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合集下载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1.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

地球表层的各圈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

岩石圈承载着河流、湖泊,人类和一切生命系统也活跃在这里。

在各圈层之间有非常广泛的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和交换。

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

大气和水圈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到全世界的天气变化。

同时,它们承受变化而不产生灾难的能力是有限的。

岩石圈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契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整个地壳均匀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均匀为33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公里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以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由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平流层的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

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含有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活动有重要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一个保护层,使人类免受有害射线的照射,同时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气。

人类天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空气与阳光、水分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大气圈,人类乃至生物界将不能生存。

1.3水圈7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冰川以及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水,生物圈中存在的水等。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壳特点:厚薄不均,硅铝层不连续。

2. 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3~2900km),约占地球体积的83.3%。其 中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指莫霍面至670km深度处的地幔上部 (33~670km);主要由橄揽质超基性岩石组成,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下地幔指670~2900km范围的地幔下部。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 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
2、剥蚀作用。是指组成地壳表面的物 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 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 并不断降低地面高度的总过程。
据动力和作用方式分: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1、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处的岩浆,在 构造运动出现破裂带时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到地壳内(侵入活动)或喷出地面(火山活 动),冷凝成岩石的全过程。2个小片录象
2、地壳运动。 泛指由于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即岩石 圈,主要是地壳)的变形和变位等机械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PPT动漫演示]
4、变质作用。 是指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影响,使地壳深处岩石的矿物 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过程。
(二)外力地质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自然力(地 质营力)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包括太阳 辐射产生的热能(风、流水、冰川、波浪 等外营力的能源),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 能,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能等。 由外部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辐射能、天体 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 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4.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2900~6371km)。包括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三部分,厚约3473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 的17%。据推测,地核密度为9.71-17.9g/cm³, 温度在2000-3000℃之间,压力可达300-360G Pa(约10000atm)。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我看看下面到 底有什么?
想一想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 地球内部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过3000米,最深的钻井不过1万多米
火山喷发的物质
火山喷发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 ≤450千米;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珠穆朗 玛峰, 8844.43 m
地球上地壳最 厚和最薄的地 方分别是哪里?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马里亚纳 海沟, -11034m
大气圈
A
B C
试判断A、B、C各是什么 圈层?
练习题
1. 地震发生时,一名潜水员正在渤海湾潜水,那么, 他会感到( C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 B 先左右晃动,后上下颠簸 C 上下颠簸 D 左右晃动 2. 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幔的厚度最大 B 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大 C 软流层紧贴于地壳以下 D 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水圈
生物圈
地 球 圈 层 构 成 生物圈范 示 围示意图 意 图
大气圈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水圈 岩石圈
生 20 多千 物 米 圈
岩石圈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 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何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一)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四 地球的层圈构造

四 地球的层圈构造
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到这 一界面就消失了,纵波却能够通过。以最早 (1914年)研究这一界面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 登堡的名字命名。 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3.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表现为纵 波速度由6km/s突变为6.6km/s。由此而推 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 为花岗岩层(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 (硅镁层)。
地 过渡层 核 内核
1.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上部花岗质层 (硅铝层)平均密度为2.7g/cm3,下部玄武 质层(硅镁层)平均密度为3.3g/cm3。 2.大陆地壳平均厚33km(最厚>70km),广泛 分布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最老的 岩石年龄为38亿年,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 大洋地壳平均厚8km(最薄<3km),主要为玄 武岩类及现代沉积物,只有硅镁层没有硅 铝层。 3.是所有地质作用的场所,也是目前地质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坚硬岩石,与地壳共同构成地球外表
外 核 过 地 渡 核 层 内 核
平均密度10.5g/cm3,地震纵波速度急剧 降低横波消失,推测为液态,温度约 3000℃,压力大于3×1011Pa4642km 纵波速度加快,推测其物质从液态过 渡到固态5157km 纵波突然加速,并出现由纵波转换成 横波,表明物质为固态,平均密度 12.9g/cm,与陨石相似推测内核物质主 要成分为铁、镍,故称为铁镍核。
(二)、地球的内部层构造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 要界面 地震波研 究发现,地球 内部存在着地 震波速度突变 的若干界面, 显示了地球内 部物质的差异, 具有层圈状构 造。
1.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33公里处,纵波到达 这一界面后,其速度由平均7.6km/s,突升为 8.0km/s。大洋浅(平均8km)、大陆深(平均 33km)。 是由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首先发 现的,因此被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的物质组成
汇报人:XX
• 地球的基本构成 • 地球的岩石圈 • 地球的水圈 • 地球的大气圈 • 地球的生物圈 • 地球物质组成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01
地球的基本构成
地球的结构
01
02
03
04
地壳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包 括陆地和海底。
地幔
位于地壳下方,由硅酸盐岩石 组成,占地球体积的约84%
矿产资源
地球的物质组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属、非金属矿产等,是工业发展的重 要基础。
能源资源
地球内部的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自然环境
地球的物质组成形成了多样的自然环境,如山川、河流、森林等,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 展的空间。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会对人类造成严重影响。

