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配置与上市公司高管行为相关性研究
资本结构、控制权配置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

资本结构 、 控制权配置 与公司价值 关系研 究
广 东金 融 学 院
一
陈
亮
、
资本 结 构 与 公 司 控 制 权配 置
始控制权的影响 , 虽然在市场机制 的调整中能得 以逐步改善 , 但仍
需要一个过程。 在我国上市公 司中,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 系不是单 向的资本结构影响公司治理 , 而是双向的互动关系 。
决策的作 出, 也就决定了代理成本 , 影响公 司的价值 。 早在2 0 年4 05
月政府推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以前 ,我国上市公 司的股权结构是
由国家股 、 法人股和个人股三部分组成 。 虽然国家股在多数公 司中 处于数量优势 , 国家股 的“ 但 代理人” 监督功能并 不很强 , 同时很多 “ 法人股 ” 的终极所有者也是 国家 。 由于不同法人股代表不同 的利 益集团 ,受集 团利益的驱动 ,法人股股东对监督产生 了很大的动 力。 而且随经理人报酬计划 的逐步科学 化 , 有些上市公 司的执行董
三 、 制权 配置 与 公 司 价 值 控
一
策的选择和财务决策 的进行影响着公司的资本结构 , 但这一结论忽 略了经营业绩本身 ,以及投资决策和分配政策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动态地看 ,公司资本结构一方面是财务政策选择 与实施 的必然结 果, 直接关 系着利益相关者财务利益的大小 , 另一方面经营机制的
二 、 本 结构 与公 司 价 值 资
资本结构 的选择影响着公 司控制权的配置 ,公 司控制权配置 好后 , 随着公司经 营决策的持续 , 面临的接管 、 所 兼并 与代理权争
夺等公 司控制权竞争与转移的形式又反过来改变现有资本结构的
公司控制权研究

公司控制权研究作者:邹希瑶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公司控制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美公司控制权之争为案例,引入对事件发生几日公司股票累计异常回报率的计算,分析控制权之争对国美公司的经济后果及大股东、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失,探讨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关系,以揭示在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下我国控制权在公司分配的现状,并提出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控制权创始股东董事会职业经理人一、引言国美案例成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热点,因为其不仅反映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的真实状况,也能典型地展现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为今后我国公司中契约的制定和履行提供借鉴,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图所在。
现有的文献中,包括通过国美事件的分析寻找公司治理的对策,包括对贝恩资本投资必要性的研究,以及对控股股东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的法律方面分析。
本文注意到公司股价在这次争夺中几起几落,最终影响的是国美全体持股股东的利益,故创新的引入超额累计收益率的方法,量化分析并发现此次事件中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为负,对持股期短的中小股东造成了损失。
本文勾勒出国美所代表的中国公司控制权分配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对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案例介绍与回顾(一)国美电器公司简介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GOME Electrical Appliances Holding Limited)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00493。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电器及消费电子产品的零售,公司在百慕大注册,现任主席为张大中,创始人为黄光裕。
1987年1月黄光裕正式打出了“国美电器”的招牌,并一路发展。
2004年6月,国美借“中国鹏润集团有限公司”的壳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12亿港元;2004年9月10日,中国鹏润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国美从此开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飞速扩张。
2004年至2009年,国美公司总资产逐年增加,企业实力日渐雄厚。
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

余控制权 授予 董事会 , 董事 会又授予 经理人员 ; 第二个 问题是搭便车问题。 控 ■权理 论殛 控■权 配置 探 的委托—代 理理沦幕础之上 。这种权 在股权 分散 的情况下 , 散 的股 东没 分 讨 利制 衡关 系源于西方 , 依赖于公 司 并 有或很少有诱 因监督经营者 。因为监 1 、两权 分离 和经典 的公 司治理 分散 的股权结 构 , 股权结 构 的分散 使 督属于公共物品 , 督是有成本的 , 监 所 结 构 的 局 限 大股 东不容 易掌握实 际控制权 , 所以 以每个股东都希望让别人耗费成本监 现代 企业 制度 所有 权 与 控制 权 西 方 公 司治理 的关 键 是代 理 人偏 离 督 , 自己免费 获益 。所 有 的股 东都这 两 权分 离 的系统 研究 始 于伯 利 和米 股东 最大价 值的 问题 。但是 , 年来 样 想 , 果 是监 督等 于零 , 接 近于 近 结 或
