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特色文化

合集下载

温州:千年商都的历史文化

温州:千年商都的历史文化
温州:千年商都的历史文化
深度解读温州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色
作者: xx 汇报时间: 2024/01/08
目录
01 温州地理位置与自 然环境
06 温州的未来展望
02 温州的历史沿革
03 温州的主要历史事 件
04 温州的文化遗产
05 温州的现代文化发 展
01 温州地理位置与自然 环境
温州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独运。
05 温州的现代文化发展
温州的现代文化发展
温州的文化特色
温州作为浙江的重要城市,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 的地域文化,如瓯越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等。
温州的现代艺术发展
温州在现代艺术领域也有着 显著的发展,如电影、音乐 、戏剧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 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温州的文化产业发展
温州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瓯江口古战场、鹿
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城古城墙等,它们见证了温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
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如瓯剧、温州
积淀。
木版年画等,它们是温州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和
传承载体。 3 温州的传统手工艺
温州的传统手工艺技艺精湛,如温州漆器、温州
皮革制品等,它们展示了温州人民的智慧和匠心
温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 蕴,未来将继续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同时注重文化创新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 文化。
温州的城市发展规划
温州将按照“宜居宜业宜游 ”的城市发展理念,推进城 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和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 续发展。
谢谢大家
温州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和文化创新, 推动了文化旅游业、文化创 意产业等的繁荣,为城市的 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6 温州的未来展望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医药
徐庆裕堂中药炮制技艺
民俗
端午节习俗(洞头海岛端午习俗平阳端午习明饮食习俗、文成白露会习俗、平阳白露节习俗、苍南立冬[下元节]习俗)
炼火习俗
钱库婚俗(盟兄弟歌)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
温州讲书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自然门功法
温州卤味制作技艺(藤桥熏鸡制作技艺、老李卤味制作技艺)
温州九蒸九晒姜制作技艺(瓯海九蒸九晒姜制作技艺、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技艺)
温州传统米酒酿造技艺(瑞安黄酒酿造技艺、瑞安蜜沉沉酒酿造技艺泰顺天关山白酒酿造技艺)
温州凉茶制作技艺(舒木茶制作技艺、五肾茶制作技艺)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要:一、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概述二、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三、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四、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五、结语正文: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温州市独特文化遗产的认可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

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多个门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本文将介绍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保护与传承措施,以及其价值与意义。

一、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1.民间文学:如泰顺叙事诗、平阳木偶戏等。

2.传统音乐:如永嘉昆曲、瑞安鼓词等。

3.传统舞蹈:如瑞安滚灯、苍南米塑舞等。

4.传统戏剧:如泰顺傀儡戏、文成布袋戏等。

5.曲艺:如温州鼓词、乐清翁卷等。

6.传统体育:如瑞安武术、泰顺摔跤等。

7.传统美术:如乐清细纹刻纸、平阳木雕等。

8.传统技艺:如瑞安漆器、苍南针织等。

9.传统医药:如永嘉寿仙谷中医药、文成中医外科等。

10.民俗:如瑞安端午龙舟赛、泰顺七夕等。

二、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建立名录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和保护。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工作。

3.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

5.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利用媒体、网络等平台宣传推广。

三、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1.传承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丰富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温州市独特的民间风俗、技艺和智慧,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

3.促进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有助于增进各地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4.激发民间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激发民间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的非遗文化温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口头、行为或实践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温州的非遗文化形式多样,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民俗节庆等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温州的非遗文化。

一、传统手工艺温州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银饰”和“温州剪纸”。

温州银饰是指由纯银或银合金制作的首饰,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被誉为“东方银艺之花”。

温州剪纸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折叠等方式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图案。

温州剪纸的特点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被誉为“东方剪纸之乡”。

二、音乐舞蹈温州的音乐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民歌”和“温州龙舟舞”。

温州民歌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温州龙舟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模拟龙舟比赛的场景,舞蹈动作热烈、生动,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

三、民间传说温州的民间传说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鬼话”和“温州神话”。

温州鬼话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灵异传说和鬼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温州神话则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神格化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和地方特色。

四、民俗节庆温州的民俗节庆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龙舟节”和“温州葛仙米节”。

温州龙舟节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温州葛仙米节则是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葛仙米这位历史名人,也是一种展示当地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场合。

