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控制权5大模式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就像一场没有硝烟但激烈无比的战争。
咱先来说说啥叫上市公司控制权。
简单讲,就是谁能在公司里说了算,谁能决定公司的大方向、大决策。
比如说,公司要搞个大投资,是往东边走还是往西边走,控制权在谁手里,谁就有拍板的权力。
那怎么争夺这控制权呢?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第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增持股份。
比如说,你原来在公司的股份不多,说话不顶用。
那你就想法子多买公司的股票,买得多了,话语权自然就大了。
我就知道这么一个事儿,有个老板特别看好一家上市公司的前景,偷偷地在股市上一点点买股票,神不知鬼不觉的,等公司其他人反应过来,他已经成了大股东,一下就掌握了控制权。
不过这可不容易,得有大把的钱,还得瞅准时机,不然买贵了可就亏大了。
第二种方法是联合其他股东。
有时候单靠自己增持股份不太现实,那就得拉拢其他股东。
比如说,你跟几个大股东关系好,大家一起商量,达成共识,一致行动,这样力量就大了。
这就像拔河比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把控制权拉过来。
我还听说过一家公司,几个小股东本来没啥影响力,但是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联盟,和原来的控股股东对着干,最后还真成功了。
还有一种办法是从公司管理层入手。
如果能把公司里那些关键的管理人员争取到自己这边,那也能增加争夺控制权的筹码。
比如说,你给那些高管更好的待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愿意跟着你干。
就像有个公司,新的争夺者给高管们承诺了高额的奖金和股权激励,不少高管就倒戈了,最后控制权就易主了。
但是争夺控制权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面的困难和挑战可多了。
首先,法律这道关你得过得去。
不能搞那些违法违规的手段,不然就算抢到了控制权,也得吐出来,还得吃官司。
其次,市场的反应也很重要。
要是争夺控制权的过程太激烈,公司的股价大起大落,投资者信心受损,那对公司的发展可不利。
而且,就算你成功争夺到了控制权,也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
掌握公司控制权的四种常见方法

掌握公司控制权的四种常见方法导语:创业维艰,每一个创始人都会竭尽所能来发展壮大企业,其中也包括借助外力——融资。
但是,创始人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企业进行融资时就意味着控制权的逐渐转让,当创始人的股权稀释到一定程度时,若无其他协议的特别规定,创始人的控制权就会受到威胁。
那些年,丢失公司控制权的创始人都怎么样了?2001年,新浪在美国上市的第二年,其创始人王志东被赶出董事会,失去对新浪的控制权;2010年,1号店以80%股权为代价从平安融资8000万元。
后来,平安又将1号店控股权转让给了沃尔玛,最终沃尔玛全资控股1号店,于刚离开;2015年,俏江南创始人张兰被扫地出门;2016年1月,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因不敌拥有约68.7%投票权的百度,无力反对去哪儿网与携程的正式联姻,最终选择出走;2016上半年,万科股权大战炒得沸沸扬扬,其创始人王石早在1988年就放弃了个人股权,因此当宝能一举成为最大股东,王石面临出局万科的窘境,大家有目共睹。
1掌握控股权是王道谁拥有的股权越多,谁掌握的控制权就越牢固,这是每一位商界人士都深谙于心的常识。
那么,管理层的股权要把握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安全感”呢?通常,我们把持有67%以上的股权称为“绝对控制权”,因为这代表着管理层拥有了三分之二的表决权。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
但是,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由此可见,“三分之二”的表决权,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比例,它代表着管理层难以撼动的决策地位。
2表决权带来控制权在法律层面上,我们可以给出的建议是——归集表决权。
归集表决权的方式有许多种,例如表决权委托、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构建持股实体等。
通过构建持股实体,以间接加强管理层的控制力,是三种方式中最为复杂但也更为稳定可靠的方式。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是指不同股东之间为争夺公司的决策权、经营权和分配权而展开的一种斗争。
控制权争夺对于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控制权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进而影响公司的利益分配和股东权益。
控制权争夺常见的方式包括股权收购、股东大会投票、董事会选举等。
在股权收购方面,一些投资者或集团通过购买大量股票来获取公司的控制权;在股东大会投票方面,不同股东通过行使表决权来争夺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会选举方面,股东通过选举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来控制公司的决策权。
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利益冲突是控制权争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股东之间可能因为对公司利益的解读不同而产生冲突,进而争夺公司的控制权。
管理层的失误或不当行为可能导致控制权争夺。
如果管理层的决策或行为影响了公司的利益和股东权益,其他股东就有可能发起控制权争夺。
资本市场的变化也可能引发控制权争夺。
如果公司的市值大幅下跌,其他投资者就有可能在这个时机上涨控制权。
控制权争夺还可能受到行业竞争、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控制权争夺对于公司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从积极方面来看,控制权争夺可以促进公司的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争夺过程中,不同股东可能会提出对公司发展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公司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控制权争夺还可以增加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激发公司内部的创新活力,进而推动公司的发展。
控制权争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控制权争夺可能造成公司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争夺过程中,公司可能会遭受一些短期的经营风险和损失,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不能正常进行。
控制权争夺可能引发股价波动。
投资者对于控制权的变动可能会产生恐慌情绪,进而导致公司股价的剧烈波动。