的挑 战 。 不 能 回答 企 业 的所 有 权 和 家族 。可 见 , 权高 度集 中型公 司控 股权高度集 中, 它 股 控股股东利用资本多数
控 制权 在新 条件 下重 新 配置 与融合 股 股 东所有权 和控制 权 实质 上合一 , 决原则大量拥有董事会成员 , 经理人与 的趋 势 , 中包括 高科技企业 股权结 即接 近 于完全的控 制权 ; 其 控制性 股东 大股东有很高的关联关 系, 甚至很大一 构 的新特点 ;在股权集 中型公 司 , 控 的控制权 超过其现金 流阜 权 , 凼而存 部分董事长兼总经理。 独立董事基本上 股 股 东或 实际控 制人 独 揽控 制 权等 在所 有权 与控制权 的分离 , 但这 并不 附属于控股股东, 其独立职能的发挥和 问题 。 足 传统意 义上 的 ” 权分离 ” 两 ,是控 运作难以脱离大股东的控制。 监事会由 控 制权 是 指对 上 市公 司 的所 有 制权 远远超过所有权 的分离 。我们认 职工代表 和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由于 但 可供支 配 和利 用 的资源 的控 制 和管 为这 扭 曲了公 司 治理 结 构控 制权 的 各种原因, 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形 理 的权利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 股东 大 合理 配置 , 是控 制权 配置 的独揽 。这 同虚设 , 实际上只是一个受董事会控制 会、 董事会 、 事会 、 监 经理层等 各层组 现 象在 我 国的 同有 控 股和 民 营控 的摆设机构 。
《公司治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公司治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简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课程简介《公司治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之一,是一门通过对公司治理的综合性研究,探讨公司治理实践中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运作规范和方法的学科。
本课程将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与剖析,目的是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公司治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融会贯通,整体、高效地把握我国公司治理和资本运营环境,熟知公司治理涉及的法律、规则、程序等,掌握公司治理的方式与方法。
使学生在对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理解,拓展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短期就业能力和长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司治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两方面:1.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职能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能够学习和认识公司治理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为学生认识公司组织的运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2. 运用案例教学法,力图将现实问题与相关理论相结合,突出公司治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运用企业理论来分析我国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
三、教学内容1.公司治理基本理论(1)公司治理的内涵、动因(2)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3)我国公司治理演变重点与难点:公司治理的内涵、动因;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2.公司治理模式(1)外部控制主导型模式(2)内部控制主导型模式(3)家族控制主导型模式(4)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重点与难点:外部控制主导型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模式、家族控制主导型模式3.董事会理论与运作实务(1)董事会制度的起源、特征与职能(2)董事会的模式与运行(3)监事会的设置与运行重点与难点:董事会的功能与形式;董事会结构与运行;董事会权利与义务4.独立董事制度(1)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独立董事的“独立性”(3)独立董事的作用和设计机制(4)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5)独立董事制度的国际比较重点与难点: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职责、作用;独立董事制度的国际比较5.经营者激励(1)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理论与主要内容(2)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关系(3)各种激励机制的内涵及现状(4)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的形式及现状重点与难点:激励问题的产生;各种激励机制的内涵及现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演进6.外部治理(1)证券市场与控制权配置(2)银行治理(3)机构投资者治理重点与难点:证券市场与控制权配置;银行治理;机构投资者治理7.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治理(1)企业集团治理(2)跨国公司治理重点与难点:企业集团治理的内外边界;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治理形式;跨国公司治理的组织边界;跨国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8.公司治理评价(1)公司治理评价的意义(2)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及其优化(3)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重点与难点:中国公司治理的意义、指标体系及其主要应用领域四、学时分配。
