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 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 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 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 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 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 有了庙号。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 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 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 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鲐背:tái bèi,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 行 苇》“黄耇 gǒu台背”,“台”与 “鲐”通用。
《尔雅• 释》:“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qī yí,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是指学生熟悉文言文中的语法、词汇、修辞手法以及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1. 语法: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对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古代汉语的变化规律,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如倒装句、复合句、递进句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词汇:文言文词汇丰富而复杂,使用的词汇特别多,古汉语里有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学习文言文,要做到千字文词汇熟记,掌握其中的精华,扩大词汇量。
3.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很多,比如排比、比喻、拟人、推理等,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 文化背景: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古代文化思想、信仰、习俗等,因此,学习文言文,也要深入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要想读懂进而鉴赏文言文,只有字词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衣食住行、器皿用具、服饰民族、尊称谦称等等;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知识,分类解释如下:1.古代数量词咫:八尺仞:八尺或七尺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寻:八尺乘:一百辆跬:半步,跨出一脚步:跨两脚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一世:三十年一社:五十户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2.古代少数民族特称东方少数民族:夷西方少数民族:戎南方少数民族:蛮北方少数民族:狄、胡3.兄弟排行称谓老大: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老三:叔,如孙叔敖、蹇叔老小:季,如季路、项伯为项羽季父4.古代年龄特称幼年:垂髫10-15岁:总角、及笄15岁:结发、束发16岁:破瓜20岁:加冠、弱冠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知命、艾、半百60岁:花甲、下寿、耳顺70岁:古稀、中寿80岁:上寿、耋90岁:髦、胡耉100岁:期颐5.古代官场专用语放:本意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拜:任命,多用于升任高官;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除:授予官职;迁:升调、调动徙:平职调动;复:恢复旧职;出:调出京城做地方官;铨:选拔官吏;下车:上任左迁:贬官、降职;擢:由选拔而提升;黜:罢免革除官职;举:被举荐、推荐罢:免职外放;辟:招聘授官;召:聘任;6.古代礼仪斋戒: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诚心致敬;设九宾:在朝堂安设“九宾”,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拜:古人常用的以叩头为方式的一种礼节;再拜:拜了又拜,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引:先导,前面引路,一种隆重的礼节;虚左:驾车时空着左边的上位表示尊敬;兄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不言老:古代父母健在自己不称老;布让:宴席间向客人敬菜、劝餐;接风:设宴接待远方的客人;伏惟: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说话表尊敬;朝:诸侯按规定时间觐见天子的一种礼节;修敬:修饰礼仪以示敬意;盟:两国或两人以上聚会杀牲歃血的仪式;庙见:帝王即位后在宗庙举行的拜祖之典礼;封禅: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稽首:最隆重的一种拜礼;九拜: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拜礼;加冠:古时男子年满二十举行的一种郑重的加冠仪式;拜将:古代任命大将举行的隆重礼节;负荆:古代表示认错赔礼的一种礼仪;侍立:向对方表示恭敬的一种礼仪;辞谢:婉言道歉;东向坐:室内最尊的上位;7.古代科举童试院试:每年一次,在州、府、县进行,主考为知县、知府、学政,应试者为儒童或童生,考试内容除经、史、子、集、时务外,主要考八股文或试贴诗,录取者为生员庠生,俗称秀才;乡试秋闱:三年一次多在农历八月,在省城举行,主考为朝廷专员,应试者为秀才,考试内容同上,考中者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春闱:乡试后次年的春天多在农历三月在京师由礼部主持,主考为朝廷大臣,应试者为举人,应试内容同上,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会试后的四五月,在京城朝廷大殿进行,主考为皇帝、亲王,大臣监试,大学士、部院大臣评卷,应试者为贡生,考试内容主要是策问就当时政、经济等问题发问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此三名为“进士及第”为一甲;然后为“进士出身”,为二甲;最后是“同进士出身”,为三甲;8.