控制权争夺还可能引发公司内部的纷争和矛盾,对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控制权争夺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司治理和经营决策的机制和规律,进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争夺控制权5大模式

争夺控制权5大模式灵活的收购和反收购企业发展之下争夺控制权不可避免,如何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以最小的成本,最巧妙的方法,来夺取或保护企业控制权?模式一:管理层收购(MBO)股权过于分散的企业,极有可能被管理层收购股权。
施行MBO之前,新浪的股权相当分散,由于股权分散性企业注重短期收益,无人敢对长期收益负责。
2009年底,新浪CFO余正均、COO杜红、总编辑陈彤、无线业务总经理王高飞、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以及CEO 曹国伟,共同出资在英属维尔金群岛注册了新浪投资控股公司,以1.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新浪约560万普通股,由此在新浪持股比例达到9.41%,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
“增持的目的是彻底解决新浪股权分散的历史问题,加强管理层对于公司的控制权。
”曹国伟的观点说明了管理层收购带来的好处。
融资设计是MBO中最重要的环节,在目前国内的融资市场远未成熟和规范的前提下,国内的融资设计和国外差别很大。
目前国内MBO的融资方式主要有3种,见下页图1—图3。
然而,通过MBO进行恶意收购,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如1988 年美国RJR Nabisco 公司收购案。
当时,以CEO罗斯•约翰逊(Ross Johnson)为首的管理层看到公司被市场严重低估,出现投机机会,希望通过收购获得潜在的收益空间。
当妄图通过收购侵占股东和员工利益时,罗斯•约翰MBO 计划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模式二:引入外来资本引入外来资本争夺控制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外来资本直接购买股份,如VC/PE,欧肯资本副总裁范卫强透露了一个业内知名的案例:2007年,某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部分要分拆一部分股份,这部分业务属于机器零部件,在中国属于细分行业前三名,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非常稳定。
由于不是公司主业,公司希望让出控股权,于是找来一个财务公司作为中介,财务公司的总经理认为价格很便宜,虽然他不是管理层,但是看到有利可图,与跨国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约定在某个期限之前,只要融到资金,就由该财务公司独立购买40%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管理层掌握公司控制权的4个方法

管理层掌握公司控制权的4个方法1.收购控制权:管理层可以通过股份收购来获得公司的控制权。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增持已有的股份、购买其他股东的股份或者发起全面的收购来实现。
当管理层拥有超过50%的股份时,他们就可以通过掌控公司董事会的选举和政策决策来实际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2.财务杠杆:管理层可以利用财务杠杆来增加自己的股份。
财务杠杆是指通过借债来进行投资,并使用所购买的资产作为抵押来获取利润。
如果管理层使用财务杠杆来购买公司的股份,他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增加公司的控制权。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风险,如果借款无法偿还,可能会导致公司财务危机。
3.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层可以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来获得公司的控制权。
股权激励计划是指向管理层提供股份或股票期权作为激励的计划。
当管理层获得股份或股票期权时,他们将有动力提升公司的绩效,从而获得更多的控制权。
这种方法可以激励管理层为公司的长期发展贡献更多。
4.兼并重组:管理层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来获得控制权。
兼并重组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公司合并为一个新的实体,或者将两个或多个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重组。
通过兼并重组,管理层可以以各种方式扩大自己的控制权,例如通过并购扩大公司规模、通过合并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等。
然而,兼并重组可能面临法律、财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因此需要仔细规划和评估。
以上是管理层掌握公司控制权的四种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劣和风险,管理层在选择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目标、资金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并确保能够取得股东的支持和合法的监管审核。
同时,管理层在获取控制权后,应该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导向,合理运用控制权,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5种方法,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权

5种方法,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权为了发展壮大,公司的历次融资势必让创始人的股权不断被稀释,很难一直保持股权占比上的绝对地位。
为了维持对公司的控股权,可以将其他部分股东的股权与投票权相分离,从而达到创始人股东控制公司的目的。
常见的几种股权与投票权分离的方法有如下5种:1.投票权委托(表决权代理)公司部分股东通过协议约定,将其投票权委托给其他特定股东来形式。
如京东在上市前,11家投资方将其投票权委托给刘强东形式,使得持股20%的刘强东通过委托投票权掌控京东上市前过半数的投票权。
2.一致行动人协议通过协议约定,某些股东就特定事项采取一致行动。
意见不一致时,某些股东跟随一致行动人投票。
一致行动人与投票权委托的区别在于投票权委托可以是全权代理;而一致行动人指的是针对特定事项的部分代理。
3.有限合伙持股可以让股东不直接持有股权,而是把股东都放在一个有限合伙企业里面。
让这个有限合伙企业来持股。
创始人担任有限合伙的普通合伙人(GP),其他股东为有限合伙人(LP),按照法律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的LP不参与企业管理,从而达到创始人控制合伙企业、进而扩至公司的目的。
4.境外架构中的'AB股计划'如果公司使用境外架构,可以用AB股计划,及实行'同股不同权'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公司股票区分为A序列普通股与B序列普通股,其中A股由机构投资人与公众股东持有,B股由创业团队持有,两者设立不同的投票权。
