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

线圈的集肤效应详解Post By:2011-4-28 10:44:00

载流导线要产生磁场。首先研究单根导线磁场。载流导线总是两条线,假设电流的回流线相距非常远,回流线磁场不会对单根载流导线的磁场产生影响。这样单根导线电流产生的磁场如图6.1(a)所示。如果流过导线的电流是直流或低频电流I,在导线内和导线的周围将产生磁场B,磁场从导体中心向径向方向扩展开来。在导体中心点,磁场包围的电流为零,磁场也为零;由中心点向径向外延伸时,包围的电流逐渐加大,磁场也加强,当达到导体表面时,包围了全部电流,磁场也最强(H=I/πd-d为导线直径)。在导体外面,包围的电流不变,离开导线中心越远,磁场也越弱。

取图6.1的沿导线长度的横截面,低频电流在整个截面上均匀分布。当导体通过高频电流i时,变化的电流就要在导体内和导体外产生变化的磁场(图6.2中1-2-3和4-5-6)垂直于电流方向。根据电磁感应定律,高频磁场在导体内沿长度方向的两个平面

L和N产生感应电势。此感应电势在导体内整个长度方向产生的涡流(a-b-c-a和d-e-f-d)阻止磁通的变化。可以看到涡流的a-b和e-f边与主电流O-A方向一致,而b-c边和d-e边与O-A相反。这样主电流和涡流之和在导线表面加强,越向导线中心越弱,电流趋向于导体表面。这就是集肤效应。

这种现象这样来等效,如果取此载流导线一个单位长度,由导线中心到外径径向分成若干同心小筒(图6.3(a)),当这些径向分割足够小时,认为通过这些筒截面An 的磁感应是均匀的,对于n单元截面通过的磁通为

Bn,An-分别为n单元的磁感应和n单元的截面积。此磁通是n单圆筒包围的全部电流所产生的。根据电感定义,n单元单位长度电感:

表面外的全部电感用Lx表示。筒状导体单位长度的电阻为

这样可将导体内由导体中心到表面的磁电关系等效为一个L、R的倒L形串联

等效电路(图6.3(b)),A点表示导线表面,B点表示导线的中心。电路的输入是导线的全部电流。当直流或低频电流流过时,电感不起作用或作用很小。电路电阻电流总和等于导线总电流。但如果导线流过高频电流,由于分布电感作用,外部电感阻挡了外加电压的大部分,只是在接近表面的电阻才流过较大电流,由于分布电感降压,表面压降最大,由表面到中心压降逐渐减少,由表面到中心电流也愈来愈小,甚至没有电流,也没有磁场。这就是集肤效应(Skin effect)或趋肤效应的电路描述。

研究表明,导线中电流密度从导线表面到中心按指数规律下降。导线有效截面减少而电阻加大,损耗加大。为便于计算和比较,工程上定义从表面到电流密度下降到表面电流密度的0.368(即1/e)的厚度为穿透深度或穿透深度Δ,即认为表面下深度为Δ的厚度导体流过导线的全部电流,而在Δ层以内的导体完全不流过电流。Δ与频率f(ω)和导线物理性能的关系为:

式中μ-导线材料的磁导率;γ=1/ρ-材料的电导率;k-材料电导率(或电阻率)温度系数;对于铜μ=μ0=4π×10-7H/m;20℃时ρ=0.01724×10-6Ω-m,电阻率温度系数为1/234. 5(1/℃),k=(1+(T-20)/234.5)。T-导线温度(℃)。铜导线温度20℃、不同频率下的穿透深度如表6.1所示。

一般磁性元件的线圈温度高于20℃。在导线温度100℃时,ρ100=2.3×10-6Ω-cm,穿透深度:

对于圆导线,直流电阻Rdc反比于导线截面积。因集肤效应使导线的有效截面积减少,交流电阻Rac增加,当导线直径大于两倍穿透深度时,交流电阻与直流电阻之比可表示为导线截面积与集肤面积之比:

式(6.2)可见,穿透深度与频率平方根成反比。从式(6.3)可见,随着频率的增加,穿透深度减少,Rac/Rdc随之增加。例如导线温度100℃时,25kHz时穿透深度为0.4 8mm。直径1.5mm的裸铜导线,由式(6.3)得到Rac/Rdc=1.149;如果是200kHz,穿透深度为0.017mm,此时Rac/Rdc竟达到2.488倍。

应当注意,不应当错误理解式(6.3)的结果。虽然Rac/Rdc随直径增加而增加,但交流电阻Rac实际上随直径的增加而减少。因为铜线直径增加,直流电阻反比于d2,而交流电阻反比于d,直流电阻减少快于交流电阻的结果。较大铜线尺寸使得铜损耗小于磁芯损耗。

大直径的导线因交流电阻引起的交流损耗大,经常用截面之和等于单导线的多根较细导线并联。如果是两根导线代替一根,细导线的直径

,D-单导线直径。单导线穿透截面积为πdΔ,两根并联导线的穿透面积为

,增加了41%。如果采用多根细线绞合的利兹线,它可以减少集肤效应和下面提到的邻近效应的影响,但价格比一般导线贵,同时应当注意,因利兹线是相互绝缘的细线组成,操作时容易折断和末端焊接不良,往往引起损耗加大,甚至出现奇怪的音频噪声和振荡。利兹线一般用于50kHz以下,很少用到100kHz。一般采用扭绞的多根小

直径导线并联比较好。

在大电流(通常是次级电流在15~20A以上)情况下,一般不用利兹线和多股线并联,而采用铜箔。铜箔切割成骨架的宽度(当然还要考虑安全规范要求),其厚度可以比开关频率时的穿透深度大37%。铜箔之间需加绝缘层绝缘。

开关电源中大部分电流波形为矩形波,其中包含丰富的高次谐波,各谐波穿透深度和交流电阻互不相同。Venkatramen详细分析了这种情况,给出了估计交流与直流电阻比。做法是将开关频率的前3个谐波(即基波,2次和3次谐波)穿透深度取平均值Δ’,再由平均值根据式(6.3)求得Rac/Rdc。粗略计算时,矩形波电流穿透深度为基波正弦波穿透深度的70%。

集肤效应(一)

(2009-07-13 21:55:39)

转载

标签:

杂谈

集肤效应

skin effect 交变电流在导线中流动,导线表面电流密度较大,越靠近导线中心电流密度越小。这种现象叫做集肤效应。高压输电导线的中心采用钢芯线就是考虑了集肤效应问题。利用集肤效应可以使金属零件表面硬化。集肤效应的大小与电源频率和导线截面有关。频率和截面越大则越显著。故在高频运用中常将导线制成空心,以节约导线,流过电流的导线的深度就是集肤深度,集肤深度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结果为集肤深度,三个变量分别是角频率,绕组电导率以及磁导率。如果区分用线材料,有的公式中根号内分母部分还有表示为2k 的,以k 的变化来适应材料的改变。

一般随温度的不同这个公式对于铜材料有简单的公式为

集肤深度δ = 6.6 / √ f 和δ= 7.65/ √ f 两个公式。

(其中,分别对应温度室温20 摄氏度和温度100 摄氏度,结果为cm )

1 什么是集肤效应?