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优化配置研究

改革本身没 有改变 国有 股东 的“ 虚置 ” 状态 , 可 以通 过形成 但 的控制权市 场推进股权的多元化 、 分散化 , 改变国有控股股 来
东的“ 虚置” 状态 。 () 1培育私人大股东 。随着国企上市公司非流通股 的逐步 “ 解冻 ”流通 股的比例越来 越大 , , 股权一 定会加速向少数人集 中。私人大股东在公 司权力机关中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 , 并最 终影响公 司决策 。私人大股东进入决策层 , 发挥“ 经济人” 的逐 利性 , 尽心尽 力关注资 本经营和收益 , 严格 约束经理 人员 , 这
立性 是 当务 之 急 。
股东的行为也会受到法人股东 的限制。比起中小投资者 , 法人 股东在企业有较多 的利益 ,更有动力去搜集有关企业 的信 息 和监督经理 , 并且 由于拥有较多 的投票权有能力撤 换经理 , 更
能对经理人员形成压力 , 有利于改变 国有股权虚置 的现状 。
() 1独立董事在董事会 中应 占多数 。独立性 是保证董事会 按全 体股东利益行事的关键 ,而增 强独立性 的有 效方法 是增
类机构包括 : 资产管理公司 、 券投资基金 、 证 证券公 司、 信托投 资公司 、 务公 司、 FI社保基金 、 财 Q I、 保险基金 、 企业年金 等。 3建立适应全 流通 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 . 国资管理体制是
1 . 优化股权结构 ,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 国际上看 , 从 股权
能 真实 地反 映企业 的价值 ,为股东提供 了考 核公司经营者 的
市场化标准 。股票 价格将公 司高管人员和股东捆绑一起 , 从机
行公司股票 的法人 。引入外资 战略投资者 , 以存量购买和增量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e 。 ∞l 20 2] 20 小 i 4 0 5 (6 0 07 卡
13 8
16 1
3 6
3 5
6 g
6 8
9 8
8 8
19 6
13 1
14 8
1 O1
29 1
14 2
14 8 14 8
9 7 14 3
3 6 64 O 9
{9 日 44 8
如 何 健 康 发 展 、 控 制 权 市 场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能 否 得 到较 大 程 度 的 提 高等 问 题 上 来 。 本 文 就 我 国上 市 公 司控 制 权 市 场 的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进 行 了 实证 研 究 ,
得 出 了股 权 分 置 改 革 前 后 我 国上 市 公 司控 帝 权 市 场低 效 率 的研 究 结论 。 )
置 问题 的研 究 ,应从 是 否 改革 、如 何 改
场竞争结构 ,这是西方市场经济 国家 常见
的情形 。另一个是在需 求增长 、供给能力 扩张时期 的成长型产业 内,通过纵 向、横 向或相 关业务强强兼并收购。 控制权市场可 以让现金 比较充裕或具 有融 资能 力的公 司收购 与现有业务不相关 的新业务 ,实现公 司业务战略转移和持续
我 上 公 控 权 国 市 司 制 市 资 置 研究 场 源配 效率
■ 许 萍 副教授 郑晓鸿 ( 州大学管理学 院 福 福 州 300 5 18)
◆ 中 图分 类 号 :F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80
长性产业和公司 ,股票市场的价 格信 号能
内 容摘 要 :股权 分 置 改革后 ,对 股权 分
现了更有利的投资机会 ,或者意识到相 同 行 为的竞 争后 果 ,否 则总 是希 望对 手先 退 ,从而在整个行业 内产生延迟过度能 力
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行为动机与市场效应研究

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行为动机与市场效应研究Senior managers’shareholding increase in listed companies:studies for the motivation and the market effect摘要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行,使高管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成为可能。
2008年底至2011年之间,A股二级市场上掀起了上市公司高管增持本公司股票的“热潮”,由于高管身份的特殊性,增持行为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首先,高管不是简单的投资者,更是上市公司的直接管理者和内部交易人,对公司有着深入的了解,掌握着精确而及时的信息;其次,制度的变革和政策的支持也赋予了高管增持股票强烈的动机。
因此,高管增持行为更显得“寓意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知道,高管为何要“真金白银”增持企业股票,其行为动机是什么?市场上频频出现的“增持概念股”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为何高管增持会在大熊市或有政府号召时明显增多?高管增持是否是为了迎合政府股市维稳的需求?高管增持行为发生后,市场会怎样去解读高管的增持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市场效益?目前我国鲜有研究高管增持行为的文献,在如此多的疑问面前,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去认识高管增持行为,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因此,本文选择了2008年至2011年之间的高管增持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管增持的行为动机和市场效应进行研究分析。