仍以京东举例,刘强东等管理团队的股份每股代表20份投票权,其他股东持有的股份只能代表一个投票权。
5.创始人一票否决权这是一种消极防御性策略。
当创始人的股权低于50%时,股东会层面决定会给创始人一些否定权,主要针对一些重大事项而设置,如合并、分立、解散、融资或上市。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一:引言在商业世界,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控制权的获得和保持对于投资者和管理层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公司的决策和发展方向。
本文档将为你提供详细的步骤和策略,以帮助你成功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二:调查研究在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之前,你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以了解该公司的经营情况、股东结构、管理层情况以及潜在的合作机会和威胁。
以下是你需要进行的调查研究步骤:1. 公司背景调查: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销售额、市场份额、竞争情况等。
2. 股东结构调查:查找公司的股东名册,并了解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投票权和涉及公司决策的重要角色。
3. 管理层调查:研究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包括董事会成员、高级执行官和关键管理人员的履历、背景和业绩。
4. 合作机会调查:了解公司是否有可能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以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业绩和实现战略目标。
5. 威胁调查:评估可能阻碍你争夺控制权的因素,包括竞争对手、行业趋势和政策变化等。
三:策略制定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一个针对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策略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的细化:1. 股权收购:购买公司的股票以增加你在公司的股权比例。
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购买、私下交易或收购其他股东的股权来实现。
2. 改变董事会:争取在公司董事会中获得席位,以便对公司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可以寻求与其他股东联盟,共同推选自己的代表进入董事会。
3. 投票权整合:与其他股东合并或达成协议,以整合投票权,并在关键决策上形成联盟,以增加对公司的影响力。
4. 与管理层合作:与公司管理层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的利益,确保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可以与管理层一起制定战略计划,实现共同的目标。
5. 法律手段:如果必要,可以采取法律手段来争夺控制权。
例如,通过诉讼或取得临时禁令来阻止公司进行某些决策。
四:行动计划将策略转化为实际行动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上市公司控制权是指某个股东或一组股东对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权力。
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和策略,下面将介绍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一般步骤和一些常用策略。
一、确定争夺目标首先,需要确定争夺的上市公司目标。
此目标应该是一个有潜力且价值较高的公司,具有良好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以及稳定的股东结构。
同时,还需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股东背景、管理层实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二、购买股份一般情况下,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需要购买该公司的股份,以提高自己的持股比例。
购买股份的途径可以是公开市场交易、私下协商以及通过达成股份收购协议等。
购买股份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并要根据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和方式。
三、与其他股东协商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与其他股东展开协商和合作。
可以根据自身利益与其他股东形成利益共享或利益分割的关系,以增加自己在公司中的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增持其他股东的股权来争取他们的支持。
四、发起股东提案股东提案是一种通过股东大会投票来影响公司决策的方式。
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一种常见策略是通过发起股东提案来引导公司发生变革。
在发起股东提案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争取其他股东的支持。
五、动用法律手段在一些情况下,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可能需要动用法律手段。
比如,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追究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并通过法律程序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使用法律手段时,需要明确法律规则和程序,并咨询专业律师的意见。
六、收购公司股权如果购买公司部分股权无法实现控制权的转变,可以考虑收购整个公司。
通过收购公司股权,可以直接掌握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权力。
收购整个公司需要谨慎考虑经济实力和市场风险,并制定详细的收购计划和策略。
七、争取监管部门支持在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过程中,如果可以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将对成功争夺控制权起到积极作用。
可以通过合规运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为自己提供合法合规的基础,争取监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发展之下争夺控制权不可避免,如何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以最小的成本,最巧妙的方法,来夺取或保护企业控制权?