同一物质尽管其内外有相同的原子结构和分子,但其表面与内部存在许多性质差别。譬如,当交变电流流过导线时,导线周围变化的磁场也要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沿导线截面的电流分布不均匀。尤其当频率较高时,此电流几乎是在导线表面附近的一薄层中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集肤效应现象(skin effect),或者称趋肤效应。

2 集肤效应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1)高频信号传输中的问题和措施

集肤效应增加了线路传输损耗,当输送信号频率达到数GHz时,PCB导线的集肤效应会导致信号强度严重衰减。同时,集肤效应导致的波形畸变甚至导致数据传输失败。因此,怎样把GHz的高速信号以最小Jitter及最小衰减的性能在与芯片之间传送/接收是要面对的最重要的课题。

现在计算机的CPU内实现2GHz~3GHz高速信号运行,输出到印制板线路也高达450MHz。因此,印制板上导线不再是单纯电流流通,作为高速信号传输线,导线尺寸和布设位置对高频信号损耗有很大影响。传输线的特征是要求阻抗控制,设计者需要周密考虑基材特性、传输线的结构和图形配置。

在高频电路中存在集肤效应的影响,频率越高集肤效应越严重,如1MHz集肤效应在60μm厚层面,500MHz集肤效应在3.0μm厚层面,1GHz集肤效应在2.1μm厚层面,10GHz

集肤效应在0.7μm厚层面。信号沿着导线表面(包括四侧面)流动,希望导线表面平滑,因粗糙表面会延迟信号传输时间。现在印制板用铜箔粗化面是2μm~3μm,凹凸轮廓还显大,要求更低轮廓铜箔以满足高频电流的传输。

(2)动力电传输线路的设计

在交流电传输线路设计中,电流集中在导体的表面,导致实际电流截面减小,电阻增加,必须考虑集肤效应的影响。而对于直流电流,基本上不存在集肤效应。所以,导体的电阻分为直流电阻R DC和交流电阻R AC,在计算不同频率的交流电流传输要求时,应该分开来计算。

交流电阻R AC与直流电阻R DC的关系如下:

R AC= 0.076r·f·1/2R DC

式中,r:导线的半径(cm),f:流过导线的电流频率(Hz),直流电阻单位Ω。

3 集肤效应在电加热中应用

世间万物,有一利必有一弊。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可以的。集肤效应对高频信号传输非常不利,但它也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工业上利用高频电流集中在导体表面的特点,对金属构件进行表面淬火处理,以减小金属内部的脆性,增加金属表面的硬度等。

在加热理论中,有一个集肤效应原理,即:S=K(1/FC)1/2

式中:S —集肤效应深度

K —修正系数

FC —频率

由此可以看出,当FC增大时,S变小,则集肤深度越深,同时其交流阻抗Z = KZC(FC)1/2也变大,因此在相同数值的电流作用下,负载所获得的能量也越高,而电流及线路损耗相应地也会变小,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还可起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变频加热电源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做成的,利用变频技术,可将运行频率提高到工频的数倍,加热效果会明显提高。

雷击下实心圆柱形导体暂态内阻抗分析

1山东省日照供电公司2曲阜师范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魏华1 李阳1 吕静2 魏本刚3 阅读次数:792

摘要:该文考虑到雷电流集肤效应对实心圆柱体导体内阻抗的影响,对雷击下实心圆柱形导体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对雷电流仿真波形的频域分析,将雷电流分解为每个频率下集肤效应的独立影响分析,利用所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雷电流下导体截面的暂态电流密度分布,获得含有Bessel函数的复杂多项式,推导出雷击情况下实心圆柱形导体的暂态内阻抗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给出了近似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雷击;内阻抗;圆柱形导体;集肤效应;Bessel函数

中图分类号:TM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867(2008)11-0007-03

对于实心圆柱形导体内阻抗的计算,在低频和直流情况下依据经典电磁场理论的电感计算公式以及纽曼公式进行计算[5][6][9],在高频情况下的圆柱形导体的内阻抗计算,在考虑集肤效应的情况下,采用数值近似方法[1以及求解Maxvel 方程[2]等电磁场理论公式计算。导体高频下内阻抗的计算大部分都是在单一频率下进行分析,对于一些更加复杂的情况,如电流并不是单一频率的交流电流时,就无法直接使用前面文献中提到的公式。特别对于雷电流情况下,雷电流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雷电流作为一个电流源,并不是周期电流函数,对雷电流的频谱分析发现在每个频率下都对应一定的频谱值[7],以前的计算公式就不再适用。本文利用傅立叶变换法,对雷电流在频域下进行分析,分析雷电流在导体中的暂态电流密度分布,考虑各个频率下的集肤效应的影响,推导出导体截面上总的电流密度分布,利用欧姆定律分析此时的暂态内阻抗,使用电路的方法将暂态内阻抗等效成为每个频率下的等效内阻抗的串联,使用数值计算方法给出相应的近似计算公式。

1雷击下暂态内阻抗计算

由于雷电流不是一个稳恒电流源,在电流传输的过程中,实心圆柱形导体横截面电流密度分布随着时间而变化,电流密度分布是时间的函数。经过频域分析还可以发现,雷电流频谱分布很广,分布于所有频率下,由于集肤效应的影响,不同仿真雷电流的不同导体横截面,电流密度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电流密度分布也将是频率的函数,所以可以将半径r 处的暂态电流密度表示为i r(f,t)。

以一个半径为R的实心圆柱形导体作为分析对象,建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实心圆柱形导体

假设雷电流由导体一侧注入导体,导体的电阻率ρ和相对磁导率μr为常数,进行分析前做以下假设:

·实心圆柱形导体为理想良导体,可以忽略导体内部位移电流的影响;

·雷电流在注入点完全注入,电流在注入点沿导体轴向流动,同时忽略雷电流的集中注入效应,导体集肤效应发生在导体半径方向。

采用良导体进行分析,近似忽略导体内部位移电流的影响,从而建立电流密度分布的分析模型。雷电流在圆柱形导体内部流动时,电流密度在导线的外部表面最大。对于很多不规则截面的导体,分析起来比较困难,常会等效成为圆柱形截面的导体模型进行分析。

利用傅立叶原理对雷电流进行频域分析,将雷电流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的叠加。雷电流函数Lightning(t)经Fourior变换可以表达为

(1)

根据Wooddruff[3]对实心圆柱形导体内集肤效应的分析,可以得到:

(2)

其中i0(f,t)为t时刻流过圆柱形导体轴心处频率为f的电流密度分量瞬态值;i R(f,t)为t时刻流过导体半径R处频率为f的电流分量瞬态值,其中

i R(f,t)=2F(j2πf)sin[2πft+π/2+θ(2πf)](3)

由2,3式得到导体半径r处t时刻流过的电流密度为

(4)

其中r∈[0,R];t∈[0,∞]。

由此可以得到t时刻导体半径R处频率f分量的电流密度为

(5)

通过积分可以得到半径R处总的电流密度为

i R=∫i R(f,t)(6)

根据均匀介质的电磁性质方程可以得到半径r处的电场强度和电流密度的关系式

E r(f,t)=i rf(f,t)/σ(7)

其中σ为导体的电导率;E r(f,t)为半径r处在t时刻频率为f的电流分量产生的电场强度。同理,可以得到半径r处总的电场强度为

E∑r(f,t)=∫E r(f,t)=∫i rf(f,t)/σ(8)

根据电场强度与电位的关系,可以得到对于单位长度的导体,在导体外表面上产生的电位差为

E∑R(t)=e(t)(9)

由欧姆定律可以得到单位长度导体的暂态内阻抗为

(10)

以上积分过程的积分计算非常繁琐,在计算精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获得暂态内阻抗近似计算公式,利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在频域[0,f max]内进行变换,频率间隔取为Δf,则f∈[0:Δf:f max]。

假设雷电流频率为f的分量幅值为A f,相应相角为θf,则雷电流在频率f,时刻t的分量为I f(f,t)=A f sin(2πft+θf),所以雷电流可以用下式表达

(11)

根据(4) 式可以得到

(12)

根据(4)(5)(6)式可以得到

(13)