外核
地幔下方的液态层,主要由铁 和镍组成。
内核
地球最中心的部分,为固态, 由铁和镍组成,但温度和压力
极高。
地球的成分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由岩石构成。
水圈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 洋、湖泊、河流、冰川
等。
大气圈
包围地球的气体层,主 要由氮、氧、氩和水蒸
气等组成。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的总和。
03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水圈通过蒸发、降水等过程与大气圈进行水分交换,同时影响着大气圈
的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
生物圈与其他各圈的相互作用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生长和繁殖对岩石圈进行改造,如植物根系对岩 石的破碎和土壤的形成。同时,岩石圈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和营养物质。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新课标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课标地球的圈层结构

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大气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运动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 加而递减 随高度增 加而递增
天气现象复杂; 对流运动 该层与人类关系 最为密切;
平流层 高层 大气
天气晴朗,利于 平流运动 高空飞行;臭氧 层吸收紫外线;
电离层反射 无线电短波
密度小,气压低
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 球 上 的 水
海洋水
冰川水 河流水
大气水
地表水
湖泊水 生物水
陆地水
地下水
水圈作用
★ 水循环改变地貌,促进地理环 境的发展和演化
★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 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资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在地球的生态 系统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由气体和悬浮物 大气圈 组成的包围地球 的复杂系统 地表水体构成 的连续但不规 则的圈层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气体和悬浮物 是地球自然 质,主要成分 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是氮和氧
水圈
地表水、 地下水、 大气水、 生物水等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水圈里的水 处于不间断 的循环运动 之中
生物圈与大气 圈、水圈和岩 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生物圈2号
科学家们将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 圈一号”,为了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 国从1984年起花费了近2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 建造了一个几乎完全密闭的“生物圈二号”实验 基地。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二 号”。按照计划,他们将在里面呆上两年,如不 发生严重意外,实验结束前是不能出来的。两年 中除了提供第一批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外,其余 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 氧气,由他们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靠他们自 己在里面种地获得;肉类和蛋白质,取自他们养 的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 也是由他们来设法控制,并尽可能模拟地球气候。

第二章 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第二章 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第二章 地壳及其物质组成2.1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外部圈层2.1.1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是不规则的椭球体,它是一个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绕太阳公转的行星。

根据大地测量和地球卫星测量可知,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 km ,两极半径约为6357 km ,平均半径约为6371 km 。

地球表面积约为5.1×108 km 2,大陆面积约为1.48×108 km 2,约占29%;海洋面积约为3.6×108 km 2,约占71%。

地球的体积为1.083×1012 km 3,平均密度为5.52 kg/m 3。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具有同心圈层构造的球体,根据不同的圈层特点地球从地表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图2-1)。

(1)地壳 地壳是地球体的表层,是人类赖以生活和活动的场所,水圈和生物圈的大部都分布在地壳上。

在太阳光、大气、水、生物和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作用下,地壳也是各种地质作用进行的场所。

