期指标,是通过人口登记系统取得的, 描述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人口事 件发生情况,通常是对动态人口流量的盘点。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一)人口数是时点指标。指在一定时点、一定 地理区域内居住、按某一口径统计的全部存活 人口的总和。既是过去时期出生、死亡、迁入、 迁出等事件的结果,也是未来人口发展的基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是指:2019年 11月1日0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31个省、 市、自治区)居住的自然人,包括现役军人和 居住在境外但未定居人员,不包括其时在境内 居住的港澳台及外籍人员。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及现有人口 户籍人口,中国特有,在某地区户籍登记机关
登记,拥有当地户籍身份的人口。 常住人口,经常或久居本地人口,时间:半年
以上(或不到半年但已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 上),地理区域:本乡镇(街道)。 现有人口,一定时点上居住于某地的全部人口。 区别:流动人口,居住地与户籍登记地不一致 的人口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派生指标
(二)比例,也叫比重,总体中一部分与总体的 比较,有时也称系数。如少儿人口比例,老年 人口比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文盲比例(文 盲率)等
(三)率,通常用来描述时间轴上的人口状态变 化速度。统计中率的指标经常被称为速度指标。 如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结婚率等。
三、总人口与平均人口数
新中国的人口普查
1982年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 查,调查项目增加到19项,还第一次使用电子计算机 进行数据处理。普查结果,全国人口为100391万人 (不含港澳台人口) 。
人口与计生统计课件

流动人口流动性强,居 住地不稳定,导致计生 服务难以持续开展。
04
部分流动人口缺乏计生 意识和知识,增加了计 生工作的难度。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政策解读
国家层面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政策,如《流动人口计划 生育工作条例》等,明确了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 求。
地方层面
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以保障流动人口计 生服务管理的有效实施。
变动趋势预测
基于历史数据和现状评估,结合影响因素分析,对未来生育水平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为制定人口和计生政策提 供参考依据。
04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介 绍
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服务网络完善
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包 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妇幼 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等,提高
服务可及性。
人员队伍建设
原因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布、 就业机会等因素是导致人口城乡、 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03 生育水平与变动趋势研究
生育水平衡量指标及现状评估
总和生育率(TFR)
指一个妇女在育龄期间(通常指15-49岁)平均生育的子女数,是衡量生育水平 的重要指标。
现状评估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对当前我国或特定地区的生育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包括生育率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等。
人口与计生统计指标体系
人口统计指标
包括人口数量、性别比、年龄结构、 城乡结构、民族结构、受教育程度、 职业结构等指标。
计生统计指标
包括计划生育率、节育率、晚婚率、 晚育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 率等指标,以及计划生育手术情况、 避孕药具使用情况等统计内容。
计划生育统计信息分析

计划生育统计信息分析一、据报表数据分析1、人口出生及自然增长情况二00 八年度全乡共出生婴儿154人,人口出生12.10%。
,期末总人口为1277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全乡出生人口增加86人,人口出生率增加1.33%,全乡共死亡88人,死亡率为6.91%,与去年同期相比死亡人数增加15人,死亡率增加1.13%,全乡自然增长率5.18%,自然增长人数66人。
2、生育情况⑴从孩次结构来看:2008年1 至12月全乡一孩出生87人,二孩出生66人,多孩出生1 人,多孩出生率0.65%,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孩出生增加14人,二孩出生增加3人。
⑵从计内计外比例来看:在2008年度出生人数中,计划内出生14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6人,政策符合率为96.75%,比去年同期下降1.04%,计划外出生5人,比去年增加2 人。
⑶从出生性别比及构成看:在2008年1至12月出生婴儿中,男孩63人,女孩91 人,总性别比为69.23:100。
其中一男孩出生32 人,一女孩出生55人,一孩出生性别比58.18:100,二男孩出生30 人,二女孩出生36人,二孩出生性别比为83.33:100。