温州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温州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非遗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特色文化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温州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以手工艺和传统技艺闻名于世的地方,温州拥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一些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并分享一些对这些遗产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绘画艺术一项在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备受赞誉的项目是绘画艺术。

温州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温州画派。

温州画派的艺术家擅长以细腻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表达自然景观、人物和物象。

通过他们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温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视角。

第二部分:雕刻技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包括雕刻技艺,这是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项目。

温州的雕刻艺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雕刻师们使用传统的工具和材料,如木头和石头,创作出各种精美的雕刻作品。

这些作品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展示了温州雕刻艺术家的技巧和创造力。

第三部分: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也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备受关注的一项。

温州的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而著称。

在农忙时节或传统节日,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演奏传统乐器,如二胡、唢呐和锣鼓。

这些音乐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四部分:传统工艺在温州,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刺绣、剪纸、木工艺等传统工艺。

这些传统工艺在温州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代代相传,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这些工艺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同时也体现了温州人民富有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些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展示了温州人民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绘画艺术、雕刻技艺、民间音乐以及传统工艺都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的项目。

它们通过艺术和技艺的传承,使人们对温州文化保持了持久的兴趣和崇敬。

温州的传统文化

温州的传统文化

温州的传统文化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温州的传统文化是其深厚历史和地域特色的反映,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在温州的传统文化中,既有古老传统的文化遗产,也有现代文化的新面貌,这些都构成了温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温州方言温州方言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代表了温州地区的语言,也反映了温州的历史和文化。

温州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温州方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音韵、声调、语法等方面,比如说“澎湃”这个词在普通话中读作“péng pài”,而在温州方言中读作“bàng pài”。

温州方言的存在反映了温州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州民间文化温州民间文化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温州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民间宗教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温州木雕、瓯剧、龙泉青瓷、温州绸等。

温州木雕是温州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是温州木雕文化的代表。

温州木雕制品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的青睐和赞誉。

温州木雕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温州木雕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瓯剧是温州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瓯剧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表现了温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

瓯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龙泉青瓷是温州的一种传统陶瓷,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龙泉青瓷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温州绸是温州的一种传统纺织品,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温州的特产介绍

温州的特产介绍

温州的特产介绍温州的特产有瓯绣,雪龙茶,黄杨木雕,丁岙杨梅,灯盏糕,温州鱼丸。

1、黄杨木雕黄杨木雕是浙江温州的民间传统雕刻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创始于元明时期,在清朝时期的雕刻技艺便已经非常成熟。

黄杨木雕自然是以黄杨木为主要原料,黄杨木的生长几位缓慢,因此便有着“千年难长黄杨木”的说法,黄杨木的雕刻题材丰富多样,但大多都是围绕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为中心来雕刻,多雕刻出来的作品质地光洁,色彩庄重,古朴自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黄杨木雕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

2、瓯绣瓯绣是浙江温州的传统工艺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瓯绣与蜀绣、粤绣、湘绣、苏绣齐名。

瓯绣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且特别,瓯绣最大的特点就是阵法繁多,做工精细,品种多样,花鸟虫草,飞禽走兽,湖光山色,其中绣人物最为精妙,所制出的绣品阵法运程灵活,构图简练,色彩鲜明,明亮悦目,实乃珍品。

瓯绣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雪龙茶雪龙茶是浙江省温州是泰顺的传统特色名茶,泰顺产茶历史非常悠久,在清朝嘉庆年间便已经非常出名。

泰顺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优美,降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在选用优质的茶嫩叶为主要原料,采用机械和手工工艺相结合,精心炒制,所产出的雪龙茶色泽翠绿,香气芬芳,滋味浓鲜,甘醇爽味。

4、丁岙杨梅丁岙杨梅是浙江温州的特色产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明朝时时候就已经非常出名了。

温州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土壤肥沃,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非常适合种植杨梅,出产出的杨梅色泽紫黑发亮,个大核小,甘醇可口,柔软多汁,甜酸适口,被誉为“温州杨梅之冠”。