全文共分六章,各部分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绪论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随后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制作了全文的框架结构图;第三部分对文章中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指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内部人交易动机的研究。
总体来说,内部人交易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既可能是平2衡投资组合、操纵股价走势、资金流动性需求,也可能是获取控制权需求、信号传递需求或迎合政府管制等。
公司治理、控制权配置与公司价值、控制权收益——控制权价值效应国内研究透视与展望

( u ndn nvrt o oe nSui ,s ol m ngm n,G aghu500 ,C ia G ag ogU i sy fF rg tde c o o a aeet unzo 10 6 hn ) e i i s h f
Ab t a t n r c n e r , t e c r o ae c n r l a e n o eo e h t s e e r h tp c i e f l fc r o ae sr c :I e e ty a s h o p r t o t sb e n f o t t s a c i n t ed o o p r t o h h t e r o h i
周 瑜 胜
( 东外语 外 贸大 学 工商 管理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0 ) 广 10
摘
要 :公 司控 制权 的价值 效 应 ,特 别是控 制权 与公 司价 值之 间关 系是 近年 来公 司金 融、公
司治理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文章通过对近十年 来中国学者对公司控制权与公 司价值领域研 究的 文 献 的收 集与 整理 ,对其研 究 内容 与研 究 方 法进 行 了更 细 的划 分 ,并 在 此基 础 上 做 出评 述 与展 望 ,未来 的研 究将更 加 重视制 度嵌入 性研 究以及 结构动 态 演化研 究。
l e au e n l s tn y a s c n u t d a mo e al d ca s c t n, a d o h s b sst k re o i r t r si a t e e r , o d ce r d ti l si a o t e e i f i n n t i a i o ma e b ifc mme t. ns
i n e a op rt o e n e .T i i o e td a d c odn td t hn s c oas Sc ro ae c nr f a c d c roaeg v m a c s hstpcc l ce n o r iae eC iee sh lr ‘ op rt o t l n n o l h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营管理控制权配置与上市公司高管行为相关性研究颜玉婷(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 要: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以及相关丑闻的曝光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高管腐败可以造成多么可怕的经济后果。
日益严重的高管腐败问题映射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
本文从相关性的视角,探讨上市公司高管腐败与企业控制权配置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目前国内文献对于高管腐败影响因素的研究做出一些补充,进一步完善抑制高管腐败的措施。
关键词:控制权;控制权配置;高管腐败0 引言近年来,三九集团、南航集团和中石油等多家著名的上市公司接连被曝光出高官腐败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被报道的各类高管腐败案件中,腐败高官经常通过财务作假、过度在职消费和股权转让等形式谋取私利,给企业、社会和国家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健康发展,防范高管腐败的发生尤其重要。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上市公司高管腐败行为其实就是公司高管利用自身权利谋利的行为以及利用权力寻租的行为,Hart (2001)特别指出:防范高管腐败事件发生的关键就是优化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式,权衡公司内部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三大主体的控制权。
由于中国股权改革等的历史问题,国内文献大多数研究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而关于上市公司高管腐败的文献资料非常少。
对比国外参考文献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控制权配置对高管腐败影响的研究存在以下两点问题:(1)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式由三大主体——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组成,而许多国内学者只对管理层进行了单一分析。
他们从中国独特的制度背景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特定制度直接诱致高管腐败,拥有控制权的管理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权利寻租。