天文历法天干地支: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项;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项;天干表示次序,地支表示时间,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依次按序组合60对,如甲子、乙丑、丙寅等;阴阳:阴指地、水、山北、水南、月亮太阴;阳指天、火、山南、水北、太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胜: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四象: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等人们想象中的四种动物;朔、望、晦:阴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望”,每月月末一天为“晦”;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9.古代时间词语期年:满一年积年:好几年曩:从前旦日:第二天久之:很久向:先前良久:很久旦:早晨异日:将来翼日:明天翌日:次日质明:天刚亮亭午:正午暝:天黑了即日:当天中夜:半夜未几:没多久既:已经初:刚开始顷刻:一会儿适:刚才已而:不久瞬息:一眨眼少顷:一会儿今者:现在寻:不久倏尔:忽然夜阑:夜深遽:立刻薄暮:傍晚卒:突然,同“猝”秋:时候无何:没有多久尔来:从那以来既望:阴历十六食顷:一顿饭的工夫10.古代器皿镬:煮食物的一种大锅缻:盛酒的瓦器弩:一种利用机械发射的弓卮:酒器笏:上朝用的手板镆铘:有名的宝剑椟:匣子觞:一种酒器臿:一种掘土工具箪:古代盛饭的竹器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管龠:箫笛类乐器箧:书箱銛:一种短兵器硎:磨刀石铩:古代一种长矛银瓶:汲水器敲扑:短长刑具大吕:周庙里的大钟檀板:檀木制的拍板钿:金花九鼎:夏禹铸的九个鼎铛:平底的浅锅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金戈:金属制成的长枪斛:一种量器珰:耳坠羯鼓:古代一种打击乐器漏:用滴水计时间的器具鉏耰:一种似耙而无齿的农具钩:一种似剑而曲的短兵器鼎:古时烹煮用的一种三足两耳的器物篦:古代妇女戴在发髻上的装饰品斧钺:形似斧而较大的一种兵器枷:套在犯人颈上的刑具觚:古代一种长身细腰、形如美女的盛酒器箜篌:古代一种弦乐器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拂尘:一种形如马尾,后有持柄,用以拂拭尘土的用具11.古代地名西安:京兆万年、丰镐、长安、芷阳、三辅南京:上元、金陵、建业、江宁、白下、应天、石头城北京:大都、中都、顺天、北平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四海:东海、西海、北海、南海二陵:北陵东崤山、南陵西崤山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六郡:会稽、吴、丹阳、豫州、庐陵、新都四渎: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六合:东、南、西、北、天、地五方:东、西、南、北、中江西九江:浔阳、柴桑浙江杭州:临安山西:崤山或华山以西塞外:长城以北江表:长江川南吴越:江东地区彭蠡:鄱阳湖江苏苏州:吴中、吴门汉东:汉水之东江苏镇江:京口山东: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江东、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南岸地区河东:黄河以南的山西省西南部关外: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山海关以外的辽吉黑关内: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山海关以西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河南开封:汴京、祥符、大梁、汴梁、东京12.古代服饰冕: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纶巾: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裘:皮衣,毛皮在外屐:木鞋缙绅:缙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绅带,带子在腹前打结,多余下垂部分叫绅 ,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带间,后把“缙绅”或“绅士”作为仕宦的代称;绔:裤子,无裆的套裤帛:又称缯,丝织品的总名缟:又称素,是未经染练的缯帛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为穷苦人所穿履、屦:上古的鞋叫屦,汉代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丝等制作;丝履、丝屦多为贵族所穿,穷人穿草鞋;蓑衣:雨具,用草编织而成13.古代建筑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府:达官贵族的住所邸:高级官员的住所观:道教的庙宇厢:正房两侧的房屋陵:帝王的墓地庵:尼姑住的佛寺牌坊: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塔:用来藏舍利或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祠: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或公众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亭: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阁:四周设有栏杆回廊的楼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14.尊称或敬称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足下:对朋友的敬称陛下:对君主的尊称诸君:对多人的尊称夫子:对学者的尊称惠存:敬辞,请保存令阃:尊称对方的妻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敬称阁下:敬称对方先烈、先哲:尊称死去的人公: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高足:对别人学生的敬称大驾:对来访者的尊称夫人: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贵庚:敬辞,问对方年龄贵恙:敬辞,问对方的病钧旨:敬辞,指对方说话高论:敬辞,指对方的言论和见解高寿:敬辞,问老年人年纪芳名:敬辞,问对方姓名多用于女子惠顾、莅临、光临:敬辞,称对方到来赐示爱、教:敬辞,称对方给予指示、厚爱和指教海涵:敬辞,请对方大度包容自己海量:敬辞,称对方宽宏的度量恭喜:敬辞,祝贺对方喜事屈就:敬辞,请对方担任职务屈尊:敬辞,指对方降低身份俯就赏光:敬辞,请对方接受邀请赏脸:敬辞,请对方接受要求和赠品15.谦称谦辞家严:谦称自己的父亲妾:女子谦称自己家母:谦称自己的母亲窃:谦称自己奴家:青年女子的谦称小人:地位低的人的谦称不才:“我”的谦称仆人:男子的谦称鄙人:自己的谦称在下:自我的谦称贱内:谦称自己的妻子卑下:谦称自己愚见:谦辞,说自己的见解寒门:谦辞,称自己的家门敢问:谦辞,冒昧请求别人小弟:对熟人或朋友谦称自己过奖:谦辞,指对方的表扬或夸奖见笑:谦辞,指自己言行的拙劣被人笑话托福:谦辞,指对方福气使自己幸运高攀:谦辞,指与地位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恕:谦辞,请对方宽恕原谅自己16.文化现象三教九流:三教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古代六种学问或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蠧: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一、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圈。