同理根据(7)(8)(9)(10)式可以得到导体的内阻抗近似计算公式为

(14)Z in(t)为t时刻的导体暂态内阻抗,R in(t)为t时刻的导体暂态内电阻,Rea in(t)为t时刻的导体暂态内电抗。

R fn和Rea fn为在频率f下的圆柱形导体等效内电阻和等效内电抗,等效内电阻和等效内电抗组成了一个等效的组元Γfn,雷电流下圆柱型导体的内阻抗可以等效为n个组元Γfn的串联组成。如图2所示。

图2等效组元图

2计算结果和讨论

雷电流仿真波形采用Bruce和Godle[10]于1941年提出的雷电流双指数函数

i(t)=I0k(e-αt-e-βt)(15)

选取10/350μs的雷电波形进行分析,根据对雷电流频谱密度和能量谱的分析,结果表明雷电电流波形的振幅和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振幅频谱主要集中在1MHz以下,能量主要集中在几千赫兹到几十万赫兹,Sonadara U和V.Cooray 等[7]同样用傅立叶变换,研究了20kHz~20MHz电场振幅频谱变化的情况,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雷电频谱较大部分集中在低频部分。对于10/350μs的雷电流,1MHz时雷电波振幅的累积频谱占总积累频谱的99.99%,雷电波能量的累积频谱占总累积能量频谱的0~1MHz,据此选取计算的频率范围。

对10/350μs雷电流下的内阻抗进行计算,仿真计算发现在雷电流50μs以后的暂态内阻抗已经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趋向于恒定数值,所以主要分析50μs以内的暂态内阻抗的变化。

导体单位长度的暂态内电阻和内电抗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图3雷电流波形下内电阻和内电抗曲线

以上数据分别为暂态内电阻与直流电阻的比值曲线和导体暂态内电抗曲线,结果表明实心圆柱形导体的内电阻在雷电流波头时间内变化较大,可以达到直流内电阻的1.5倍,由于高频电流主要分布在雷电流变化较快的波头部分,高频电流的影响使内电阻增大,这与在单一频率下电阻随着频率增大而增大的结论相符合。在雷电流前50μs左右暂态内电阻基本已经达到恒定数值,所以在雷电流波过程计算中,对于10/350μs雷电流波形下25μs以后内电阻可以使用直流下的内电阻数值进行计算。对于内电抗的数据结果可以得知,内电抗在50μs左右仅为5×10-4Ω,而最大值大于为4×10-3Ω,为较小数值的8倍左右,内电抗的变化较大,在计算中为了取得更加准确的计算结果,前段时间部分的内电抗不能以近似的电抗数值进行代替。在50μs以后基本趋向于恒定值,可以使用仿真获得恒定数值进行计算。

对于导体半径对实心圆柱形导体暂态内阻抗的影响也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别取导体半径为0.6mm、0.8mm、1mm 进行比对。暂态内电阻在不同的半径下基本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都在同一时刻达到最峰值。对比发现在不同半径下同一时刻的内电阻之间的关系满足直流下内电阻与导体半径平方的倒数成正比的关系,导体半径越大内电阻越小,最终趋向于直流下的计算数值。暂态内电抗的计算曲线表明在每个半径下暂态内电抗的基本变化趋势相似,对于暂态内电抗在前段时间区域内,半径越小内电抗的数值越大,这与在直流下的内电抗与导体半径的规律不同,在后半段的时间区域内3个导体的内电抗值趋向于同一个数值。

对于相同半径下不同仿真的雷电流波形下的暂态内阻抗也进行了计算对比,通过计算所得暂态内电阻与直流内电阻的比值曲线,发现在相同半径时,不同雷电流波形在波头时间内由于含有较多的高频电流分量,所以暂态内电阻较大,而且波头时间相对较短的雷电流下暂态内电阻更高,但是暂态内电阻最终还是趋向于直流下的内电阻值。暂态内电抗的数值在较短的时间内变化较大,由于集肤效应的影响,不同波形雷电流的频谱分布也不同,使得暂态内电抗在波头时间内没有特定的变化规律,暂态内电抗在50μs左右终达到一个相同的暂态内阻抗数值。

3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雷电流下实心圆柱形导体的暂态内阻抗的数值分析模型和计算公式,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雷电流波形的频谱分布,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获得了近似的暂态内阻抗的计算公式,在考虑各个频率下电流分量集肤效应的情况下,得出各频率下等效内阻抗,建立等效的电路分析模型,并且分析了雷电流仿真波形下实心圆柱形导体暂态内阻抗的时变特性,以及导体半径和不同雷电流仿真波形对暂态内阻抗的影响,对于雷电流在实心圆柱形导体内部的传导和电磁场的分析计算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W. Mingli,F. Yu,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internal impedance of solid and tubular cylindrical conductors under large

parameters[J].IEE Proceedings,Generation,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2004,151(1):67~72.

[2] Omar M.O.,J.Pissolato Filho. A New Formulation for Skin-effect Resistance and Internal Inductance

Frequency-Dependent of a Solid Cylindrical Conductor[J].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Latin America,2004(11):919~924.

[3] L.F.Woodruff.Principles of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M].New York,Wiley:1983:53~71.

[4] L.Osmanis & L.P.Peterson. Time-Domain Skin-Effect Model for Electromagnetical Radiating [J].Scattering and Transmission Problems.(USSR),Riga:Riga Polytechnical Institute,1990:292~294.

[5] Stevenson,W.D. Elements of Power System Analysis[M].New York:McGraw-Hill,1975:39,43~46.

[6] F.W.Grove.Inductance Calculation:Working Formulas and Tables[M].New York:Dover,1946:264~270.

[7] Upul Sonnadara,Vernon Cooray,Mahendra Fernado,Lightning Radiation Field Spectra of Cloud Flash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2004,48(1):85~90.

[8] Stefanini,I.,Markovic,M.,Perriard,Y.3D Inductance and Impedance Determination Taking Skin Effect Into Account[J].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Machines and Drives,2005:74~79.

[9] A.Sommerfeld.Electrodynamic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56:108~112.

[10] C.F. Wagner,G.D. McCann. Induced Voltages on Transmission Lines[J].AIEE Transactios,1942,61:916~930.

趋肤效应与经络中间空如之地的形成

(2011-07-10 21:31:03)

转载

标签:

杂谈

趋肤效应亦称为“集肤效应”。交变电流(alternating electric current, AC)通过导体时,由于感应

作用引起导体截面上电流分布不均匀,愈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这种现象称“趋肤效应”。

趋肤效应使导体的有效电阻增加。频率越高,趋肤效应越显著。当频率很高的电流通过导线

时,可以认为电流只在导线表面上很薄的一层中流过,这等效于导线的截面减小,电阻增大。

既然导线的中心部分几乎没有电流通过,就可以把这中心部分除去以节约材料。因此,在高

频电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导线代替实心导线(注:这就是波导)。实际上,在计算导线的电阻和