(2)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围绕董事会、监事会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没有分析控制权系统的分布如何影响着高管腐败行为。
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想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控制权配置失衡是否会诱致上市公司高管腐败行为?(2)如果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应该如何防止发生因控制权失衡导致的腐败问题?总观国内外学者的解说,高管腐败可以定义为企业高管有机会凭仗其职位所赋予的庞大权利来谋取私利,比如过分在职消费、财政作假、向有关联关系的企业索取不正当收益、从股权让渡和资产重组中获得不正当好处等。
此外,高管腐败不同类型的划分方式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徐细雄(2012)的显隐性分类得到了社会众多学者们的支持,他依照腐败高官是不是违背法令法规制度将高管腐败行为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顾名思义是指明显违背法律条例的行为,如贪污受贿等;隐性腐败则是指企业高管通过隐蔽且合法的途径进行的腐败行为,处于违法与合法的灰色地带,如超额在职消费、构建商业帝国。
本文对于高管腐败的研究选择的分类方式是显隐性分类,但是因为隐性腐败的隐秘性较强,学者们通常无法进行量化分析,显性腐败则具有公开性,方便研究。
因此,本文认为,高管腐败行为是企业控制权拥有者利用自身权利攫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属于显性腐败。
1 控制权配置分析徐细雄(2008),Peace(2008)等国内外文献研究说明了企业高管是如何利用控制权为自己谋取额外不正当收益的,并且他们对控制权收益理论表示赞同,即优化控制权配置,不仅可以保障股东利益,改善公司治理机制,还可以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而内部控制制度失衡的直接结果是公司治理效率低下,企业高管的滥用权力行为,甚至诱致高管腐败行为。
因此,本文将从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三个层次研究其对高管腐败的影响。
1.1 股东层面当任一股东不具有控制权,即每一位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很小时,股东便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因为消耗的监督成本与其获得的收益不匹配。
除此之外,中小股东对于管理层的监督缺乏能力,因为他们在信息搜集和对公司的影响力方面都相对较弱。
这时,控制权就很容易落在了管理层的手中,管理层就很可能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产生腐败问题。
然而,对于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来说,监督管理层的成本远远低于其收益分成,并且他们更关心公司经营业绩,因此更有动力去用心经营公司以及有能力监管企业管理层行为,从而抑制高管腐败的发生。
由此,从股东层面看,与中小股东相比,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更加直接地影响大股东的收入高低,因此大股东不会允许腐败高管伤害他们的巨大利益,即监督和约束力度会加强,这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高管腐败1132017年第2期经营管理可能性越小,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1.2 董事会层面董事会是由股东推举的董事构成,为股东卖力,代表股东大会的意愿,对企业管理层实行监视并对公司的谋划营业、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举行决议计划的机构。
所以,董事会的机能本质上是代表股东意愿监督企业高管行动,影响其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董事会人数。
当董事会规模很大时,很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并且会弱化监督有效性,董事会规模大小正向影响企业高管腐败行为。
邱茜(2010)从权利寻租理论的视角出发 ,认为董事会规模与高管寻租行为显著相关,苏卫东(2005)实证则表明了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经营者腐败正向关系,其研究结论与本文一致。
独立董事是指不受股东以及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董事。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越大,董事会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就越强,越能更好地发会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胡奕明(2008)指出独立董事与其他董事相比,可以更好地履行职能,减少高管腐败行为。
上文中提到中国很多学者集中环绕董事会及其具有的主要特点对企业高管腐败问题进行钻研,薛有志(2010)研究结论表明董事会开会次数会影响其监督的有用性,开会次数越多代表董事会本职机能的履行频率越高,可以有效监督和束缚企业高管的行动,削减高管腐败的可能性。
1.3 经理层层面胡明霞等人(2015)通过对2009-2012 沪深两市的国有控股公司的数据对管理层权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管理层权力越大,企业高管腐败问题越严重。
卢锐(2007)对管理层权力的研究结论指出管理层权力明显影响高管薪酬激励。
依据管理层权力理论,权利大的管理层可以操纵本身权利影响乃至自定义薪酬,使得薪酬契约失效,管理层权力与管理层的薪酬显著正相关,权小锋(2010)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对于管理者薪酬来说,根据是否以货币形式表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们熟知的“薪酬”,即以工资等形式发放给管理者。