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法复杂、词汇丰富、注重修辞和典故引用等。
二、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文字,当时的文字主要用于祭祀、纪事和记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种通用的书面语言,即文言文。
在秦汉时期,文言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正式书面语言。
三、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文言文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著作中,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文言文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的国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包括句法结构、词类和词序等。
其次,要积累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课文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的辅导班或者请教老师来加强学习。
五、文言文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仍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会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古典气息。
此外,文言文也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中,以及一些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上。
六、文言文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文言文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通过设立文言文研究机构、举办文言文比赛和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文言文的研究和教育水平。
同时,也鼓励学生和广大民众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中,以保持文言文的活力和影响力。
七、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殿中侍御史三国时期官名。
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
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
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
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2.谏议大夫官名。
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
汉初不置。
北宋前期,为寄禄官。
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
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
明初曾置,旋废。
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
唐朝的二十一位国君中,历史学家认为其中三位最为杰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宪宗李纯。
太宗除隋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治”;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国家兴盛,有“开元盛世”之称;宪宗刚毅果断,平定藩镇之乱,收服强藩,使唐重振声威,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赞颂。
4.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斋戒斋戒有多种来源。
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
“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
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
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6.安置宋贬谪官,指定地区居住,轻于编管而重于居住。
7.巡按御史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
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官员。
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
防范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8.郊使解释为古代受命出郊迎接、慰劳宾客的使者。
9.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
明于三处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一人,清改任内务府人员,称织造。
10.营①(形声。
从宫,荧(yíng)省声。
宫,房子,与居住有关。
本义:四周垒土而居)营,币居也。
——《说文》。
段玉裁注:“币居,谓围绕而居。
”桂馥义证:“营谓周垣。
”众目营方。
——《五等论》。
注:“布居也。
”冬则居营窟。
——《礼记·礼运》。
按,四围拥土也。
②围绕;缠绕以朱丝营社。
——《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日中,为大臣欺诬;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
——《汉书》又如:营回(萦回,盘旋往复);营合(环绕合拢,形成包围圈);营周(循环);营绕(环绕)③扎营。
如:营屯(驻军营寨);营军(驻扎军队)④建造尝加营葺。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又如:营作(建造);营宫(营建宫室);营饰(建筑装璜);营筑(建筑;修建);营缮(修缮,修建);营绘(营建绘饰)⑤经营召伯营之。
——《诗·小雅·黍苗》如有营。
——《汉书·李广苏建传》又如:私营(私人经营);营市(经商)⑥测量;度量营,度也。
——《广雅》圜测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⑦谋求问我得钱何所营。
——唐·白居易《卖炭翁》百计营谋不能脱。
——《聊斋志异》。
又如:营活(谋生);营己(谋求自己的利益);营内(为后宫谋利);营谋(谋求);营虑(操心);营图(图谋);营谋(为达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⑧供养;救助。
如:营奉(奉养,奉事);营恤(救济,抚恤);营视(看顾,照看);营济(救济);营赡(供养,赡养)⑨办理。