3、育龄妇女结构和女性初婚情,2008年12月底,全乡育龄妇女总数3194人,占总人口比重25.01%;已婚妇女2779人,占总人口比重21.75%,占育龄妇女的87.01%。
已婚妇女中,一孩妇女1038 人,占已婚妇女的37.35%。
二孩人数1496 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53.83%,无孩人数117 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0.064.多孩128 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0.046%。
年度全乡女性初婚51 人,比去年下降26 人,其中早婚39 人,早婚率为76.47;晚婚12 人,晚婚率为23.53%,4.、避孕节育情况⑴总体节育情况:到12底综合节育率为90.50%。
二、存在问题由报表数据看,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人口出生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
生育率统计分析(人口普查分析研究课件)

或
fg
x 15 49
*1000‰
Wx
x 15
例:某地级市2002年年中总人口数为280 万,其中育龄妇女占28.5%,当年共出生 婴儿6.6万人,求该市2002年育龄妇女的 一般生育率为。
2.一般生育率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
一般生育率是人口出生率的基础
人口出生率= 一般生育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年龄组
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 的生育曲线时应注意
(1) 生育率起点高低 (2) 生育率高峰值大小 (3) 高峰年龄跨度长短
3. 已婚妇女分年龄组生育率
用于研究婚姻对生育率的影响 已婚妇女分年龄组生育率
fxm W Bxxm m fx *C1xm
16 12.5 13.6 15.7 …. …. 4.4 3.6 3.1
17 18.6 18.4 17.3 …. …. 5.1 4.9 3.2
…… …. …. …. …. …. …. …. ….
…… …. …. …. …. …. …. …. ….
47 9.9 10.5 11.6 …. …. 3.2 0 1.3
44~49
二孩次的总和生育率: TFR2 5 fx2 x15~19
多孩次的总和生育率:TF3R 544~49fx3 x15~19
四、 终身生育率
1. 终身生育率
• 终身生育率:说明一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数, 比总和生育率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终身生育率反映实际一代人一生的生育水平 实际一代人:在某一时期(通常一年)内发生 过某种共同人口事件的一批人
五、 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
1. 生育水平
生育 数量
《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幻灯片PPT

❖ 〔四〕家庭收入的变动对孩子质量需求的影响
❖ 贝克尔分析这个问题,往往用人口出生率的变动来 表示家庭对孩子数量需求的变动,用受教育人数的 变动来表示家庭对孩子质量需求的变动。
❖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对孩子人数的需求减少了, 而对孩子质量的需求上升,即父母愿意在孩子的教 育、培训上更多地投资,以提高孩子的质量。
①新生婴儿的分娩费用
②出生后的衣,食、住,行的费用
③孩子承受教育、医疗效劳和参加文 化娱乐活动的费用
孕前调养
〔二〕间接本钱
❖~是指因生育 抚养和培训一个新孩子, 父母失去的自身受教育和工作的时间以 及和获得收入的时机。
①母亲妊娠期间和哺乳期间所损失的 工资收入,母亲因照料孩子失去的受
教育的和工作的时间
第三章 生育率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莱宾斯坦的本钱-效用分析 ❖ 一、孩子的本钱
❖ 是指母亲怀孕起,到把孩子抚养成 为生活自立为止的各种抚养费用、 教育费用、 医疗费用和其他支出以 及父母为教育子女所花费的时间。
❖〔一〕直接本钱
❖ 直接本钱即从母亲怀孕到将孩子抚养自 立所花费的衣、食、住、行、医疗、教 育等的费用,直接的货币支出。
❖ 第二、抚养孩子的市场商品的价格。
❖ 农村中用来抚养孩子的食品、衣服、住房等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较低的。这种低廉的本 钱说明孩子的价格较低,农民愿意生产较多 的孩子。
❖ 第三、给抚养孩子的母亲提供津贴。其目的在 于刺激孩子的需求,以便提高人口出生率,抑 制人口增长趋于下降的势头。
❖ 第 四 、 母 亲 时 间 的 时 机 本 钱 〔opportunity cost,一种资源(如资金或劳力等)用于本工程 而放弃用于其他时机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
❖ 如果母亲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时间的时机本钱增 加,导致孩子的价格上升,那么有可能减少对 孩子数量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L
49
frx
x15
49 Brx W x15 rx
fL5x4 1~ 4~ 4 519 f9 rx5x4 1~ 4~ 4 5199 W Brrx x
• 生育数资料------完备的历史资料或追踪调查
表4.4是某地区一批同时进入育龄期的妇女在不同 年份的人数和生育数资料,计算该批妇女的终身 生育率。
或
fg
x 15 49
*1000‰
Wx
x 15
例:某地级市2002年年中总人口数为280 万,其中育龄妇女占28.5%,当年共出生 婴儿6.6万人,求该市2002年育龄妇女的 一般生育率为。
2.一般生育率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
一般生育率是人口出生率的基础
人口出生率= 一般生育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
16 12.5 13.6 15.7 …. …. 4.4 3.6 3.1
17 18.6 18.4 17.3 …. …. 5.1 4.9 3.2
…… …. …. …. …. …. …. …. ….