电感时,假设电流是均匀分布于他的截面上。严格说来,这一假设仅在导体内的电流变化率

(di/dt)为零时才成立。另一种说法是,导线通过直流(dc)时,能保证电流密度是均匀的。

但只要电流变化率很小,电流分布仍可认为是均匀的。对于工作于低频的细导线,这一论述仍然是可确信的。但在高频电路中,电流变化率非常大,不均匀分布的状态甚为严重。高频电流在导线中产生的磁场在导线的中心区域感应最大的电动势。由于感应的电动势在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在导线中心的感应电流最大。因为感应电流总是在减小原来电流的方向,它迫使电流只限于靠近导线外表面处。这样,趋肤效应应使导线型传输线在高频(微波)时效率很低,因为信号沿它传送时,衰减很大(注:微波通过波导传播,经络就是波导。波导是截面为矩形或圆形的金属管,电磁场在金属管内传播,损耗很小。这暗示经络要对生物微波进行高效传导,也要构成这样的波导管,即要在中心形成空如之地。事实上,由于迈斯纳效应和静电平衡导体的效应,经络中心恰能形成这样的空如之地而构成波导,而DNA双螺旋中心是中空的也可能构成如斯机制.穴位从来不在筋、骨、血管上而是在它们的缝隙,也暗示也与波动传播效应有关)。利用趋肤效应还可对金属表面淬火,使某些钢件表皮坚硬、耐磨,而内部却有一定柔性,防止钢件脆裂。此外,为了削弱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也往往使用多股相互绝缘细导线编织成束来代替同样截面积的粗导线,这种多股线束称为辫线(注:经络的裂束效应也可能与这种机制有关,直接相应于经络扰动场成分比重增加,脉动频率升高而在经络同向物质流的相互排斥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平衡机制,可大大削弱趋肤效应)。

注:导体中的交变电流在趋近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增大的效应。在直长导体的截面上,恒定的电流是均匀分布的。对于交变电流,导体中出现自感电动势抵抗电流的通过。这个电动势的大小正比于导体单位时间所切割的磁通量。以圆形截面的导体为例,愈靠近导体中心处,受到外面磁力线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愈大;愈靠近表面处则不受其内部磁力线消长的影响,因而自感电动势较小。这就导致趋近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较大。由于自感电动势随着频率的提高而增加,趋肤效应亦随着频率提高而更为显著。

经络里对应的场既有稳恒场也有扰动场,稳恒场均匀分布于经络截面,而扰动场则一般都分布于经络表面,其具体可用趋肤效应来解释。

场效应晶体管的电路符号及图片识别

场效应管英文缩写:FET(Field-effect transistor),简称为场效应管,是一种高输入阻抗的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场效应管也是一种晶体三极管,也有三个极,分别叫源极S,栅极G,漏极D。 场效应管电路符号 一:场效应管的分类: 1、各类场效应管根据其沟道所采用的半导体材料,可分为N型沟道和P型沟道两种。所谓沟道,就是电流通道。 2、根据构造和工艺的不同,场效应管分为结型和绝缘型两大类。 结型场效应管的英文是 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简称JFET。JFET 又分为N沟道,P沟道场效应管。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英文是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为MO SFET,简称MOS管。 MOS场效应晶体管又分为N沟耗尽型和增强型;P沟耗尽型和增强型四大类。

3、按导电方式:耗尽型与增强型,结型场效应管均为耗尽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既有耗尽型的,也有增强型的。 二:场效应晶体管具有如下特点: (1)输入阻抗高; (2)输入功耗小; (3)温度稳定性好; (4)信号放大稳定性好,信号失真小; (5)由于不存在杂乱运动的少子扩散引起的散粒噪声,所以噪声低。 三:场效应管与晶体管的比较 (1)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元件,而晶体管是电流控制元件。在只允许从信号源取较少电流的情况下,应选用场效应管;而在信号电压较低,又允许从信号源取较多电流的条件下,应选用晶体管。 (2)场效应管是利用多数载流子导电,所以称之为单极型器件,而晶体管是即有多数载流子,也利用少数载流子导电。被称之为双极型器件。 (3)有些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可以互换使用,栅压也可正可负,灵活性比晶体管好。 (4)场效应管能在很小电流和很低电压的条件下工作,而且它的制造工艺可以很方便地把很多场效应管集成在一块硅片上,因此场效应管 四:场效应管的主要作用: 1.场效应管可应用于放大。由于场效应管的放大器输入阻抗很高,因此耦合电容可以容量较小,不必使用电解电容器。 2.场效应管很高的输入阻抗非常适合作阻抗变换。常用于多级放大器的输入级作阻抗变换。 3.场效应管可以用作可变电阻。

结型场效应管(J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结型场效应管(JFET)得结构与工作原理1、JFET得结构与符号 N沟道JFETP沟道JFET 2、工作原理(以N沟道JFET为例) N沟道JFET工作时,必须在栅极与源极之间加一个负电压-—VGS<0,在D-S间加一个正电压——V DS>0、 栅极—沟道间得PN结反偏,栅极电流iG≈0,栅极输入电阻很高(高达107Ω以上). N沟道中得多子(电子)由S向D运动,形成漏极电流iD。i D得大小取决于VDS得大小与沟道电阻。改变VGS可改变沟道电阻,从而改变i D。 主要讨论V GS对i D得控制作用以及VDS对iD得影响。 ①栅源电压VGS对i D得控制作用 当VGS〈0时,PN结反偏,耗尽层变宽,沟道变窄,沟道电阻变大,ID减小;VGS更负时,沟道更窄,I D更小;直至沟道被耗尽层全部覆盖,沟道被夹断,ID≈0。这时所对应得栅源电压V GS称为夹断电压VP。

②漏源电压VDS对i D得影响 在栅源间加电压V GS<0,漏源间加正电压VDS > 0。则因漏端耗尽层所受得反偏电压为V GD=V GS-V DS,比源端耗尽层所受得反偏电压V GS大,(如:VGS=-2V, V DS =3V,V P=-9V,则漏端耗尽层受反偏电压为V GD=—5V,源端耗尽层受反偏电压为-2V),使靠近漏端得耗尽层比源端宽,沟道比源端窄,故V DS对沟道得影响就是不均匀得,使沟道呈楔形。 当V DS增加到使VGD=VGS-VDS=V P时,耗尽层在漏端靠拢,称为预夹断。 当V DS继续增加时,预夹断点下移,夹断区向源极方向延伸。由于夹断处电阻很大,使VDS主要降落在该区,产生强电场力把未夹断区得载流子都拉至漏极,形成漏极电流ID.预夹断后I D基本不随VDS增大而变化。

集肤效应

线圈的集肤效应详解Post By:2011-4-28 10:44:00 载流导线要产生磁场。首先研究单根导线磁场。载流导线总是两条线,假设电流的回流线相距非常远,回流线磁场不会对单根载流导线的磁场产生影响。这样单根导线电流产生的磁场如图6.1(a)所示。如果流过导线的电流是直流或低频电流I,在导线内和导线的周围将产生磁场B,磁场从导体中心向径向方向扩展开来。在导体中心点,磁场包围的电流为零,磁场也为零;由中心点向径向外延伸时,包围的电流逐渐加大,磁场也加强,当达到导体表面时,包围了全部电流,磁场也最强(H=I/πd-d为导线直径)。在导体外面,包围的电流不变,离开导线中心越远,磁场也越弱。 取图6.1的沿导线长度的横截面,低频电流在整个截面上均匀分布。当导体通过高频电流i时,变化的电流就要在导体内和导体外产生变化的磁场(图6.2中1-2-3和4-5-6)垂直于电流方向。根据电磁感应定律,高频磁场在导体内沿长度方向的两个平面

L和N产生感应电势。此感应电势在导体内整个长度方向产生的涡流(a-b-c-a和d-e-f-d)阻止磁通的变化。可以看到涡流的a-b和e-f边与主电流O-A方向一致,而b-c边和d-e边与O-A相反。这样主电流和涡流之和在导线表面加强,越向导线中心越弱,电流趋向于导体表面。这就是集肤效应。 这种现象这样来等效,如果取此载流导线一个单位长度,由导线中心到外径径向分成若干同心小筒(图6.3(a)),当这些径向分割足够小时,认为通过这些筒截面An 的磁感应是均匀的,对于n单元截面通过的磁通为 Bn,An-分别为n单元的磁感应和n单元的截面积。此磁通是n单圆筒包围的全部电流所产生的。根据电感定义,n单元单位长度电感: 表面外的全部电感用Lx表示。筒状导体单位长度的电阻为 这样可将导体内由导体中心到表面的磁电关系等效为一个L、R的倒L形串联

