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第24课京剧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三年级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第24课京剧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学课件

京剧
起源 1790年,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京
随后,四喜班、 春公班和春班进驻北京献艺取得 空前成功。 道光年间,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 出。 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 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 生了,这就是京剧。
红色表示忠诚耿直、忠勇侠义; 黑色表示刚烈正直、勇猛鲁莽; 蓝色或绿色表示桀骜不驯,粗豪暴躁; 黄色表示凶狠、勇猛、残暴; 白色表示奸诈多疑;
欣赏创作唱脸谱 杭天琪.flv
四功
唱,戏曲表演中第一位重要的表现手法。演唱最基本的要求 是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 念,是与唱功同样重要的表演手段,甚至有“千斤话白四两 唱”的说法。念要有音乐感和节奏感,要有轻重高低,疾徐 长短;还要念出人物个性,情感意境。 做,即身段动作的表演,无论一举一动,开门关门,上下 楼梯,都要有规范,有章法,都要有舞蹈的韵律,要讲究 以腰为中枢,从动作规律出发来达到自然和谐。京剧 教学 视频 涮手插腰.flv 打,也就是武功,包括翻跟头,打荡子、各种舞蹈和高 难技巧,如起霸、走边、对枪、下场等。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 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 风格粗犷。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 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脸谱
脸谱是京剧中最有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 的一种奇巧的化妆技法。 脸谱是以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根据, 采用特定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京 剧 《 铡 美 案 》.fl v
学唱
今日痛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哈 哈 哈.......
高中音乐《京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简单历史,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及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2、初步了解京剧的行当、艺术形态、声腔、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简单历史,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及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2、初步了解京剧的行当、艺术形态、声腔、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参与、感受;2、运用多媒体教学,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剧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文化。
新课导入:1 、欣赏视频歌曲《青衣》☆ 1 (由流行音乐引入能消除学生对戏曲的烦感)京剧1 、起源与形成17 9 0 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来自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戏班)进京,使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道光年间形成了京剧这一剧种,迄今已有2 0 0 多年的历史,为中国的国粹。
2、行当的分类及脸谱生:扮演男性的角色(小生、老生、武生等分别用图片展示)旦:扮演女性的角色(图片展示)正旦、青衣——大家闺秀花旦——天真的小姑娘、泼辣的妇女彩旦——诙谐、有趣老旦——中年妇女净:正净、架子花脸丑:诙谐幽默(在舞台上如何使人们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出脸谱)欣赏《说唱脸谱》☆ 2 ,作下面的连线题:红色凶狠残暴黑色躁黄色蓝或绿正直白色人★ 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全课总结:这堂生动的关于戏曲的教学课在流行音乐中开始,又在流行的歌声中结束,消除了学生对戏曲的烦感,使学生不仅对中国的戏曲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提高了对戏曲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戏曲的美,使学生更热爱民族传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24京剧趣谈 教案

教学要求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重点)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
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课件。
一谈话导入新课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
京剧艺术不仅深受中华儿女的喜爱,同时,它那独特的表现形式,还征服了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
(板书:京剧趣谈)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谈话说出京剧的价值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了解京剧的欲望。
二读通、读准课文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们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作好标记。
2.学生认读词语。
(出示课件2)驰骋尴尬虚拟高扬低垂装饰约定俗成酒宴唯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越发突显三了解京剧的特点1.默读《马鞭》,回答下列问题。
(板书:马鞭)(出示课件3)(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2)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3)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几个例子?设计意图: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解决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指导。
(1)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匹,马鞭就再合适不过了。
(板书:虚拟)(2)演员手拿马鞭,就把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鲜明地显现出来了,同时演员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3)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用的针线是虚的;另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纳鞋底举杯喝酒)4.全班交流,了解京剧表演的特点。
24《京剧趣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京剧表演技巧视频:介绍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表演技巧,如唱、念、做、打等。
4.京剧名人传记:提供京剧名人的传记,如梅兰芳、程砚秋等,让学生了解京剧名人的生平事迹。
5.京剧知识问答:设计一些关于京剧的问答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京剧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京剧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京剧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京剧的起源、特点、艺术形式以及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4.鼓励学生参加京剧相关的社团活动或表演,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体验京剧表演的乐趣。
