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科目三《媒体通论》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士学位考试软件工程专业科目三《软件工程学》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学》课程考试大纲软件工程学是成人高等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重点要求学生学习与软件开发和维护有关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模型、方法与技术、工具与环境、标准与规范等。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应考者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各领域的发展动向;如何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等。
本考试大纲主要由课程要求、考核要点、参考教材和样卷四部分组成。
一、课程要求通过软件工程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切实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能够应用相应的图形表示工具进行小型项目的开发,特别是实用方法与技术的应用。
具体要求如下:1.从总体上了解软件工程的产生、软件生产发展史、软件生存周期、各种方法和生存周期模型、软件工程面临的问题。
2.系统掌握软件开发最基本的内容:可行性研究和软件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系统掌握这些阶段的目标、任务、特点、步骤和文档。
3.掌握增量模型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运行机制、开发过程和步骤。
4.掌握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开发过程和步骤,应遵循的原则和准则,能够应用相应的图形表示工具开发小型软件项目。
5.初步掌握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模型,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实现的任务、内容和步骤,能够应用相应的图形工具。
6.了解Jackson方法的基本思想、开发过程和步骤、能够应用相应的图形表示工具。
7.了解软件工程的质量保证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软件工程管理中的思想和方法,了解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
二、考核要点(一)第1章绪论本章总体要求是:从总体上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软件工程过程和生存期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软件开发的各种方法和生存周期模型等。
本章考核要求如下:(1)软件工程的产生①软件的特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科目三《中外幼儿教育史》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学前教育专业《中外幼儿教育史》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课程名称与考试方式课程名称:《中外幼儿教育史》参考教材:(1)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2)周采,杨汉麟主编:《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考试形式:开卷笔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本课程考试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两部分,分别阐述和研究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实施、幼儿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思潮及中外学前教育名着。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外幼儿教育史》课程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熟练掌握的情况,在考试过程中检验学生对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储备的水平,测量学生运用《中外幼儿教育史》理论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考核要求分为了解、识记概念名词、理解、体会运用四个层次。
了解是课程的一些常识性知识,识记名词是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解内容是各章中基本理论,体会运用是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出新认识并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能力。
考试以理解、体会运用的内容为主。
三、考试试题的基本题型和所占分数比例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10%,判断改错20%,论述题30%、材料分析题40%,共四种类型。
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四、考试要点1、中外幼儿教育制度的发展脉络。
2、对中外幼儿教育制度的分析与评论。
3、中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创设与发展。
4、中外幼师培养的经验及教训。
5、对中外幼儿教育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
6、不同时期,中外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
7、不同时期,中外幼儿教育发展的经验及教训。
8、我国古代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经验及教训。
9、借鉴中外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现状,预测发展趋势。
10、中外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
11、不同时期,中外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特点。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法学专业科目三《民法学》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法学专业《民法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学习本门课程要求:一是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民法的基本性质、基本原则、基本规范、达到融汇贯通;二是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会准确运用民法原理,正确分析各种民事法律关系,妥善地处理民事纠纷。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是: 1 、民法的调整对象; 2 、民法的基本原则; 3 、民事法律关系。
4 、民事主体制度。
5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6 、时效制度; 7 、物权法律制度; 8 、债权法律制度基本问题; 9 、债权法律制度;10、侵权法律制度;11、人身权法律制度; 12、民事责任法律制度。
本课程的难点是: 1 、民法的性质; 2 、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3 、民事法律关系; 4 、法人; 5 、民事行为的效力、代理权的行使 6 、所有权的概念和权能; 7 、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8 、债的保全和抗辩; 9 、合同之债、侵权之债; 10 、法定继承、代位继承,遗嘱继承、遗赠;11、人格权的体系结构。
12、民事责任的类别、结构和承担。
二、考试内容(一)民法概念1 、民法的概念,概念、调整对象(人身、财产)2 、民法的基本原则概念、内容(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
)3 、民事法律关系概念:构成要素,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权利和义务。
(二)自然人1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公民的概念,民事权利能力及特征;2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概念、分类;3 、监护概念、范围和责任4 、自然人的户籍和住所5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6 、个人合伙概念、法律特征、财产性质。
(三)法人1 、法人概念、特征和意义2 、法人的成立和分类3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定代表人。
(四)民事法律行为1 、概念、特征、分类、形式、有效条件;2 、成立3 、民事行为的一般有效要件4 、无效民事行为概念、种类。
5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待定行为概念、种类。
26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媒体通论》