杨梅中含有维生素,氨基酸,钙等丰富营养,还具有生津止渴,清肠胃,御寒消暑,止泻利尿等多种功效。

丁岙杨梅在2007年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成刘基庙春秋二祭
春(正月十五元宵节)秋(八月十五 中秋节,南田刘基庙秋祭时间为农历 六月十五日,乃刘基公诞辰日)二祭 始自明正德年间,系正德皇帝亲封, 宰猪倒羊,跪拜观礼,宾客云集,是 刘氏家族盛大的祭祀活动!刘基庙景 区包括龟山晓霞、清溪坐月、国师桥、 刘文成公庙、 白水洞、白水瀑、柯岭枫香、千步古 岭、竹林冬翠、当今世界最古老、在 地球上已存活2亿年的珍稀濒危植物 -----红豆杉等景观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 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 初的代表作品。《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由温州瑞 安人高则诚于元朝至正年间,依南宋流传的《赵贞女蔡二 郎》戏文编撰而成。《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被称为 “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的桥梁,对明代 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其余有完整留本的南戏:《东 窗记》、《破窑记》、《刘希必金钗记》。
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 瓯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 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 瓯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 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 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 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 所用语言为温州官话,唯丑脚用温州方言。 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民国 所用语言为温州官话,唯丑脚用温州方言。 以后,京剧盛行,乱弹开始衰落。至40年代,仅 存“老凤玉”、“新凤玉”、“胜凤玉”三班。 1950年后先后成立“更新”、“胜利”、“红星” 等班,1955年合并为温州乱弹剧团。1959年定名 为瓯剧。瓯剧以唱乱弹为主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 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文 武兼备,唱做并重,以做工见长。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艺戏剧, 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12世纪~14世纪) 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为区别同时代的 “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南 戏或戏文。南戏的存在,使中国的古代戏 曲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戏剧并列为世界 三大古代戏剧体系。
南戏诞生于南北宋交接年间的浙江温州 (当时名永嘉),故称“温州杂剧”或 “永嘉戏曲”。元朝末年发展到巔峰, 取得当时剧坛的统治地位。明初时期逐 渐被新兴的崑山腔所替代,并演化为明 清的主要戏剧——“传奇”。 “南曲戏文”跟宋金“北曲杂剧”有很 大不同,它在表演的体制与结构上都要 比杂剧来得自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 不同选择,已完全具备了戏剧的特征。
“祝福你我的祖国……”我市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广场 红歌演唱会4月28日晚上在市区海坛广场举行,近20名本 土歌手用30余首红歌,表达了对劳动者和祖国的祝愿, 众多温州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了演出。 在晚会现场,谭庆紫、刘惠等歌手为现场观众演唱了 《祝福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万泉河水清又 清》等红色歌曲,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和喝彩。
米塑又称粉塑,是浙江温州独有的 汉族民俗工艺,与北方的“面塑” 一道称为食品塑作工艺的双绝。以 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 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种色彩精 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 艺品。正背两面还常塑有《三国 志》、《封神榜》、《西游记》、 《水浒传》的戏曲人物,染上色彩 后,惟妙惟肖,让人真假难辨。与 北方的面塑不同,温州米塑大小不 限,有的高达数米,防蛀和保存的 难度极大。
位于市区四营堂巷22号的温州南戏博 物馆,是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益康钱 庄旧址创办的专题博物馆。该馆为传统 的合院式民居,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外立面装饰为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正屋 为三层楼房,造型简洁,是典型的民国 时期建筑风格。
泰顺位于浙南边陲,被誉为“木偶之乡”。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 格的传统形式,其木偶表演由火药带动,在其他木偶表演中独一无 二;在烟花表演中结合木偶表演,在其他烟花表演中也是绝无仅有 的。 “泰顺药发木偶”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木偶戏。在泰顺称之为 琼花木偶。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 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 它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据调查考证,泰顺 药发木偶在泰顺兴起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主要有悬丝木偶、杖头木偶、 水木偶、药发木偶、肉木偶五大类,其中水木偶和药发木偶一度被 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但据泰顺有关部门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 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就是药发木偶。几百年承传不断的药发木偶 在泰顺发现,为我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例证。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 主,展开剧情,其他角色皆为配角。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 军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 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 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平阳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温州市的汉族民 间艺术之一。作为以提线为主,集布袋、杖 头、人偶等四位一体的综合木偶艺术,民间 还传承着古老的药发木偶。平阳木偶戏,历 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平阳当地汉族民间就 有木偶戏活动,另外平阳还是南戏的发祥地 之一,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平阳出戏子”之 说。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研究价值。