5.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京剧的课后作业,可以是写一篇京剧观后感、绘制一幅京剧人物画或编写一段京剧故事。
板书设计
①京剧起源:清乾隆时期,四大徽班
②京剧特点: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服饰华丽、化妆精致
③京剧艺术形式:唱、念、做、打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京剧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京剧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京剧名段欣赏:提供经典的京剧唱段,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让学生感受京剧唱腔的魅力。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4《京剧趣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24《京剧趣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4《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京剧趣谈》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围绕“艺术之美"的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文体和不同艺术内容文本阅读,感受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形式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感受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之美与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提高审美品位。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感悟,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另外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基于此,学习中一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充分默读,了解“马鞭”及“亮相"的特点、作用及妙处。
二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幽默风趣。
三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学习的课堂,引导他们在课外继续对京剧的奥秘进行探索,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课时以“国粹传承,感受京剧之美”为主线开展,组织学生进行了欣赏京剧、介绍京剧等的艺术体验活动,为孩子体会艺术之美提供了多元的体验,通过联系文化艺术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
借助课后资料袋及其他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想象,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一些京剧的常识,了解《马鞭》和《亮相》两篇小短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语言文字初步了解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迁移应用到本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方法,体会京剧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借助语言文字初步了解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迁移应用到本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方法,体会京剧之美。
第24课《京剧趣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京剧趣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京剧趣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知识。
3.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一般常识。
4.通过自读、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知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条理性,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播放京剧《梨花颂》。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
"京剧名段《大唐贵妃》中的选段。
一声声清丽婉转的京剧唱腔,把一代雍容华贵的大唐贵妃对君王缱绻的情深如海,表现的淋漓尽致!那浅吟低诵的吟唱,婉转灵动的曲调真应了古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绝句。
这就是京剧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走近《京剧趣谈》一起了解京剧吧。
2.揭示课题齐声诵读。
3.走近作者:徐城北4.了解京剧字词梳理:学习生词:矫健、虚拟、约定俗成、戛然而止、风雨不透。
导入语:下面我们根据自读提示阅读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自读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梳理归纳:(1)京剧舞台表演骑马不用真马的原因是什么?(2)静态亮相有什么作用?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整体感知:同桌互动、讨论交流:(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2)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交流、明确:1.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通过介绍了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
2.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
马鞭第一部分(1):马鞭道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部分(2):绱鞋底--虚拟道具的作用。
第三部分(3):酒壶酒杯--实在道具和虚拟道具的不同作用。
亮相第一部分(4):从京剧表演中紧张激烈的比武场面,引出什么是“亮相”。
六年级上册24课京剧趣谈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评价方式的改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 评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THANK YOU
汇报人:稻壳儿
03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
京剧的起源与历史
京剧的服饰与道具介绍
京剧的表演形式与特点 京剧经典剧目欣赏与解读
教学方法选择
讲解法:教师 对京剧的历史、 特点、表演技 巧等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了解 京剧的基本知
识。
示范法:教师 现场表演或播 放京剧片段, 让学生直观感 受京剧的表演
艺术。
讨论法:组织 学生进行小组 讨论,分享对 京剧的感受和 认识,培养学 生的表达能力 和合作精神。
知识掌握程度:评 估学生对京剧知识 的掌握情况
技能提升:评估学 生在表演、唱腔等 方面的技能是否有 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评估学生对京剧文 化的兴趣和态度是 否发生变化
学生发展展望
提升学习兴趣:通过京剧趣谈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 学习兴趣 增强文化素养:深入了解京剧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拓展教学思路: 教师可以从京剧 趣谈的教学中获 得灵感,拓展教 学思路,创新教 学方式和方法