模式一:管理层收购(MBO)
股权过于分散的企业,极有可能被管理层收购股权。
施行MBO之前,新浪的股权相当分散,由于股权分散性企业注重短期收益,无人敢对长期收益负责。
2009年底,新浪CFO余正均、COO杜红、总编辑彤、无线业务总经理王高飞、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少彬以及CEO国伟,共同出资在英属维尔金群岛注册了新浪投资控股公司,以1.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新浪约560万普通股,由此在新浪持股比例达到9.41%,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
“增持的目的是彻底解决新浪股权分散的历史问题,加强管理层对于公司的控制权。
”国伟的观点说明了管理层收购带来的好处。
融资设计是MBO中最重要的环节,在目前国的融资市场远未成熟和规的前提下,国的融资设计和国外差别很大。
目前国MBO的融资方式主要有3种,见下页图1—图3。
然而,通过MBO进行恶意收购,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如1988 年美国RJR Nabisco 公司收购案。
当时,以CEO罗斯•约翰逊(Ross Johnson)为首的管理层看到公司被市场严重低估,出现投机机会,希望通过收购获得潜在的收益空间。
当妄图通过收购侵占股东和员工利益时,罗斯•约翰MBO 计划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模式二:引入外来资本
引入外来资本争夺控制权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外来资本直接购买股份,如VC/PE,欧肯资本副总裁卫强透露了一个业知名的案例:2007年,某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部分要分拆一部分股份,这部分业务属于机器零部件,在中国属于细分行业前三名,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非常稳定。
由于不是公司主业,公司希望让出控股权,于是找来一个财务公司作为中介,财务公司的总经理认为价格很便宜,虽然他不是管理层,但是看到有利可图,与跨国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约定在某个期限之前,只要融到资金,就由该财务公司独立购买40%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他在海外成立了一家公司,做了一个商业计划书,计划吸引VC、PE投资,海外VC、PE对这个公司非常感兴趣,如果不是因为该财务顾问公司要价太高,差点就达成交易。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即使没有资金,借助外来资本,亦可空买空卖,完成购买股权所需的融资。
另一种模式是管理层与外来资本联合,一起进行的管理层收购(Investor-led Buy-out,简称IBO)。
收购完成后原企业管理者取得企业控制权,外部投资者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向管理者或其他投资者转让股权退出企业。
这是最为常见的管理层收购形式,因为管理层如果发动收购,往往需要外部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收购策划支持。
如果是外部投资者发动收购,则需要利用管理层对企业的信息优势,借助于管理层的能力实现投资回报。
模式三:第二大股东“篡权”
同样是在股权分散型企业,第二大股东PK第一大股东取得控制权的情况非常多。
美国出现这样的案例:第一大股东持股7%~8%,这时候突然会出现一个新的公司,和过去目标公司没有任何关联,它在市场上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收购到5%的时候,变成第二大股东,它就开始向散户提出,我希望你们把投票权给我,在下一次股东大会干掉老大,因为老大现在做得不好,我的人能够把公司的整个业绩改善。
这样的例子很 多。
上市公司景谷林业第一、二大股东股权争夺由来已久。
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景谷森达国有资产经营,二股东为中泰信用担保公司。
历史上第一大股东景谷森达曾跳过董事会直接提请召开股东大会,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改选,夺回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其次,在二级市场上不断增持,也是大股东间争夺控制权的手段。
资料显示,景谷森达通过去年底的大量增持,其持股比例升至24.42%,取代中泰担保成为景谷林业的第一大股东。
当时景谷森达便明确提出,“将委派董事”,改变公司董事会结构。
三个月后,中泰担保开始反击。
2009年3月2周三至4周三,中泰担保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买入逾50万股,合计持股比例升至24.5%,重新夺回大股东地位。
而到2009年9月30日资料显示,景谷森达增持后合计持股25.57%,再度夺回大股东地位。
模式四:限制性条款
限制性条款对争夺控制权有附加和约束作用。