温州话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住民所讲的一种南 部吴语,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汉语普通 话有较大差别。但温州话的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 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包括瑞安话,乐清话等。 通常所说的温州话指的是市区人口,瑞安,乐清等使 用瓯语地区的话,其中永嘉的语言最古老,永嘉在古 代可以说是温州的中心。温州话几乎每十里口音就不 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 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 之一。 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 “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 的语言。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 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 为古吴语的继承者。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 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 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 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温州鱼丸是一道浙江温州的汉族名点,水乡人家 常见的风味小吃食品,汤色澄清微酸辣味,鱼丸 有弹性,用鱼肉加淀粉制成的,多为不规则长条 形。1998年“温州鱼丸”被定为“中华名小吃” 之一。 与各地的鱼丸都有所不同,外形为不规则的条状,呈半透明的 玉白色。 以新鲜的鮸鱼肉为主料,挑去鱼刺后切成细条,用刀刮成鱼茸, 用酒、盐和味精浸渍片刻,加白淀粉(在乐清的鱼丸制作,一 般加入番薯粉,鱼丸会更具弹性)拌入姜丝葱末均匀混合,用 手揉捏直至鱼肉弹性十足。下锅时,将鱼肉用手指挤成条状跌 进事先烹调好的沸水中,烫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食用时以锅 中的原汤配上米醋、葱花和胡椒粉。
《水漫金山》 《时针飞转》 《西游记》 《三打白骨精》 《白蛇传》 《断桥》 《花灯缘》 《蓝星星之歌》 《神琴飞进大森林》 《雁荡小神鹰》 《老猴与小猴》 《龟兔赛跑》 《桌椅对话》 《孙悟空考小明》 《红花给谁戴》 《破缸救人》 《神奇的雀翎》 《黑猫与白猫》
提线木偶 杖头木偶
布袋木偶
杖头木偶是平阳木偶戏的辅助形式。杖头木偶 平阳木偶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提线木偶。“提线木偶” 布袋木偶也是平阳木偶戏的辅助形式之一。“布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 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 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偶高尺余,由头、 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 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 中肢和服装组成。它以樟木雕头,机关控制表情 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 “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 和肌肉运动;手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 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 3种, 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 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丰富,构成布袋 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 3尺的提线。随着木偶舞台演出区 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 木偶的主体;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 域的扩展,平阳木偶戏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 “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 动,丰富了手臂动作,而且他们可以凭借精湛技 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 16 条, 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 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 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 5条,做特技 “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 动作,令人叫绝。 时可增加到30余条,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 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 及今,倍受称赞。 样,动作丰富。
余姚杨梅甲天下。余姚是我国杨梅的发源地之一。 现有杨梅栽培面积近10万亩,常年产量2万余吨,以荸 荠种、粉红种和西山白杨梅三大名牌著称。早在上 个世纪90年代中叶,余姚就获得“中国杨梅之乡” 的称号,是唯一被列入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 杨梅产地。
中国余姚杨梅节,经过多年的理念创新和精心运作, 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和特点。政府定位,分层运作, 突出杨梅文化和地方民俗风情,长期坚持品牌节庆的 运作思路,努力打造和提升地方节庆品牌形象。曾被 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千年,影响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庆产业进程 30节之一”、“中国十大物品类节庆”和“全国十 大果品节庆”。去年,又荣获第二届”节庆中华奖 “优秀节庆、“2009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 十大 物产类节庆”等称号。余姚也因此成为“优秀节庆 旅游城市”。
瓯海区泽雅镇周岙正月十三闹花灯 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已有600余 年历史,被称作是浙南地区保存最 好、最热闹、最有韵味的元宵灯会 汉族民俗活动。周岙信仰佛教的农 家,每年的正月初一就开始扎制各 式各样的花灯,有三角、四方、五 星、六棱、八面;有亭、楼、塔; 有龙、虎、鱼、虾、鸡、鸭、牛、 羊等等。人们把做好的栩栩如生、 五彩缤纷的纸灯挂在家中到正月十 三中午,纷纷集中到周岙集市街头 洞桥头参与扎灯笼比赛,展示各自 的手艺、绝活,傍晚时各家陆续挑 到街上集中,随着石马宫出来的挑 灯队伍,浩浩荡荡围绕着周岙村庄 游行至石马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