《媒体通论》课程教学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媒体通论》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各种知识记录与传播媒体(包括形体符号、语言、文字、书籍、期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之类型、生产、使用、传输方式,及其对人类之认知及文明的影响,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传播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特征、基本方法、基本历史以及部分基础理论;培养与提高学习者全面认识和分析各种媒体的能力。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本课程拟采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永健、展江等人主编的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的《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2003)作为本课程的参考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宇,《大众媒介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5、Ray Eldon Hiebert等,潘邦顺等译,《大众传播媒介》,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基本概念何谓信息?何谓信息社会?何谓新闻?何谓媒介何谓大众传播媒介?何谓大众传播?何谓符号?征候与符号的区别二符号的构成符号的种类信息、媒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媒介的重要性传播媒体的种类形态:第二章亲身传播:媒体的史前时代观察和使用身体表意符号时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1、表达同一含义的姿势可能具有个人与地区性的差异。
2、同一姿势也可能具有多种含义。
3、体形符号含义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身外符号系统口头语言出现的意义口头语言传播的优势:全息传播,亲和感强机动灵活,互动迅捷口头语言传播的局限:人类口腔发出的声音传播的半径是很小的,只有与主体距离较近的人才可能接受到其信号,因此语言传播的信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流传,其次,口头语言不能以物化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信息的传播就只能在有限的范围进行。
003《新媒体概论》考核大纲

003《新媒体概论》考核大纲《新媒体概论》课程考核大纲一、课程编号 022412B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编写说明本大纲根据《新媒体概论》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它是广播电视学专业《新媒体概论》(36学时)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广播电视本科专业。
四、课程考核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章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1、识记:(1)数字媒体的概念;(2)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3)数字媒体传播模式;(4)数字媒体的传播特点;(5)电子出版物的概念;(6)电子出版物的特征;(7)电子出版物的分类;(8)电子出版物的发展。
2、理解:(1)了解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数字媒体传播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异同;(2)了解信息高速公路的定义、特定;(3)了解电子出版物在出版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电子出版物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信息化的标志之一。
(2)试从电子出版物的分类分析其与传统出版物的异同。
第二章网络媒体1、识记:(1)网络媒体的概念;(2)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3)网络媒体的形态;(4)网络媒体的影响力;(5)网络媒体的发展;(6)新闻网站的建设。
2、理解:(1)理解网络媒体的定义和传播特性;(2)了解网络媒体的主要形态;(3)分析网络媒体的传播影响力;(4)了解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3、运用:(1)从克林顿性丑闻、9·11、非典事件看网络媒体的传播影响力;(2)从人民网、新浪网、千龙新闻网分析网络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章 IP电视媒体1、识记:(1)IP电视的定义;(2)IP电视的特点;(3)IP电视的发展现状及前景;(4)IP电视的系统模型;(5)IP电视与数字电视的竞争;(6)数字电视的概念;(7)电信IP电视与广电IP电视的竞争。
2、理解:(1)了解IP电视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2)理解IP电视的系统模型;(3)理解数字电视的概念;(4)了解广电政策对电信发展IP 电视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心理学专业科目三《普通心理学》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参考教材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出版社,2004✧考核要点第二章绪论一、名词: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观察法、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四、心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学科体系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六、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各心理学流派的主要思想第二章注意一、名词: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分心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四、注意的种类五、注意的规律及其运用六、注意的特征第三章感觉一、名词:感觉、分析器、感受器、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二、感觉的意义三、感觉的分类四、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及其关系五、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及其关系六、韦伯定律七、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变化的几种现象)第四章知觉一、名词:知觉、深度线索、时间知觉、动景运动、自主运动、诱导运动、错觉二、感觉和知觉的异同与联系三、知觉的基本特征四、知觉的分类五、深度知觉的线索六、时间知觉的线索七、错觉研究的意义第五章记忆一、名词: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回忆、遗忘、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记忆恢复现象、过度学习、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二、记忆的种类三、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其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比较五、用信息处理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六、艾宾浩斯对遗忘的实验研究的特点、遗忘的规律七、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第六章表象和想象一、名词:表象、遗觉象、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二、表象的特征三、表象的种类四、幻想与一般创造想象的区别第七章思维一、名词: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变式、创造性思维、功能固着、灵感二、思维的基本特征三、思维的分类标准及种类四、概念及其种类五、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六、问题解决的含义、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七、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培养第八章情绪和情感一、名词:情绪和情感、表情、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三、情绪、情感的功能四、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五、情绪、情感的种类六、詹姆士-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阿诺德的评估-兴奋学说、沙赫特的三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九章意志一、名词:意志、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三、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四、意志的品质与培养第十章个性与个性倾向一、名词: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动机、诱因、成就动机、学习动机、价值观二、个性的心理结构三、个性的基本特征四、需要的种类五、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六、动机的作用及其种类七、成就动机理论第十一章气质一、名词:气质、感受性、耐受性、向性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三、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理论四、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五、气质的测定第十二章性格一、名词::性格、性格的类型论、性格的特质论、共同特质、个人特质、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二、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三、性格的结构及其动力特性四、性格的类型论五、性格的特质论六、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七、性格测量的方法第十三章能力一、名词:能力、素质、超常儿童、低常儿童、才华早露、大器晚成、比例智商、离差智商二、能力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三、能力的种类四、智力结构理论(二因素论、三维结构模型、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五、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六、能力的个别差异七、常见的智力测验样卷例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感觉适应的是。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目三《现代文学专题》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专题》课程考试大纲一、考纲说明与要求本考纲是专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考试而编制的。