如:营干(办理;办理事情);营办(承办;筹办)⑩迷惑精神乱营。
——《淮南子·原道》不足以营其精神。
则目不营于色。
——《淮南子·本经》所以营或耳目。
——《汉书·刘向传》又如:营勾(勾引;勾搭);营罔(迷惑、欺骗);营信(受迷惑而相信);营众(惑众)⑪耕作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杜甫《兵车行》11.责①(形声。
小篆字形。
从贝,朿(cì)声。
(zhài)本义:债款,债务)索取(财物)责,求也。
——《说文》1/ 3往责于东邑。
——《吕氏春秋·慎行论》责之里正。
——《聊斋志异·促织》又如:责偿(索取赔偿);责货(索贿);责诺(求取他人的许诺);责义(以合乎礼义要求别人);责债(索债);责赂(索求财物)②责备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书·泰誓》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史记·项羽本纪》无责也。
——清·方苞《狱中杂记》又如:叱责(大声呵叱责备);呵责(呵斥);苛责(过严地责备);责嚷(责备;训斥);责劝(责备并规劝);责黜(责备和贬黜);谴责(严加申斥);责让(责备、谴责);贬责(指出过失,加以批评;责备)③惩罚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崇患太祖慵惰不作业,数加笞责。
——《新五代史·梁家人传》又如:笞责;责惩(责罚惩处);责知(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责杖(以杖刑责罚)④诘问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
——《汉书·赵严韩张两王传》又如:责诘(责问);责究(责问追究)④责令;要求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
——《盐铁论·本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赦罪责功。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责己也重以周。
——唐·韩愈《原毁》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史记·李将军列传》责成人之道。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又如:责报(让人报答;图报);责办(责成办理);责买(责成购买)12.山左山左是山东省旧时的别称。
山左中的“山”指太行山。
中国古代,坐北朝南。
“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左侧为山东省。
故也将山东称为山左。
类似的例子有“江左”,坐北朝南,则长江下游为江左。
13.洊饥[jiànjī]连年饥荒。
宋陆游《思蜀》诗:“白首躬耕遇洊饥,江南自笑欲畴依。
”《明史·焦源溥传》:“岁洊饥,民淘马粪以食。
”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往年晋省洊饥,费数十金不能运米一石。
”14.逋欠拖欠的赋税钱粮。
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征伐既下诸国,必先已逋欠,涤烦苛,賙乏絶,雪寃滞,惠农民,拔人材,申命郡邑,反復不倦。
”《元典章·圣政二·贷逋欠》:“积年逋欠,并与除免。
”清张景苍《喻邑劝谕歌》:“逋欠清完且踊跃,不负数年予教育。
”15.徕招抚。
清昭槤《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闢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徠数郡,未闻王有尺素之词为之奬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庚子之变,以误认拳匪为义民,一味招徠,竟酿巨祸。
”16.引①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②通行执照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
——《警世通言》17.销卖,出售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又如:经销18.薮(sǒ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书·武成》山薮藏疾。
——《左传·宣公十五年》。
注:“薮是草木积聚之处,近山近泽皆得称薮。
”密迩奸薮。
——郭璞《奏请平刑书》叔在薮,火烈具举。
——《诗·郑风·大叔于田》19.瘗(yì)埋葬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
——晋·潘岳《西征赋》又如:瘗土(用土埋葬);瘗埋(埋葬);瘗葬(埋葬);瘗藏(指殉葬品;埋葬)20.戢①收藏[兵器]载戢干戈。
——《诗·周颂·时迈》夫兵戢而时动。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
——《国语·周语》又如:戢刃(收起刀剑等利器);戢戢(聚集);戢载(收集装载);戢藏(收藏)②引申指停止战争弗戢,将自焚。
——《左传·隐公四年》又如:戢戈(息兵);戢兵(停用兵器,禁用武力);戢武(息兵)③收敛2/ 3戢,敛也。
——《小尔雅》戢其左翼。
——《诗·小雅·鸳鸯》不戢不难。
——《诗·小雅·桑扈》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陶渊明《归鸟》又如:戢鳞(敛鳞。
鱼止息不游。
比喻怀志坐待时机);戢羽(敛翅止飞);戢身(敛迹)④隐居。
如:戢伏(隐居);戢景(戢影。
藏匿行踪。
比喻退休隐居);戢迹(匿迹)⑤约束。
如:戢军(约束士兵);戢制(制止);戢手(束手);戢畏(犹畏服);戢御(约束统治)21.铨司铨司是宋判吏部铨的简称,主管选授官职的官署。
22.身言书判身言书判是唐选官时考核的内容唐士子通过礼部试,进士及第后,不直接授官,须再通过吏部选官一关。
吏部选官一关,其内容,先试收判,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试而后铨,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
四者合格,再经注(询问所能,拟定何官)、唱,方由吏部上于尚书仆射,由仆射转门下省反复审核。
手续甚繁。
故有出身二十年而不得官职之人。
23.转对转对是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通常每五天一对,因此又叫五日转对。
这一制度从唐和五代时就有了。
宋代转对之制,始于太祖建隆三年,参加转对的人多,见闻自然比台谏要广,对国事众臣都有发言的机会,正如司马光所说:“不惟考时政之得失,亦以观群臣之能否也。
”转对作为一种舆论制度,是为了容纳多数人的意见,以免皇帝陷于专断。
宋沿其制,京师职事官自待从以下,五日轮一员上殿,指陈时政得失,称为转对,又称“次对”。
24.窜①(会意。
从鼠,从穴。
老鼠在洞穴里,表示“隐匿”、“逃窜”。
简化为“窜”,形声,从穴,串声。
本义:躲藏)如:窜迹(遁迹;隐迹);窜身(藏身)②奔逃又如:逃窜(逃跑流窜);窜亡(逃亡;逃跑);窜走(逃跑;潜逃。
奔走;乱跑)③放逐。
如:窜投(放逐);窜死(贬逐而死);窜官(流放的官员)④删改。
如:窜句(改易文字);窜削(犹删改);窜易(改动);窜附(改动和增益);窜益(改动和增益);窜寄(更改并混入)⑤羼杂;混入。
如:窜言(参与议论);窜杂(搀杂;混杂)⑥骚扰。
如:窜挠(犹“骚扰”)⑦跳;往上冲。
如:窜动(激烈地跳动)⑧怂恿。
如:窜掇(劝诱;怂恿);窜谋(暗中谋划)25.陷没①陷落,沉没。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始皇时,童謡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