促进专业发展: 京剧趣谈的教学 可以促进教师的 专业发展,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 和综合能力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内容与方式 教学效果与评价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建议
YOUR LOGO
20XX.XX.XX
六年级上册24课京剧趣谈说课 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汇报人:
目 录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优质教案+说课稿

23*京剧趣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戏曲唱段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戏曲引入,初知京剧1.播放黄梅戏、越剧和京剧唱腔片段。
引导:你知道这是哪种戏曲形式吗?2.资料交流,了解京剧。
引导:(1)在课前,大家已经查找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对于京剧,你有哪些了解?(2)京剧,被称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3.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
思考: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上干什么?从哪里看出他是在骑马?4.导入课题: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一根马鞭就能看出人物在跃马扬鞭、驰骋原野。
这就是京剧特有的舞台特点。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播放戏曲唱腔片段,导入新课。
在学生查找、交流资料的基础上,播放《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把抽象的艺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2.学生交流。
明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导读”和作业预习单,完成整体感知环节,课堂上通过预习单检查预习效果,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板块三品读《马鞭》,品悟“道趣”1.默读《马鞭》,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实在的道具?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第1自然段马鞭第2自然段鞋底第3自然段酒杯酒壶2.研读第1自然段,了解马鞭。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使用马鞭?有什么妙处?学生交流反馈,根据相关信息填写表格。
实在道具出现原因妙处马鞭①古人时常骑马,舞台太小,无法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京剧在中国的地位;
2、对京剧的脸谱和京剧的角色有初步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国粹--京剧的魅力,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国粹--京剧的魅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空白脸谱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喜欢春节晚会吗?对哪个节目印象最深?欣赏2015春晚中羽泉演唱京剧的节目
师引课题,我们一起了解京剧,感受国粹——京剧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师生谈话引出视频内容,并让学生跨界主持,再引本节内容跨界了解京剧,让学生感受自然而然。
歌手羽泉学生是熟知的,他们演唱京剧,学生也会感到好奇和喜爱,对本节了解学习京剧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共同学习
1、京剧的起源
师讲述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京为乾隆庆贺八十寿诞,随后其他徽班也进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逐渐就形成了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的新剧种——京剧
2、京剧的行当
生介绍自己对京剧角色的了解,师展示“生旦净丑”照片,帮助学生了解角色分类[设计意图]展示生旦净丑的图片,是帮学生形象地了解具体的分类。
3、脸谱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脸谱,也在一首歌里提到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小组合作创作脸谱,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安排了说脸谱、唱脸谱和画脸谱三个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脸谱。
先让学生说自己熟识的脸谱,再听歌中唱到的脸谱,帮助学生有一个感观上的认知。
最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脸谱并涂上颜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京剧脸谱的认知水平。
4、四功
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必须通过这四项基本功的考验。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首先唱功,唱是京剧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我们来听一下。
刚才我们提到京剧主要是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我们来感受一下它的表现手法。
学生观看两种唱腔的表现。
其次,念功。
念功与唱功同等重要,甚至有“千斤话白四两”的说法。
念时要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段。
师播放《报花灯》,生小组内学习表演。
再就是做,即京剧中的身段表演,一举一动都要章法、规矩,如何上楼,如何伸手,如何叉腰。
我们一起来看如何涮手叉腰。
生看表演,跟着学。
打,就是武术层面的,包括一些舞蹈动作和高难技巧。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到的唱功主要是让学生欣赏,感受京剧的表现形式,将情绪在唱时拿捏的十分到位。
然后安排学生参与表演了一段京剧的念白,节奏感和音乐感比较强,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关于京剧的做功,带领学生学习了一个叉腰的动作。
学生通过听、说、演,对京剧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会在这几个活动中产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5、名家名段
师:在京剧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我们国家涌现出了大量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师展示。
我们传统的表演曲目有一千多种,经常表演的有几百种,刚才我们看到的三家店就是其中一个选段;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段<铡美案>,这是包拯铡陈世美的一段。
陈世美考中状元之后抛妻弃子,包拯不顾皇亲国戚的反对,将陈世美送上了龙头铡。
生欣赏表演,学唱。
三、课堂总结
现在教育部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很重视,明确规定15个京剧唱段进入小学课堂,像大家熟知的《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还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等。
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京剧,了解京剧,激发同学们对京剧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关注我们的国粹。
而且现在很多外国朋友也来我们国家学习唱戏,但老师希望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还是要来自我们中国。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京剧是我们的。
[设计意图]强调教育部明确规定京剧唱段进课堂,引起学生对京剧的重视;外国朋友也来华学唱戏,激发学生对京剧的民族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精华。
也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了解京剧,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