心理学相关理论及效应

心理学相关理论及效应 1、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2、木桶理论:由美国的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木桶定律”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多块木板组成的“水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

场效应管的分类和作用

场效应管的分类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根据三极管的原理开发出的新一代放大元件,有3个极性,栅极,漏极,源极,它的特点是栅极的内阻极高,采用二氧化硅材料的可以达到几百兆欧,属于电压控制型器件 概念: 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FET))简称场效应管.由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也称为单极型晶体管.它属于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器件. 特点: 具有输入电阻高(108~109Ω)、噪声小、功耗低、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没有二次击穿现象、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现已成为双极型晶体管和功率晶体管的强大竞争者. 场效应管的作用 1、场效应管可应用于放大。由于场效应管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很高,因此耦合电容可以容量较小,不必使用电解电容器。 2、场效应管很高的输入阻抗非常适合作阻抗变换。常用于多级放大器的输入级作阻抗变换。 3、场效应管可以用作可变电阻。 4、场效应管可以方便地用作恒流源。 5、场效应管可以用作电子开关。 场效应管的测试 1、结型场效应管的管脚识别: 场效应管的栅极相当于晶体管的基极,源极和漏极分别对应于晶体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将万用表置于R×1k档,用两表笔分别测量每两个管脚间的正、反向电阻。当某两个管脚间的正、反向电阻相等,均为数KΩ时,则这两个管脚为漏极D和源极S(可互换),余下的一个管脚即为栅极G。对于有4个管脚的结型场效应管,另外一极是屏蔽极(使用中接地)。 2、判定栅极

用万用表黑表笔碰触管子的一个电极,红表笔分别碰触另外两个电极。若两次测出的阻值都很小,说明均是正向电阻,该管属于N沟道场效应管,黑表笔接的也是栅极。 制造工艺决定了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是对称的,可以互换使用,并不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所以不必加以区分。源极与漏极间的电阻约为几千欧。 注意不能用此法判定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栅极。因为这种管子的输入电阻极高,栅源间的极间电容又很小,测量时只要有少量的电荷,就可在极间电容上形成很高的电压,容易将管子损坏。 3、估测场效应管的放大能力将万用表拨到R×100档,红表笔接源极S,黑表笔接漏极D,相当于给场效应管加上1.5V的电源电压。这时表针指示出的是D-S极间电阻值。然后用手指捏栅极G,将人体的感应电压作为输入信号加到栅极上。由于管子的放大作用,UDS和ID都将发生变化,也相当于D-S极间电阻发生变化,可观察到表针有较大幅度的摆动。如果手捏栅极时表针摆动很小,说明管子的放大能力较弱;若表针不动,说明管子已经损坏。 由于人体感应的50Hz交流电压较高,而不同的场效应管用电阻档测量时的工作点可能不同,因此用手捏栅极时表针可能向右摆动,也可能向左摆动。少数的管子RDS减小,使表针向右摆动,多数管子的RDS增大,表针向左摆动。无论表针的摆动方向如何,只要能有明显地摆动,就说明管子具有放大能力。本方法也适用于测MOS管。为了保护MOS 场效应管,必须用手握住螺钉旋具绝缘柄,用金属杆去碰栅极,以防止人体感应电荷直接加到栅极上,将管子损坏。 MOS管每次测量完毕,G-S结电容上会充有少量电荷,建立起电压UGS,再接着测时表针可能不动,此时将G-S极间短路一下即可。 2.场效应管的分类: 场效应管分结型、绝缘栅型(MOS)两大类 按沟道材料:结型和绝缘栅型各分N沟道和P沟道两种. 按导电方式:耗尽型与增强型,结型场效应管均为耗尽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既有耗尽型的,也有增强型的。 场效应晶体管可分为结场效应晶体管和MOS场效应晶体管,而MOS场效应晶体管又分为N沟耗尽型和增强型;P沟耗尽型和增强型四大类. 3.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高频变压器导线的趋肤效应

高频变压器导线的趋肤效应 1、趋肤效应 趋肤效应亦称为“集肤效应”。 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由于感应作用引起导体截面上电流分布不均匀,愈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这种现象称“趋肤效应”。趋肤效应使导体的有效电阻增加。当频率很高的电流通过导线时,可以认为电流只在导线表面上很薄的一层中流过,这等效于导线的截面减小,电阻增大。既然导线的中心部分几乎没有电流通过,就可以把这中心部分除去以节约材料。因此,在高频电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导线代替实心导线。此外,为了削弱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也往往使用多股相互绝缘细导线编织成束来代替同样截面积的粗导线,这种多股线束称为辫线。 交变磁场会在导体内部引起涡流,电流在导体横截面上的分布不再是均匀的,这时,电流将主要地集中到导体表面。这种效应称为趋肤效应。 利用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可用空心铜导线代替实心铜导线以节约铜材。架空输电线中心部分改用抗拉强度大的钢丝。虽然其电阻率大一些,但是并不影响输电性能,又可增大输电线的抗拉强度。 2、高频变压器工作频率较高,一般在15-100kHz.因趋肤效应作用,变压器的导线粗细就受到一定限制。工作频率的提高,趋肤效应影响越大。因此,在设计绕组选择电流密度和线径时必须考虑趋肤效应引起的有效截面的减小。导线通有高频交变电流时,有效截面的减少可以用穿透深度来表示。穿透深度的意义是:由于趋肤效应,交变电流沿导线表面开始能达到的径向深度,用“Δ”表示,计算公式为:Δ——穿透深度(mm);ω——角频率,ω=2πf(rad/s); γ——电导率(S/m),当导线为铜线时,(S/m); μ——磁导率(H/m);铜的相对磁导率,;式中即为真空磁导率 H/m。 导体的穿透深度公式可以简化为:Δ=K×66.1/√f (mm), f是工作频率(Hz), K是常数对铜而言K=1。 铜导体的穿透深度(20 ℃) 3、高频变压器单股导线的最大线径<2Δ=2*66.1/√f (mm).假若工作频率f=30KHz时,最大线径为0.76mm ,所以选择0.8mm以上的导线就没有意义了. 4. 高频变压器线径