《现代文学专题》是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和重要作家作品的课程,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考试的一门专业课。
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社团流派及文学创作的发展演变。
本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应充分体现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与史的特点,将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放在现代文学发展历史中,分析评价其贡献、成就、特点与意义,并考察评述重要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的发展演变、主要成就与经验教训。
本课程以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指定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吴宏聪、范伯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参考教材,考生可依据该教材和本考纲进行考前复习。
开卷考试时间120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点本课程内容为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现将本课程各章节考试内容与要点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文学革命的倡导与理论主张二、文学革命的重大成就、意义与缺失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新文学思潮(1921~1927)一、新文学社团及其贡献: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等二、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潮的多元文学思潮;新月诗派、象征诗派三、游戏消遣的、封建复古的文学思潮:鸳鸯蝴蝶派、学衡派、甲寅派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两大文学思潮(1927~1937)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二、“左联”的成立、重大贡献及错误缺点三、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剧联、中国诗歌会四、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诗派、心理分析派、新感觉派第四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937~1945)一、“文协”的成立及其贡献二、孤岛文学的主要成就三、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民族形式的论争、与战国策派等的论争、七月诗派第五节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1937~1949)一、《讲话》的主要内容与指导意义二、解放区文学的显著特点三、国统区文学与解放区文学的影响;九叶诗派第二章鲁迅第一节思想和创作概述第二节《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第三节杂文、《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三章郭沫若第一节《女神》等诗集第二节《屈原》等历史剧第四章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周作人、冰心、朱自清第二节郁达夫、叶绍钧、许地山第三节闻一多、徐志摩、冯至第五章茅盾第一节小说创作特色第二节《蚀》、《子夜》第六章老舍第一节小说创作特色第二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第七章巴金第一节小说风格演变第二节《家》、《寒夜》第八章沈从文第一节《边城》、《长河》第二节短篇小说与散文第九章曹禺第一节话剧艺术特色第二节《雷雨》、《日出》、《北京人》第十章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丁玲、萧红、张天翼第二节田汉、林语堂、何其芳第三节戴望舒、张恨水第十一章1937~1945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艾青、穆旦、夏衍第二节张爱玲、路翎、钱钟书第三节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三、样卷例题一、论述题1、试谈《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贡献。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科目三《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课程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本章主要了解公共管理学这一学科研究主要对象、内容以及公共管理与相关学科之间关系、公共产品理论。
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了解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
《牛津英语词典》对行政的解释是:一种行政的活动,这种活动又被理解为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管理一词则被定义为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2、理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侧重点的不同之处。
公共行政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管理;公共管理关注的不是过程与程序,而关注取得的结果以及对结果获得负个人责任。
3、理解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效率意识不强;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强调责任;公共部门比私人部门人事管理复杂得多;公共管理包括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在政治环境中运行。
4、了解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对公共物品的定义。
理解公共物品的分类方法,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也可以分为有形貌的公共物品与无形的公共物品。
第二节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发展1、了解公共管理学发展的三大范式转变。
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其学术框架建立始于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与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原理》。
到现在,公共管理发展经历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新公共管理)。
2、理解公共行政学范式建立及其批评。
公共管理学始于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提出行政——政治二分理论,以行政效率作为最高目标。
古利克、厄威克合编的《行政科学论文集》将行政学基本原则概括为“POSDCORB”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七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媒体通论》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媒体通论》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各种知识记录与传播媒体(包括形体符号、语言、文字、书籍、期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之类型、生产、使用、传输方式,及其对人类之认知及文明的影响,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传播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特征、基本方法、基本历史以及部分基础理论;培养与提高学习者全面认识和分析各种媒体的能力。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永健、展江等人主编的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的《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2003)作为本课程的参考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宇,《大众媒介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5、Ray Eldon Hiebert等,潘邦顺等译,《大众传播媒介》,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基本概念
何谓信息?