人类开采的矿产资源均埋藏于地壳上部的岩石圈中,所有工程建筑物、构筑物也都建筑在地壳上,同时地壳也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来源地。

所以说地壳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是人类生存和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 km ,由地表所见的各种 岩石组成。

一般的工程活动大多在地壳的表层约1~2 km 的深度范围内进行,也有在较大的深度进行的工程活动,如一些石油和天然气项目的钻探深度可达7 km 以上。

(2)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构造层,也称中间层或过渡层。

是地球的主体部分。

地幔厚度约为2900 km ,根据物质成分和所处的状态,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主要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物质组成,而下地幔主要是由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

(3)地核位于地幔以下,其半径约为3500 km ,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物质成分以铁为主,以铁镍合金的方式存在。

靠近地幔的外核主要呈现液态状态,而内核则由于极高压的原因呈现结晶的固体状态,且刚性很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她有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不但有生物圈和生命的长期作用,有液态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气圈,还有固体地圈的板块运动。

从而决定了地球系统特有的物质运动与元素行为特征。

关于地球的元素丰度,上地壳、水圈、大气圈的成分可以直接观测,而困难的是下地壳、地幔,尤其是下地幔和地核。

解决这一问题,法金顿(1911)、克拉克(1921)应用陨石类比法;华盛顿(1925)、马逊(1966)应用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我国黎彤(1976)应用地球物理类比法研究地球的化学成分和元素丰度,他们的研究虽然有些差别,但其结果有共同特征,即地球主要元素丰度:Fe>O>Mg>Si>Ni>S>Ca>Al>Co>Na 。

地球的化学组成特点是:氧和硫(主要阴离子)原子丰度远小于全部金属阳离子的原子丰度之和,因而地球能有多余的Fe 、Ni 进入地核;并且地球有一些元素表现为亲氧性,成为造岩元素,另一些元素表现为亲硫性,成为金属成矿元素。

目前,许多学者都是借助于宇宙的丰度和已知的观测事实以及地球物理资料来构筑地球模型,主要考虑如下四个方面:①地球作为宇宙天体的一个成员并由宇宙物质演化而来,地球的元素丰度应与宇宙的元素丰度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宇宙丰度构成地球基本成分的简单模型;②地球基本成分及其分布必须符合深部地震资料所反映的物质密度、比重等物理参数;③地球成分分布必须与地球总的质量和惯性矩相协调;④地球元素分布必须符合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分布的状况。

安德森(D.L. Anderson)与Cameron(1982)以宇宙元素丰度为基础建立了简单的地球基本成分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地核的主要成分是Fe 2O 。

如果大多数Fe 按Fe 2O 的比例进入地核中,那么地核的质量将占地球总质量的30&#0;34%,这与地核是地球质量的33%的情况非常一致。

而且如果地核中Fe 2O 占32%,那么根据太阳Fe/Si 比值可以得出地幔FeO 占重量15%,那么它接近于月球和火星地幔成分中FeO 的比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只要加入极少量的S 就可以使地核具有所观测到的密度,并且与铁陨石中相对富集S 相一致。

因此提出Fe-FeS 模型。

地幔被看成是近于完全氧化的。

主要由下列成分组成各种硅酸盐:MgO 、SiO 、Al 2O 3、CaO 、Na 2O 和多种氧化物。

地壳是位于固体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包括了自地球表面至莫霍面之间的岩石圈上部。