…… …. …. …. …. …. …. …. ….
47 9.9 10.5 11.6 …. …. 3.2 0 1.3
0.012 0.193 0.412 0.273 0.106 0.005 0 1
图4.2 生育模式曲线图
0.5 0.4
0.412
0.3
0.2 0.1
0
0.193 0.012
0.273 0.106 0.005 0
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
龄组育龄妇女在育龄妇女总体中所占比重的双
重影响
例:2002年甲乙两地各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 年平均人数及各年龄组妇女占育龄妇女总数的比 重见表4.3,计算两地的一般生育率并加以分析。
年龄组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合计
甲地
育龄妇女
生育率‰ 人数
五、 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
1. 生育水平
生育 数量
生育时间
生育水平
2. 生育模式(生育系数)
定义 :即指由生育数量和生育时间等生育行
为特征所形成的生育方式,是一组反映育龄妇
女在各个年龄生育相对水平的指标
生育系数
hx
fx TFR
,
x=15,16, …,49
或
hk
5* fk TFR
,
k=1,2,…7
44~49
二孩次的总和生育率: TFR2 5 fx2 x15~19
多孩次的总和生育率:TF3R 544~49fx3 x15~19
四、 终身生育率
1. 终身生育率
• 终身生育率:说明一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数, 比总和生育率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终身生育率反映实际一代人一生的生育水平 实际一代人:在某一时期(通常一年)内发生 过某种共同人口事件的一批人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年龄组
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 的生育曲线时应注意
(1) 生育率起点高低 (2) 生育率高峰值大小 (3) 高峰年龄跨度长短
3. 已婚妇女分年龄组生育率
用于研究婚姻对生育率的影响 已婚妇女分年龄组生育率
fxm W Bxxm m fx *C1xm
fx
20
Wx
30000
比重 %
Cx
14.29
125
பைடு நூலகம்
27000 12.86
140
28000 13.33
75
29000 13.81
34
33000 15.71
8.8
32000 15.24
1
31000 14.76
------ 210000
100
乙地
育龄妇女
生育率‰ 人数
fx
18
Wx
29000
比重 %
Cx
13.81
第二部分 生育率统计分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育率统计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生育率统计指标 第三节 标准化生育率
1. 生育率与育龄妇女的关系
总人
男性、女性
口
老人、成年人 和少年儿童
妇女
生育由女性直接 承担
妇女
并不是所有的 妇女都能生育
育龄妇女
15~49岁妇女
并非所有育龄妇 女都可生育
育龄妇女
已婚育龄妇女
49
fT TFR fx x15
如果是5岁年龄组,则
7
TFR5*fk k1
对总和生育率的说明
(1) 是由年龄别生育率派生出的累计生育率 再进一步演化的结果,是累计生育率的特例 (2) 是应用假设一代人法研究生育过程和生 育水平的指标,常被用来代表一个人口假设的 一生总生育水平 (3) 不受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可以代 表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 进行比较
女拥有的活产婴儿数
计算公式:分年龄组生育率
fx
Bx Wx
*1000‰
分年龄组生育率是生育率指标中最简单、最
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计算其他生育率指标
的基础,也是进行人口预测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1. 计算分年龄组生育率