100个经典“理论、效应、法则的核心含义

?蝴蝶效应(千万别忽略你身边的小事) 鲶鱼效应(鲶鱼能激发你的潜能) 羊群效应(理性思考,不盲目做羊群) 青蛙现象(居安应思危) 破窗理论(环境有力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鳄鱼法则(懂得放弃,上天会为你打开别一扇窗) 刺猬法则(“疏者密之,密者疏之”———是成功之道) 手表定律(目标多只会失败,目标只有准确才能成功) 二八定律(做生活中的20%,你就成功了) 木桶理论(有时三个臭皮匠好比一个诸葛亮) 马太效应(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多米诺骨牌效应(做好事情的每个环节,才能远离失败)丁蟹效应(理性想考,但不能逆着大势) 瓶颈效应(协调各个环节才能摆脱瓶颈效应) 鸟笼逻辑(理性思考,不要总是让别人改变自己) 责任分散效应(时刻不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帕金森定律(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情) 晕轮效应(不因为别的人光环,而改变客观的思维) 墨菲定理(越害怕的东西越是可能发生,改变心态最重要)彼得原理(“拉动”“推动”才能自我进步、提升) 不值得定律(不是值得的东西也去认真做好——成功者)狼群效应(重视集体的力量) 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习得性无助(习惯一形成,短时时内很难改变)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学会欣赏、赞美别人) 虚假同感偏差(改变主观认同,学会客观调查) 培哥效应(记忆也有方法) 250定律(得罪一位顾客,你就失去了250位顾客) 黑天鹅效应(意料之外的一点点,却又改变一切) 贝勃定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蘑菇管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马蝇效应(每一个领导,都应学会激励之术) 凡勃伦效应(有时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会成反作用,学会适可而止)达维多定律(淘汰自己旧的东西、想法,不断超越自己)自己人效应(“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苛希纳定律(用人不在多,用人贵精) 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吃”) 蔡加尼克效应(没完成的工作,你会更记得) 迁移效应(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性) 梅菲定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坐向效应(人与人的坐向对人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六)结型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实验六 结型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一.实验摘要 通过对实验箱上结型场效应管的测试,认识N 沟道JFET 场效应管的电压放大特性和开关特性。给MOS 管放大电路加输入信号为:正弦波,Vpp=200mV-500mV ,f=2Khz 。测量输入电阻时,输入端的参考电阻Rs=680K 。 二.实验主要仪器 三极管,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及其他电子元件。 三.实验原理 场效应管放大器性能分析 图6-1为结型场效应管组成的共源级放大电路。其静态工作点 2 P GS DSS D )U U (1I I - = 中频电压放大倍数 A V =-g m R L '=-g m R D // R L 输入电阻 R i =R G +R g1 // R g2 输出电阻 R O ≈R D 式中跨导g m 可由特性曲线用作图法求得,或用公式 )U U (1U 2I g P GS P DSS m -- = 计算。但要注意,计算时U GS 要用静态工作点处之数值。 输入电阻的测量方法 场效应管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出电阻的测量方法,与实验二中晶体管放大器的测量方法相同。其输入电阻的测量,从原理上讲,也可采 S D DD g2 g1g1 S G GS R I U R R R U U U -+= -=

用实验二中所述方法,但由于场效应管的R i 比较大,如直接测输入电压U S 和U i ,则限于测量仪器的输入电阻有限,必然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因此为了减小误差,常利用被测放大器的隔离作用,通过测量输出电压U O 来计算输入电阻。测量电路如图所示。 输入电阻测量电路 在放大器的输入端串入电阻R ,把开关K 掷向位置1(即使R =0),测量放大器的输出电压U 01=A V U S ;保持U S 不变,再把K 掷向2(即接入R ),测量放大器的输出电压U 02。由于两次测量中A V 和U S 保持不变,故 V S i i i V 02A U R R R U A U += = 由此可以求出 R U U U R 02 O102 i -=

什么叫趋肤效应

什么叫趋肤效应?趋肤效应的定义 对于每个电气参数,必须考虑其数值有效时的频率范围。传输线的串联电阻也不例外。与其他参数一样,它也是频率的函数。图4.10画出了RG-58/U和等效串联电阻与频率的函数曲线。图中采用对数坐标轴。图4.10以相同的坐标轴绘出了感抗WL的曲线。 当频率低于W=R/L时,电阻超过感抗,电缆表现为一个RC传输线。当频率高于W=R/L时,电缆是一个低损耗传输线。 当频率高于0.1MHZ时,串联电阻开始增大。这导致更多的衰减,但相位保持线性。这种电阻的增加称为趋肤效应(SKIN EFFECT)。 传播因数的实部和虚部((R+JWL)(JWC))1/2在图4.11中绘出,损耗单位为标培,相位单位为RAD(弧度)。1奈培等于8.69DB的损耗。图中显示了RC区域、固定衰减区域和趋肤效应区域。如图所示,相对于RC区域和趋肤效应区域,低损耗区域非常窄。 是什么导致了趋肤效应,它与导体外表层有什么关系呢? 1、趋肤效应的机理 在低频时,电流在导体内部的分布密度是均匀的。从导线的截面图看,中心和边缘区域电流的流量是相同的。 在高频时,导线表面的电流密度变大,而中心区域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分布的变化如图4.12所示,低频时电流均匀地填满整个导线,高频时电流只从接近导线表面的地方流过。 为了形象地证明高频条件下电流的分布,首先假设导线纵向切成多层同心的长管,就像树桩上的年轮。 自然对称的形状可以阻止电流在环间流动,所以必须无误差地切割,所有电流绝对平行于导线的中心轴。 现在导线被切成许多环,我们可以分别考虑每个环的电感。靠近中心的环,像长而薄的管道,比外部的环有更大的电感。我们知道,在高频条件下,电流将从电感更低的通路流过。因此,高频条件下可以预计从外环通路流过的电流比内环更多。实际上正是如此。在高频条件下,绝大多数的电流聚集在靠近导体的外表面。

什么是结型场效应管

什么是结型场效应管 场效应管是通过改变外加电压产生的电场强度来控制其导电能力的半导体器件。 它不仅具有双极型三极管的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寿命长等优点,而且还具有输入电阻高,热稳定性好,抗辐射能力强,噪声低,制造工艺简单,便于集成等特点.因而,在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同,场效应管可分为两大类: 结型场效应管(JFET)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IGFET)。 在两个高掺杂的P区中间,夹着一层低掺杂的N区(N区一般做得很薄),形成了两个PN结。在N区的两端各做一个欧姆接触电极,在两个P区上也做上欧姆电极,并把这两个P 区连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场效应管。从N型区引出的两个电极分别为源极S和漏极D,从两个P区引出的电极叫栅极G,很薄的N区称为导电沟道。 结型场效应管分类:N沟道和P沟道两种。如下图所示为N沟道管的结构和符号。 如右图所示为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示意图。 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正常工作时,在漏-源之间加正向电压,形成漏极电流。 <0,耗尽层承受反向电压,既保证栅-源之间内阻很高,又实现对沟道电流的控制。 ★=0时,对导电沟道的控制作用,如下图所示。

◆=0时,=0,耗尽层很窄,导电沟道很宽。 ◆│增大时,耗尽层加宽,沟道变窄,沟道电阻增大。 ◆│增大到某一数值时,耗尽层闭合,沟道消失,沟道电阻趋于无穷大,称此时的值为夹断电压。 ★为~0中某一固定值时,对漏极电流的影响 ▲=0,由所确定的一定宽的导电沟道,但由于d-s间电压为零,多子不会产生定向移动,=0。 ▲>0,有电流从漏极流向源极,从而使沟道各点与栅极间的电压不再相等,沿沟道从源极到漏极逐渐增大,造成靠近漏极一边的耗尽层比靠近源极一边的宽。如下图(a)所示。 ▲从零逐渐增大时,=- 逐渐减小,靠近漏极一边的导电沟道随之变窄。电流随线性增大。

各种常见理论、效应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 转载自da转载于2009年11月09日 08:59 阅读(4) 评论(0) 分类:经典引用 举报 1、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3、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

导体的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又叫趋肤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是电流或电压以频率较高的电子在导体中传导时,会聚集于总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 目录