包括地球表面岩石圈的风化部分(土壤 层),但不包括大气圈和水圈。

地壳仅占地球质量的0.5%弱,主要是富含SiO 和Al 2O 3,此外还含有CaO 和NaO 。

2.1 地壳元素组合与矿物形成(1)地壳元素组成和分类地壳元素丰度的总特征可大致归纳如下:地壳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92种,即元素周期表中1至92号元素;地壳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含量最高的元素氧(47%)与含量最低的氡(10-16)差1017倍;含量最高的三个元素氧、硅、铝的总量占地壳元素总量的84.6%;若加上含量大于1%的元素铁、钙、钠、钾、镁,总和达98%,剩余的84个元素重量的百分含量之和仅为2%;总体上,元素的原子丰度随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偶数原子序数的元素比相邻的奇数原子序数的元素丰度值高;惰性元素丰度偏低;按化学计量比计算,地壳中阴离子的总数大大低于阳离子总数,阳离子与阴离子结合能力的大小和倾向性决定了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方案较多,以下从地壳化学组成的角度出发,结合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将地地壳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元素的化学和晶体化学性质有关,也与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壳元素分为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硫(硒、碲)和卤族元素、金属成矿元素、亲生物元素和亲气元素、放射性元素。

主量元素:主量元素有时也称为常量元素,是指那些在岩石中(≠地壳中)含量大于1%(或0.1%)的元素,在地壳中大于1%的8种元素都是主量元素,除氧以外的7种元素在地壳中都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它们与氧结合形成的氧化物(或氧的化合物),是构成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因此又常被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中重量百分比最大的10个元素的顺序是:O>Si>Al>Fe>Ca>Na>K>Mg>Ti >H,若按元素的原子克拉克值(原子个数),则原子个数最多的元素是:O>Si>H>Al>Na >Mg>Ca>Fe>K>Ti。

Ti、H(P)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虽不足1%,但在各大类岩石中频繁出现,也常被称为造岩元素。

上述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十种元素,在各类岩石化学组成中都占重要地位。

虽然不同类型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差异,但主要矿物都是氧化物和含氧盐,尤其是各种类型的硅酸盐,因此可将整个地壳看成一个硅酸盐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大类,从酸性岩直到超基性岩,主要矿物都是硅酸盐,不同的是:超基性岩和基性岩主要由镁、铁(钙)的硅酸盐组成,中、酸性岩主要由钾、钠的铝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

大陆地壳中上部中酸性岩石占主导的地位,下部中基性岩为主体;大洋地壳以基性岩石为主,因此地球科学家常称地壳为硅酸盐岩壳。

也有的学者将以中酸性岩为主的部分称为硅铝质地壳,将以基性岩为主的部分称为硅镁质地壳。

由此可知:地壳中主量元素的种类(化学成分)决定了地壳中天然化合物(矿物)的类型;主要矿物种类及组合关系决定了其集合体(岩石)的分类;而地壳中主要岩石类型决定了地壳的基本面貌。

微量元素:在地壳(岩石)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一般来说不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多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其它元素组成的矿物中,这样的元素被称为微量元素。

比如:钾、钠的克拉克值都是2.5%,属主要元素,在自然界可形成多种独立矿物。

与钾、钠同属第一主族的铷、铯,由于在地壳中的含量低,在各种地质体中的浓度亦低,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主要呈分散状态存在于钾、钠的矿物中。

硫(硒、碲)和卤族元素:在地壳中,除氧总是以阴离子的形式存在外,硫(硒、碲)和卤族元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以阴离子形式存在。

虽然硫在特定情况下可形成单质矿物(自然硫S2),硫仍是地壳中除氧以外最重要的呈阴离子的元素。

硫在热液成矿阶段能与多种金属元素(如贵金属Ag、Au,贱金属Pb、Zn、Mo、Cu、Hg等)结合生成硫盐和硫化物矿物,这些矿物是金属矿床的物质基础。

若矿物结晶时硫含量不充分,硒可以进入矿物中占据硫在晶格中的位置,硫、硒以类质同象的方式在同种矿物中存在。

碲与硫的晶体化学性质差别比硒大,故碲通常不进入硫化物矿物,当硫不足时,它可以结晶成碲化物。

氯、氟等卤族元素,通过获得一个电子就形成稳定的惰性气体型(8电子外层)的电层结构,它们形成阴离子的能力甚至比氧、硫更强,只是因为卤族元素的地壳丰度较氧、硫低得多,限制了它们形成独立矿物的能力。