何谓信息社会?
何谓新闻?
何谓媒介
何谓大众传播媒介?
何谓大众传播?
何谓符号?
征候与符号的区别
二符号的构成
符号的种类
信息、媒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媒介的重要性
传播媒体的种类形态:
第二章亲身传播:媒体的史前时代
观察和使用身体表意符号时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1、表达同一含义的姿势可能具有个人与地区性的差异。
2、同一姿势也可能具有多种含义。
3、体形符号含义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身外符号系统
口头语言出现的意义
口头语言传播的优势:
全息传播,亲和感强
机动灵活,互动迅捷
口头语言传播的局限:
人类口腔发出的声音传播的半径是很小的,只有与主体距离较近的人才可能接受到其信号,因此语言传播的信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流传,其次,口头语言不能以物化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信息的传播就只能在有限的范围进行。
第三章印刷传播:媒体的成型时代
中国的造纸术
西方的造纸术
1、中国的印刷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1〉雕版印刷
2〉活字印刷
2、古登堡的印刷机:西方印刷技术的出现与沿革
3、中国印刷术之应用滞后的原因
印刷传播的意义
纸质印刷传媒(书籍及其他)的传播功能与优势
纸质印刷传媒(书籍及其他)的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书籍
一、书是什么?
1、定义:
2、图书的物理结构:
3、图书分类:
4、图书的标准化标志:
5、书籍的社会功能
1、承载信息,传承文明(通古今,晓中外)
2、教育功能。
3、经济功能。
4、娱乐功能。
5、宣传功能。
6、社会养成功能。
第五章报纸(上)
1、报纸的定义
2、报纸的类型
3、报纸的历史
(1)按照载体及制造方式的不同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手抄新闻阶段
印刷新闻阶段
电子新闻阶段
(2)报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产物,报业形态大致决定于政治形态。
按照报纸与政治的因缘际会来区分,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官报阶段,党报阶段,现代报业阶段
4、现代报业发展条件
报纸的社会意义——比喻与描述的嬗变
(1)报纸与木铎
(2)“第四种权力”的机能转换
(3)从“观点报”到“信息报”:政治退场了吗?
第五章报纸(下)
新闻通讯社
1、定义:
2、新闻通讯社发展条件:
3、主要的通讯社
(纽约新闻联合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哈瓦斯)法新社、(罗斯塔)塔斯社
报纸大众化与政治民主化
1、便士报兴起。
2、黄色新闻泛滥。
3、报纸大众化与政治民主化之关系的描述
四种新闻观威权主义、自由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
现代报纸的特点:
1、受众面广,数量庞大;
2、信息量大;
3、时效性强;
4、价格低廉;
5、社会影响力大。
未来的报纸
1、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2、随着技术的发展,报纸形态将实现“无纸化”
3、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将继续得到尊重
第六章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中国杂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a.杂志分众化趋向明显;b.创刊的杂志多为补充市场盲点的杂志;c.市场规范化数据及监测逐步完善;d.多刊办系列刊物;e.增加出版密度;f.广告收入变得越来越重要; g.DM(Direct Mail)直邮赠阅杂志发展迅速; h.跳脱纸媒局限;
i.杂志地方化; j.读者自助化。
第七章电影
电影媒介技术进步的三阶段: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
视觉形象对文字叙事的超越
电影出现在文化史和精神史上的意义
电影的局限
第八章广播
一、广播的传播优势
1、反应迅捷,时效性最强
2、受众注意力相对集中
3、允许较大的伴随行为
4、收听工具携带方便
5、体能精力耗量最低
四、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趋势
从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向数字化音频广播发展。
在保存形态上数字化
在传播方式上与网络密切融合
第九章电视
电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由黑白到彩色、由地上传输到卫星传输、由信号模拟到数字化
电视的传播功能特点
电视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影响
历史界面:从意识形态到意象形态
意象形态与“童年的消失”
文化版图: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
第十章网络传播
因特网常常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这是将它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
实际上,第四媒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大众
传媒的全新的传播媒介。
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因而它的发展也就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的框架。
传播规律的变与不变
电子出版物区别于传统纸本出版物在传播学上的优势与特点:
第四部分:考核评价的说明
考试题目类型:(1)填空题;(2)概念题;(3)简答题;(4)阐述写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