电流在表面流动,中心则无电流,这种由导线本身电流产生之磁场使导线电流在表面流动。 集肤效应是电磁学,涡流学(涡旋电流)的术语。这种现象是由通电铁磁性材料,靠近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在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表面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有了磁场就会产生切割磁力线的电流,这个电流就是所谓的涡旋电流,这个现象就是集肤效应。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 我们可以计算交变电流集肤效应的深度: δ=1/sqrt(1/2*w*σ*μ) 其中,w是交流电频率,σ是导体电导率,μ是导体磁通率。 编辑本段影响 在高频电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导线代替实心导线。此外,为了削弱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也往往使用多股相互绝缘细导线编织成束来代替同样截面积的粗导线,这种多股线束称为辫线。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趋肤效应可以对金属进行表面淬火。 编辑本段效应 考虑到交流电的集肤效应,为了有效地利用导体材料和便于散热,发电厂的大电流母线常做成槽形或菱形母线;另外,在高压输配电线路中,利用钢芯铝绞线代替铝绞线,这样既节省了铝导线,又增加了导线的机械强度,这些都是利用了集肤效应这个原理 集肤效应是在讯号线里最基本的失真作用过程之一,也有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误解的。与一般讯号线的夸大宣传所言,集肤效应并不会改变所有的高频讯号,并且不会造成任何相关动能的损失。正好相反,集肤效应会因传导体的不同成分,在传递高频讯号时有不连贯的现象。同样地,在陈旧的线束传导体上,集肤效应助长讯号电流在多条线束上的交互跳动,对于声音造成刺耳的记号。 编辑本段电流的集肤效应 第一,电子在导体内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流动。在导体表面及近表层的结构元与导体表面基本平行,电子在其间换位流动阻力较小。而在导体内部结构元呈上下、左右、前后空间排列,电子在其间定向流动要受到五个方向的阻力,(而在表面只有三个方向的阻力)可见电子在导体表层附近运行的阻力要比在内部小得多,这样就导致了电流的集肤效应。

效应,理论

羊群效应: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这种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1) 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FET))简称场效应管。一般的晶体管是由两种极性的载流子,即多数载流子和反极性的少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因此称为双极型晶体管,而FET仅是由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它与双极型相反,也称为单极型晶体管。它属于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器件,具有输入电阻高(108~109?)、噪声小、功耗低、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没有二次击穿现象、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现已成为双极型晶体管和功率晶体管的强大竞争者。 一、场效应管的分类 场效应管分结型、绝缘栅型两大类。结型场效应管(JFET)因有两个PN结而得名,绝缘栅型场效应管(JGFET)则因栅极与其它电极完全绝缘而得名。目前在绝缘栅型场效应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MOS场效应管,简称MOS管(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此外还有PMOS、NMOS和VMOS功率场效应管,以及最近刚问世的πMOS场效应管、VMOS功率模块等。 按沟道半导体材料的不同,结型和绝缘栅型各分沟道和P沟道两种。若按导电方式来划分,场效应管又可分成耗尽型与增强型。结型场效应管均为耗尽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既有耗尽型的,也有增强型的。 场效应晶体管可分为结场效应晶体管和MOS场效应晶体管。而MOS场效应晶体管又分为N沟耗尽型和增强型;P沟耗尽型和增强型四大类。见下图。 二、场效应三极管的型号命名方法 现行有两种命名方法。第一种命名方法与双极型三极管相同,第三位字母J代表结型场效应管,O代表绝缘栅场效应管。第二位字母代表 材料,D是P型硅,反型层是N沟道;C是N型硅P沟道。例如,3DJ6D是结型N沟道场效应三极管,3DO6C 是绝缘栅型N沟道场效应三极管。 第二种命名方法是CS××#,CS代表场效应管,××以数字代表型号的序号,#用字母代表同一型号中的不同规格。例如CS14A、CS45G等。 三、场效应管的参数 场效应管的参数很多,包括直流参数、交流参数和极限参数,但一般使用时关注以下主要参数: 1、I DSS — 饱和漏源电流。是指结型或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中,栅极电压U GS =0时的漏源电流。 2、U P — 夹断电压。是指结型或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中,使漏源间刚截止时的栅极电压。 3、U T — 开启电压。是指增强型绝缘栅场效管中,使漏源间刚导通时的栅极电压。 4、g M — 跨导。是表示栅源电压U GS — 对漏极电流I D 的控制能力,即漏极电流I D 变化量与栅源电压U GS 变化量的比值。g M 是衡量场效应管放大能力的重要参数。 5、BU DS — 漏源击穿电压。是指栅源电压U GS 一定时,场效应管正常工作所能承受的最大漏源电压。这是一 项极限参数,加在场效应管上的工作电压必须小于BU DS。

结型场效应管

结型场效应管 如图XX_01(a)所示,在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的两边各扩散一个高杂质浓度的 P型区(用P+表示),就形成两个不对称的P+N结。把两个P+区并联在一起,引 出一个电极,称为栅极(g),在N型半导体的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分别称为 源极(s)和漏极(d)。它们分别与三极管的基极(b)、发射极(e)和集电 极(c)相对应。夹在两个P+N结中间的N区是电流的通道,称为导电沟道(简 称沟道)。这种结构的管子称为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它在电路中用图XX_01(b) 所示的符号表示,栅极上的箭头表示栅、源极间P+N结正向偏置时,栅极电流的 方向(由P区指向N区)。 实际的JFET结构和制造工艺比上述复杂。N沟道JFET的剖面图如图XX_01(c)所示。图中衬底和中间顶部都是P+型半导体,它们连接在一起(图中未画出)作为栅极g。分别与源极s和漏极d相连的N+区,是通过光刻和扩散等工艺来完成的隐埋层,其作用是为源极s、漏极d提供低阻通路。三个电极s、g、d分别由不同的铝接触层引出。

如果在一块P 型半导体的两边各扩散一个高杂质浓度的N +区,就可以制成一个P 沟道的结型场效应管。图XX_02给出了这种管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它在电路中的代表符号。 由结型场效应管代表符号中栅极上的箭头方向,可以确认沟道的类型。 N 沟道和P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现以N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为例,分析其工作原理。 N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工作时,也需要外加如图XX_01所示的偏置电压,即在栅极与源极间加一负电压(v GS <0),使栅、源极间的P +N 结反偏,栅极电流i G ≈0,场效应管呈现很高的输入电阻(高达108 左右)。在漏极与源极间加一正电压(v DS >0),使N 沟道中的多数载流子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由源极向漏极作漂移运动,形成漏极电流i D 。i D 的大小主要受栅源电压v GS 控制,同时也受漏源电压v DS 的影响。因此,讨论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就是讨论栅源电压v GS 对漏极电流i D (或沟道电阻)的控制作用,以及漏源电压v DS 对漏极电流i D 的影响 1.v GS 对i D 的控制作用 图XX_02所示电路说明了v GS 对沟道电阻的控制作用。为便于讨论,先假设漏源极间所加电压v DS =0。 当栅源电压v GS =0时,沟道较宽,其电阻较小。当v GS <0,且其大小增加时,在这个反偏电压的作用下,两个P +N 结耗尽层将加宽。由于N 区掺杂浓度小于P +区,因此,随着 的增加,耗尽层将主要向N 沟道中扩展,使沟道变窄,沟道电阻增大,如图XX_02(b)所示。 当 进一步增大到一定值 时,两侧的耗尽层将在中间合拢,沟道全部被夹断,如图XX_02(c)所示。由于耗尽层中没有载流子, 因此这时漏源极间的电阻将趋于无穷大,即使加上一定的v DS ,漏极电流i D 也将为零。这时的栅源电压称为夹断电压,用V P 表示。 2.v DS 对i D 的影响 图XX_01