卤族元素与阳离子结合形成典型的离子键化合物。

离子键化合物易溶于水,但气化温度较高,在干旱条件下,卤化物还是比较稳定的。

当卤族元素的浓度较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时,它们进入氧化物,在含氧盐矿物中,常见它们以类质同象方式置换矿物中的氧或羟基金属成矿元素:在地质体中金属元素多形成金属矿物(硫化物、单质矿物或金属互化物,部分氧化物),在矿产资源中作为冶炼金属物质的对象。

金属成矿元素按其晶体化学和地球化学习性以及珍稀程度可以分为:贵金属元素、金属元素、过渡元素、稀有元素、稀土元素。

贵金属元素Ag、Au、Hg、Pt等,贵金属元素在地壳中主要以单质矿物,硫化物形式存在,在地质体中含量低,成矿方式多样,但矿物易分选,元素化学稳定性高,成矿物质的经济价值高;金属元素Pb、Zn、Cu(又称贱金属元素)、Sb、Bi等,在地壳中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

成矿物质主要通过热液作用成矿,硫(硒、碲)的富集对成矿过程有重要意义。

矿床中成矿元素含量较高,是国民经济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矿产资源;过渡元素Co、Ni、Ti、V、Cr、Mn和W、Sn、Mo、Zr、Hf等,这些元素在自然界多以氧化物矿物形式存在,部分也可形成硫化物(如钼)或硫盐(如锡)。

稀有元素Li、Be、Nb、Ta、Ti、Zr在地壳中含量很低,主要形成硅酸盐或氧化物。

稀土元素钇和镧系元素统称为稀土元素,地壳中稀土元素含量低,但它们常成组分布。

稀土元素较难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主要进入钙的矿物,在矿物中类质同象置换钙。

较常见的稀土元素矿物和含稀土元素的矿物都是氧化物或含氧盐类矿物。

亲生物元素和亲气元素:主要有C、H、O、N和P、B,它们是组成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地壳表层的各种自然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部分微量元素(如Zn、Pb、Se等)以及在地壳表层和水圈中富集的元素Ca、Na、F、Cl等对生命的活动有重要意义,具亲生物的属性。

某些亲生物元素的过量或馈乏不仅会影响生命物体的正常发育,严重时还会引起一些物种的绝灭。

放射性元素:现代地壳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同位素)有67种。

原子量小于209的放射性同位素仅有十余种,它们是:10Be,14C,40K,50V,87Rb,123Te,187Re,190Pt,192Pe,138La,144Na,145Pm,147Sm,148Sm和149Sm,自84号元素钋(Po)起,元素(同位素)的原子质量都等于或大于209,这些原子核都有放射性,它们都是放射性同位素。

现代核物理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能够通过中子活化及核合成技术生成许多新的放射性元素(同位素),若将这些元素计算在内,元素周期表内的元素总数应增加到109个。

(2)矿物的分类、晶形及其物理性质地壳中各种元素多数组成化合物,并以矿物的形式出现。

矿物多数是在地壳(地球)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无机晶质固体,也有少数呈非晶质和胶体。

矿物学是地球科学中研究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学科之一。

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矿物的认识和利用,人类有了文字就有了对矿物认识的记载。

矿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近三个世纪的历史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矿物学研究中逐步引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使矿物学进入了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层次,开始了矿物成分、结构与物理性质、开发应用综合研究的新阶段。

迄今发现的矿物种数已达3000余种。

常见的造岩矿物只有十余种,如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其余属非造岩矿物。

按矿物中化学组分的复杂程度可将矿物分成单质矿物和化合物。

化合物按与阴离子的结合类型(化学键)划分大类,主要大类有:硫化物(包括砷、锑、铋、碲、硒的化合物);氧的化合物;以及卤化物。

在各大类中按阴离子或络阴离子种类可将矿物划分类,各类中按矿物结构还可以划分亚类,在亚类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部、族和矿物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