计算分年龄组生育率比一般生育率需要更详 细的资料,即不同年龄妇女的平均人数及该 年龄妇女的生育数
由于不婚现象存在,已婚妇女年龄别生育率 一定大于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年龄越小 已婚率越低,两者差距越大;年龄越大已婚 率越高,两者差距越小
4.不同孩次的分年龄组生育率
一孩分年龄 一年内该年龄组妇育女的生一孩数 组生育率 某年龄组妇女的年人平数均
f
1 x
B
1 x
Wx
二孩分年龄 一年内该年龄组妇育女的生二孩数 组生育率 某年龄组妇女的年人平数均
• 如同年出生的一批人、同年结婚的一批人、同年生 育第一孩的一批人等
控制人口增长实际上就是要限制终身生育率
2. 计算方法
(1)实际调查一批已经度过育龄期的妇女
• 终身生育率
该批妇女一生生子育数的总孩和 实际调查的一批 过已育经龄度 期的妇女人数
记为
fL
UFR
BL WL
• 生育数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法
44~49
UF R5 fr
x15~19
x5x414~5~ 4199W Brrxx
5 805 4680 312 0 2370152 0 750 560 2854028380281502784027680274502704 0
50.491
2.455
生 年份 育
年龄 率
15
1966 1967 1968 …… …… 2000 2001 2002 8.3 11.2 13.2 …. …. 3.2 2.9 2.5
2. 更替水平
更替水平:指上一代人平均生育的子女 数在其子女能够接替他们的生育职能时 能保持数量上相等的那个生育水平
总和生育率的更替水平在2.05~2.15之间 如总和生育率长期大于更替水平,则人 口不断增长;如总和生育率长期小于更 替水平,则人口就会逐渐下降
3.分孩次的总和生育率
44~49
一孩次的总和生育率: TFR1 5 fx1 x15~19
120
33000 15.71
136
32000 15.24
68
31000 14.76
31
28000 13.33
7.5
29000 13.81
0.5
28000 13.33
------ 210000
100
三、总和生育率
1. 总和生育率
• 定义: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的累计总值
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
48 6.4 8.8 9.5 …. …. 2.4 1.5 0.8
49 4.8 5.6 6.5 …. …. 1.1 0 0
总和生育率 3560 3775 3810 …. …. 2032 1985 1895
终身生育率 ---- ---- ---- ---- ---- 2670 2635 2548
3. 终身生育率与 总和生育率的关系
特点: 49
或7
hx 1
hk 1
x 15
k 1
例:某地2000年的分年龄组生育率(‰) 数据如表4.6,试计算总和生育率及生育模 式,并对该地2000年的生育状况进行分析。
年龄组 生育率 生育模式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合计 5 82 175 116 45 2 0 2125
分年龄组生育率的分布规律
多数情况下,育龄期中以25~29岁 妇女的生育水平最高,在此以前生 育率与年龄成正向变化,在此以后 生育率与年龄成反向变化
发展中国家在大多数年龄组的生育 率都高于发达国家
2. 生育曲线
生育曲线:将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在直角坐标 系描出,所得到的一条反映育龄妇女各年龄生 育率水平的曲线
生育曲线的基本特点:生育期开始后,随年 龄上升生育率逐渐提高,到约20~29岁时达到 高峰,然后随年龄增长下降,到生育期结束时 接近零
根据分年龄组生育率数据绘制的生育曲线
‰ 200.00
150.00
143.05
100.00
50.00
61.42
50.18
0.00 4.59
15.56 1.32 0.00
例如,2002年末某地区调查了一批50周 岁的妇女3450名,经统计她们一生中生 育的孩子现在仍活着的有11340人,经她 们回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死亡的孩子有 48人,计算这批妇女的终身生育率。
(2)根据各年的分年龄组生育率资料推算: • 对象:某地区一批同年进入育龄期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