一半PE的入股计划书,适合采用限制性条款,一旦上市,作用即中止。
限制性条款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票否决权,如限定重大事项的决定,或是某个交易的规模、商标适用的限制,全部董事通过才可执行,99%都不行。
另一种限制性条款存在于公司章程。
我国的股份公司控制权争夺,几乎都是股权争夺,公司法规定,有一些特殊地带可适用公司章程,例如黄光裕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只要投票数目达到标准,即可修改公司章程。
其他公司章程里的限制性条款还包括对董事资格的认定,投票权的认定等等。
模式五:反击性的反收购
此措施是针对已经发起的敌意收购而采取的反收购措施,主要通过降低自身公司的吸引力,或增大对方收购成本等方式达到阻碍收购的目的。
白衣骑士(white knight)。
所谓“白衣骑士”,是指遭遇敌意收购的目标公司邀请友好公司对自己进行收购,从而挫败敌意收购行为或者迫使敌意收购方提高收购价格。
“全流通并购第一案”的G武商(000501)控制权之争。
G武商在面临持股20.24%的第二大股东银泰系收购威胁时,即与庄胜集团董事长周建和多次沟通,希望庄胜集团必要时担当“白衣骑士”的角色进行反收购。
白衣护卫(white squire)。
“白衣护卫”是一种与“白衣骑士”类似的反收购措施,二者的区别在于“白衣骑士”谋求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而“白衣护卫”则否。
1999年12月10
日,通百惠服务(“通百惠”)竞拍取得胜利股份13.77%的股票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面临被通百惠收购的危险,胜利股份的管理层利用关联企业胜邦企业(“胜邦”)充当“白衣护卫”,先后购得胜利股份的股票并使持股上升至15.34%,超过通百惠成为第一大股东。
最终胜邦作为“白衣护卫”,成功地挫败了通百惠的收购。
交叉持股。
所谓交叉持股指的是关联公司或者友好公司之间互相持有对方股份,一旦其中一方遭到敌意收购威胁时,另一方即施以援手。
2004年9月2日,依靠收购兼并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广发证券股份,自身面临证券的敌意收购。
在收购战中,广发证券的交叉持股方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敖东(000623)和成大(600739)三家公司迅速增持并控制了广发证券66.7%的股份,牢牢地占据着绝对控股的地位,成功地挫败了证券的敌意收购。
焦土战术。
焦土战术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反并购策略,目标企业可以将企业最有价值、最具并购吸引力的部分(如专利、商标、某项业务或某个子公司等)出售或者抵押,从而降低敌意并购者的并购兴趣。
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后,粤美的的总股本没有变,各类股份的比重也没有变,没有涉及控制权稀释、收益摊薄等问题,只是股权在两个法人实体之间的交换,这种转变的好处:这里面的“法人股”非别样的“法人股”可比,它们中的很大部分是由粤美的管理层控制的,这标志着政府淡出粤美的,经营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
管理层在实质上成为粤美的的第一大股东。
两次收购之后,尽管从表面上看股权转让的结果只是股权在两法人实体之间的变换,尽管看起来美托投资是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成为粤美的的第一大股东的,但美托投资实际上是由粤美的的管理层和工会控制的,所以最终管理层确立了对粤美的的所有权。
粤美的管理层通过美托投资间接持有了粤美的17.3%(78%×22.19%)的法人股,粤美的的工会则间接持有粤美的4.88%(22%×22.19%)的法人股。
这时的法人股已经从简单的为一个经济实体所控制的股份,变为控制在管理层人员的手中。
在粤美的的管理层中,法人代表何享健通过美托持有了粤美的5.5%的股权(25%×22.19%),持股2690万股,按照2001年1月1日到6月30日期间每星期五的收盘价的算术平均值(13.02元)来计,市值达到3.5亿余元。
虽然目前我国的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但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必然是一个发展趋势。
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少了代理成本。
管理层收购实现以后,以何享健为代表的粤美的管理层具有了双重角色:从性质上来说变原来的代理人为现在的委托人,但同时他们又在充分了解企业部的各类信息。
虽然其他中小股东对粤美的的一些
信息不是十分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但第一大股东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对整个股东集体来说已经比原来进步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代理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