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 1。解释 集肤效应(skin effect)又叫趋肤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电流或电压以频率较高的电子在导体中传导时,会聚集于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频率越高,趋肤效用越显著。 因为当导线流过交变电流时,在导线内部将产生与电流方向相反的电动势??。由于导线中心较导线表面的磁链大,在导线中心处产生的电动势就比在导线表面附近处产生的电动势大。这样作用的结果,电流在表面流动,中心则无电流,这种由导线本身电流产生之磁场使导线电流在表面流动。 集肤效应是电磁学,涡流学(涡旋电流)的术语。这种现象是由通电铁磁性材料,靠近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在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表面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有了磁场就会产生切割磁力线的电流,这个电流就是所谓的涡旋电流,这个现象就是集肤效应。 2。影响及应用 在高频电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导线代替实心导线。此外,为了削弱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也往往使用多股相互绝缘细导线编织成束来代替同样截面积的粗导线,这种多股线束称为辫线。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趋肤效应可以对金属进行表面淬火。 考虑到交流电的集肤效应,为了有效地利用导体材料和便于散热,发电厂的大电流母线常做成槽形或菱形母线;另外,在高压输配电线路中,利用钢芯铝绞线代替铝绞线,这样既节省了铝导线,又增加了导线的机械强度,这些都是利用了集肤效应这个原理。 集肤效应是在讯号线里最基本的失真作用过程之一,也有可能是最容意被忽略误解的。与一般讯号线的夸大宣传所言,集肤效应并不会改变所有的高频讯号,并且不会造成任何相关动能的损失。正好相反,集肤效应会因传导体的不同成分,在传递高频

集肤效应及深度计算及涡流的相关知识

定义 集肤效应(skin effect)又叫趋肤效应,表皮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趋于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电流以较高的频率在导体中传导时,会聚集于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频率越高,趋肤效用越显著。 原理 因为当导线流过交变电流时,根据楞次定律会在导线内部产生涡流,与导线中心电流方向相反,。由于导线中心较导线表面的磁链大,在导线中心处产生的电动势就比在导线表面附近处产生的电动势大。这样作用的结果,电流在表面流动,中心则无电流,这种由导线本身电流产生之磁场使导线电流在表面流动。 集肤效应是电磁学,涡流学(涡旋电流)的术语。这种现象是由通电铁磁性材料,靠近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在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表面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有了磁场就会产生切割磁力线的电流,这个电流就是所谓的涡旋电流,这个现象就是集肤效应。 计算公式 我们可以计算交变电流集肤效应的深度:δ=1/sqrt(1/2*w*σ*μ) 其中,w是交流电频率,σ是导体电导率,μ是导体磁通率(相对磁导率)。 16MnC5按低碳合金钢σ为1.4*10-7欧/厘米;μ按500计算,w按目前使用的17kHz计算δ=1/sqrt(1/2*w*σ*μ) =13.68mm,目前齿套最厚处为9mm。 如用公式 则δ=δ=56.4 √(p/u r f)=1.23mm 涡流百度百科 涡流抑制 大块的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处在变化的磁场中,都要产生感应电动势,形成涡流,引起较大

的涡流损耗。为减少涡流损耗,常将铁心用许多铁磁导体薄片(例如硅钢片)叠成,这些薄片被分开呈梯形状,表面涂有薄层绝缘漆或绝缘的氧化物。磁场穿过薄片的狭窄截面时,涡流被限制在沿各片中的一些狭小回路流过,这些回路中的净电动势较小,回路的长度较大,再由于这种薄片材料的电阻率大,这样就可以显著地减小涡流损耗。所以,交流电机、电器中广泛采用叠片铁心。 当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也要避免涡流效应。如电机、变压器的铁芯在工作时会产生涡流,增加能耗,并导致变压器发热。要减少涡流,可采用的方法是把整块铁芯改成用薄片叠压的铁芯,增大回路电阻,削弱回路电流,减少发热损失。

100个经典“理论、效应、法则的核心含义

蝴蝶效应(千万别忽略你身边的小事) 鲶鱼效应(鲶鱼能激发你的潜能) 羊群效应(理性思考,不盲目做羊群) 青蛙现象(居安应思危) 破窗理论(环境有力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鳄鱼法则(懂得放弃,上天会为你打开别一扇窗) 刺猬法则(“疏者密之,密者疏之”———是成功之道) 手表定律(目标多只会失败,目标只有准确才能成功) 二八定律(做生活中的20%,你就成功了) 木桶理论(有时三个臭皮匠好比一个诸葛亮) 马太效应(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多米诺骨牌效应(做好事情的每个环节,才能远离失败)丁蟹效应(理性想考,但不能逆着大势) 瓶颈效应(协调各个环节才能摆脱瓶颈效应) 鸟笼逻辑(理性思考,不要总是让别人改变自己) 责任分散效应(时刻不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帕金森定律(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情) 晕轮效应(不因为别的人光环,而改变客观的思维) 墨菲定理(越害怕的东西越是可能发生,改变心态最重要)彼得原理(“拉动”“推动”才能自我进步、提升) 不值得定律(不是值得的东西也去认真做好——成功者)狼群效应(重视集体的力量) 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习得性无助(习惯一形成,短时时内很难改变)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学会欣赏、赞美别人) 虚假同感偏差(改变主观认同,学会客观调查) 培哥效应(记忆也有方法) 250定律(得罪一位顾客,你就失去了250位顾客) 黑天鹅效应(意料之外的一点点,却又改变一切) 贝勃定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蘑菇管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马蝇效应(每一个领导,都应学会激励之术) 凡勃伦效应(有时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会成反作用,学会适可而止)达维多定律(淘汰自己旧的东西、想法,不断超越自己)自己人效应(“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苛希纳定律(用人不在多,用人贵精) 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吃”) 蔡加尼克效应(没完成的工作,你会更记得) 迁移效应(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性) 梅菲定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坐向效应(人与人的坐向对人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场效应管参数解释(精)

场效应管 根据三极管的原理开发出的新一代放大元件,有 3个极性,栅极, 漏极,源极,它的特点是栅极的内阻极高,采用二氧化硅材料的可以达到几百兆欧,属于电压控制型器件 -------------------------------------------------------------- 1. 概念 : 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 (FET简称场效应管 . 由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 , 也称为单极型晶体管 . 它属于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器件 . 特点 : 具有输入电阻高(100000000~1000000000Ω、噪声小、功耗低、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没有二次击穿现象、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 , 现已成为双极型晶体管和功率晶体管的强大竞争者 . 作用 : 场效应管可应用于放大 . 由于场效应管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很高 , 因此耦合电容可以容量较小 , 不必使用电解电容器 . 场效应管可以用作电子开关 .

场效应管很高的输入阻抗非常适合作阻抗变换 . 常用于多级放大器的输入级作阻抗变换 . 场效应管可以用作可变电阻 . 场效应管可以方便地用作恒流源 . 2. 场效应管的分类 : 场效应管分结型、绝缘栅型 (MOS两大类 按沟道材料 :结型和绝缘栅型各分 N 沟道和 P 沟道两种 . 按导电方式 :耗尽型与增强型 , 结型场效应管均为耗尽型 ,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既有耗尽型的 , 也有增强型的。 场效应晶体管可分为结场效应晶体管和 MOS 场效应晶体管 , 而 MOS 场效应晶体管又分为 N 沟耗尽型和增强型 ;P 沟耗尽型和增强型四大类 . 见下图 : 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 Idss —饱和漏源电流 . 是指结型或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中 , 栅极电压 UGS=0时的漏源电流 . Up —夹断电压 . 是指结型或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中 , 使漏源间刚截止时的栅极电压 . Ut —开启电压 . 是指增强型绝缘栅场效管中 , 使漏源间刚导通时的栅极电压 . gM —跨导 . 是表示栅源电压 UGS —对漏极电流 ID 的控制能力 , 即漏极电流ID 变化量与栅源电压 UGS 变化量的比值 .gM 是衡量场效应管放大能力的重要参数 . BVDS —漏源击穿电压 . 是指栅源电压 UGS 一定时 , 场效应管正常工作所能承受的最大漏源电压 . 这是一项极限参数 , 加在场效应管上的工作电压必须小于BV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