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多年的对内改革历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一时期内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在历史的颠簸前行中,一些东西已经沉淀下来并初步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廓也开始越来越清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面做一个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简洁的概念,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从总体上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
所有这些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
邓小平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
在这些理论中贯彻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ppt_图文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 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 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 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 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 迈进。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 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 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 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 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 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 绘制图,科技上取得突 破性进展。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 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 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 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 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 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举办北京奥运会
• 2008年8月8日-24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 北京召开,这是自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
• 1978年以来,我国外经贸事业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到 2008年,对外贸易从206亿美元 增长到2.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 超过1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8700多亿美元,连续17年位列发 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首位;对外经 济合作发展迅猛,对外承包工程 、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 三项合计年营业额,从1978年的 0.3亿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651亿 美元,增长了2000多倍;对外援 助成绩斐然,最近五年,为发展 中国家援建亿元以上标志性项目 29个,培训各类人才2.4万人; 2002——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 从27亿美元增加到521亿美元,6 年间增长了近20倍。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 水平和文明素质
•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 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 。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 、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竞 争、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识是30年前所不可想象的, 特别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 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 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 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五光十色了,人们的 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人也聪明起来了,文明 起来了。人的思想从僵化、半僵化,从“两个凡是”走出 来了,国家也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开放和自信。精神生 活和思想观念的变革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 猛进的局面。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2009-12-15 17:04:00 | By: 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抚今追昔,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健康发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向前推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边缘、农村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
这一切都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新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实现了新的历史飞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程,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2] 正确的理论和思想,一旦被人民群众掌握,成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武装,就会变成改革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就会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
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经历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面对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党和国家在纷然杂陈的国际事务和纷繁复杂的国内事务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推进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伟大成就,以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波澜壮阔气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历史。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循序渐进展开的一场全方位社会变革。
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相继推进和深入发展。
可以说,在人类社会20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及其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奇迹。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昭示效应。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看起来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
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
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
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具体是: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本章提要】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神七”飞天,同时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中国体内,贫弱的古国焕发出盎然生机。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体系也已基本建立起来,并正在不断完善。
中国市场体系:30年发展历程30年来市场体系建设显现出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特征。
纵观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市场体系建设的起始阶段。
其背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的序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率先启动,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率迅速提高,国家逐步放开了城乡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1984年,全国城乡个体户达930.4万户),逐步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对部分工业产品实行浮动价格。
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了商品分销渠道的市场化发展,一些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如义乌、温州、武汉汉正街等)。
当然,这一阶段的市场发育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展开的,且仅局限于消费品市场领域,但市场体系建设毕竟已经破土而出。
第二阶段(1985~1991年),市场体系建设的展开阶段。
其背景是,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认识,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
商品价格体系、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出现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格等多种价格形式。
工业生产资料探索价格“双轨制”,即增量部分以市场价格进入市场流通。
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概念,同时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路径。
但市场体系建设仍有明显的局限性,改革仍主要局限于“增量”部分,市场的发育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6、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7、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3、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1、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29、2007年《物权法》出台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于1922年参与组建了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底回国。
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等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30多年的“三农”改革历程:中国的对内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从1978年到2008年,我们坚持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农村改革的大事记:1、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2、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5、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7、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8、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9、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10、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1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11、2008年关于农村改革发展。
2008年10月19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内容包括: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其中提出了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政策,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央关于“三农”的重大政策: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4年又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上世纪五个中央一号文件:1、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总结部署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
包产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若干问题(发展联产承包制,消除农村三大隐患: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3、1984年:《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15年不变)4、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放活农村市场,取消持续30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粮棉按倒三七合同定购)5、1986年:《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强调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1、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多予少取放活)(从2004年开始,减免征农业税,2006年1月1日取消1958年6月3日颁布的农业税条例,农民告别持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3、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4、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5、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6、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7、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8、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9、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10、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11、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陕西水果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78~1985年为我省果树规模和产量相对稳定阶段。
1978年,全省水果总面积为98574hm2,其中苹果53482hm2、红枣19743hm2、梨4836hm2、柑桔1827hm2;水果总产量为334050t、其中苹果99189t、红枣25432t、梨9512 t、柑桔1220t。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农业部批准从1986年开始,在渭北18个区县建立“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由此带动了各类果树大发展。
“七五”期间,省政府将优质苹果基地列入全省多种经营发展计划,安排资金扶植;时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落实和稳定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增加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供给,而水果总体短缺,市场需求增加,种植效益提高,加之“秦冠”苹果、“秦美”猕猴桃等新品种的育成和“红星、红冠”苹果、“酥梨”等良种引进推广与“矮化密植早果丰产”技术推广应用,尤其由陕西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的《苹果基地技术手册》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渭北优质苹果生产区域与栽培技术基本形成,果树管理向科学化迈进,有力地推动了以苹果为主的水果规模迅速扩张和产量持续增加。
到1988年,全省水果总面积增加到262462 hm2,其中苹果167130 hm2、红枣24853 hm2、梨11770 hm2、柑桔13957 hm2、猕猴桃133 hm2,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166.2%、212.5%、25.9%、143.4%和663.9%(未包括猕猴桃);水果总产量达到51.897万t,其中苹果23.756万t、红枣3.1016万t、梨2.0262万t、柑桔0.5918万t、猕猴桃0.41万t,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55.4%、139.5%、22%、113.0%、387.5%(未包括猕猴桃)。
进入90年代,由于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大部分开始出现过剩,即市场对果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1990年,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多种经营工作会,明确提出因势利导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和支持渭北发展苹果产业。
“八五”期间,一方面由于省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加之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果品市场销售顺畅,果价一路走高,果品比较效益凸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掀起了新一轮栽植热潮和增大投入、加强管理,促使以苹果为主的水果规模迅速扩张和产量大幅提高。
1996年,全省以苹果为主的水果发展到高峰,水果总面积达到702193 hm2,其中苹果502422 hm2、红枣51683 hm2、梨55032 hm2、柑桔8564 hm2、猕猴桃12999 hm2,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612.4%、839.4%、161.8%、1038.0%和368.7%,猕猴桃比1998年增加了9673.7%;水果产量达到362.1473万t,其中苹果295.8884万t,红枣4.3319万t,梨24.4382万t,柑桔1.5169万t,猕猴桃2.0065万t,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984.1%、2883.1%、70.3%、2473.9%、1143.3%,猕猴桃比1988年提高了3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