另一类则如在职消费等的非货币性收益,有权利的管理层可以自定义薪酬,于是,当管理层的货币性收益受到企业约束时,他们很有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非货币性收益。
如过度在职消费、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私自变卖资产甚至进行内幕交易等,导致一系列腐败行为的发生。
经理层拥有的权力会放纵这样的行为。
从经理层面看,管理层权利越大,腐败事件越有可能发生。
2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2.1 研究结论上市公司高管腐败案件的接连曝光已经成为了社会学者们的关注焦点,根据上文分析,与国外文献相比,国内参考文献:在研究高管腐败的诱因等方面仍存在几点不足,结合国内外的文献研究,本文提出两大问题:(1)控制权配置失衡是否会诱致上市公司高管腐败行为?(2)如果问题是肯定回答,那么应该如何防止发生因控制权失衡导致的腐败问题?本文首先依据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影响高管腐败行为的几大诱因,并且分成了三部分,然后由此进行分析,最终解释了前面提出的两大问题:不合理的企业控制权配置会诱致高管腐败行为,优化控制权配置模式可以抑制高管腐败的发生。
2.2 政策启示本文启示在于:(1)补充目前国内对于高管腐败诱因的研究。
卢锐(2007)、权小锋(2010)、陈信元(2013)等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围绕董事会、监事会的特征与高管腐败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而研究控制权配置对其影响的研究非常少。
(2)进一步完善抑制高管腐败的措施。
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式由三大主体——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组成,而许多国内学者只对管理层进行了单一分析。
他们从中国独特的制度背景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特定制度直接诱致高管腐败,拥有控制权的管理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权利寻租。
2.3 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决定控制权配置模式的三大层面——公司内部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展开研究,分析了三个层次的变量对企业高管腐败的影响。
以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仍旧存在股权集中度偏高的现象,法律或者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密集的股权集中度,消除滋生高管腐败行为的不良环境。
(2)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董事会作为监管和约束高管行为的重要机构,其监督效果直接影响着高管腐败行为。
首先控制董事会规模,尽量保证人数在合理范围内,减少人员冗余;其次提高独董在董事会人数的比例、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董事会改善董事会的监督效果;最后增加董事会开会次数也是提高其监督力度的一种方式。
(3)合理控制经理层权利。
经理层作为最了解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的控制权主体,极有机会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实施违背股东意愿的腐败行为,企业应该尽量减少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情况发生,提高内部晋升的比例。
参考文献:[1]胡明霞,干胜道. 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与高管腐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03):87-93. [2]徐细雄. 企业高管腐败研究前沿探析[J]. 外国经济与管1142017年第2期经营管理理,2012,(04):73-80. [3]权小锋,吴世农,文芳. 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 经济研究,2010,(11):73-87. [4]邱茜. 董事会监督效力与高管薪酬——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学术论坛,2010,(08):112-116. [5]薛有志,彭华伟,李国栋. 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0,(01):99-105. [6]陈信元,陈冬华,万华林,梁上坤. 地区差异、薪酬管制与高管腐败[J]. 管理世界,2009,(11):130-143+188. [7]胡奕明,唐松莲. 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 管理世界,2008,(09):149-160. [8]徐细雄,淦未宇,万迪昉. 企业控制权动态配置的内在机理及其治理效应——实验的证据[J]. 经济科学,2008,(04):87-98. [9]卢锐. 管理层权力视角下薪酬激励的代理问题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2007,(07):40-42. [10]苏卫东. 上市公司董事会与经营者腐败[J]. 金融与经济,2005,(03):29-31. 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王高胜(漯河市公路工程建设总公司,河南 漯河 462000)摘 要: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是公路工程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工程财务管理水平及成本核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